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毀了多少年輕人的中產夢
魯迅說,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種是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朝代,一種是求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這句話很適合拿來形容現今的中國樓市。
「金九銀十」之際,針對持續高熱的一二線熱點樓市,中國多地密集揮出「重拳」。9月30日至10月4日短短5天內,已有10多個城市出台調控新政,多地重啟限購限貸。
一些打工者突然發現自己喪失了買房的資格,因為無法提供相應的納稅和社保證明,還有些東拼西湊才拿出20%首付的年輕人,也因為首付提高不得不主動退房。
本還慶幸趕上樓市末班車的他們,就這樣被限購限貸的政策一腳踹下車去。沒人在乎他們的命運,也沒人計算他們的成本,政府眼中只有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為此不惜重拳,再不提去庫存的緊迫性,再不提鼓勵農民工進城落戶。地產媒體和一些看客也拍掌叫好,歡呼房價會回歸理性,只會捎帶的說下「誤傷剛需」。
可這真的只是誤傷嗎?單拿二線城市鄭州來說,去庫存政策以來,房價半年上漲了60%,現在首付又漲到30%,可能很多年輕人因此一輩子無力在此買房。對於很多平民子弟而言,沒有房子,就沒有用來保值升值的固定資產,沒有向上一階層流動的渠道,在工資漲幅遠遠落後於房價漲幅的今天,這次再買不到房子,就會註定被時代拋下、與中產無緣。
一、高高在上的商品房
也許有人會說,本輪調控的目標只是控制房價暴漲,問題在於,房價暴漲是剛需造成的嗎?短期來看,去庫存、高槓桿、不限購導致樓市存量迅速減少,供給又很難跟上去,被帶動起來的需求卻越來越大,房價能不暴漲嗎?
打個比方,之前市面上有五十萬套同樣的房子,但只有四十萬人有購房需求,每平一萬的話四十萬人都付得起,每平兩萬的話只有十萬人付得起,開發商要想把房子全部賣出去,價格不能超過每平一萬,還要有各種促銷,但如果庫存只有八萬套,那他將房價抬高到兩萬,沒有任何優惠,照樣可以清盤,那何不藉機漲價呢?
去庫存政策導致商品房存量慢慢減少,房價逐步攀升,投資客陸續湧入,剛需族也被迫提前跟風購買,然後房屋存量繼續下降,循環越來越快,房價越漲越猛,剛需越來越急。如果按照市場規律,這時候會開發更多樓盤,加大供給,但政府往往會在此時限購限貸,抑制需求,那開發商的動力自然不足,房價也會只漲不降。
可嘆的是,調控政策抑制的需求多是剛需族和有改善性需求的家庭,他們不是房價暴漲的推手,但房價暴漲的後果卻要由他們買單,就這還要看國家的臉色。類似的調控之前已有過多輪,房價則是越調越高,無法擺脫「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歸根結底,在於樓市只是披著市場經濟的外衣,無法擺脫行政命令的束縛,而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土地也是由政府壟斷供給。
政府壟斷土地供給有一定的好處。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稅收的大頭多被中央政府拿走,地方政府的收入則主要靠土地出讓金維繫——通過出售土地未來的增值,來為城市公共服務投資融資。民眾購買商品房,就相當於購買這座城市的股票,分紅則是房產升值和公共服務。土地財政讓中國的城鎮化率從1998年的30.4%上漲到2015年底的56.1%,中國經濟得以迅猛增長,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購買住房成為穩賺不賠的投資,土地財政也成為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核心。這其實比張五常所說的縣域競爭更能解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但土地財政代價也很大,這讓房屋的投資屬性遠超其居住屬性,有無房產成為區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重要標誌,貧富差距迅速拉大。加上廣義貨幣(M2)餘額從1998年底的10.5萬億增長到2016年8月底的151.10萬億,購買住房成為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賣房創業則被網友列為十大敗家行為之首,套用人民日報那篇評論,「沒有房產,奮鬥再多也將無家可歸」。
開盤現場堪比春運
擔心被「丈母娘」嫌棄、被時代遺棄的年輕人,只能把買房放在人生目標的首位,之後才談得上成家立業,因此賣身為奴也在所不惜。但調控政策可不管這些,剛需直接被當成了炮灰。我給調控支個招吧,也不用限購限貸了,直接限蓋限賣好了,這樣房價更穩。
二、遠在天邊的保障房
早在十年前,任志強說過一句話,「房子是給有錢人住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很正常」,當時引來一片罵聲,但現在仔細回味,這句話不無道理。
開發商蓋樓是企業行為,當然要追求利潤最大化,誰有錢賣給誰,無可厚非,只要他們依法納稅,也就盡了應有的責任,至於讓所有人有房可住,不至於露宿街頭,那是政府責任,不應該由企業承擔。十多年,政府說是在調控樓市,其實是在誤導民眾,推卸責任。
後來這件事慢慢混淆不下去了,國務院才明確要搞住房雙軌制,把保障房建設當成民心工程,2011年住建部表態要在全國建設一千萬套保障房,之後五年要新建3600萬套,還要求各地政府立下「軍令狀」。2013年新聞報道,「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這是政府對人民作出的承諾……」2015年報道則說,年底將合計開工建設3970萬套,超額完成任務。
如今房價飛漲,我只想問一句,這3970萬套保障房都建在了哪裡,都分給了誰?如果真的保障有力,20%的人口都能住有所居,房價是否會稍穩一些,剛需一族是否就有底氣暫不搶購商品房?
