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平衡,抓住良性循環,學會整體歌唱 (2)
有部分歌手在接受聲樂訓練之前,唱小歌吸氣尚可,不感困難,當練了一段美聲基本功後,反倒吸氣有包袱,抱怨吸氣困難,深感氣息不足,節奏拖拉,覺得唱與吸的矛盾難統一。要解決這對矛盾,我們首先要分清生活氣息和歌唱氣息的不同特點,就不難解決了。
生活中的呼吸叫生命氣息,生命氣息的呼與吸都是單向運動。沒有對抗所以也就沒有矛盾,是無意識的,呼與吸的時值總是相等的,初學者用生活的自然方法唱小歌,音低、句子短,如同說話,呼與吸沒有矛盾,沒有對抗也可完成,但唱大作品難。
歌唱的氣息與生命氣息的不同在於歌唱的發聲是表現在將氣呼出去的過程中,要求呼氣的時值要長,換氣,就是吸氣的時值要短,由於歌唱的特殊要求,我們歌唱時的「呼氣」發聲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在「呼氣」發聲的過程中,必須讓喉頭(聲帶)向下擋氣,作有意識的對抗,控制氣息不浪費,從而達到呼氣時值長、音色明亮集中的效果。當聲帶擋氣越好,吸氣就又快又不費勁,吸氣時值就短。如果感到歌唱吸氣又慢又費力的歌手,請檢查你的唱法是否對美聲有誤解,例如你在發聲呼氣過程中,由於過分保護嗓子而不敢用嗓,聲帶擋氣被動,造成氣息的大量流逝,長句子唱不完,深感氣息不足,邊唱邊塌胸,用塌陷的胸進行吸氣,你就會迫不得已將被動吸氣變成主動用上胸吸氣,造成發聲管道變窄和縮短,喉結上跑,發聲時找不到小腹力的支撐,長此下去,這種主、被動關係顛倒,造成唱與吸的惡性循環,這就是歌唱也困難、吸氣也困難的常見原因之一。要解決唱與吸的矛盾,就要抓住唱與吸的良性循環,形成整體歌唱,這個良性循環就是:聲帶主動向下擋氣發聲,讓聲帶擋氣的力有意識向胸腔下方引導,這就是常說的氣息下沉,運用槓桿原理將發聲點形成支點,當聲帶擋氣的力,即支點的力一松,聲一停,大氣壓強自動將空氣填進你的胸,在不受大腦指揮的情況下就完成了「深吸氣」,我們叫這為被動進氣,主動唱歌。
常見的吸氣急促、吸氣聲音大,都是主、被動關係處理不當。如:有部分老師帶初學者唱歌時,往往要花幾十堂課單純練氣息:什麼「聞花」啦、用嘴皮打嘟嚕啦,更有甚者是在唱之前主動把氣臌在腰的兩側,鼓得象小鋼鼓一樣硬幫幫,然後再慢慢作放氣練習……,把吸氣與唱分割成毫不相干的兩個環節,違反了整體歌唱的原則。其實腰的兩側膨脹變硬是唱時聲帶向下擋氣的壓力造成的後果,不講究「前因」無端追求「後果」是教與學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凡是脫離發聲單純練氣,氣練得多麼好,呼氣練得又長又勻,而發聲的聲帶不擋氣、不管事,你練的氣則是無的放矢,無濟於事。再說歌唱時一拍緊接一拍,吸氣的間隙短,哪有時間「聞花」。唱與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因為唱而鍛煉了吸氣、發展了吸氣,絕不是練好了氣才能唱歌。嬰兒出生是先「哇」的一聲啼哭之後才開始正常呼吸。女孩子突然踩了一隻老鼠,一聲尖叫之前,誰也不會預先做好深吸氣再叫。如果業餘聲樂愛好者到群眾藝術館學聲樂,你若花半年時間教他們練氣息,他們早就耐不住寂寞,棄你而去!
