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危害及保健治療
第一篇
中國每15秒就有一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國家衛生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內地目前高血壓患者呈快速增長勢頭,已達到一億六千萬人,平均每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因心腦血管引發的疾病,但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僅佔總患者總數的30.2%,而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人僅佔6.1%,傳播防治高血壓知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我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者達260萬
血栓病是心腦血管的大病,全球每年腦血栓、腦梗塞、心肌梗塞、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奪走1200萬人的生命,接近世界總死亡人數的1/4,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我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達到260萬人以上,存活的患者75%致殘,其中40%以上重殘,這些患者由於長期患病,求醫問葯,花光了積蓄,許多人生活陷入絕望的困境,需要得到及時的救助。
中國每年心腦血管醫療費用1300億元、高血壓醫療費366億元 。
中國內地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病人已達三百萬人,每年主要心血管病的直接醫療費用達一千三百億元人民幣,其中用於高血壓的醫療費達三百六十六億元。
高血壓既是一種獨立的慢性病,又是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作為高血壓的常見併發症,腦卒中和心臟病已成為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估算,中國每年新發腦卒中二百萬人,新發心肌梗死五十萬人。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對預防心腦血管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衛生部稱,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不平衡問題已經嚴重凸現。膳食與血壓密切相關,合理膳食有利於血壓調節,有利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控制;膳食結構不合理,攝入高能量、高脂肪和高鹽的膳食,可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發生率。
什麼是血液垃圾?對人體有何危害?
血管中殘存或積集的過剩蛋白質、脂肪和代謝產物以及殘留藥物等物質稱為血液垃圾,又稱血毒。這些物質不但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反而還會給器官帶來負擔,可導致:①血液粘稠,局部血管血液流速變慢,造成供血供氧不足。②血管硬化。③血管腔變窄。以上是引起高血壓、腦中風、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最危險的因素。高血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引發的問題:
「五高症」可大大加劇血管硬化程度,使血管壁變厚、變窄,血小板附著到血管壁上形成血栓。在血管被堵塞50%時,人們毫無感覺,當血管被堵70%時,就會偶爾出現視覺模糊、口齒不清、口眼歪斜、手腳無力、全身放射性麻木、健忘、心悸、行動遲緩……輕微癥狀,如此時不在意加上外界刺激,如工作不順心、情緒變化大喜大怒、精神緊張或突然用力、天氣驟變、勞累過度等,就引發了心腦血管事件。
心血管病的七種早期癥狀:
1、勞累過度或緊張時突然出現的胸骨後或胸左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頸部。
2、體力勞動時,有心慌、氣短、疲勞和呼吸困難現象。3、飽餐、寒冷、看驚險場面時感到心悸、胸痛。4、睡眠時感到憋氣,需高枕後才好轉。5、反覆出現脈搏不齊,過速或過緩。6、上樓時比別人更容易胸悶、心悸。7、左肩輻射性疼痛。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複發及治癒後遺症。
實踐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下面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試。
1.堅持幾個「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葯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2.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里。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煉身體。
4.天天乾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覆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乾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5.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著,拉得凈,放得開。
7.堅持勤動腦: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託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遊《渭南集》里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後寫的。不要以為60歲就到晚年了。
什麼是血壓?
