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04——北宋宋太祖趙匡胤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04——北宋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原為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於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姓名 趙匡胤
廟號 太祖[1]
謚號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1]
陵墓 永昌陵[1]
政權 北宋
在世 927年-976年
在位 960年-976年
年號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人物關係

宋宣祖父親

  • 趙光濟兄弟
  • 宋太宗兄弟
  • 趙廷美兄弟
  • 趙光贊兄弟
  • 申國公主子女
  • 成國公主子女
  • 永國公主子女
  • 父趙弘殷父母

    宋太祖-簡介

    姓名:趙匡胤

    小名:香孩兒

    廟號:太祖

    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屬相:豬

    籍貫: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河南洛陽。

    陵寢: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義西南堤東保)

    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

    母親:杜太后

    初婚:19歲

    配偶:賀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1]

    宋太祖-生平介紹

    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為紀元九六○~九七六年。

    宋太祖趙匡胤

    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宋史·太祖本紀》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禁軍將領。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趙匡胤可謂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創太祖長拳,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他還發明了「大小盤龍棍」,就是後來的雙節棍。同時他還是一個勤學的皇帝。在他幼年時,其父曾一度要他棄武學文,替他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先生,給他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且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據說好學已達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

      

    宋太祖黃袍加身處

    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公元949年,他終於遇到了機會。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領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後周太祖)時,趙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當時已是開封府尹柴榮(即周世宗)的賞識,成了柴榮的部屬。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在跟隨世宗南征北討中戰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為屈指可數的禁軍高級將領之一。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雲,勢如破竹。正當這個時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軍後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訓繼位。臨死前,世宗對最高軍政人員進行了變更調動,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首領)。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軍的歸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乘「主少國疑」之機,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史稱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雖然對自己的家人較約束,但絕非吝嗇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筆費用,對於投降的各國國君也給予優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嚴謹簡樸,對於該花費的地方,卻是十分慷慨,這是歷代皇帝中較少見的。

      

    曾經流浪的痛苦經歷,使趙匡胤對老百姓的苦難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對民生問題十分關注。當天下初定的時候,他馬上就實行了寬減徭役的政策,以便農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徵用平民充當急遞鋪遞夫的勞役,改用軍卒擔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運戍軍衣物的勞役。若州縣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檢舉。在五代之亂後,連年的戰亂使田地荒蕪嚴重,土地是立國之本,因此趙匡胤下令,凡是新墾土地一律不徵稅,凡是墾荒成績突出的州縣官吏給予獎勵,管轄區內田疇荒蕪面積超過一定畝數的,要給予處罰。趙匡胤剛當家僅僅兩年,就下令在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其後多次就黃河的修治下達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趙匡胤下詔說:「沿黃、汴河州縣長吏,每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黃河堤壩的例修期,年年都會加固維修,加固了堤壩還綠化了環境,兩全其美。

      

    范仲淹曾由衷地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譜·慶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三》)

      

    九七六年,趙匡胤崩,關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係。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宋太祖-家庭介紹

    黃袍加身內政介紹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日,禁軍太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

    杯酒釋兵權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書生說了算的。」說明宋代君主獨裁體製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加強。這些措施結束了唐朝中葉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但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增大,權力互相鉗制、地方實力削弱,埋下日後積貧積弱的種子。

    宋太祖-外交介紹

    宋太祖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 太清宮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曹彬滅後蜀

    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趙匡胤利用蜀降將趙彥韜提供的情報,針對巴蜀有嘉陵江、長江直貫南北、東西的地形特點和蜀軍防務上兵力不足的弱點,採取東、北兩路沿長江、嘉陵江分進合擊的部署。劉光義在夔州,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情況,適時舍舟登岸,先奪取兩岸,然後水陸配合,一舉突破蜀軍利用浮梁所組織的防禦要點,接著沿長江長驅直入。北路主將王全斌善於迂迴、夾擊,避堅擊瑕,迅速地攻佔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敵後,因而能較快地突破劍閣險隘,在東路軍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後蜀亡。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勛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築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劉繼業(即楊業,楊老令公)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於陽曲。後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欲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郴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

      

    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指示後,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4州,大敗南漢軍10餘萬於蓮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後,南方剩下的最後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吳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宋朝的官職。

