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而靜則是追尋自我的必由之徑。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孔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他們所說的都是「虛靜觀復法」,其大意是若致虛達到了極點,守靜達到了純篤,就能發現時間萬物在茁壯成長之後會各自復歸於他們的根底。復歸根底叫做「靜」,而靜則是復原生命。
茶人的心虛靜之極,所以能像鏡子一樣真實地反映出天地萬物。老子、莊子所說的「虛靜觀復法」是茶人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道悟道的無上妙法。
儒家學者對靜可修身養性有獨到而深刻的認識。嵇康提出「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矜尚」的理念,並以此作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基礎。白居易自述稱: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
蘇東坡有一首詩寫得最妙,「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詩中的「妙」即韻味,全詩的大意是說要想詩有韻味,詩人的心應當空而靜。詩中的「了」是瞭然、明白、體察之意,「動」是指宇宙的變化。因為只有心靜了,才能感受到彌散於宇宙間川流不息、律動不已的生命之靈氣。只有心空靈了,才能使襟懷坦蕩廣闊,容得下天地萬物,達到自由洒脫、天人合一的境界。蘇東坡的這首詩充滿了哲理玄機,講的雖是寫詩的道理,但也符合茶道的要義。
在茶藝修習的過程中,「靜」還常與美聯繫在一起,因為「靜」是茶人的一種審美體驗。子曰:「以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謂之天樂。」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來營造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是平和寧靜的氛圍的最好注釋;「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是空靈虛靜之心境的最好範例。
從古至今,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隱者高僧,莫不將「靜」作為品茗修心的大道。當清馨的茶香瀰漫開來,充盈了身於心之時,飲茶者的靈台似乎在其熏陶下變得更加空明澄澈,飲茶者的精神似乎也在其指引下得以凈化和升華,融入了天與地的懷抱之中,漸入「天人合一」之佳境。
推薦閱讀:
※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國潮
※「中國路」的源流(「中國路」系列述評①)
※中國蛇類圖譜
※社會風氣壞,罵「中國人」有用嗎?
※中國實力最強的南海艦隊與日本八八艦隊實力對比,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