2月7號過去了,關於二七塔,你又知道多少?

二七塔

翻開我的門票收藏冊,單是二七紀念塔的各時期不同圖案、不同票價的門票就有30多種。

常會有朋友問,這是如何攢起來的?

其實說來也簡單,出於對二七塔的特殊感情,每換了新門票,我總會第一時間去買上一枚,時間長了,自然也就小有規模。我想,跟我一樣,在許多鄭州人的心目中,二七塔都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早已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是一個標誌,是一個城市的象徵。

歷史的見證 永遠的記憶

——門票上的鄭州二七塔

圖/文 馮勇

從某種程度上說,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近代以來,鄭州的命運總與鐵路息息相關。在這段不算太長的歷史中,轟轟烈烈的「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毫無疑問佔有異常重要的位置,也滲入到了鄭州的城市記憶中,而二七塔則成為這段記憶最好的物化載體。

關於那場「二七大罷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我這裡不再贅述,就只說說二七塔本身的故事吧。

被誤解的二七塔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我們多數人對二七塔的記憶,竟是從一場誤會開始的。1951年,在鄭州舉行了一場全國城鄉物資交流大會,作為這次大會的臨時性建築,一座高度僅有21米的小木塔被搭建在了現在二七塔所在的位置,那時,木塔上還寫有標語: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城鄉互助,內外交流。可是,或許是因為離火車站近的緣故,普通市民誤以為那是一座紀念「二七大罷工」的紀念塔,於是,「二七塔」這個稱謂就沿用了下來。

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座略顯簡陋的木塔,隨著歲月的流逝,木塔逐漸破舊,甚至有些影響市容。此時,或許是人們已經習慣了這裡有座塔,便紛紛要求重建二七塔。

然而,重建的過程也是曲折的。起初,在當時鄭州市領導的支持下,重建二七塔的事兒很快定了下來,並開始在全國公開徵集塔德涉及方案,甚至做出了多個不同外觀的塔的模型。可由於當時的國內形勢並不穩定,模型做完之後並沒有進入實質建設的階段,就被擱置起來,直至後來下落不明、不知所終,著實可惜。

重建二七塔

終於,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二七塔的重建工作被再次提上了日程。1971年5月16日,從各個單位抽調的人員開始塔的建設。其實,開始並沒有確定要建的就一定是座塔,而是有多種設想,除了塔之外,還有碑亭,甚至還有類似法國凱旋門的建築,但是這些方案都不能令人滿意。這時,有人想到了林樂義。林樂義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建築系,後來還擔任過國家建設部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他當時正在滎陽農村下放勞動。林同意建塔的方案,但是對原方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為滿足高大壯觀的要求,他採用雙塔並聯的形式,並大幅提高了塔身的高度,但是,出於穩定性、安全性的考慮,增加了高達三層的塔基,這樣,再加上塔身下的地下室,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高達14層的二七雙塔。

1971年7月1日,二七塔的重建工程正式動工。因為要趕在國慶節前完工,所以整個工期僅有不到百天,時間十分緊張。工程所用的建築材料,不管是鋼筋、琉璃瓦還是電梯、塔鍾,都是鄭州生產的,有的材料甚至還是專為二七塔特製出來的。在技術上主要有三個難題:琉璃瓦、塔鍾和電梯。琉璃瓦非常不好燒,當時召集了搪瓷廠、窯場六個單位聯合攻關,剛開始怎麼也出不來翠綠色,後來試驗成功了,但燒造時間太短,為了趕工期,琉璃瓦出窯時的冷卻時間都沒有,工人們就穿上棉衣,棉衣上澆水,冒著高溫進入窯爐。塔頂的六面鍾是由幾個廠合作製造的,每個廠負責一個配件,跑到上海,北京去找合適的製作方案,最終定為子母鍾,子鍾在上面,母鍾在地下室,上面不準了,就到地下室去搖。電梯是由工程機械廠設計製造的,升降沒有問題,但是樓層之間的停啟控制技術當時還沒有掌握,最後是到上海學習,這一問題解決。

很有意思的是,原先的設計方案並沒有塔頂的五角星,可是光塔的高度趕不上位於開封的鐵塔,那怎麼樣才能比鐵塔高呢?有人就想了個妙招:在塔頂加上一個旗杆,在旗杆頂上安上一個紅五角星。這樣,既有了更強的政治意味,符合大環境,又超過了開封鐵塔的高度,可謂一舉兩得。可是這樣一來,難題又出現了。五角星在晚上必須能透出光來,所以必須是玻璃的,而當年的鄭州只有一個玻璃瓶小廠,這個廠沒有壓板機,工人們只得先做了個大玻璃瓶,然後一點一點地再把它鋸平磨光,竟然把五角星給做了出來。而就是在如此簡陋條件下造出的五角星40多年來竟然從來沒有壞過。