    潘美

    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面攻取長州,然後會師金陵;令王明為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軍依照樊若水的圖示在採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餘萬於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俶率兵攻克了長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2]

    宋太祖-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個十分有志氣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個個彙報自己的工作,接著退到殿外。走到最後的是後周老宰相范質,他現在仍是宰相。當范質快要走出殿門時,送太祖突然傳話,

    宋太祖

    范老愛卿,請稍稍留步,朕有一事與你相商。

      

    聽到傳話,范質轉過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范質

    原來,在中國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著說話。人們常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官兒,就是皇帝對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讓禮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議事的時候,宰相是可以坐著跟皇帝說話,而其他官員只能夠站著。

      

    范質坐下來以後,宋太祖遞給他一份大臣彙報的奏摺,范愛卿,你看這事如何解決才好?范質接過奏摺仔細地看了起來。這時宋太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後宮走去。宰相范質看完奏摺後,心裡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見皇帝出來,右等也不見皇帝出來,范質實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這時,宋太祖走了出來,范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范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以後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度後來被各朝所沿用。這說明了宋太祖胸懷大志,要獨攬大權。

    宋太祖-個人軼事

    雪夜訪普圖(明 劉俊)繪

    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趙匡胤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賜給交出兵權的將領,又加劇了土地的兼并,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 「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嶽麓書院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轂、竇儀準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

    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

    宋太祖下南唐

    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裡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這些節使度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慄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山呼萬歲,表示順從。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麼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託趙匡義代理。趙匡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長。癸丑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匡義還在御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只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只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麼意思。趙匡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匡義說什麼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牆上,時明時暗,象是趙匡義在躲閃著什麼。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匡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清皇后,皇子前來。皇后、皇子趕來,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後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匡義進殿後,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匡義,趙匡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匡義替他舞斧驅鬼,所以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匡義謀殺太祖。至今這燭影斧聲仍為千年疑案。 [3]

    宋太祖-相關故事

    趙匡胤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

      

    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麼事就儘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隻羊被殺!」

    宋太祖-個人評價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禍害,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廣泛任用文人為官以取代武將外,還立下了包括「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內的誓碑。對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對於科舉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來盛行的「公薦」、「公卷」等考前推薦制度,使試捲成了評定錄取的唯一標準,大大增加了考試的公正性,使沒有任何背景的窮人也有機會中式。他還確立複試、殿試製度,同樣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發達,文人地位較高,與趙匡胤的首倡不無關係。

    趙匡胤在位期間未明立繼承人,但他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自己的兒子則沒有給予任何權力,傳位於趙光義的意向已十分明顯。976年,趙光義在「斧光燭影」的疑雲中登上帝位。趙光義是趙匡胤事業的良好繼承者,統一了除幽雲十六州之外的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繼續鞏固了中央集權,使北宋政權通過了發展的「瓶頸」。

    大將石守信

    趙匡胤的偉大之處除了結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體上統一了漢族地區外,還在於他生長於殘酷血腥的五代亂世,卻開創了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在於他成長於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卻營造了一個有利於文人文化蓬勃發展的氛圍。但他使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衛中央;他的軍事改革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致後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他營造的使各級各部門互相牽制的官制,也降低了辦事效率,導致冗官冗政。這些都使他受到後人的指摘。

    《宋史·太祖本紀》中的評價為:昔者堯、舜以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賓士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宋太祖-個人小檔案

    姓名:趙匡胤

    小名:香孩兒

    生辰:陰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陰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廟號:太祖

    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屬相:豬

    籍貫: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河南洛陽。

    陵寢: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義西南堤東保)

    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

    母親:杜太后

    初婚:19歲

    配偶:賀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漢族

    宋太祖-勒石三戒

    《宋太祖蹴鞠圖》

    范仲淹曾由衷地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譜·慶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三》)

    宋太祖-猝死之謎的傳說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龍興寺

    一、《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原趙匡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二、《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三、《涑水紀聞》里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四、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預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但是「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卻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確有其事,仍疑點重重。

    宋太祖-大救駕——食品

    大救駕是安徽省壽縣的名產小吃。相傳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討淮南,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於疲勞過度,趙匡胤進城後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飯不進。這時,有個巧手廚師為了讓他進食,便精心製做了一種點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豬油、香油、青紅絲、桔餅、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帶餡的圓形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

