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大規模搜刮掠奪它國的國庫
二戰期間德國大規模搜刮掠奪它國的國庫
1996年1月初,當滿載北約物資的列車轟隆隆穿越瑞士國境駛向巴爾幹地區時,世人或許並未特別留意此事。但這件事對瑞士這個中立國而言,其寓意非同一般。最近,瑞士已明確表示,它將參加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並將最終加入北約這個歐洲地區最大的政治軍事組織。國際觀察家們認為,此舉表明,「中立的瑞士人開始考慮其超然不同的代價」,並開始修正其百年不變的中立政策。
蒙羞的「中立」
1944年仲夏,即盟軍的法國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之後2個月,歐洲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觀,納粹德國行將壽終正寢。
瑞士在二戰接近尾聲之際幫助納粹轉移資金,實際上僅是瑞士與納粹「有染」之一例。從目前公開的檔案和各方披露的情況看,二戰期間瑞士遠未嚴守中立。除了幫助納粹德國秘密轉移資金外,二戰中的瑞士還有其他不光彩的記錄,其中,最讓人不可饒恕的是以下兩事。
一是向納粹「輸血」。瑞士與德國曆來關係密切。二戰中,瑞士仍維持了同德國之間的經貿、金融關係。大戰爆發不久,瑞士即向德國提供了1.5億瑞士法郎貸款。作為交換條件,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隨著戰爭機器的加速運轉,德國付出的代價日益昂貴,以至於黃金儲備近乎告罄,幾乎所有的貿易都被迫按現貨易貨的形式進行。於是,戰爭只好靠有系統有組織地去搜刮、掠奪它國的國庫來支持。凡法西斯鐵蹄所到之處,生靈塗炭,財物被洗劫一空。據統計,納粹德國奪走了比利時價值22300萬美元的黃金,從荷蘭奪去19300萬,從匈牙利奪去2400萬。此外,納粹還掠奪了大量的個人財產,尤其是猶太人的財產。據英國1945年的估計,德國在整個二戰期間掠奪了約55000萬美元的財產。這些掠奪來的財富大部分被送往瑞士,瑞士銀行替德國納粹把搶來的各國貨幣兌換成瑞士法郎,把非法劫來的財富變成合法。此等交易在世界各地進行,甚至遠及上海和里斯本。
從盟軍公布的文件來看,倘若沒有瑞士的一些銀行充當中間人為納粹「洗錢」的話,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早就會因為資金告罄而彈盡糧絕,坐以待斃。為了能超然於戰火之外,守住自己的一方凈土,瑞士演出了其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瑞士在二戰中另一不光彩的一筆是拒絕猶太難民入境。不可否認,瑞士具有庇護受迫害者的悠久的人道主義傳統,歐洲許多著名人士曾來此避難,他們中有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義大利民族解放鬥士馬志尼、俄國革命家巴枯寧、德國政治家伯恩斯坦、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列寧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等馳名於世的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的起義者失敗後在瑞士也曾獲得庇護。然而,瑞士這種良好的聲譽在二戰中蒙上了污垢。在猶太人慘遭蹂躪、殺戮之際,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種種措施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曾擬訂條例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難民」。瑞士當局採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則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傳統避難國」瑞士的猶太人難以計數。瑞士聯邦檔案局和聯邦難民局最近說,二次大戰期間,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拒絕了至少3萬名尋求庇護的難民,這個數字比以前承認的高出兩倍。對於幾乎必定會面臨死亡的猶太難民無動於衷,這是瑞士人一筆難以輕易抹去的「道德欠帳」。
永久中立與永恆利益
何謂「中立國」?瑞士人有個形象的說法:別人在爭吵,自己「默默坐著」。這有點象中國的成語「坐山觀虎鬥」。按照現代國際法,中立國是指那些通過國際法行動、承擔義務,在第三國之間未來的一切戰爭中保持中立,並遵守中立準則的國家。
瑞士中立的歷史可追溯到1515年。那一年在義大利米蘭的幾場戰役中,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軍隊在米蘭附近的馬里尼亞諾擊敗了瑞士軍隊。由於對互相爭鬥感到厭倦,這個在當時已有300年歷史的聯邦退出了軍事聯盟。但瑞士的中立地位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才得到國際上的確認。當時英國和奧地利在內的超級大國為瑞士的中立作了擔保,但要求它必須實行自衛。因此,瑞士實行的是武裝中立。瑞士因永久中立而必須承擔以下義務:它不得發動戰爭;它不得參加其他國家間所發生的戰爭,在他國戰爭中,它應遵守嚴格中立;它必須以武力保衛自己的領土以抵抗任何侵略,從而永久中立必須是武裝中立;它必須避免承擔任何足以把它捲入戰爭的義務;它不得與其他國家締結同盟、援助、保護或保證條約;它不得准許其他國家在其領土內過境或建立軍事基地。戰後,瑞士繼續執行傳統的中立政策,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也不參加包括聯合國在內的政治組織。