(生活中的例子:聲演員快說繞口令時,一個個字兒啪啪啪甩在勁兒上,聽不出換氣,「說」為主動,「換氣」是被動。
解放軍出操,喊口號時「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一!」,這「一二一」甩在勁上,聽不出吸氣。)
三.發聲時的擋氣和送氣發聲時,是由橫膈膜上升推著氣息向上振動聲帶,同時聲帶向下擋氣,這一上一下,你來我擋形成對抗而產生歌唱的聲音。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這一擋一送的力量要平衡,擋氣太強聲音易出現喊叫和白聲,送氣太強聲音易虛無亮音,兩者平衡聲音才正常。這對矛盾處理得好,聲音就好,處理得不好,就是發聲毛病的誘因。正確處理這對矛盾的方法大約如下:
1.擋氣和送氣的位置要低:
擋氣和送氣的位置,就是發聲時的喉頭位置。喉頭位置高是困擾我們發聲時最常見的毛病,特別是女孩子因喉結不突出看不見而常常被忽視,男孩子喉結明擺著,上跑時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女孩子又多用純假聲從高音入手而造成擋氣和送氣的位置高,發出的聲音表現為:聲音吊在上面,沉不下,低音發虛,缺乏陽剛之美;聲音粗笨,上高音困難;高音、低音不統一、不連貫,有明顯的換聲點等。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打開喉嚨歌唱,將每個音始終唱在哈欠似的吸氣狀態中,讓喉嚨在不斷打開的運動中求得在低位置上穩定,感覺聲音總是起在喉頭下方的氣管內,留在氣管內,永不翻過脖子根,那麼發聲時的喉頭,也就是擋氣和送氣的位置就低了,毛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2.擋氣和送氣的力量要相等:
擋氣和送氣的力量,簡單的說就是用氣的程度。這個程度不準,也是造成聲音毛病的原因。當擋氣和送氣力量不相等時,聲音不正常的表現為:送氣的力大於擋氣的力時,聲音空洞,無亮心音,無金屬感,耗氣多,歌唱者因頻繁換氣而辛苦;擋氣的力大於送氣的力時,聲音尖銳,賊亮,不柔順,歌唱者因過分用嗓而費嗓,聲帶容易病變。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擋氣和送氣力量相等呢?
從物理學、力學原理來解釋這種擋氣和送氣的對抗力量相等就是:聲帶向下擋氣,對橫膈膜形成正壓力,橫膈膜向上推氣對聲帶產生反作用力,兩股力方向相反,則力量相等。力量相等,謂之擋氣和送氣平衡。你發聲時聲帶向下擋氣的正壓力多大,你就可通過反作用力得到相等的聲音力度。關鍵就在方向上要把握好,如果你的聲音沿管道的前側呈90度從口腔的前部外出,就會產生分力,導致聲音無力度,太淺,形成直接靠前唱。正確的方向就是在反作用力的支持下,聲音緊貼後咽壁往下一蹬(正壓力)往後一翻(反作用力)聲音呈噴射狀柱子似的竄上頭腔。從物理學上解釋似乎無可非議,可這擋氣與送氣的兩股力相等,具體到唱時怎麼確認呢?這可真的是「看不見」啊,別急,不能看,我們可以憑聽和憑摸,聽一聽日常生活中那種有感情的正常說話聲,如朗誦聲、勸說聲、感嘆聲、促膝談心之聲、老師、父母苦口婆心的諄諄教導之聲等,就是送氣擋氣最好的力量相等;如果你的聲音太白太喊,或太虛太吊起,你不妨試一試先朗誦、感嘆,求得送氣與擋氣的相等,然後運用到歌唱中去;憑摸:人站直,兩手叉腰,當你唱時,由於正壓力和反作用力的對抗,腰的兩側一定會被動和不自覺的向外擴張而變硬,著名西班牙歌唱家多明戈就說過「我感覺唱時要能把頂住我的任何東西推開」,如果當你摸著腰唱時,感覺一邊唱腰側軟弱無力,邊唱邊縮小,你一定是送氣的力>擋氣的力而漏氣,這種現象常常是在唱前特地吸氣,主動的有意識先將腰的兩側鼓起來,然後唱時又不敢擋氣而漏氣的情況下發生。正確的關係應該是唱時腰和胸擴張,換氣時擴張的腰和胸還原,千萬別練反啰!
3.判斷準確,有的放矢!
在聲樂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如果對發聲的送氣和擋氣這對矛盾了解甚少,僅僅用少量的、抽象的名詞進行教學,或只有要求、提不出辦法,說不出為什麼,也講不出應該怎樣做,那麼解決困難的辦法也會因抽象而無的放矢。這些情況多發生在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的教學中和上大課的時候。當然上大課也會有部分「對症下藥」的人有提高,可是不起作用,甚至被毀壞的人是大量的。因此,面對初學者施教時,首先要摸清對象發聲的嗓音狀況,對他們發聲時擋氣送氣的位置和力度,作出明確的判斷之後再施教。例如:針對喊叫、白聲多的。要求「用氣唱」,把聲音感嘆似的往下嘆!針對「漏氣」者、聲音發虛、吊在上面唱的人,就要求他們「放下來」唱,放在胸口說出來,只要發聲起點低,就是「喊」一點都可以,如果是「對症下藥」有的放矢,你就事半功倍。如果要求是無的放矢,加上判斷有誤,只能是越學越糟。(待續)
推薦閱讀:
※患難中的喜樂,黑夜中的歌唱
※歌唱的呼吸及氣息的運用(呼氣篇)
※如何評價張惠妹《夢想的聲音》里演唱的《春天裡》?
※打小我就認為,唱歌這種東西,純靠天賦,最近看了我是歌手,感悟很多,那歌唱是否完全可以後天培養的?
※【詩歌】患難中能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