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侗族之鄉芷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芷江確實還比較陌生,不知道芷江有什麼景點可看的,甚至不知道芷江在哪?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終於迫使日本侵略者在投降書上簽字,「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芷江受降坊因此載入史冊。其次芷江還有一座在抗日戰爭中更神奇的「龍津風雨橋」,美國陳納德將軍率領的飛虎隊的基地就在芷江。另外沈從文老先生就是從芷江走出湘西的,鳳凰養育了沈老,而沈老把初戀留在了芷江,或許因此芷江成就了沈從文老先生。好了,閑話少敘,開始行走吧。
早晨6:35時懷化火車站
出懷化火車站往右手邊走過去10分鐘左右就到了懷化汽車西站,懷化到芷江的班車是流水發車,可以車上買票很方便,車費10元。
「萬和樓」是由中心蘆笙樓、琵琶樓、地簡樓與兩個對歌樓五個鼓樓組成,據說是侗族地區規模最大的鼓樓群,完全是侗族風格,全部為木製構造,且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子。它是侗族人集事議事和娛樂的主要場所,看著頗為壯觀。
萬和樓照片
圍著萬和樓轉了一圈,後面即是潕水河(也稱舞水河),河面寬闊,河水清澈,應該還有魚。河對岸是「從文閣「,原來沈老先生在18歲那年其母親賣掉了鳳凰城中的家產遷居至芷江(那時叫沅州),投靠了其當警察局長的五舅,在警察局謀得一份差事,在芷江「打工」和生活了2年,並在縣城老人巷購置了一棟住房(該舊居我沒有去)。後因初戀失敗而負笈出走。沈從文在芷江留下了3樣東西:青年時期的親筆書丹石碑(現存芷江文廟);沈從文舊居(黃永玉已親筆為其題字)和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從文閣
因從文閣只是芷江為了紀念沈從文老先生和提高該地的旅遊資源而建,閣中並無其它。
沿著舞水河往右手即可看見著名的「龍津橋」,河邊修建有供人休閑漫步的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坡岸有綠化的花草等,很快到了龍津橋。龍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曆19年(公元1591年)。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中間過道寬5.8米,整橋為中空式木結構廊橋,無一釘一鉚,皆榫栓勾連,是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隔間建有7處涼亭,亭最高處17.99米,在涼亭處撫扶木欄,觀賞舞水河,兩岸風光盡收眼底。遠處明山疊翠,近旁舞水拖藍,猶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
龍津風雨橋
龍津橋歷經400多年,因處在湘西交通要衝,使得芷江成了商賈遊客往來雲集的繁華之地,也被稱為「三楚西南第一橋」。那個時候,位於大湘西之南的芷江,地處「黔滇門戶」,也是大湘西南的文化與經濟發達的中心地帶。於是也就成了「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把龍津橋橋面上的橋廊、橋亭、橋檐之類統統拆卸,將一座精美絕倫的古廊橋,變成了無一附屬設施的汽車橋樑,每天都有大量的軍用物資從龍津橋上通過。日本人知道了此橋是中國軍隊的軍需物資運輸必經之處後,於是龍津橋立即成了日本人要推毀的重要目標,不斷出動戰機來轟炸。據載,最多的一次,日本人出動了27架飛機來對龍津橋輪番轟炸。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無數的炸彈居然沒有一顆能擊中龍津橋,使龍津橋一直巍然傲立於戰火紛紛中,保障抗戰軍車順利通行,前面提到芷江有更「神奇的龍津風雨橋」,這難道不是一個神奇嗎?