血壓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內所呈現的壓力。血壓的形成與血容量、心臟收縮時的射血量、外周血管的阻力及大動脈的彈性有關。
在有足夠的血容量條件下,心臟收縮,射出血液,動脈血壓上升,血壓上升的最高值稱為收縮壓;心臟舒張,動脈血壓下降,血壓下降所達到的最低值為舒張壓。正常人的血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並且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例如人在睡眠時血壓下降,而活動時血壓上升。一般認為正常人安靜時的收縮壓<18.7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張壓<12.0千獨(90毫米汞柱),如果收縮壓>21.3千帕(16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12.7千帕(95毫米汞柱)則為高血壓,介於正常血壓高限與高血壓低限之間的為臨界高血壓。
高血壓治療的六大誤區
高血壓病大多數採取家庭治療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方便,但實際治療過程中卻存在不少誤區,必須引起重視。 誤區之一:以自我感覺來估計血壓的高低。高血壓病人癥狀的輕重與血壓高低程度下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壓很高,卻沒有癥狀;相反,有些病人血壓僅輕度升高,癥狀卻很明顯。這是每個人對血壓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臟器官損害程度有時候與血壓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憑自我感覺來估計血壓的高低,往往是錯誤的,也容易延誤治療。正確的做法是定期主動測量血壓,每周至少測量兩次。 誤區之二:血壓一降,立即停葯。病人在應用降血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血壓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葯;結果在不長時間後血壓又升高,還要再使用藥物降壓這樣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於血壓較大幅度的波動,將會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如腦溢血等。正確的服藥方法是服藥後出現血壓下降,可採用維持量,繼續服藥;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將藥物進行調整,而不應斷然停葯。 誤區之三:採用傳統的服藥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在清晨醒後變化最大,可以在數分鐘之內上升2~5千帕,中午過後,血壓會自行下降。這種血壓變化規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間發生腦中風。(早晨容易發生腦出血,而夜間則容易發生腦缺血。)傳統的每日3次的服藥方法沒有考慮患者的血壓變化規律,只是一味地考慮降低血壓,結果使清晨時的血壓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間常使血壓偏低,新的服藥方法每天清晨醒後1次性服藥。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後的血壓劇烈變化,使血壓處於比較平衡狀態,因此效果較好。 誤區之四:降壓過快過低。一些高血壓病人希望血壓降得越快越好,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血壓降得過快或過低會使病人感到頭暈、乏力,還可誘發腦血栓形成等嚴重後果。 誤區之五:不根據具體情況,一味追求血壓達到正常水平。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為此偏高些的血壓,有利於心、腦、腎等臟器的血液供應。如果不顧年齡及病人的具體情況,而一味要求降壓到「正常」水平,勢必影響上述臟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償失。正確的做法是根據病人的年齡、臟器的功能情況,將血壓降到適當的水平,特別是老年人,不可過度降低血壓。 誤區之六:單純依賴降壓藥,不做綜合性的治療。高血壓的病因較多,因此,治療也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措施,否則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正確的做法是除選擇適當的藥物外,還要注意勞逸結合,飲食宜少鹽,適當參加文體活動,避免情緒激動,保證充足睡眠,肥胖者應減輕體重等。
什麼是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脂類物質的總稱,但通常所指的是血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它們是供應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構成細胞的基礎原料,還參與體內的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質的合成,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之一。它們主要來自食物,少部分在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正常人體內的脂類物質的吸收、產生與消耗、轉化維持動態平衡,所以血脂含量基本恆定不變。當它們中的一項或多項超過合適水平時,便是高脂血症。 什麼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本身幾乎不引起癥狀,常不為患者所覺察,只是依靠血脂檢測確定診斷。正常人的血脂水平是:血總膽固醇(TC)每升血清應低於5.2毫摩爾(mmol/L),甘油三酯(TG)每升血清應低於1.5毫摩爾(mmol/L);如果血總膽固醇達到或超過5.2毫摩爾/升,甘油三酯達到或超過1.5毫摩爾/升則可分別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兩者均異常升高則稱「混合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分類 從臨床上,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四類:①高膽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②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與TG水平均增高。③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水平減低。 按病因,高脂血症可分為:①原發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多脂蛋白型高脂血症;原因未明的原發性高脂蛋白血症:多基因高膽固醇血症;散發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②繼發性高脂血症: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狀腺功能減低;腎病綜合症;慢性腎功衰竭;急性腎功衰竭;藥物性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危害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眾多的相關疾病,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嚴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導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該病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逐漸、進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損害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動脈供血、供氧,一旦動脈被粥樣斑塊堵塞,就會導致嚴重後果。