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平:四渡赤水——集體智慧的結晶
07-07
「四渡赤水」的說法以前似並不普遍。如《彭德懷自述》也講到婁山關之戰等,但未提「赤水」二字。據說毛澤東曾對來訪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講「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筆」。經文革前後的影視渲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說法幾乎家喻戶曉。近些年來對此頗有爭議,大多語焉不詳。現讀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著《苦難輝煌》,有豁然開朗之感。關鍵是這本書實事求是地述評了「四渡赤水」中每一渡的過程和前因後果。
提到四渡赤水,不能不說土城之戰,此戰發生在1935年1月,是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打的第一仗。毛澤東決心圍殲川軍郭勛祺部,但對川軍實力估計過低,從27日到29日拂曉,日夜血戰,連總司令朱德也親自上前線,最終還是吃了敗仗。紅軍為擺脫困境,被迫一渡赤水西進,仍擬北渡長江建川西北根據地。轉移途經天河壩,一軍團二師一部被尾追川軍一個團包圍,三軍團五師等部迅即增援,激戰呈膠著狀態,又發現川軍另一個團正在趕來,只得匆忙撤出戰鬥。紅軍再執行遵義會議上定的渡江入川計劃難以為繼。 朱德2月6日發電徵求意見,彭德懷楊尚昆回電,建議改在川黔滇邊建立根據地。中央立即接受彭楊建議,當日決定暫緩渡江,改取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至此,遵義會議決定的戰略方向已被改變。但紅軍進佔的扎西一帶仍無法立足。毛澤東提出二渡赤水向黔北進擊。進入黔北後,後有川軍潘文華滇軍孫渡追尾緊逼,前有滇軍王家烈和中央軍薛岳迎頭堵擊。在此危難關頭,25日14時彭德懷楊尚昆致電中央,大膽提出在婁山關作戰殲敵。當天20時,林彪聶榮臻亦發電建議婁山關南殲敵。毛周朱等當即批准,以朱德名義複電同意彭楊25日14時來電部署,並充分放權讓彭楊指揮全軍。由於彭德懷、林彪對戰機把握得力,特別是統一指揮全軍的彭德懷擴展戰果主動,使戰鬥迅速從原定的圍殲黔軍兩個旅發展到追殲國民黨中央軍兩個師。紅軍斃傷敵兩千四,俘敵三千,二占遵義,取得長征(當時叫西征)以來最大勝利。 這個勝利使中央再一次急於求成。毛澤東為「徹底實現」以遵義為中心的川滇黔邊區根據地設想,決定與敵追軍主力周渾元縱隊決戰,毛澤東以政委身份擔任實際總指揮。各軍團集中鴨溪,九軍團引川敵向東,集中一三五軍團尋殲周部,但未達目的。毛澤東又重新部署,預設伏擊區域,令林彪由北向南包抄,彭德懷由南向北打堵,五軍團為預備隊,九軍團警戒大渡口,計劃先解決周96師,謝傅福5師,7日再解決周部13師。毛澤東躊躇滿志,率前敵司令部到白臘坎,除了要求各軍團隨時無線電報告戰況,還特別規定,大勝利燃燒3堆火,中勝兩堆火,小勝一堆火。但此部署又告無用——周渾元部並未進入伏擊區域。 3月10日凌晨一點,林彪聶榮臻致電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要求攻擊打鼓場,並提出詳細作戰部署。中央政治局開會,除毛澤東外一致同意林聶建議。毛澤東憤而提出辭去前敵總指揮,會議又一致通過。但會後毛澤東夜訪周恩來,說服周恩來同意自己意見,否定了林聶建議。經毛提議,3月12日成立了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即新三人團)。新三人團發布「關於我野戰軍戰略方針的指示」,要求在消滅黔軍戰鬥中調動周渾元吳奇偉縱隊相機消滅。接著新三人團又發布命令:「我野戰軍決心以全部力量,於明15號絕不動搖地消滅魯班場之敵(周渾元部)」。彭德懷楊尚昆3月13日電報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見:「時間倉促,地形對我不利,敵陣地工事堅固,我們考慮無攻破周敵的可能。建議迅速脫離當面之敵,控制仁懷、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兩敵向西,來尋求機動。」 建議中提出的「時間倉促,地形對我不利,敵陣地工事堅固,」正是這場攻堅戰失敗的原因。而「迅速脫離當面之敵,控制仁懷、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兩敵向西,來尋求機動。」正是新三人團在攻擊周渾元失敗後採取的方針(三渡赤水)。當然,如能隨即採納彭楊建議就不會有魯班場之敗了。 攻擊魯班場失敗後紅軍三渡赤水。蔣介石判斷紅軍可能化整為零,於是重拾五次「圍剿」時的碉堡戰略,大築烏龜殼四面進逼。為擺脫險境,新三人團決定紅軍四渡赤水。但四渡赤水後向何方發展? 25日,新三人團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名義致電各軍團,提出首先鉗制周渾元吳奇偉部,消滅王家烈部,由此擴大機動區域轉向西南,然後在運動戰中消滅追擊或截擊之敵人一部或大部,以扭轉戰局。