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孔子由負函返衛,在衛又住了五年
十八、孔子由負函返衛,在衛又住了五年
孔子返衛,受鳥的啟發,沒有直接入帝丘,先到宋衛邊界儀邑暫住
衛國冢宰孔文子想依靠孔子解決兩難問題,把孔子接回帝丘
孔子返衛後的實際待遇和職權——成了公養之仕
季康子請孔子歸國,孔子離開衛國,周遊列國14年結束
楚國不用孔子,孔子很想離開楚國。孔子在衛國做官的弟子們都盼著孔子回衛,衛國冢宰孔文子也想依靠孔子,公元前488年,孔子再次回到衛國。從此,孔子又在衛國住了5年。孔子在衛國成了公養之仕,也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派人把他接回魯國。至此,孔子周遊列國14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結束。
一、孔子返衛,受鳥的啟發,沒有直接入帝丘,先到宋衛邊界儀邑暫住
(一)孔子為什麼重返衛國
1、楚國楚昭王因為大臣的阻止和勸諫,想用孔子而沒有用成,孔子在楚國沒有了發展前途。
2、衛國衛出公登基三年,國內政治形勢穩定,孔子的弟子多在衛國做官,弟子們邀請孔子返衛。
3、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到的就是衛國,以前在衛國曾經呆了5年,對衛國比較熟悉。
4、衛國冢宰孔文子也想依靠孔子解決他的兩難問題。
衛國當時是衛靈公的孫子輒為君,也就是衛出公。衛出公的父親是蒯聵,蒯聵當時流亡在晉國的戚邑。衛出公被立為君,並拒絕其父蒯聵回國。隨之而來他與父親蒯聵的矛盾就產生了,蒯聵在晉國一直虎視眈眈要奪取君位。衛出公繼位後,孔文子為相。孔文子的妻子是衛靈公的大女兒,蒯聵的大姐。蒯聵是因為湔雪宮闈奇恥大辱而出亡在外的,無論是從倫理上,還是從道義上,天下的輿論多支持蒯聵。蒯聵現在住在戚邑,與趙簡子的關係相當融洽,一旦借得晉兵奪取君位,孔文子將左右為難,既不能袒護妻侄而拒郎舅,也不便私通郎舅而逐妻侄。所以,孔文子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處理這些事情,於是盼著孔子能與他同理朝政,幫他解決這些棘手的難題。
(二)孔子受鳥的啟發,返衛未直接入帝丘,先到宋衛邊界儀邑暫住
孔子在返衛的途中,見到一隻鳥,訪問得知,鳥名叫意怠,飛時由他鳥引路,棲時任他鳥脅迫,進不敢向前,退不敢落後,食不敢先嘗,常列群鳥之中,張網捕者,援弓射者,均不能傷害它。孔子深受啟發,禽鳥尚且知合群以團結,藏身以避害,更何況人呢?於是,便派子路、高柴先到帝丘去打聽實際情況,自己帶領弟子們到宋衛邊界儀邑暫住,看看衛出公對孔文子是怎樣的態度,是否容他回去從政,再做決定。
(三)邊邑封人拜見孔子
封人說自己雖系風塵小吏,然素仰慕君子賢人。凡經過弊邑之君子賢人,未曾不見。封人問孔子:您遍訪列國,欲以仁政、德治救萬民,可是奔走十年,大道終莫能行。夫子既然博學多能,當然通達事理。眼見到處枝節橫生,被困於匡、宋、陳、蔡、等地,僥倖得脫伐樹、絕糧等危險,應該覺悟息肩,何必再東奔西跑呢?孔子說:丘之道,來自聖賢,居上位者,借著職權以化民,收效較易;然而世不用我,只好以口舌說法,以道啟民。丘之所以走遍天下,遊說諸侯,結交士大夫,旨在借語言傳古聖賢之道,以濟天下,至於個人功名富貴,丘視之若浮雲蔽履。封人告退後感嘆地說:諸位不必憂慮天下無賢君,世道昏暗日久,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故而周遊四方,甚不得志,只能以施政設教的木鐸,遍徇於道路,以收振聾發聵之功效。
二、衛國冢宰孔文子想依靠孔子解決兩難問題,把孔子接回帝丘
(一)孔文子接孔子回衛
