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一個謊言,引來以色列閃電攻擊,阿拉伯人丟掉了聖城
文/ 安娜(暨南大學)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間的六日戰爭(也稱「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6月11日,即僅僅六天後,以以色列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這場戰爭是現代中東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是先發制人戰術的教科書模本。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攻下了耶路撒冷老城,實際控制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就此告別19年的分裂狀態,重新統一,這座聖城的局勢也徹底改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但是,這場戰爭發生前的那段時間一直充滿著各種難以預料,沒有人能確定明天會怎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戰前的中東——雷區遍布
1953年秋,以色列開始了一項規模龐大的國家建設,以「國家引水渠」為主幹的北水南調的全國輸水系統工程破土動工,該工程於1964年順利完工。當然了,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敘利亞反應強烈。
1964年9月5日至11日,阿拉伯國家在亞歷山大舉行最高會議,制定了具體的約旦河截流計劃,希望用限制以色列水資源的方式進行打擊。以色列則馬上出動軍隊,用武力迫使阿拉伯國家放棄該計劃。
水資源問題僅僅是阿以衝突的一個方面。雖然以色列在1949年被迫同意聯合國在黎巴嫩以色列邊境地區實行非軍事化管理的有關協議,但一直認為這些地區應該歸以色列,並且力圖控制這些地區。而敘利亞方面則為巴勒斯坦游擊隊撐腰,並不斷地攻擊在非軍事區的以色列勢力。
1966年11月,敘利亞與埃及締結了軍事防禦條約,承諾一方若被以色列襲擊,另一方要給予援助。因此敘、以間的緊張關係也影響到了埃及。
蘇聯使詐,越攪越渾
1967年5月13日,蘇聯給敘利亞和埃及送去假情報,說以色列在敘利亞邊境布下重兵,並做好了充分的戰爭動員。蘇聯此舉是為了在美國後面捅刀子,想讓其品嘗到偏袒以色列反對阿拉伯國家的政治苦頭。
埃及總統納賽爾卻沒有進行詳細客觀的核查,信以為真,在西奈半島集結八萬軍隊,竟沒想到自己只是給蘇聯作嫁衣裳。
納賽爾進一步於5月23日宣布關閉蒂朗海峽,聲稱「在任何情況下,埃及都不允許以色列的船隻通過亞喀巴灣」,同時不允許攜帶戰略物資的外國船隻由此而進入以色列境內。這一舉措使阿以危機達到頂點,因為亞喀巴灣與蒂朗海峽是以色列南部唯一通往紅海與印度洋的通道,與此相連的埃拉特港口是以色列重要的出口門戶。
(戰前及戰後局勢圖,圖中右下白圈初即為蒂朗海峽)
美國為此派出特使前往埃及斡旋,但納賽爾拒絕接見。以色列最高指揮部立即著手制定軍事計劃,最後拍板,把直取西奈,重創埃及軍隊作為重要的目標。在作戰計劃已經形成的情況下,艾希科爾總理仍希望以外交途徑解決此事。
在同一日,艾希科爾派遣外長阿巴·埃班緊急出訪歐美,阿巴·埃班在法國碰壁,英國表示願意付出努力敦促納賽爾開放蒂朗海峽,但目前需要徵求美國意見,把皮球踢給美國,埃班於是於26日拜訪了約翰遜總統,總統則繼續打太極,反覆強調以色列並非孤立無援,所以不能首先開火,挑起戰爭,美國會盡一切努力來打開水路,但是必須通過聯合國秘書長與安理會,必須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云云。
以色列內閣對美國的表態的態度兩極分化,九人贊成等待,九人主戰,最後達成了觀望一兩周的決議。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只是跑到聯合國打口水戰。
29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中東局勢進行討論,阿以雙方不出所料地相互指責,美國提議讓蘇聯對埃及施加影響,解決危機,蘇聯則反唇相譏,提出美國的第六艦隊應該先撤出中東。
事實證明在這種時候吵架只是浪費時間。31日,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各方採取克制態度,以便國際社會尋求進一步的解決措施。聯合國有和沒有都一樣的官話更加加重了以色列民眾的焦慮心理。局面到了這種地步,同時充滿著緊張和諷刺,看起來所有人都在努力做事可是卻沒有人做成任何事情。
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的孩童幫忙填補沙袋,以保護城市安全
時不我待,先發制人
艾希科爾在所有政治努力都宣告失敗前一直拒絕這武裝行動,可埃班舉步維艱而毫無成果的外交使民眾失望不已,高層領導人的壓力幾乎呈指數式的增長,艾希科爾的總參謀長拉賓每天連續抽七十根香煙,焦慮得無法進食,只靠鎮靜劑和咖啡維持生命。
政府的優柔寡斷引起了以色列群眾大大的不滿,主戰派也大力鼓動,認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與其坐等,失去良機,不如先發制人。於是以色列方面馬上組成了新的民族團結政府,進行各種備戰準備,打算撇開聯合國和美國自己甩開膀子單幹。達揚任新國防部長,拉賓任總參謀長。
「六日戰爭」中的功臣,總參謀長拉賓
1967年6月5日清晨7點45分,以色列對埃及發動突然襲擊,勝利的迅速遠遠超過了以色列人的預期,埃及空軍的主力在這場襲擊中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8點15分,地面部隊出擊,在空戰的掩護和鼓勵下,直取西奈沙漠,把戰火推動到蘇伊士運河的東岸,與此同時,以色列傘兵空降到沙姆沙伊赫,在海軍力量的配合下,攻下蒂朗海峽與亞喀巴灣。
攻打埃及的戰役打響後,約旦的海珊國王堅持參戰。當天上午12點25分,兩國交火。在耶路撒冷,以軍逼近約軍防線;6月9日,儘管約旦軍隊頑強抵抗,整個耶路撒冷老城被以色列佔領。
9日,以軍出兵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當天下午,敘利亞全線退卻,以軍迅速佔領了戈蘭高地,控制了通往大馬士革的公路。聯合國極力呼籲停火。11日,以色列與敘利亞實現停火,「六日戰爭」結束。
參考文獻:
(英)西蒙·蒙蒂菲奧里:《耶路撒冷三千年》,張倩紅、馬丹靜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年。
張倩紅:《以色列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
(以)多爾·戈爾德:《耶路撒冷:伊斯蘭激進派、西方及聖城的未來》,王育偉、關媛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
推薦閱讀:
※最後一批黑皮膚猶太人返回以色列|以色列|猶太人|法拉沙人
※以色列留學熱
※如何看待敘利亞鎧甲防空系統被以色列電視制導導彈擊毀?
※為什麼作為美國盟友的以色列,卻跟支持阿拉伯的中國關係緊密?
※這次,我想陪你在耶路撒冷許下新年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