就這樣,經過緊張的施工,到了1971年9月28日,二七紀念塔終於如期建成。人們扶老攜幼、呼朋喚友來欣賞這座宏偉的建築,其場面可謂萬人空巷。當然,人民內心感受到的除了高塔帶來的視覺衝擊之外,更多的是對二七烈士的緬懷與景仰。

建成後的二七紀念塔是我國獨有的雙塔形革命紀念建築。塔高63米,塔身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塔平面為東西相連的兩個五邊形,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從南北方向看則為雙塔,整個塔的形制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新穎獨特、雄偉壯觀。

充滿歷史細節的門票

物可證史,二七塔建成至今已經歷了40多年的風風雨雨,其中的一些歷史信息可能已經無處尋覓,但是通過二七塔各時期形形色色、品類不同的門票,我們還是有可能讀出一些歷史的細節。

圖一

圖二

第一,據各方面資料顯示,二七塔開放後,最早的門票價格為5分,應為圖一所示門票,當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但這枚門票票幅雖小,僅有90×30mm,印製卻相當精美,且為彩色印刷。相比之下,在其後使用的一些門票,如票價2角的圖二、圖三,票價5角的圖四、圖五,無論從紙質還是印刷上均無法望其項背,從這一反差可以看出,二七塔的落成的確是當時鄭州的一件大事,以至於政府在困難時期仍不惜成本地印製門票以示祝賀,這同時也顯示出這座塔對這座城的重要程度。

圖三

圖四

圖五

第二,早期二七塔門票的改值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圖五所示門票更值得關注,該票面值為2角改5角又改1元,面值改動達兩次。當時,時至今日,門票改值使用的事也常有發生,但改動兩次的卻非常少見,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物資確實十分匱乏,為節約起見,門票多次改值使用。這也更彰顯出圖一面值5分門票的難得和政府對二七塔重建的重視程度。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第三,通觀二七塔各時期門票,我們還可以發現,從1971年落成開放到2008年3月完全免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其間票價經過了5分(圖一)、2角(圖二、圖三)、5角(圖四、圖五)、1元(圖六)、2元(圖七)、4元(圖八)、5元(圖九、圖十、圖十一、圖十二)等多次調整,儘管調整趨勢是上漲的,但無論是最初的5分,還是最後的5元,可以說,二七塔一直保持著低票價,再加上對特殊群體的優惠票價(圖十三、圖十四)和一些節慶時的贈票(圖十五),更彰顯了二七紀念塔的平民本色、親民情節。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三

圖十二

圖十四 圖十六

圖十五

第四,門票上所顯示的通常是該景觀的正式名稱,因此,從二七塔所使用過門票,我們可以看出其名稱的變化過程,其至少使用過四個官方名稱,分別是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圖十六)、鄭州二七紀念塔(圖十七)、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圖八)和現用名鄭州二七紀念館(圖十八)。

圖十七

圖十八

第五,圖十九所示門票為二七塔電影放映室的入場券,其具體使用年限已無從考證,但從票面上「紀」和「場」字的特殊寫法,參照我國漢字簡化的歷程,大概可以推斷其時間應為新建的二七塔啟用後不久,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更好地教育群眾,弘揚二七精神,二七塔可謂「與時俱進」,很早就引入了電影這一在當時看來較先進的展示形式。

圖十九

第六,二七塔門票可謂豐富多彩。從材質上講,既有紙質門票,又有塑料門票(圖二十、圖二十一)。從圖案上講,既有繪畫版門票,又有攝影版門票,而攝影版門票中又分為彩色版和單色版(圖十六)。特別是圖二十二所示電信電話卡,這是2004年河南電信所發行的電話卡,圖案為二七塔外觀及江澤民同志題詞,除可用於打電話之外,此套電話卡在當時也可充當二七塔門票,還可以優惠價在另一商家享受優惠,可以稱得上是「一卡多用」。這種電話卡形式的門票非常罕見,也可以說是二七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之舉。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2012年7月,修葺一新的二七塔重新開放,遊客無須再領取門票,只需驗證身份證即可免費進入參觀。這也就意味著,二七塔使用門票的時代將一去不返,而2010年4月閉館前所使用的那批門票(圖十八)將成為二七塔的最後一種門票。

時至今日,這座鄭州曾經最高的象徵性建築,雖然已被周圍高聳入雲的商業建築圍繞,但它依然屹立在那裡,依然是鄭州百姓心中的一段記憶,而這些老門票也將繼續見證並延續這段無法磨滅的記憶。

作者介紹:馮勇,河南博物院資深志願者。


推薦閱讀:

關於摩女(轉)
關於幸福的價值觀
熱羅益西降措仁波切關於《十萬名懺》的開示
關於性的事實與謊言
關於風波亭的詩詞

TAG:過去 | 知道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