    當廚師端上點心時,香味撲鼻,外形誘人。趙匡胤一見,心中高興,食慾大增。他拿起一個,咬了一口,覺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內中之餡,色白細膩,紅絲縷縷,青絲條條,如白雲伴彩虹,色美味佳。趙匡胤越吃越有味,一連吃了幾頓,病體大愈。他十分高興,重賞了廚師。

    「法泉寺」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賜改「南華禪寺」沿稱至。

    後來,趙匡胤做了宋朝開國皇帝,想到南唐一戰和這種糕點,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後之疾,多虧這種糕點從中救駕。」於是便叫這種糕點為「大救駕」。

    「大救駕」是安徽壽縣著名點心,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製作大救駕的主要材料有:豬板油、金橘餅、核桃仁、青梅、青紅絲、冰糖、白糖、糖桂花等,經過特殊的工藝加工而成。這種點心形狀獨特,其形扁圓,中間呈急流漩渦狀,多層花酥疊起,猶如金絲盤繞,清晰不亂,色澤乳白滋潤。品嘗起來,酥脆可口,重油而不膩,而且含多種果香味,深受群眾喜愛

    北宋除趙匡胤外,其他皇帝為其弟趙匡義(宋太宗)的後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為趙匡胤之後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

    趙匡胤

    誓碑遺訓

    相傳太祖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分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軍打敗宋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宋太祖與豆油卷

    趙普(

    922年-992年),字則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趙普生於薊州,後唐末年,趙迥舉族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初任隴州巡官,王勛很看重他,顯德元年(955年)七月,趙普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同事。趙匡胤至滁州,宰相范質奏調趙普任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周世宗死,柴宗訓即位,是年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

    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第一次拜相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元旦,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等人為趙匡胤謀策,發動陳橋兵變。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辭職。趙普是宋太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曾建議太祖以廢除各將領的兵權,重用文人,以解決五代以來軍人及將領跋扈的局面[1]。有當用者,普薦其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趙普生性保守,日益擅權,反對改革呼聲,他在坐屏之後,放置兩隻大瓮,「凡人投利害文字,皆置中,滿即焚於通衢。」[2]。

    趙普曾為一新建城門起名為「明德之門」,宋太祖生氣地問他「之」有何用,回答說這是「語氣助詞」。「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趙匡胤雖然重用文人,但其實對於文章修辭一向不屑一顧。趙普每次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回家閉門讀書,第二天總能想出辦法來。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只看《論語》。臨死時對宋太宗道,臣有《論語》一冊,一半可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來助君治天下。後人誤傳,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3]。趙普任相後,「獨斷政事,太祖疑其專恣,欲用薛居正、呂餘慶為相,普惡其與己同列,但令參知政事」。同年四月,任命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趙普與趙光義多有齟齬,他曾秘密上書太祖要警惕趙光義。

    趙普曾接受吳越王錢鏐所送10瓶瓜子金,又違法從秦隴買來木材營建官邸。開寶六年(973年)六月,雷有鄰告趙普庇護政事堂官員受賄作弊,宋太祖大怒。八月,趙普罷相,出為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三城節度使。開寶九年十月,趙光義在宦官王繼恩的策應下,夜入皇宮,「斧聲燭影」,宋太祖暴卒。 開寶十年三月,趙普自河陽入朝,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請。

    第二次拜相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升任太子太保,繼遷太子少保。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編造「金匱之盟」,解決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問題,宋太宗很是感激,召見趙普說:「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升為司徒、梁國公,二次入相。後又迫害秦王趙廷美,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斬,秦王最後憂心死。盧多遜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縣西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月,再次免相。

    第三次拜相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遼,久未班師,趙普上《諫雍熙北伐》疏力諫收兵息戰。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呂蒙正副之,「國朝以來三入相者,唯趙普與蒙正焉。」

    趙普一上任立即處死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淳化元年(990年)請求致仕,遂以宰相兼任西京洛陽留守、河南尹。淳化三年(992年)春,以「老衰久病」三次上表乞骸骨,太宗只好答應,三月,拜太師,封魏國公。同年七月十四日,病卒於洛陽。太宗聞訊,痛哭涕泣。追封真定王,謚忠獻。次年二月,葬於洛陽邙山。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後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永昌陵-簡介