動脈硬化引起的腎功能衰竭等,都與高脂血症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獨立而重要的危險因素。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進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高脂血症還可導致脂肪肝、肝硬化、膽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圍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發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還可出現腱狀、結節狀、掌平面及眼眶周圍黃色瘤、青年角膜弓等。
什麼是高血粘症
高粘血症是以血液粘稠度增高為主要表現的病理綜合征,血液粘稠度增高後,血液阻力加大、流動緩慢致組織血液灌注量顯著減少而使心腦等器官產生缺血、缺氧的一系列表現,如胸悶、胸痛、頭痛、眩暈、耳鳴、視覺障礙、四肢麻木、腫脹等,嚴重者形成血栓,導致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風等一系列嚴重疾病。所以需要及早治療。
血粘度增高分五種類型。由於各種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1)血漿粘度增高型 血液除去血細胞成分外即為血漿。血漿粘度主要取決於血漿中的蛋白含量。當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多時,可引起血漿粘度增高。此類血粘度增高常見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患者。
(2)血細胞聚集增強型 此類型血粘度增高主要是由於血小板和紅細胞本身粘度增高所致。許多血小板和紅細胞粘在一起,形成微小栓子,阻塞血管,血流因此而緩慢。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血粘度增高多屬此型。
(3)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型 紅細胞有一種特殊的變形能力,即形體伸縮性很大,這樣才能通過比自己纖細得多的毛細血管,以保證微循環的血流灌注和營養供應。一旦這種變形能力減弱,勢必會影響紅細胞的自由活動,使血液中的紅細胞增加,血液粘度也隨之增高。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大多與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有關。
(4)高壓積型 此類血粘度增高是由於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過多所致,常見於40~60歲的中年人。由於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體積過多,使血流變得粘稠,進而導致血流緩慢,影響組織和器官的血液供應,引起多種心腦血管疾病。
(5)全血粘度增高型 上述幾種引起血粘度增高的因素同時存在稱為全血粘度增高。這一類型血粘度增高多見於糖尿病和肥胖心血管病患者。一般需要長期綜合治療,除長期服藥外,需定期輸液稀釋血液。
高血粘與血管硬化常見的因素有哪些呢?
在體外的致病因素有年齡、飲食、吸煙等,在體內的引發因素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此時,高血粘與血管硬化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病理改變是平等的關係,都是獨立存在的病理改變,彼此之間是相互轉化、互為標本的關係。
高血粘與血管硬化一旦形成之後,又有自身的發展傳變規律。高血粘與血管硬化對機體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在心臟,可以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大腦,可以引發腦血管意外、腦皮質萎縮、腦功能失調;在眼,可引發視網膜血管病變、視力障礙;在腎臟,可造成腎小球硬化、腎實質損傷;在肢體,可引發周圍血管、周圍神經病變。
在心腦血管病中,應當認識到,高血粘與血管硬化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病理改變,它獨立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病理改變而存在,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病理改變具有同等的、甚至更重要的病理意義。對於心腦血管的健康而言,不僅保持適當的血壓、血糖、血脂很重要,保持良好的血液流變狀態和良好的血管壁彈性,亦是一個極重要的參數。活血化瘀法不僅是獨立於降壓、降糖、降脂之外的一種治法,而且對於心腦血管的健康而言,是一種極重要的治法。這種治法可以控制甚至逆轉心腦血管病的進程,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病致死率、致殘率,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腦血管病人的生存質量和狀態。
什麼是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泛指由於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腦梗塞、腦痴呆、腦出血等。
心血管疾病是由於血管內壁脂肪、膽固醇等沉積,並伴隨著纖維組織的形成與鈣化等病變形成動脈硬化。這種病變發展至心臟冠狀動脈時則形成冠心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無癥狀心肌缺血、心率衰竭和嚴重心率失常、猝死等。
從正常的動脈運行到無癥狀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搏管狹窄,需要十餘年或幾十年的時間;但從無癥狀的動脈硬化到有癥狀的動脈硬化,如冠心病或腦中風,只需要幾分鐘。很多病人因為毫無思想,也沒有預防措施,所以死亡率很高。
腦血管疾病是指腦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腦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俗稱為腦中風。該病常見於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發作,嚴重者可發生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是目前造成人類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它是一種危害人民健康、威脅生命、影響勞動力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常見的腦血管病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
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即使應用目前最先進、完善的治療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倖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500萬人,居各種死因首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死亡病因最高的頭號殺手,也是人們健康的「無聲凶煞」!
