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怎麼就成了世俗人眼中的第三類人?
有人說,世界上分三種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女博士之所以被區別於男人、女人單獨分為一類,大概因為在一些人看來女博士既有屬於男人的成分,又有屬於女人的成分,或者說既不完全是女人,又不是男人。生理性別決定了她們不是男人,而「博士」這個稱號又將她們從普通女人群體中剔除出來。
男博士不常常被強調,女博士卻常常出現在新聞頭條,比如:女博士誤機掌摑工作人員、女博士相親被騙錢騙色、女博士依然就業難等等。似乎「女」和「博士」放在一起就有一種違和感。怎麼女博士就成了世俗人眼中的第三類人了呢?
女博士之所以成為世俗人眼中的第三類人,很大原因在於社會長久以來對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進行社會分類形成的關於某類人的固定印象,是關於特定群體的特徵、屬性和行為的一組觀念。這種印象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得以塑造,並且不斷加深和固化。在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下,受眾容易變得以偏概全,進而影響其做出理性的判斷。「女博士誤機掌摑工作人員」事件,本身體現的是一個普通民航乘客的非理智行為,而眾多新聞標題大肆宣揚其「女博士」的頭銜,也許意在強調這是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女性的非理智行為。所以人們看到的,就是一個明明接受了高等教育,卻做出如此缺乏素質與道德的行徑的女性。可見在這裡,女博士不是一個客觀描述,更不是一個人人敬重的學術地位,它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標籤。
圖片來自網路
誠然只會讀書,不會做人是不對的。但是,當女博士與「大齡、未婚、學歷高、不修邊幅、思想前(奇)衛(葩)、聖(剩)鬥士、滅絕師太、ufo(ugly、fat、old)、第三類人」等形容詞劃等號時,則體現出了社會對整個女博士群體的妖魔化、污名化,其本質是對社會精英女性的孤立與歧視。社會對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反映出社會對女性形象氣質的定位,對高等教育的蔑視,以及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認同。
社會對女性形象氣質的定位
為何男博士不常被強調,而女博士卻會成為第三類人?這和長久以來社會文化對男女兩性性別的塑造、氣質的歸類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文化以陰陽形容男女氣質,班昭《女誡》:「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可見,女性的角色定位是柔弱的、小鳥依人的,而男性的角色定位則是剛強的。
在學術方面自然也是這個道理。當女博士們一路攀爬到學術金字塔的頂端時,從學歷上看,她們已經超過大部分男性,與之並肩的男博士少之又少。女博士在學術方面「碾壓」普通男性,這與社會對女性塑造的柔弱形象不相符。對於家庭而言,女博士的經濟收入也可能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加上其較為獨立的思想人格,在經濟獨立的情況下,更加追求家庭關係中的男女平等,精英女性的能幹被認為是強勢,某種程度上挑戰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也因此,女博士的婚戀情況最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圖片來自網路
在西方的性別研究歷史中,主張兩性氣質不同的人們也對男女的特質做了大量的分類概括,如科學對詩意、理性對浪漫、力量對美麗、邏輯對非邏輯等等。這種兩性氣質的劃分影響了社會分工,不斷強化了人們的性別觀念,而瑪格麗特·米德在對三個原始部落中與西方大相徑庭的性角色考察後發現,某種性格特質被認為是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是因文化而各異的,因而是人為的,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秩序」。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也早已指出:「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決定這種介於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
除此之外,社會為女性設定的身份主要有兩個:妻子與母親。許多人認為,女性學歷成就再高,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讀得好不如嫁得好,一個女人最偉大的身份是母親,一個女人最偉大的事業是家庭……」女博士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呈現出對「妻職」和「母職」的放棄或延遲,比如不婚、丁克等,有調查顯示: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然而,當下社會有許多人依然認為女性最大的功能在於生育,女博士可能會錯過最佳生育年齡,這直接衝擊了傳統價值觀,可以說與社會對女性形象氣質的定位不相符,這也是其招黑的原因。
社會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蔑視
當下,「讀書無用論」充斥著整個社會,大學生似乎已經成為流水線作業的產物,碩士生數量的擴招也導致學歷、文憑越來越不值錢。「張大爺的孩子讀光了頭髮依舊是個清貧的窮書生,隔壁老王的孩子早早出來做生意已經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了。」接受高等教育對於這個功利而浮躁的社會來說,性價在降低。
對於女性而言,這更是殘忍而苛刻的現實。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女性所投入的時間精力,並不一定能在社會上獲得金錢或地位方面的等額回報。除此之外,女性還投資了自己的青春血本和美好容顏。而更為現實的是,在社會生活中,高等教育所學到的知識能夠得以運用,直接創造財富與價值的幾率是相對較小的。基於此,人們或許會開始認為:知識夠用就行,上了大學即可,碩士博士沒有用,女性讀博士更是一個虧本的買賣!而諸如「女孩子是一個產品,賣了二十幾年,還沒把自己賣出去」、「從戀愛角度講,讀博士不是個增值的事,是貶值的事」這樣的言論也是不絕於耳。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國古代的女性教育重在德育,比如《儀禮·喪服·子夏傳》中的「三從」:「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以及班昭《女誡》中的「四德」。直到前段時間還有被人詬病的女德講座宣傳「貞操是女子最好的嫁妝」。
通觀正野史集,大部分有才有智慧的女性,要麼是紅顏薄命,要麼是紅顏禍水。這和當下大部分有才有智慧的女博士,容易變成剩女,容易嫁不出去,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世俗人眼中,女博士修讀的深奧的專業知識,儘是些沒有用的東西。不婚、丁克、性觀念開放……所有與傳統不符合的思想,都是書讀太多的後果。再加上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女博士就業難、結婚難、生育難、精神脆弱」等觀點常常與受眾的認知偏見相契合,博士稱號不僅沒有成為加分項,還使女人成為第三類人。
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被物化的情況依然存在,而許多女性依然活在社會所設定的角色中,對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認知。
女博士成為世俗人眼中的第三類人,正反映出我們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其實與我們相距甚遠,女性自覺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沒有知識教育的開化,更是難以推動其前進。每一個群體中都有異類,每一個群體中都有奇葩,因為個案而對女博士整個群體進行污名化、妖魔化,攻擊的正是女性群體中的精英啊!
推薦閱讀:
※遭遇胰島素抵抗應該怎麼辦?
※怎麼提升孩子的智商?
※我的膝蓋怎麼了?
※4、先後天八卦是怎麼來的呢?★★★★★
※別人家男朋友怎麼拍照的?女生看完都含淚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