    永昌陵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跌宕起伏、詭異多變事件的封建朝代。也是有史以來皇家陵地遠離京城的一個王朝。皇陵選址鞏義,除了風水之因,還有準備遷都洛陽的政治上的深謀遠慮,後因宮廷政治鬥爭,遷都失敗。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後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北宋也是歷代皇帝生前不建陵寢,而是在死後才建陵墓,皇帝駕崩要先停靈七個月。而後才能葬入新建成的陵墓。

    永昌陵-修建歷史

    趙匡胤死後,靈柩停放於萬歲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臨致祭。第二年,四月,靈柩運往皇陵--今鞏義市芝田鄉安葬。護送靈車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人等共3千多人,25日到達陵地。當地傳說,

    永昌陵

    到正午下葬時分,忽聽「鏜唧」!一聲,一隻白兔飛跳過來,正撞著銅鑼。又聽「撲嗵」一聲,一條大鯉魚從空中跌落鼓上。這時,東邊山上又蹦出一個石人,面向靈柩似在默哀,這些徵兆好象表示趙匡胤之死已為上帝所知,於是有人說這是「上天示兆、神人來吊」,因此,後來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鯉魚和全兔。東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鑼魚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說法,就在陵區流傳開去。

    永昌陵「兆哉」(陵區範圍)原佔地約4000畝,兆哉沒有修建牆垣,只在前後左右遍種松柏花卉。遠遠望去柏林如織、綠葉如蓋,故又名「柏城」。現存永昌陵陵台(墳頭)呈覆斗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留存。只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於松柏、枳橘、花草之屬,早已蕩然。前不久,筆者到永昌陵踏看,看到在又平又闊的黃色耕土上,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獅、虎、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兩側。這些風格渾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陽餘輝映照下,顯得格外深沉,莊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許多懷古之思。

    永昌陵-位置構造

    永昌陵「兆哉」(陵區範圍)原佔地約4000畝,兆哉沒有修建牆垣,只在前後左右遍種松柏花卉。遠遠望去柏林

    永昌陵

    如織、綠葉如蓋,故又名「柏城」。現存永昌陵陵台(墳 頭)呈覆斗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 留存。只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於松柏、枳橘、花草之屬,早已蕩然。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 獅、虎、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兩側。這些風格渾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陽餘輝映照下,顯得格外深沉,莊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許多懷古之思。

    據《宋史》記載,靈台之下20幾米深處建有「皇堂」、即地宮,是皇帝棺木藏放的 地方。隨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劍、冕、翠衣及種種明器。因宋陵尚未經過科學發掘,其中詳情,還不為人知。  

    永昌陵作為北宋開國皇帝的陵墓,儘管較前朝比較寒磣,但開創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範。永昌陵由上宮、下宮、孝章宋皇后陵、章懷潘皇后陵以及兩個陪葬墓組成,陵區南北長2000米、東兩寬約6000米。永昌陵卜宮地勢南高北低,從陵區南端的鵲台至北神門石獅,南北落差達17.3米。由於常年平整土地,陵區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鵲台至北神門處有八階台地,每階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宮的建築大致包括:

    陳摶 (公元871-989),字圖南,號扶搖子。著名理學家。周世宗賜他「白雲先生」,宋太祖賜他「希夷先生」。

    鵲台2個,東西並列,間距42米。兩鵲台為夯土築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個,位於鵲台之北115米。西乳台東西並列,也為夯土築成,頂部隆起,平面略呈長方形。東乳台底部東西長12米,南北寬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東西長11米,南北寬6米,高3.6米。宮城位於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門距乳台基址約165米。宮城四周的神牆,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現存有四神門兩側的門闕和四隅的角闕基址。神門兩闕台的間距一般為15米,門闕與角闕基址的間距在85~90米之間。根據現存門闕和角闕基址的位置看,宮城平面呈方形,邊長約為240米。陵台位於宮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離為93~97米。陵台現呈方形覆斗狀,台頂平坦,四坡面斜直。現存頂部東西長18米、南北寬14米,底部東西長48米、南北寬45米,高14.4米。