孔文子見到子路、高柴,說衛正當多事之秋,內無賢才相助,外有世子樹敵,所以急待老友還朝,解決疑難。當時衛國軍權已交王孫賈,孔文子把府中三千家卒交子路統率,並表示要推薦子路為大夫,請高柴官復原職,仍當士師。一切稟告衛出公批准後,次日,孔文子便與子路、高柴駕御豪華馬車,到儀邑迎接孔子。衛出公也率領滿朝文武郊迎孔子返衛。
(二)子路罵老師迂腐
孔子返回衛國後,子路問孔子:倘衛君正待夫子主持政務,夫子將以何為先?孔子回答說必先端正名分,使各安其分。子路說:夫子未免太迂腐了吧,當今衛國之政,首先端正名分,如何行得通呀?孔子不高興地說:由啊,你說話如此粗野淺薄,不懂之事,君子應取保留態度,不可妄言。名分不正,則難言之成理;言不成理,則事難有成;事不成,則禮樂難興;禮樂不興,則刑罰難以公允;刑罰不公,百姓則無所措手足。由此可見,君子對於名分,不可不言,言之則必可行。
孔子的道理:衛出公是衛靈公的孫子,是世子蒯聵的兒子,衛靈公死後,理應由蒯聵繼任君位,但因他不滿其母南子的淫亂行為,謀殺未成,逃亡在外。南子想立小兒子郢為君,郢不受,讓位給輒,於是輒繼位,並拒絕其父蒯聵回國。這不論在「君臣」的名分上,還是在父子的「名分」上,都不是「正」的。國內外對此正議論紛紛。但是,衛出公輒既受其祖母南子之命而立,即使將父親排斥在外,也不影響他的君位名分,因為「父子」關係是從屬於「君臣」關係的。為了平息國內外的不好輿論,肯定衛出公的君位名分是合乎周禮的,所以必須端正名分。
子路認為要正名就得反對衛出公,迎接蒯聵回國,這在衛不僅難以立足,恐怕還要招惹塌天大禍,所以罵孔子迂腐。
三、孔子返衛後的實際待遇和職權——成了公養之仕
(一)孔子成了公養之仕
衛出公每年給孔子兩千石的俸祿,博得了一個愛賢的美名,但並沒有重用孔子,只是讓孔子做一個賓客,做一個公養之仕。孔子在魯,是行可之仕,即有希望行道的官;衛靈公時,孔子是際可之仕,即受禮遇的官;如今成了衛出公的公養之仕,即受公養的官。孔子只好把精力用在教學和治學上。
(二)孔子返衛五年國際上發生的一些大事
1、吳魯鄫城會談,吳索百牢。公元前488年,孔子64歲,孔子返回衛國的當年,魯哀公七年的夏天,吳國脅迫魯國在魯國的鄫城(現在山東嶧縣境內)舉行會談。子服景伯任魯哀公的相禮官。吳國強索百牢——一百頭牛、一百隻羊、一百頭豬,當時奉天子之牢不過十二,魯雖氣憤,但不敢不從。
2、季康子請子貢去吳國向太宰伯嚭辭謝。吳國在談判桌上取得了勝利,太宰伯嚭因為沒有參加吳魯會談覺得自己無功,他不甘在人之下,便派人到魯國去召季康子來吳稟見,想藉此露一手,為自己塗脂抹粉。季康子害怕自己應對不了見笑於諸侯,接受了冉求的建議,派人日夜兼程到衛國請子貢赴吳辭謝。子貢把吳國比作猛虎,把受吳國欺凌的魯、衛、齊、晉、楚、越等國比作獵手,指出虎再猛,豈能免於死?並用周禮,說服了伯嚭,維護了魯國和季康子的尊嚴。
3、魯國伐邾,吳王應邾之請伐魯。公元前488年夏季的吳魯鄫邑會盟魯國失利,受了凌辱,很想挽回一點面子,撈回一點損失,便拿附庸國邾國出氣,於秋季興師伐邾。邾國是魯國的附庸國,但卻依靠吳國,受吳的庇護,魯伐邾也有點道理,但違背了鄫邑會盟精神。所以第二年(公元前487年)三月,吳王應邾君之請,興師伐魯。吳師進入魯國邊境的第一天就攻克了東陽,向北挺進,並且俘虜了魯國將士公賓庚、公甲叔子、析朱鉭。魯國大夫微虎組成敢死隊偷營劫寨,孔子弟子有若設計賺開城門,三百名敢死隊員乘著夜色殺得吳軍潰不成軍,吳王夜裡連換了三個地方,勉強保住性命。吳王提出與魯國談判講和,最終雙方訂立盟約,魯國以弱勝強。
4、齊國向魯興師問罪。季康子為了穩固自己在國內外的地位,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了齊國剛即位的齊簡公,哪知他妹妹在家裡與其叔父季魴侯私通,臨出嫁之前才把實情告訴了季康子。季康子害怕出問題,不敢把妹妹送給齊簡公,齊簡公興師伐魯問罪,奪取了魯國讙、闡兩邑,並繼續醞釀新的更大規模的侵魯戰爭。