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併發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點,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2.7億人!
我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近300萬人,占我們國每年總死亡病因的51%。而倖存下來的患者75%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40%重殘!
我國腦中風病人出院後第一年的複發率是30%,第五年的複發率高達59%。而二級預防做得較好的美國僅為10%。由於我國醫療保險覆蓋人群小,腦中風病人的複發率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用藥不科學,肝腎負擔過重
大家都知道是葯三分毒,常規的心腦血管藥物都是化學藥品,都要經過肝腎轉化吸收,而肝腎就像是人體的濾毒網,把藥物的有效成分釋放,毒性物質過濾!長期服用化學類藥物易導致大量的毒性物質在肝腎中沉積,導致肝腎出現損傷甚至逐漸衰竭!而大量的事實也證明,肝腎器官的衰竭程度隨著服藥量的增加和服藥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加劇,病上加病。
心腦血管疾病都有哪些癥狀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癥狀(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
胸悶、心悸不寧、心慌氣短;心率不齊;胸痛、胸骨後或心前區疼痛;氣緊、暈厥、虛弱、噯氣;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
更甚;舌質紫暗、脈沉弦為主症的冠心病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上腹痛、噁心、嘔吐;左後背痛、左手臂痛。
腦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腦中風的癥狀(包括腦血栓、腦栓塞等):
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失語。或者交叉性癱瘓、交叉性感覺障礙、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顫、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眩暈等。
肢體無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覺障礙;單側肢體運動不靈活;語言障礙,說話不利索;記憶力下降;看物體突然不清楚;
眼球轉動不靈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調,站立不穩;意識障礙;頭痛或者噁心嘔吐;頭暈、耳鳴。
心腦血管——生命之河,不容阻斷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運輸營養、代謝廢物,使機體新陳代謝能夠不斷的進行;人體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會通過血液的運輸,作用於相應的器官,實現機體的體液調節;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和人體各種功能的實現,都有賴於血液的不斷循環流動。所以保持血管的暢通是保護心腦、維護機體功能的一個基礎步驟,也是一個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心腦血管疾病其實就是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總稱,兩者的發病機理比較類似。由於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過多的脂肪在血管內壁沉積下來,如此每天重複,就會使血管壁增厚,影響血液流動。更危險的是,會逐步侵蝕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如果發生在心臟中,便是大家熟悉的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硬化如果發生在大腦,就會造成腦供血不足,腦缺氧……
隨著動脈硬化的加深,血管壁會進一步硬化,血管壁上的垃圾也會逐漸增加,加上此時體內的血液比較粘稠,這樣,在一定條件下,就有可能會造成血管里的一段被堵死,血液不能正常通過,這就是血栓。發生在腦血管里,叫腦血栓;發生在心臟里,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會造成心肌壞死,壞死的心肌將永久喪失其功能,無法再生。
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必須著眼:早期、持續、科學有效
30歲以後,特別是中年要注重持之以恆地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事對人有良好心態,對工作壓力和精神緊張要自我調節自我減負,這些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十分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要重點把握:
(1) 合理補充營養,補充營養的原則是缺什麼補什麼,特別是微量元素硒的補充對心腦血管防治非常重要;
(2) 由於心腦血管疾病是一個長期損害過程的慢性病,對其防治必須著眼於早期、長期、持續、有效,才能達到全民干預的目的,這些措施雖好但都是人們無法長期、持續堅持接受的,因為:首先,長期服藥對身體有害,藥物都是有副作用的;第二,有創傷且痛苦,即使使用輸液點滴進行活血化瘀的降血粘稠的治療,效果雖有,但只能在醫院進行。衛生部認可的許多療法也是如此,只能是緩解癥狀,一段時間內維持血管通暢,不能從根本上治好心腦血管疾病,第三,費用很大,因為心腦血管疾病是綜合性因素,每一種致病原因都有各種藥物和治療方法,往往病人要按醫生指導服用大量藥物,且疾病又是一個動態變化,病者很難把握和堅持。醫療費用之高特別是支架和搭橋等介入治療是一般經濟收入難以承受的。因此,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上迫切需要有一種簡便、易行、有效、經濟、人們易接受和堅持的方法。
腦血栓的危害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多見於中老年人,無顯著性別差異。它是由於腦血管壁本身的病變引起的。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內膜粗糙、管腔變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內凝集成塊,形成血栓,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從而使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而發病。