    永昌陵-關於趙匡胤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級將領,長期駐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在軍營--洛陽夾馬營,即洛

    永昌陵

    陽東關火燒街,也就是今天的爽明街。他在洛陽度過了童年,當了皇帝後,常到各地巡視。開寶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陽)視察,順便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憶起兒時嬉戲情景,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指著一處地方對隨從人員說:「我幼時有一心愛玩具小石馬,後來把它埋藏在這裡,不知現在還能不能找到?」說罷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馬。趙匡胤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當他返回東京的途中,行至鞏縣時,又親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祭奠趙弘殷死後,原葬於開封東南隅,趙匡胤即帝位後,於963年遷葬於鞏縣西南40里的訾鄉鄧封村,即今西村鄉常封村西約二里許的「永安陵」,它的西偏北400米處,即是「永昌陵」)。

    陳橋兵變處

    祭畢,又登上陵園神牆的西南角樓向四處遙望,當他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近處的悠悠流水時,頓時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陣唏噓感慨。於是,他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熄怕山陵擬了名稱--永昌。這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在京城(今開封市)皇宮的萬歲殿中死去,年50歲。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永昌陵-趙匡胤死因

    一、病死。 《宋史》上說,宋太祖死時留下遺詔,遵照母親杜太后傳位給弟弟的遺言,要其弟趙光義繼位,並要求光義縮短服喪的三年之期:「以日易月」,三天之後就可以上朝處理政事了。

    永昌陵

    二、燭影斧聲。有一個和尚,法號真無,他「善知過去未來」,是趙匡胤的好友。開寶九年的一天,皇帝趙匡胤問他:「我壽命還有多少?」真無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陣,說:「謹防今年十月二十日,那晚如果天氣晴朗,保你福壽綿長,不然就有大禍臨頭」。趙默記此話。到了那晚,他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只見星光璀燦,和風微至,寧靜清幽。趙匡胤暗自歡喜。誰知不久,陰雲陡起,狂風怒號,天地驟變,紛飛的雪片夾著雹霰溫天落下,嚇得他心驚膽顫,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開封尹(京城長官)趙光義入寢宮相見。

    光義來到後,命令后妃、宮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酌酒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麼。只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狀」,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三、錯召趙光義事出有因。趙匡胤死時皇后宋氏在旁,忙派內侍都知(宮中太監首腦)王繼隆,傳召秦王趙德芳(匡胤第四子)趕快入宮,準備繼位。誰知王繼隆卻去到開封府如來了趙光義。宋皇后見不是德芳,驚得半晌說不出話,停了好一陣子,才「噱呼曰:吾母子性命,皆任於官家」。明代著名學者李贄續史至此,批註說:「此言胡

    永昌陵

    為乎來哉?」(宋皇后為什麼說出這樣一句話呢!)。

    四、與花蕊夫人有關。據《燼餘錄》記載,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寵妃姓費,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藝無雙,宮中稱她花蕊夫人。964年,宋滅後蜀。花蕊夫人俘至東京開封,被送入皇宮。這個美麗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長詩文,曾模仿王建作宮詞百首,傳誦一時,所以宋太祖非常寵愛。趙光義也早為花蕊夫人的美麗所傾倒。但卻無機會接近。開寶九年(976)趙匡胤病重卧床。趙光義入宮侍候兄長,夜深人靜時,他直趁匡胤昏迷之際走近花蕊挑逗。誰知這時匡胤醒來,發覺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邊的玉斧朝光義摜過去,卻砸在地上。聽見響聲,皇后和太子都趕了過來,見趙匡胤躺倒床上,只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永昌陵-陪葬文物

