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武夷制茶家族的傳奇史詩

若論茶齡資歷,他自然不會是最久的,但若要論家學淵源,從小喝茶長大的陳孝文則笑言,陳氏家族的血管里代代流動的都是茶湯。

武夷山,是制茶宗師林立之境。岩茶複雜的製作工藝,在這數百年來,成就了諸多制茶師,他們在各自的年代、各自的領域書寫了不同的傳奇篇章。

時移當代,2006年,武夷岩茶製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有12位傳承人「位列仙班」,而這12人當中,有位叫陳孝文的年輕人,年僅24歲就已經與業界知名制茶泰斗們同獲殊榮。

若論茶齡資歷,他自然不會是最久的,但若要論家學淵源,從小喝茶長大的陳孝文則笑言,陳氏家族的血管里代代流動的都是茶湯。

▎背景:技藝傳承成就制茶大族

事實上,跟中國茶葉的工藝發展史如出一轍,武夷茶也經歷了唐朝的蒸青綠茶、宋代的龍團鳳餅、元明的炒青綠茶,直到明清時期,才確立了新型岩茶(即烏龍茶)的製作工藝。迄今已三百多年。

而根據史料,清時的武夷岩茶,一開始主要歸寺廟所有,而且山中幾無農田,僧人釋家以茶為產,靠茶為生。而這些僧人又多為閩南人,他們深感岩茶品質優異,將之傳至閩南。之後,閩南茶商深入武夷,先是購買轉賣,後便是定廠包銷,再後購山、購廠,自產自製,繁榮了整個武夷山。

而清兵入關時,遷入江西(多為上饒、鉛山等地)的福建移民,在地理位置上與武夷山接近,語言上也與在武夷山的閩南茶商、僧人相通,所以被優先僱用,被聘到武夷山當包頭、茶師。久而久之,一些人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為閩南人後裔。

全武夷山也就九十九個岩,地少人多,因此,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在制茶人中也嚴格地遵循著「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只在本族人里流傳。而且「術業有專攻」,有人專門做青,有人專攻烘焙,這樣大家才不會搶飯吃。

就這樣,幾百年發展下來,武夷茶界,也在世代相傳下,「滾雪球」般地在本地發展出了幾個制茶的超級大族。陳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太公陳書省 跨越宗族與時代的傳奇茶人

「凡是武夷山的做茶人,如果不知道陳書省者,則會被人笑話。」這是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生前的一句話。而他初到武夷山時,為了向陳書省學審評岩茶,姚月明還心甘情願地拜於陳老的門下挑水、洗杯。最初兩年審評時還只能站在一旁看和聽,陳老開口了,他才能去聞香、啜湯。

陳書省(中)

陳書省屬晚清之輩,十五六歲就入茶行當學徒,後因悟性好,師傅便培養其「拿杯」(當地審評茶葉的俗稱)。

從晚清、到民國再到後來新中國,陳書省因為這一技之長,即使生逢亂世,也皆得以獨善其身。

後來被劃為「地主分子」,有人狀告他審評時照顧族人,縣裡便派剛好在武夷山調研的茶葉專家張天福重評,沒想到幾十樣茶重評後,等級居然與前無差。揭底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也服氣了。從此很多人對他的稱呼,從陳茶師升為「省公」。

到了現在,陳書省已去世20餘年了,雖然沒有留下文字,但是他幾十年的品評、觀察和摸索,總結出的岩茶評茶經驗,已成為武夷山「口頭傳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曾祖陳禮貌 民國時期大展身手

青師傅是岩茶製作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所以舊時每個廠對青師傅的選擇都非常慎重。手藝好的做青師,說是被「哄搶」也不足為過。

有的高手是在上年春茶下山時就被談妥雇定的,有的當年在某廠做得好,該廠會極力挽留,他廠老闆、包頭也會想方設法去「挖牆腳」。而未做出好茶者,或失誤出錯者,深感臉上無光,也無人主動上門聘請,只得悄悄上他廠謀事。所以青師傅們都十分在意名聲,用心做茶。

而山中青師傅多以陳、黃、葉、蘇姓居多。在另一位武夷岩茶世家黃氏家族的當代傳人、黃賢庚的《武夷茶說》一書中,也著意有過關於民國年間做青師陳禮貌的記載:「老闆一次性給銀元50塊,作為其終身定金,身價不凡。」此人,便是陳孝文的曾祖父。

▎祖父陳謹造 生不逢時的事茶人

陳孝文的爺爺,陳謹造,已90多歲的高齡,一生事茶。而他的時代,並不是武夷岩茶最好的時代。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又統購統銷……武夷茶的萎縮,並沒有讓他埋沒自己制茶世家門第與一身手藝,在20世紀上半葉,武夷山數得出來的知名做青師傅中,陳謹造必佔一席。

在如今的武夷山,陳謹造是少數尚存於世的、資歷深厚的制茶人,年輕的愛茶人們總來尋訪聊茶。輪椅上的老人,雖眼不明,耳也不聰了,但對茶的那份愛不減分毫。

▎父親陳墩水 80年代的開拓者

很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快車,陳墩水先是擔任了天心岩村村辦茶廠的首任廠長,然後又創辦天心岩村的第一個民辦茶廠,慧苑茶廠。他算得上是那個年代,武夷岩茶界「最先吃螃蟹」的那批人。

牛欄坑山場在他的帶頭開闢下,呈現出了嶄新的氣象。而「牛肉」在這些年的大火,與佔據最多山場的陳家,這些年不懈的經營和工藝上的保障不無關係。

▎陳孝文 史上最年輕的武夷岩茶非遺傳承人

2014年,武夷岩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再次評選上,一位剛剛30出頭的年輕制茶人身坐評委席,為許多年齡已經逾越不惑、甚至進入耳順之年的參評者點評、打分。一時人人側目。

「你別看武夷山家家戶戶都做茶,事實上,這裡三四十歲才跟風開始回來做茶的人很多。」陳孝文說。十九歲正式開始做茶的陳孝文,今年已經做了將近十五年。

在陳孝文看來,處理茶葉,要做壞很容易,做好也不稀奇,但要做到最好,卻是最難。「倒不是說武夷茶的工藝多麼複雜,只是做茶有很多微妙的東西,像做青,三紅七綠的標準,就很少有人抓得准,因為沒有什麼字面上的嚴格指標,只能靠經驗。」

「武夷茶你一輩子都玩不完的,上千個茶種,還有等級、山場……什麼都有,你每次做的茶葉都會有不一樣,很多情況,你沒見過就是無法解釋。千變萬化,而武夷茶好玩也就好玩在這裡。」

這是陳孝文,史上最年輕的武夷岩茶非遺傳承人。陳氏家族百年的家族傳承,給了他最傳統的技藝和最深厚的底氣。


推薦閱讀:

第579首  范吉利斯史詩巨作《征服天堂》
懷古詠史詩
《金翅雀》中文版問世:一部現代史詩,一場舊式朝聖
重溫《南昌起義》史詩畫卷
男人的史詩

TAG:家族 | 史詩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