腦血栓形成的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血栓形成最常見的原因,以至於最新的腦血管疾病分類將腦血栓形成更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塞」。 動脈硬化的發生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脂過高、高血壓以及血流動力學異常有關。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被認為與血脂過高,特別是一種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物質含量過高有關。也與生活方式、營養和遺傳因素有關。如吃進的食物中含脂肪(肥肉、油脂)、碳水化合物(糖、澱粉等)過多;體力活動過少;肥胖、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其家族史(父母或/及兄弟姐妹有同樣疾病)等。最新的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與載脂蛋白等基因突變有關,後者是一種與脂肪代謝有關的蛋白質。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疾病,發生在不同的器官便產生相應的疾病。如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就會得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腦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主要在供應腦部的大、中動脈,最容易發生狹窄的部位在頸部頸總動脈分叉處、椎動脈進入顱腔處、以及基底動脈起始和分叉處。由於血管內膜的破潰、脂質沉積形成斑塊,血液中的血小板、纖維蛋白沉積在斑塊上面並發生機化,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腔變窄,導致腦供血不足。如果病變進一步發展,血管腔嚴重狹窄甚至完全閉塞,或在狹窄的基礎上由於血液粘稠度高(俗稱血稠),在斑塊上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便可發生這根血管供血區的腦細胞缺血壞死。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多見於中老年人,無顯著性別差異。它是由於腦血管壁本身的病變引起的。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內膜粗糙、管腔變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內凝集成塊,形成血栓,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從而使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而發病。 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較緩慢,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多需數十小時至數天。這種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沒有任何先兆癥狀,早晨醒來時發現偏癱或失語。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有關。但也有一些在白天發病的病人,常有頭昏、肢體麻木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前軀癥狀。 腦血栓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段腦血管內,但在臨床上卻以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較常見。患者表現中樞性偏癱、面癱及對側肢體感覺減退。大多數病人神志清楚,頭痛、嘔吐者較少見,但若大腦前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幹阻塞形成大面積腦梗塞時,病情較重,常伴有意識障礙和顱內壓增高的狀。 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則多見眩暈、噁心、嘔吐、復視、交叉性運動及感覺障礙、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發嗆等癥狀。 腦血栓形成的死亡率較腦出血低得多,而且由於梗塞灶周圍可以建立側支循環,大多數病人在一定時間內,神經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但大面積腦梗塞由於腦組織損害較重,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常死於上消化道出血和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有些病人則形成植物人或遺留下肢體偏癱等嚴重併發症。
腦梗塞
動脈阻塞後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可伴發出血。發病機製為血栓形成或栓塞,癥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
腦梗塞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
腦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許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
腦梗塞的先兆癥狀
腦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有的病人一覺醒來,發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東西掉飯粒,舉不動筷子,這就是發生了腦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發病前有肢體麻木感,說話不清,一過性眼前發黑,頭暈或眩暈,噁心,血壓波動(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暫腦缺血的癥狀。這些先兆癥狀一般很輕微,持續時間短暫,常常被人忽視。
1、什麼叫動脈硬化性腦梗塞?