過了龍津橋,偏右手邊一條石板小道走過去有條古老的街道,叫「黃甲街」,聽說修建於宋元時代,街深八百多米,寬五米,都是青石岩板鋪成。據載:從公元606年實行科舉考試以後的五百多年中,沅州(現在的芷江)沒有一人考中進士。直到1124年,沅州籍同榜進士一下就中了五人。一個縣能「五子同科」,實屬罕見,真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朝廷開科取士的名單用黃紙書寫,稱之為黃榜,也稱金榜,中進士又稱甲第,於是沅州人便用「黃甲」二字命名了這條街道,以示永久紀念。世事蒼桑,宋元時代的建築已無蹤跡,如今看到的只是兩邊牆面被風雨駁蝕殘存的深巷古街,還有搖搖欲墜的高牆大院,在殘存的青磚窨子屋上也布有蜘蛛網。
黃甲街照片和紅二、六軍團舊址
沈從文年輕在芷江團防局當師爺兼稅收員時,曾管理過這條街道,日日到黃甲街的肉案上驗印,收取屠宰稅和交易稅。
1935年12月31日,紅軍二、六軍團長征來到芷江,司令部即設在黃甲街寶慶會館內。賀龍、王震、肖克、關嚮應等曾住於此。會館館門為牌樓式門坊。走進館內,隨著歷史的變遷,會館如今已面目全非,蜘蛛網爬滿了樓道,有的木質房子搖搖欲倒。為保持歷史遺存,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寶慶會館已由芷江侗族自治縣旅遊局正式授牌「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現在看到的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任如往昔模樣。
走完黃甲街,返回到龍津橋西,沿著舞水河邊往上遊走過去,不遠就是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因站在廟門看了一眼感覺並無可看之處,我也只是在門口雙手合十拜拜,並未沒有進去。然後沿著西街大橋往城中逛去。
媽祖廟
從芷江汽車站前搭公交車可直接到受降坊,進入受降坊只需憑身份證換票即可,大門頭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背面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八個大字。正前方既是廣場和「受降紀念牌坊」,正中央中正的「震古爍今」格外醒目,。坊柱上有兩副對聯。中聯是蔣介石題的:「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側聯是李宗仁題:「得道勝強權百萬敵軍齊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史記名城」。背面的正中央為「蔚為國光」四個字,另也有對聯,牌坊的造型是個「血」字,其寓意不言而喻。
受降紀念牌坊
牌坊的後面是條很寬的石板路,兩邊蒼松高大挺拔,頗顯的莊嚴肅穆,右手的盡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左手的盡頭既是見證歷史的著名的「受降坊」。我是先參觀右手邊的紀念展覽館,該館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而建於1995年。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設「八年抗戰」、「中國受降」、「毋忘歷史」三個展廳。展出二戰文物214件,照片、圖表、電文291幅,中、美、英、蘇、德、捷、法、日等八國二戰時期的兵器一批。陳列文物之珍貴,資料之齊全,內函之獨特,堪稱國內「抗日歷史博覽館。三個展館以及文物按順序一一遊覽,所受教育頗有感觸。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
出展覽館左邊有一塊很高很大的紀念石碑,碑文主要是慶典抗戰勝利的豐功偉績,全文寫得很是感徹心腑,讓人看了不由得熱血沸騰。
沿著石板路往對面的受降坊過去,紀念坊受降舊址,是1947年國民政府修建的黑色單層起脊木結構建築。1945年八月二十一日,就是在這間簡單的建築中,侵華日軍代表在此向中國政府交出了兵力分布圖。在這裡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抵禦外敵入侵取得完全勝利的輝煌一頁。現在室內按當年日本乞降特使今井武夫乞降時的桌椅位置原樣擺設,桌上標牌標明有我方受降代表座位與乞降代表今井等的座位。
受降坊
其實對於第一次到芷江的遊客來說,還是值得去芷江機場看看飛虎隊紀念館,雖然看過該處的遊客都覺得沒有什麼並且還要40元的門票,但它的抗戰紀念意義遠大於旅遊本身,也有公交車到那,是國內唯一反映陳納德所率領的飛虎隊援華抗戰的專題性紀念館。建築物主要有抗戰時期的中美空軍指揮塔舊址、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舊址和飛虎隊紀念館組成。 館內分為「陳納德初來芷江」、「美國志願航空隊」、「美國陸軍第十航空隊駐華特遣隊」、「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生死與共抗擊日寇」、「和平友誼明天」、「中國籍飛虎隊員陳列室」等展區,展區有大量飛虎隊曾經使用過的戰鬥、生活用品,館內的陳列真實的再現了當年日機轟炸芷江及飛虎隊員英勇抗擊日寇的輝煌戰績。芷江機場對湘西會戰(也稱芷江作戰)的勝利乃至揭開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反攻的序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龍津橋夜景
推薦閱讀:
※文安古窪鄉土文學社同題詩詞《鄉愁》集錦
※鄉土文化印記的楠溪江古村落
※鄉土文學向何處去?(文學新觀察)
※黃銳傑:祭祀、立嗣權與鄉土社會的倫理危機
※【每日菜品】10道鄉土菜菜品
TAG:鄉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