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音菩薩啟示淨土夢? (廣律)

《觀音菩薩啟示淨土夢?》 (廣律)( 轉載自 普福之家:http://members.shaw.ca/gtclee/)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一行居集》記載:明朝王文肅公女,曇陽道人,自小敬奉觀世音菩薩,虔持菩薩聖號,並誦《金剛經》。一夜,她夢見觀音大士,接引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見了七寶蓮華座。又一夜,她夢見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相,端嚴畢備。

菩薩問她:「好看嗎?」

她恭敬地答:「好看!」

菩薩又問:「妳喜愛嗎?」

她恭敬地回答:「不喜愛!」

菩薩再問:「既然好看,為什麼不喜愛呢?」

她恭敬地回答:「弟子聞《金剛經》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觀世音菩薩慈容,喜動顏色,讚歎說:「善哉!善哉!」

讀了王女居士的靈感事蹟,令人羨慕讚嘆。她能於夢中,神識清醒地與觀音菩薩對答如流,並深悟《金剛經》無相義理,如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她可說是具足了善根福德智慧啊!

我也是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並誦讀《普門品》,《阿彌陀經》及《金剛經》,一心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臨睡前,就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第十二觀:「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然後入夢。

終於有一夜,我剛入睡,在朦朦朧朧夢中,看見眼前白衣大士顯現,我立刻跪拜下去,頂禮菩薩。即時又感覺身後,有一大白蓮華;心中不覺動念:「應以大白蓮華供養菩薩!」頓時,大白蓮華就到了觀音菩薩身前。也許是習慣了,我於夢中不覺又動念:「能坐在蓮華中,該多好啊!」才一動念,就覺得自身已坐在大白蓮華中了!

頓時我全身感到,一種一生從未經驗過的,無比的輕安舒暢。可惜,也許是太舒服愉快了,立刻就從夢中驚醒過來了!這種輕安的喜悅感覺,持續了三天之久,才消失。醒後,我很後悔,如果當時於夢裡,在蓮華之中時,立刻動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那該多好啊!

那時我正向一位老居士學《金剛經》,就將這夢境告訴了他。老居士先微笑地說:「這也可說是一種聖境。」但他遲疑了一會,又問我:「你是用什麼來感覺那種輕安呢?」我說:「當然是用這個身體啊!」他立刻說:「你臨終時,若還有這個身體的感覺,這就是經中所說的"我相』,那你就會化生一個身體來投胎,輪迴去了!」 我本來沾沾自喜,聽了老居士一言,猶如當頭棒喝!尚記得《阿含經》中,佛陀常教誨弟子們,要修「無身想」及「無食想」。我想:觀世音菩薩考那位明朝王女居士《金剛經》的義理,她得了一百分,我則得了零分! 正如《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之《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中,佛告難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淨,中有現前,見為欲事,無如上說,眾多過患,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於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眾鬧聲,作此想已,隨業優劣,復起十種,虛妄之相。云何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昇臺殿,我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這裡的「中有」,就是「中陰身」,因有「我身之相」,故能對塵境,起種種妄想,所以入胎輪迴啊!

佛陀常教導我們:眾生皆由色、受、想、行、識五陰,和合所成。佛於《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中,清楚地指出:眾生死時,「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有肉身的眾生,則有段食,即摶食。《增一阿含經四十一》指出:世間眾生,有四種食:「一摶食,二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唯識論四》曰:「食有四種: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 此四能持有情身命,全不壞斷,故名食。」《俱舍論十》解釋:一段食,或稱摶食:是以鼻舌分分段段,嚙碎食物而食,如六道中之人及畜牲,是以香、味、觸三塵為體。二觸食,或稱樂食:是觸心所,對於六識喜樂順情之事境,而資益長養心身者。三思食,或念食:是第六意識之思心所,於所欲快意喜愛之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潤諸根增長。四識食:小乘為六識,大乘為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如地獄之眾生,及無色界之諸天等,皆無段食等之食,只以識持體,此等心識,能支持有情之身命,故名為食。這都是六道輪迴的眾生,以食活命啊!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惡王太子阿闍世,囚禁其父頻婆娑羅王於七重室內。頻婆娑羅王雖得佛陀金口聖光所照,證了阿那含三果,也難免因業報而餓死。據說:國王本該往生到兜率陀天去,但是,當他的神識上升時,經過四天王天,嗅到了四天王天的飯香;因為他是饑餓而死的,所以他的舌根,食慾特別強,就投胎到了四天王天去了,要等到下一世,才能往生到兜率陀天去!經上所謂的「臨終一念」即此時也!

由此可見,未證涅槃解脫生死的凡夫眾生,仍有五陰六根之欲!因此,佛陀於《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八中,諄諄善誘地告訴迦葉菩薩:「若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為十?一者無常想、二者苦想、三者無我想、四者厭離食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者多過罪想、八者離想、九者滅想、十者無愛想。... 智者如是觀無我已,次復觀於厭離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云何為食,起身口意三種惡業?若有眾生,為貪食故,起身口意三種惡業,所得財物,眾皆共之,後受苦果,無共分者。善男子!智者復觀一切眾生,為飲食故,身心受苦,若從眾苦而得食者,我當云何於食中,而生貪著?是故,於食不生貪心。復次,智者當觀,因於飲食,身得增長,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捨身,今貪此食,云何當得捨此身耶?如是觀已,雖復受食,猶如曠野,食其子肉,其心厭惡,都不甘樂。深觀摶食,有如是過。次觀觸食,如被剝牛,為無量蟲之所唼食。次觀思食,如大火聚;識食有如,三百鑽矛。善男子!智者如是,觀四食已,於食終不生貪樂想,若猶生貪,當觀不淨。何以故?為離食愛故,於一切食,善能分別,不淨之想,隨諸不淨,令與相似。如是觀已,若得好食,及以惡食,受時猶如,塗癰瘡藥,終不生於貪愛之心。善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觀者,是名成就厭離食想!」由此可見,要自力解脫生死,證大涅槃,就必須修此十種觀想,其中包含了:無我、無身及無食想。

那麼,為何在《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衣、食、住莊嚴呢?這是阿彌陀佛慈悲,為了滿足我輩凡夫,仍有五陰六根,對六塵有所執著,故化現此美妙佛國淨土,吸引我們發願往生,以免墮落六道輪迴之苦啊!

因此,在《佛說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佛陀又告訴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唐朝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佛告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 「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自然常有無量無邊,眾妙伎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

根據這些經文,可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眾生(天人),依然有,由清淨四大所成之五陰,因尚未證涅槃解脫,六根尚未清淨,仍喜愛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此,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尚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都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四十八大願,化現此充滿了清淨六塵之淨妙佛國樂土,只是為了吸引我輩凡夫,自然欣慕切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常見佛聞法修證,方得以解脫生死啊!

那麼,我在夢中,所感覺到的輕安喜悅,已是如此的舒暢愉快,若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淨妙佛土中,一定得解脫快樂,猶如漏盡比丘了!這也許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特於祥夢中,以大白蓮華,啟示給我,這奧妙的淨土玄機吧!


推薦閱讀:

十一面觀音神咒(摘自紫竹林)
凡所顯相盡皆觀音身
觀音圖 — 給面小站
幾個觀音咒語的探討·修不空罥索法得福報的案例

TAG:菩薩 | 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