動脈硬化性腦梗塞,又稱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性腦梗塞。是腦部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腦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急性腦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患者可出現偏癱、失語等腦局灶性損害癥狀,屬缺血性腦血管病。以老年人多見。高脂飲食,糖尿病,吸煙等患者中發病率較高。
引起腦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腦血栓形成,它是由於腦血管本身的病變,常因腦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內膜粗糙,管腔狹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在血管內凝聚成塊,形成腦血栓。另一種是腦栓塞,這是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栓脫落,隨血流到腦堵塞血管,引起腦栓塞。這種栓子可來自風濕性心臟病的贅生物,也可能是骨折時的脂肪栓子,或空氣進入血液引起氣栓,或腫瘤細胞脫落形成腫瘤栓塞等等。
腦血栓形成所致的腦梗塞,起病緩慢,常常在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生,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較低,血流緩慢有關。從發病到病情發展至頂峰,常需數十分鐘甚至數天時間。而腦栓塞引起的腦梗塞,起病多較急驟,常在數秒鐘或數分鐘達高峰。
哪些人易患腦梗塞
有腦梗塞家族史的人;2.高血壓及某些低血壓病人;3.糖尿病病人;4.腦功脈硬化病病人;5.肥胖病人;6.多血質人(指紅細胞增高、紅細胞比積增高的人);7.高凝狀態及血脂增高的病人;8.低纖溶狀態(指自身溶解血栓的功能下降);9.高粘血症(指纖維蛋白原、血脂、紅細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的血液粘滯度增高的病人);10.大量吸煙的人(每天10支以上,超過10年);11.血栓前狀態(泛指曾有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或心絞痛發作等);12.高齡。
腦梗塞可以複發,並且可以多次再發。我們在多年臨床工作中曾遇到反覆再發達九次而最後死亡的病人。這是因為:一旦患有腦梗塞,說明機體已經具備了形成血栓的三類基礎因素,血管內皮的損傷、血液質的改變、血流動力學的改變等因素,這些因素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會反覆再發。因此,得過腦梗塞的病人,一定要遵醫囑,及時針對腦血栓形成的基礎因素進行正規系統的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腦梗塞的再發,特別是患腦梗塞,在有效溶栓時機內(6~24小時),及時治療,血栓溶解,血管再通,自認為恢復正常的病人,往往因經濟、人力等因素,再通後急於出院,不進行系統正規的、有效的病因治療,而導致腦梗塞的反覆再發,後悔莫及。
什麼是血垢
血垢就是血脂。調節血脂,也就是清理血液中的這些垃圾清理血垢。舉例:炒菜之後鍋邊上是不是有一層油,如果把鍋邊比
做血管壁的話,鍋上的油就是血管壁上的血垢。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心腦血管疾病是「富貴病」也叫「時代病」
整個動脈硬化的圖形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就向家裡的水管生鏽一樣。水管日久天長會生鏽叫水綉,也叫水垢;同樣人的血管時間長了也會出現和產生「血垢」中醫認為「人老於血管,百病生於血垢」人老血管先老,35歲開始血管老化55歲、60歲出現白頭髮、老年斑、皺紋等開始機體老化。百病生於血垢,人,為什麼會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血栓、動脈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垢」是主要元兇。
推薦閱讀:
※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春日喝好茶 才能保健康
※第171期副刊2:腰背痛必看!日常保健方法匯總
※蘿蔔各有保健絕招 水蘿蔔補維C白蘿蔔助消化
※老人生活保健常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