5、孔子夫人亓官氏病逝。公元前485年,孔子67歲,在衛國得知自己的結髮妻子亓官氏病逝,但強忍悲痛,沒有回去料理喪事為夫人送行。
6、齊簡公再次伐魯,冉求率軍抗齊大捷。公元前484年春,齊簡公再次興師伐魯,國書、高無平統帥五百乘兵車直達齊魯邊境的清地(齊地,今山東省長清縣東南)。冉求率軍,令樊遲為副將,身先士卒,面水背城作戰,大敗齊軍,魯國再次以弱勝強。
齊國大兵壓境,冉求曾向季康子建議:必勝之上計——請季康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留一家固守都城,另兩家隨國君御駕親征,至邊境決一死戰。季康子說此計難行。中計——引狼入室,關門痛打。季康子說要與孟、叔兩家協商。但兩家不肯抵抗。季康子很氣憤,冉求勸季康子不必氣憤。因為魯之政權,全在季家,出師勝則季康子一人之功,派則季家喪權失國,與二氏無干,二氏自然不會心急如焚,歷險於刀光劍影之中。下計——請季康子授軍權於求,求率部面水背城一戰。冉求令樊遲為副將,大勝而歸。孔子後來讚揚冉求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真義勇也。
冉求還用激將法使得孟懿子的長子孟孺子率兵參戰,但一戰即潰。
7、冉求乘抗齊立功上奏請回孔子。抗齊大捷,慶祝勝利時,季康子問冉求:孔門無將才,難道你的戰術是無師而自通的嗎?這時冉求已經離開夫子回到魯國8年了。冉求回答說:誰說孔門無將才,子路、公良孺、公皙哀等,均有萬夫不當之勇,皆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的老師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聖人,三千弟子之技藝,均來源於夫子的教授。季康子此時準備請回孔子,問孔子為人如何?冉求說:我的老師,用之則天下必興,萬民受惠,連鬼神也無取其咎。夫子的願望是振家邦,治社稷,而非圖一己之利,若不合其意,封萬戶侯,也難動其心。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三位代表帶著厚禮到衛國去請孔子回國。
四、季康子請孔子歸國,孔子離開衛國,周遊列國14年結束
衛國面臨政治動蕩,內部冢宰孔文子要攻打他的女婿,外部老太子蒯聵要回國推翻他的兒子,孔子對待在衛國繼續發展失去信心,決定離開衛國。孔文子得到消息,苦苦挽留,孔子沒有立即走成。季康子派出的請孔子歸國的使者到後,孔子歸心似箭,一刻也不想在衛國再待下去。
孔子召集弟子們說明歸意。凡在衛國出仕為官的,願意留下的繼續留下,不願意留下的一同歸魯。孔文子和衛出公死活不放子路和高柴離去,萬般無奈,二人只好留下。孔子走時交代子路,當此衛國多事之秋,應甘居人後,勿奮勇爭先。但子路說:食人之祿,必當忠君之事,豈能甘居人後。孔子對子路很不放心。孔子預測:一旦衛國有亂,柴可安然無恙,由則難保其身。孔子的分析:柴外貌若愚,內心精細,且能深明大義,頗有明哲風度,遇到危難,定然能經權擇用,從容避害;由天性好勇,素性率直,只知一意孤行,不肯思前想後,頗似一魯莽漢,遇到危難,只知勇往直前,定然蹈殺身之禍。
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推薦閱讀:
※訪談錄:閩商潘建新與中華孔子城
※世界最美女星韓國NANA奪魁 李敖炮轟高麗棒子孔子躺槍
※48、墮三都之前的孔子:一直沒有出仕的機會
※究竟為何晏子要抨擊孔子?
※為什麼經常有人拿儒家黑孔子,卻很少有人拿儒家黑孟子?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