——其實以當時中央紅軍實力,基本沒有這種可能。 當晚22時三軍團彭楊回電,認為目前向西南機動很困難,因為首先要突破敵之包圍,建議轉向東南之烏江流域比較有利,同時根據調查所得情況,只要有充分準備,用四至六個小時可以在三軍團原來渡烏江處架起浮橋。——雖未明確提出南渡烏江,但意思已不言自明。 這次,毛澤東迅速接受彭楊建議,改變原定作戰部署。中央紅軍集結主力改經長干山與楓香壩中間地段南下。鑒於不斷變化的敵情,毛澤東決定紅九軍團偽裝主力引敵北上,紅軍主力南進強渡烏江。 渡過烏江的中央紅軍在黔西南仍無法立足。4月13日彭德懷楊尚昆就紅軍行動向中央建議:迅速西渡北盤江,襲取平彝、盤縣,在滇黔咽喉,在滇黔邊境與敵第三縱隊作戰……我軍往西,甚至入滇,只要給滇敵一個較大打擊,使我機動區域更大,則更能多得時間和空間……因中央領導多數不願入滇,彭楊謹慎用 「甚至入滇」詞句,但提出了擺脫敵軍重兵包圍的戰略方向。 毛澤東迅速接受彭楊建議,紅軍於17日開始西渡北盤江。4月24日,紅一三五軍團進入雲南。 初入雲南的毛澤東仍未放棄爭取在貴州立足的最後努力。4月25日,中革軍委下達命令,準備進軍黔北和滇東與敵決戰。中共中央向前線指揮員發出指示,三次提到「決戰」,要求「以我們全部的精力與體力去消滅萬惡的敵人」,並強調「中央相信你們對於中央和軍委所提出的意見決不會妨害我們內部的團結一致與保障軍委命令的堅決執行」。 25日晚林彪聶榮臻致電中革軍委稱:「……我軍已失去回黔北可能,且無法在滇東開展局面,野戰軍應立即變更原定戰略,而應迅速脫離此不利形勢,先敵佔領東川,應經東川渡過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進,準備與四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剛準備進軍黔北和滇東與敵「決戰」,中央專門發布指示要求前線指戰員不要爭論,要堅決執行軍委命令,林彪聶榮臻卻立馬反對,要求立即改變這個戰略部署,一句話三個「應」頗有不敬之感。 時隔一天,彭德懷楊尚昆致電中央,亦對進軍黔北和滇東提出反對意見,稱「爭取滇黔邊各個擊破敵人的可能性極少,因我軍行動錯失爭取平彝盤縣良機,使戰略已陷入不利地區……明日應繼續向西北前進渡過東洪江,爭取幾天休息,解決一切刻不容緩的事件。」 紅軍4月26日遭敵機轟炸,27日與追敵激戰後被迫放棄白水。4月29日中革軍委開會,毛澤東放棄了25日發布的「進軍黔北和滇東與敵決戰」的命令,事實上接受了林聶建議,提出迅速南下渡過金沙江——這正是林聶25日晚電報提出的進軍路線。5月9日,全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合圍圈。 金一南教授說,把四渡赤水看成一場出神入化的妙算和從容不迫的行軍,糟蹋的是我們自己那部艱難曲折的奮鬥史。毛澤東在八大預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我是犯過錯誤的,比如打仗,高興圩打了敗仗,那是我指揮的;南雄打了敗仗,那是我指揮的;長征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所舉四次敗仗,兩次發生在四渡赤水之間。當然,這是有具體原因的。無論是老三人團還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為主導的新三人團,對蔣介石整體戰略意圖和西南軍閥各自的算盤均不甚了解。此外,也存在著急躁情緒。撤離中央根據地後,擇地建立新根據地一直是頭等重要問題,但由於對敵情評估不確和通盤考慮不周,四渡赤水那一段時間數次提出的戰略方針(如動輒就提「反攻」「決戰」「赤化四川」「赤化全貴州」「赤化整個雲貴川」)和根據地落腳點都不甚現實,最後也全部落空。四渡赤水也打了一些敗仗與消耗仗,如毛澤東提到的土城之戰與魯班場之戰。整個四渡赤水期間,紅軍損失慘重。金一南教授考證,中央紅軍從根據地出發八萬六千人,經湘江戰役銳減到四萬多人,經四渡赤水之戰,儘管先後在扎西和遵義招募到幾千新兵,但到過金沙江時,總人數僅兩萬多人,又銳減一半。但是,通過四渡赤水,紅軍擺脫了蔣介石几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應該說在整體戰略上是成功的。而回顧其過程我們發現,這個總體的成功,紅軍前線指揮員林聶彭楊等,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毛澤東能虛懷若谷,多次改正錯誤決策,及時採納一線指揮員的正確意見,才是「真如神」的神奇之處和「得意」之處。金一南教授總結道:「領袖的真正英明之處,並不在於提出建議,在善於採納建議。鄧小平同志後來說,毛澤東思想是全黨智慧的結晶,這並不是一句空話。」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智慧
※心理學中的智慧【中】
※中國人八大傳統智慧 你具備了嗎?
※人工智慧奇點來臨:我們是最後的人類,永生還是滅絕?
※說謊要講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