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家養生訣法

諸家養生訣法----道海玄微(九十三)----蕭天石

附錄:

一、蘇子瞻養生頌

蘇子瞻《養生頌》云: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即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唯在攝身。使如木 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及老子言,視鼻端白, 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竭。數至數百,此身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 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有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八萬四千毛竅中,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 i諸障自滅,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眼明,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二、長生耐老小周天法

小周天法,先將身心澄定,面東趺座,平坐亦可,但前膝不可 低,身子不可著物。呼吸和平,以手作三昧印,掐無名指。右掌加左掌上,按於臍下,叩齒三十六通,以集心神;赤龍攪海,內外三 十六遍。赤龍舌也,內外,齒內外也。雙目隨舌轉運,舌抵上齶,靜心數息三百六十周天畢,待神水滿,漱津數遍,用四字訣(攝提谷 道,舌抵上齶,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從任脈攝過穀道,到尾閶,以意運送,徐徐上夾脊中關,漸漸速些,閉目上視,鼻吸莫呼。撞過 玉枕(頭上腦後骨)。將目往前一忍,直轉崑崙(頭頂)。到下鵲橋 (舌),分津送下重樓,入離宮(心也),而至氣海(臍下穴也)。略定一 定,復用前法。連行三次,口中之津,分三次咽下,所謂天河水逆流也。靜坐片時,將手左右擦丹田一百0八遍,連臍抱住。放手 時,將衣被臍腹間圍住,勿令風入(上所謂養得丹田暖暖熱。此是神仙真妙法)。次將大指背擦熱,拭目十八遍,去心火。擦鼻三十六 遍,潤肺。擦耳十八遍,補腎。擦面三十六遍,健脾。兩手掩耳嗚天鼓,徐徐將手往上,即朝天揖,如是者三,徐徐呼出濁氣四五 口。鼻收清氣,兩手抱肩,移筋換骨數遍。擦玉枕關三十六遍,擦腰眼(即腎堂)一百八遍,擦足心(即泉涌)各一百八下,謂之一周。 久久行之,精神強旺,百病不生,長生耐老。

三、氣功六字卻病法

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

[噓] 應肝 春行之肝病行之

[呵] 應心 夏行之心病行之

[呼] 應脾 四季行之脾病行之

[咽] 應肺 秋季行之肺病行之

[吹] 應腎 冬行之腎病行之

[嘻] 應三焦熱病行之

上六字訣,《道藏.玉軸經》云:言世人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 薰灼,又被七情六慾所亂,積久成患,以致百骸受病。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行時宜靜室中,暖帳厚 褥,盤足跌坐,將前動功,略行一次。初學靜功,恐血脈不利,故先行動功,後及靜功。若七日後,不必行動功。行動功畢,即閉固耳 目口齒,存想吾身,要身似冰壺,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脈定,然後口中微放濁氣一二口,然後照前節令行之。

假如春月,須低聲念噓字,不可令耳聞,聞即氣粗,粗恐氣泄耳。放噓字氣盡,即以鼻收清氣,入於本經,仍及丹田。一收一放, 各二十四,或三十六。余仿此,乃時令運行之常道也。

假如秋月,患目疾,應乎肝,當行噓字。又如春患虛黃,當行 呼字,此乃權變應病之法。

獨肺部之疾,肺本主氣,不得行此法,宜專行咽津功夫,降火 甚捷。

凡修此道,須擇子日子時,起首二十七日為期,如耳聾虛勞 鼓膈之症,頓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聞漉漉有聲。內視自有一種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至於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功 夫,茲不具述。

附:念六字口訣歌

肝若[吁]時目睜睛。肺如[呬]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卧[嘻]寧。

附:四季卻病六字訣

春[噓]明目大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闌。秋[呬]定知金肺潤。冬[吹]唯令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尤乘五養說

一、養心說

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蓋一念萌動於中,六識流傳 於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 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 憚!養與不養故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痴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 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二、養肝說

夫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通於春氣,主春升發動之令也,然木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曰:陽氣者,煩勞 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設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春令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 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按《脈解論》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於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逆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積 於上者,勢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血和則體澤,血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乎戒忿,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三、養脾說

脾者,後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 谷則昌,絕谷則亡。蓋谷氣入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始,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 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故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 術,常令谷氣少則病不生。谷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故西 方聖人,使我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成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外考禽獸肉食,谷者宜人,不 可不慎。

四、養肺說

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臟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 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自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之害,皆氣主之 也。直養無害,而後得其所以浩然者,天地可塞,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一也;道義可配,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合也。先王以至日閉關,養 其微也,慎言語,節飲食,防其耗也。

五、養腎說

腎者,先天之本臟,精與志之宅也。《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 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 三焦之原,人資以為始,豈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門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慾念一起,熾若炎火。水火相剋,則水熱火 寒,而靈台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涸,而木無所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症成矣。所謂五行受傷, 大本已去,欲求長生,豈可得乎?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故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慾。嗟乎!元氣有限,情慾無窮,《內 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樹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 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長生。智者鑒之。

清心調息法

清心法

行運氣功夫,又加動功,再及靜功,則胸膈舒泰,氣血流行,宿疾沉痾為之頓去。但此心不清,或預料將來,或追悔已往,或為錢財,或 為聲色,或為意氣,種種妄想,纏綿糾結,雜亂其心,則慾火內生,氣血復乖,前功盡廢矣。聲色貨利皆身外之餘物,至於意氣爭執,尤覺 無謂,兒孫自有兒孫福,更無纖毫牽掛,一切世味淡然漠然,但得自在逍遙,隨緣度日足矣。此即卻病之方,延年之樂。錢財所以養生,若 貪取之,必致傷生;聲色所以悅心,若過戀之,必致損身;意氣所以自高,若爭競之,反自取辱;酒肉所以適口,若沉酣之,反能為害;故曰: 酒色財氣傷人物,多少英雄被他惑。若能打退四凶魔,便是九霄雲外客。善養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位,二曰廉貨財,三曰少色慾,四 曰減滋味,五曰摒妄想,六曰除嫉妒。如六者尚存,不能自禁,即道經空念,其如衰朽,安得挽乎?

調息法

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以養生,靜功之最上一乘法也。故迦文垂教,以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為止觀初門。庄 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隨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龍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當向 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元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老子曰:綿綿若存是也。其開闔自然,與 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世人終日營營,精神困敗,藉此夜間一睡,始夠日間之用,不能調之,一點光明,盡被後天塵濁所蔽,足謂 陽陷於陰也。

調息之法,不拘時候,平身端坐,解衣緩帶,務令適然。口中舌攪數次,微微吐出濁氣,不令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二七遍,有 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次即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 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 直可明心見性,不但養生全生而已。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為真息。息息歸根,自能奪天地之造化,長生不死之妙道也。


推薦閱讀:

補腎養生茶配方大全介紹
老人養生:日常健康飲食安排須知
養生之道 跟聊齋先生學長壽的秘訣
我的十點養生體會之七——養生還應該重視對「五行學說」的學習和運用(二)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申遺成功,養生歌訣讓你一年無憂!四季美景值得珍藏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