保障房已大張旗鼓地建設了五六年,但目前來看存在四個問題,一是數量不足。雖然3970萬套從總量來看已不算少,但具體到某個城市、某個區域,仍是供不應求。拿廣州來說,2014年基本建成保障房19560套、新增供應保障房10311套,但2015年廣州市常住人口已達到1308萬人,戶籍人口為842.42萬人,雖然這只是一年保障房建設數量,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仍顯不足。
二是位置不好或配套不夠。很多保障房建在城市遠郊,交通困難,生活不便,所以在一些城市儘管保障房總量仍顯不足,但卻沒有太多人願意申請。保障房的位置應該如何選擇,配套設施怎麼跟上,都需要從長計議,需要公開討論。不然民心工程就會惹來民怨,根據2014年廣州社情民意中心的調查,只有三成的民眾對保障房的數量和分配感到滿意。
三是分配不公。之前分配不公主要體現在暗箱操作導致的貪腐上,被曝擁有11套經適房、其父是二七區房管局原局長的鄭州「房妹」即是其中一例。現在除了公開透明仍要加強之外,常住人口中外地戶籍和本地戶籍的分配也不公平。拿廣州來說,2015年保障房才首度向外來人口開放,但比例只有10%,還有多種要求,如連續居住五年以上、屬於高技能人才、獲得過榮譽稱號等。但那樣做的話,保障房就偏離了基於收入進行分配的本義,成為一種專屬的福利或獎勵。
四是功能不清。經濟學界關於保障性住房的定位有過多次討論,一個共識是要限於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不能讓其具有投資屬性,不能有產權。茅於軾還特彆強調,廉租房不應配獨立廁所,這樣可以降低居住舒適度,防止同等房屋形成價差,有人藉此轉租獲利。道理說得很清楚,但直到現在,還是有些城市將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算進保障房的範疇,居住幾年便可上市交易,這既會擾亂市場秩序,也會給貪腐分子可乘之機。還有些城市是將城中村改造(官方稱「棚戶區改造」)後的村民安置房算成保障房,但那頂多算是補償,稱不上保障。
飛漲的商品房房價拉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但卻犧牲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夢想,讓他們年紀輕輕被物慾裹挾,在月供的壓力之下不敢輕易懈怠,不敢自由追夢。前總理說,要讓人民活得幸福而有尊嚴。體現在住房上,我覺得一是要讓有錢買房的人不受限制,全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二是要讓沒錢買房的人也能有個基本住所,一心追逐自己的夢想。
對剛需族來說,關心商品房房價的同時還要關心保障房的分配,向開發商討要優惠的同時也要爭取政策的普惠,不然,想買套物有所值的商品房也好,想住個暫且棲身的保障房也罷,可能都沒機會。
明年高考數學題:算一算,在鄭州買套房子有多難?
韓青,公益人,評論人。
佛有三個不能,不能改定業,不能化無緣,不能度盡眾生。
推薦閱讀:
※馮國亮:「新北京」才是樓市的新風口
※2018年還適不適合投資買房?
※全國多地加碼樓市調控 這個城市跨出住房長效機制第一步
※港府樓市調控攻堅戰|香港|香港樓市|房價
※一線房價不漲,二線房價餘溫,三四線房價鹹魚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