淡交如水、左右逢源的中立政策讓瑞士獲益匪淺。有人甚至說,瑞士的成功恰恰是因為它的中立國地位。中立的基本國策給瑞士帶來的直接好處是免遭了兵燹之災。在兵連禍結、戰火連綿的歐洲,瑞士近200年遠離戰爭,甚至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置身局外。尤其是在二戰這場禍及全世界、關係著人類命運的大搏鬥中,蕞爾小國瑞士竟奇蹟般地幸免於難,這不能不歸功於瑞士所持的中立政策。
如果說瑞士的中立地位在二戰結束之前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了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那麼,戰後瑞士一如既往的中立政策則是有效地維護和促進了其經濟利益。幾年前,世界著名雜誌、英國的《經濟學家》曾對瑞士進行這樣的評價:「那600萬山區人口生活在跨越歐洲山巒起伏、語言各異的內陸地區。論疆域的大小,在全世界排名在第120位,論人口排名在第77位,論人均收入卻躍居世界前列,排名第3位(在2個海灣產油小國之後)。這對於一個沒有資源的小國來說是多麼大的成就啊!」而據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瑞士人的年平均收入高達3萬美元,名列歐洲第一;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失業率為3%,通貨膨脹率僅3—4%;每1000人擁有電冰箱582台,汽車444輛,電視機360部,平均每1.1人有一部電話,平均329人當中有一名醫生;15歲以上的瑞士人100%具有基本教育水平。說瑞士是世界上的「首富之邦」,一點也不過份。瑞士經濟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不容置疑的一點是,瑞士大大得益於其中立國地位。安定的社會環境、優越的投資條件、寬鬆的金融體制,使瑞士得到了諸多經濟實惠。
百年中立面臨考驗
從歷史上看,中立地位並非一柄逢凶化吉的「尚方寶劍」,它往往是弱小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環境所迫而作出的無奈選擇。正因為如此,冷戰後,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瑞士開始修正其百年不變的中立政策,正從傳統、保守的中立向「靈活的中立」轉變。其內涵主要包括:一是加入北約。瑞士已明確表示,它將參加北約「和平夥伴計劃」,並將最終加入北約這個歐洲地區最大的政治、軍事組織。瑞士認為,這與其一直恪守的軍事中立政策並不矛盾。二是靠攏歐洲。瑞士曾就歐共體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建立歐洲經濟區舉行全民公決。結果,50.3%的選民和23個州中的16個州投了反對票。但是,瑞士政府並未放棄這一努力。近年來,瑞士當局在非關稅壁壘、農產品貿易、人員往來等問題上加緊同歐盟進行談判,作出了較大的讓步,目的是加強同歐盟的經濟合作關係,並最終加入歐盟。三是面向世界。除了繼續奉行「普遍性」、「善良服務」和國際合作三要素的外交政策外,瑞士政府特彆強調開展全方位外交,以發展與各國、各地區的合作關係,形成多元化的經貿關係格局。為此,瑞士近年來加強了同美國的雙邊貿易,加大了對東歐的投資,拓展了亞洲市場,廣泛開展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經貿往來。四是在一些歷史問題上轉而採取靈活的態度。在猶太人受害者遺產、納粹黃金案、銀行保密法等問題上,瑞士已改變了其原有的立場。瑞士政府已宣布將修改被世人所病甚多的銀行保密法,以此改變其「獨裁者保險箱」的形象。
瑞士被迫調整其中立政策有其深刻的國際背景和內在的需求。首先,冷戰後,隨著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結束,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瑞士的安全環境已大大改善。同時,隨著歐洲安全體系的日益擴大,中立的瑞士有可能變成孤立的瑞士。其次,政經分開的中立政策越來越受到挑戰。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是當今世界潮流之一。瑞士過去一直堅持把政治和經濟、貿易一分為二的做法已難以行得通。再次,瑞士在國際經濟競爭中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自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地形成與發展,這種經濟集團化、地區化的趨勢,一方面有利於一體化內部成員國之間商品、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另一方面,由於一體化組織的排他性,非成員國在與成員國的競爭中則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在歐洲,隨著歐盟的擴大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瑞士被排斥在歐洲經濟一體化之外,在貿易、投資、人員流動等領域越來越受到歐盟各成員國的歧視和限制,經濟蒙受較嚴重的損失。
但是,應當看到,瑞士的中立政策歷史悠久,永久中立、永享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瑞士的中立地位,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輕易改變。
推薦閱讀:
※和珅除了貪污大清十五年國庫收入,還幹了件除皇帝外都不敢幹的事
※皇帝私自去國庫拿了些錢,被發現了,大臣:治罪,揍20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