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和下西洋話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歷史事件,發生在距今600餘年前中國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永樂王朝時期,自公元1405年(永樂三年)至1433年(宣德六年),鄭和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將先進的中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遠播海外。鄭和以畢生精力致力于海洋探險,發現了許多為當時中國人所不知道的世界,直接替中國人民在南洋一帶開闢了一個新的世界。為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國際環境,從而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

劉家港是鄭和下西洋的發祥地。這一歷史事件開啟了東西方文化的、物質的和精神的交流,開啟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開啟了中國「敢為天下先」的歷史新紀元。鄭和下西洋,中國由此走向了世界,世界由此認識了中國。

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30日在德國訪問並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和平發展是中國長期以來一貫堅持的政策。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麼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習近平主席的講話高度評價並充分肯定了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予鄰邦巨大幫助,是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仍然需要鄭和下西洋那樣「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是鄭和下西洋重大的現實意義。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習近平主席運籌帷幄,高屋建瓴,站在時代的制高點,立足本國,放眼全球,從世界經濟實際出發以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為紐帶,提出了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理念。正像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序幕,「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理念的構建,必將揭開多國經濟聯盟的新篇章,必將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從而為經濟全球化過度到經濟一體化在制度建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海洋經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世界史帶給各國的重要啟示是:強於世界者必強於海洋,弱於世界者必弱於海洋。隨著各國海洋意識的不斷增強,必將迎來對海洋與海洋經濟、海洋經濟與海洋權益的新認識。這同樣是鄭和下西洋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因此,對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文化理念具有的現實性、積極性和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會過分。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件就發生在古劉家港——今日的瀏河鎮,瀏河人民因此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理念懷有深切的感情,因而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有著深切的感念,對鄭和作為中華使者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和經貿交流所作出的不朽貢獻,銘記不忘。

一、文化交流

鄭和肩負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是中華文明代表性成果,鄭和將這一已經應用於航海的偉大發明展示給西洋各國,開始了他的文化交流之旅。以四書五經、書畫等為代表的中華書籍,成為文化交流重要的精神產品。此外,中國絲綢、錦緞等紡織品,茶葉、瓷器、紙張還有紡織、造紙、印刷等物產,都是可以引以為豪的文明之果,鄭和船隊正是裝載著大量具有中國文化基因與鮮明地域特色的中國特產,這些中國特產為他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所需要,因此能夠順利地開展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各國間的文化交流總是雙向的,交流的結果總是雙贏。鄭和開展東西方文化交流並不是停留在單方面的文化輸出,而是嚴格遵循互相學習的初衷,同樣學習西方的文明成果,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融合能力的民族,能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以此不斷完善自己文化實力文明古國。當時東南亞各國商品貨幣的發展亦受中國貨幣文化的影響,除以物易物外,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國銅錢並布帛之類」,蘇門答臘「國中一應買賣交易,皆以十六兩為一斤」。這些事例形象地說明中國計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經鄭和下西洋,已經影響到了外域。又如,占城國「書寫無紙筆」,鄭和船隊帶去的中國紙筆文具在這個國家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他國在文化及其表述上的落後狀況。這些都是鄭和下西洋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果。

鄭和致力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具體實踐,還體現在他積極創辦語言與文字翻譯的專門學校「四夷館」之上。鄭和下西洋使對外交往增多,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明政府遂於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在南京創辦了相當於現今外語學校的「四夷館」,為國內培養外語人才與翻譯,為國外培養漢語留學生。明朝政府還設立了相當於現今國賓館的「會同館」,用於接待外賓。會同館下設有朝鮮、日本、安南、暹羅、韃靼、滿加刺、畏兀兀、琉球8個館。要求館內工作人員熟悉外語,以利於接待時的相互交談。「四夷館」與「會同館」都編撰了供學生學習的外語教材,這些教材統稱為《華夷譯語》。《華夷譯語》很早流傳海外,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德國柏林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等,均收藏有《華夷譯語》。這些措施不僅將漢語推向了世界,促使外國人學習漢語,同時也促使中國人學習外語,從而加強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推動了語言學的發展。

鄭和秉承「撫外夷以禮,導人向善」,「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的涉外原則,沿途將中國的曆法文化、中國的衣冠禮儀(如改變異國「男子蓬頭,婦女椎髻,上不著衣,下圍毛巾」等落後習俗)等中華先進文化的傳播,致使遠夷之人仰慕中華文化,漸染華風,使當地文明程度得以提升,有點到面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文明的進程。此後,出現了大量華人移民,他們對東南亞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這一重大貢獻帶來的積極成果是:由於鄭和下西洋頻繁的中外友好交往,成功的把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誼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永樂時期的21年中,來華訪問的各國使節共有318次,平均每年有15次。汶萊、滿加拉、菲律賓 (蘇祿群島)、古麻刺朗(今菲律賓內)等國有11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明朝進行國事訪問。其中有3個國家的國王先後於訪問期間病逝,並安葬在中國。鄭和為傳播中華先進文化而作出的諸多努力將永載史冊。

就國內而言,因為鄭和下西洋為文學創造提供了大量素材,文化領域創作出了多部文學的、史實的以及諸多口頭的作品,它們分別是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蕃國志》,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記》等。還有忠徹的《古今識鑒》,祝允明的《前聞記》等。使東西方文化有了親密交融,東西方人民增進了了解,極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友誼。

鄭和虛心借鑒或引進外來先進文化成果的事例同樣舉不勝舉。鄭和所處的15世紀初,與亞非許多國家比較,中國已是高度文明發達的國家,而亞非有些國家和地區則是相對落後的。但同時,鄭和清楚地知道,埃及文明(象形文字)、兩河文明(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古希臘文明(希臘字母)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亞非各國也有自己的先進文化,例如,阿拉伯人在航海上發明了「過洋牽星」的航海技術,便為鄭和學習吸收,並被運用到了航海中。借鑒牽星術,使鄭和船隊有效地解決了船舶在海洋上定位的大問題。

鄭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還積極地傳播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代表之一的媽祖文化。鄭和對媽祖文化的積極傳播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的獨特篇章。媽祖作為漁民、船員心目中的海上保護神,經數百年的信仰,其「真善大愛、不畏艱險」的文化特質已成為媽祖文化的精神核心。真善大愛與不畏艱險是沒有國界的。因而傳播媽祖文化亦是鄭和進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媽祖文化走出國門,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為把媽祖信仰遠播海外,鄭和採取了多種措施。其一,鄭和船隊每船必設神龕,祀奉天妃媽祖神位。其二,船隊每次啟航之前都舉行「設祭開洋」儀式。其三,所到之地建造大小不等的媽祖廟(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媽祖廟至今香火鼎盛)。其四,船隊延請勝慧等僧人為沿途民眾講解《太上說天妃救苦靈應經》經卷,並將經卷刊刻發送。今天,世界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上已達到5000座,媽祖信奉者亦近2億人,表明媽祖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鄭和作為媽祖文化的傳播者和推動者,功勛卓著。

【1】【2】【3】
推薦閱讀:

鄭和下西洋
【精典】燒掉鄭和下西洋資料的是誰?
◎ 百家講壇: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鄭和下西洋之謎:非洲肯亞疑有船隊後裔(圖)

TAG:絲綢之路 | 鄭和 | 鄭和下西洋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