    永昌陵

    昌陵現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東西向分列,對稱布置,每列像(組)與像(組)間相隔6~7.1米。由於地貌的變化,位於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於地下,南門和東門石獅僅露一頭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於乳台基址以北8米。兩望柱形制、花紋相同,大小相差無幾,如東列望柱,柱身棱面寬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與柱頂為一石,下置兩層方形石座。土襯石的上面邊部為斜面,上面中部鑿有深l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馴象人1件,象做立狀,長鼻著地,頭系絡頭,身披韉褥,背部雕有蓮花座飾擋胸、後靴上系掛鈴及纓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頂,兩邊斜下,正面浮雕一隻瑞禽,背景襯以山石,側、背為素麵。瑞禽似馬頭、禽身、風尾,面南立於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隻小獸,獸頭向上探望,獸身龜縮於石洞內。角端2件,昂首,獨角,長唇向上翻卷,獸身,兩肋有翼,形體強健兇猛,似為雄性。馬4件,控馬官5件,馬戴絡頭,口銜鑣,頸系鈴,背披鞍韉,身置鞍靴,

    永昌陵

    四腿遇空佇立,長尾及地。馬的兩側各立有一個控馬官,皆頭戴頭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帶,下穿緊腿褲,足著麻鞋,手握韁繩或執鞭。客使2件,容貌、服飾皆非漢族形態。

    永昌陵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約350米,現地表僅存南門石獅一對。兩獅東、西間距8.5米,合口,蹲姿。東獅身寬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獅身寬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獅以北的田地比較平整,僅在向北170米處有一道田埂。為確定下宮的具體範圍,考古工作者在石獅之北的田間小路和田埂上進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資料可知,下宮東邊線在今兩村鎮附近,西邊線在一條南北向田間小路東75米,北邊線即為現田埂處。下宮範圍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據《宋史》禮志二十六記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見於記載的有許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馮氏、將軍惟正亡妻裴天等。

    永昌陵-盜墓事件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殭屍人肉堪為葯」的迷信接近。這就是說元代流傳著陵墓中的屍體有治療肢體損傷的神奇效果。因此,盜墓之風更盛。

    永昌陵

    民間的盜墓賊很少有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在宋元時期眾多的盜墓賊中,朱漆臉是最典型的一個。他不光在盜墓史上留下了名字,甚至盜墓過程都被記載的一清二楚。

    朱漆臉姓朱,是宋末元初洛陽的盜墓賊中最為有名的一個。他本來不是叫這個名字的,但是因為一次意外,便取了這個外號,真名竟被人忘記了。說他有名不僅是因為這個人盜得墓多,還指這個人盜得墓有名。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就被他盜掘過。

    朱漆臉並不是盜永昌陵的始作俑者,前面已經介紹過,永昌陵的首任盜墓者是大齊皇帝劉豫。劉豫大盜鞏義八皇陵後,皇陵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南宋皇帝在金兵撤退後,又開始重新修復被毀的陵園,把慘遭盜劫的陵墓也都按原樣復原。那些被拋出棺外的屍體被重新安葬。劉豫盜宋陵時,重點是宋仁宗的永昭陵,永昌陵雖然也遭到了較大程度的破壞,但是宋世祖趙匡胤的棺槨並未被打開。永昌陵也就成為北宋鞏義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個。但是,也正因為這一點,永昌陵在躲過劉豫後,卻沒有逃出民間盜墓者的手心。

    宋末元初時期,可謂盜墓者的天賜良機。那時,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勢力已經被元朝覆蓋,而當時最為強大的元朝正在到處征戰,以取得全國的統治權。這時的皇陵可以說是姑姑不疼,姥姥不愛,誰也不管。朱漆臉正是找准了這個時機下的手。

    朱漆臉見洛陽附近大大小小的古墓已經被盜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規模太小不值得盜就是有官兵看守,無法下手。他琢磨再三,決定去盜掘宋世祖趙匡胤的永昌陵。他認為,此時的永昌陵雖然還有個把官兵把手,但是那只是幾個老弱殘兵,根本不足為懼。再有,其他的北宋皇陵在劉豫時已經被盜空了,後來雖然經過修復,可是並沒有再隨葬什麼珍貴的東西。只有永昌陵是個意外,不僅棺槨沒被打開過,而且在修復時又放入了一些隨葬品。這可能是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為表尊敬的原因吧。

  • 推薦閱讀:

    沒背景、沒相貌,屌絲靠什麼逆襲富二代?
    為什麼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
    老天有眼,186年後,趙匡胤的子孫又做了皇帝
    趙匡胤之死
    黃袍加身,趙匡胤建大宋(2)

    TAG:中國 | 北宋 | 趙匡胤 | 君主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