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溯重陽:一個漸漸被淡忘的節日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易經》中「九」為陽數最高位數,表示陽爻;「六」為陰數最中位數,表示陰爻。九月九日,兩個最高位數相遇,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稱「重陽」,也稱「重九」。

起源一脈承

戰國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漢高祖寵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她的丫鬟賈佩蘭被逐出宮,將宮內流行的重陽習俗帶入民間。據西漢《西京雜記》卷三載:「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據東漢晚期《四民月令》載「重陽之日,必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既醉而還。」

三國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南北朝

九月九日重陽節習俗定形於晉代。晉·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有了登高、飲酒、賞菊、佩戴茱萸等習俗。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三令節」之一。《舊唐書·德宗本紀下》有,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九月詔說:「今方隅無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日,宜任文武官僚選勝地追賞為樂。」

宋代時盛況空前,《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

九月重賜,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蘂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戸,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蒸糕遺送,上插剪綵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諸禪寺各有齋會,惟開寶寺,仁王寺有獅子會,諸僧皆坐獅子上,作法事講說。遊人最盛,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

明清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現代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風俗濃

登高野宴

登高野宴是重陽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可以說,是重九習俗的核心,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會」。

登高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遠古時代的狩獵、採藥等活動。二說登高可能源於古人對山神的崇拜,認為山神能免除災禍。另說是重陽時節,秋收完畢後農事相對比較空閑,此時山上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因此將上山採集的活動叫做「小秋收」。

登高習俗的最初萌芽是古代的祭山儀式。《春秋公羊傳》東漢·何休注載:「方望,請郊時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風伯雨師、五嶽四瀆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後來城鄉分離,有些人脫離了生產勞動,也不再祭祀山川,於是登山演變為娛樂活動,逐漸形成了登高習俗。另說登高之俗由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智斗瘟魔故事而來,出自南朝梁·吳均所作的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重陽登高,人們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後來蔚為成風,所以有人也把它稱作「野餐節」。即或不去登高的人,也要在官署或家中宴飲。

把酒賞菊

在中國人的審美意念中,菊花高標逸韻,成為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菊花又稱「長壽花」和「延齡客」,重陽時節正值菊花盛開之時,自漢魏以來,重陽就有飲菊花酒之俗。

《西京雜記》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菊華舒時,幷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

西漢《淮南子·時則訓》有:「季秋之月......候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可見當時人們賞菊已初見端倪。

晉·陶淵明尤愛菊,寫下不少菊花與酒的佳作佳句,如《九日閑居》中「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

唐宋時,重陽賞菊成為風俗。宋代,菊之名種培植繁多,盛況逾越前代,成為當時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動,前文中《西京雜記》里就有各色菊花的描述。宋·周密《武林舊事·重九》:「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瑞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夢粱錄》則說:「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年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九之厄。」

明、清繼之,有堆菊花山等項目,也就是菊花展,其名目多至千種,北京、蘇州等地皆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佩插茱萸

重陽節又名「茱萸節」、「茱萸會」,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相傳起源於東漢,見於前文所提《續齊諧記》,在唐代很盛行。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佩帶,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

《風土記》載:「九月九日中無射而數九,俗於以茱萸氣烈成熟,尚且曰折茱萸方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可見當時人們對茱萸的藥用功能已經有了了解。

三國魏·《浮萍篇》詩:「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唐代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已十分流行。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習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的樣式來相贈佩帶的。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流行的時節,這習俗其實反映出祖先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

茱萸是一味中藥,又名「越椒」、「艾子」,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葯以「吳地」為佳。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今蘇南、浙北)。

食重陽糕

重陽食糕不是重陽節的代表習俗,但在重陽節的發展歷史上也有一定地位。「糕」一詞雖然起源於六朝末,但糕類食品在漢代就已出現,當時稱「餌」,據《說文解字》:「餌,粉餅也。」北齊·杜台卿《玉燭寶典》:「食餌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可見重陽食糕的前身是九月嘗新食品。宋代時,重陽食糕已經成了主要習俗。

不論是餌還是糕,古人都賦予其吉祥之義,《西京雜記》有:「食蓬餌以拔妖邪」。糕與「高」同音,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義。

重陽糕品種很多,主要有菊花糕、萬象糕、獅蠻糕、食祿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

萬象糕是「以小泥象糝列糕上,名曰萬象糕」;獅蠻糕,則是以粉面蒸糕,上插剪綵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食祿糕「置小鹿子數枚」。花糕的種類最多,《帝京景物略》載:「麵餅,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京都風物誌》又有不同:「其糕以麥面作雙餅,中夾果品,上有雙羊像,謂之重陽花糕」。

各地雜俗匯

除了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古今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重陽節風俗:

·國內·

【河南省】2010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這裡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河北省】香河縣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在九月九日互相送禮,稱為「追節」。

【廣東省】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放紙鷂。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江蘇省】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江西省】婺源縣篁嶺九月九日舉辦曬秋節,秋季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進行晾曬,形成蔚為壯觀的景象。

【浙江省】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秋祭,並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莆仙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

【北京市】《大興縣誌》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可見明清時北京有重陽日是「女兒節」的說法。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台灣省】台灣的氣候自九月開始就颳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當地有俗語:「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吼。」說的也是重陽節風箏滿天飛的盛況。台灣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據說祭祖時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國外·

【韓國】吃花煎、花菜,玩花煎遊戲,放風箏。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詩話重陽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日齊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裡見尋仙。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納蘭性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

雕闌曲處,同倚斜陽。

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

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

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

春花秋葉,觸緒還傷。

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

真無奈,倩聲聲檐雨,譜出迴腸。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以孝治天下

九為單數大者,又與「久」重音,有長久、長壽之意,故重陽又與敬老、老人合意。自漢代起,重陽增加了敬老的內容,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尊老、敬老、愛老、養老、助老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區別中華文明同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之一。

現在來說,插不插茱萸,賞不賞菊花也許已經不再那麼重要。重陽節被國家定為「老人節」,已然化身為一個文化符號,提醒國人不忘孝道。

歲月更迭、世事變遷,如今很多西方節日正在不斷深刻滲透,傳統的國內節日漸漸被淡化,有些只剩下萬年曆上一個不同的顏色。尤其對年輕人來說,中秋尚且不值一過,更何況重陽乎?新一代人群對傳統節日的不聞不問代表的其實是對中國文化的逐漸遺忘。拿重陽為例,中國作為一個曾經「以孝治天下」的文明國度,當重陽節退化為表面上的慰問和警示.......國人是否應該開始做些什麼?

寒露

寒露

「宜」,熱水泡腳,保養頭髮,出遊

「忌」,運動過度,悲傷、情緒過激

如無特殊標註,「還原社」所有發文均為原創

疏漏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轉載請註明來源:還原社(hysociety)


推薦閱讀:

日本一年中所有節日集合 你我日語網
【節日祝福 - 祝女士們節日快樂】
【節日美食】迎接萬聖節,30道南瓜食譜推薦!
節日考 | 「三月三」源流考
浠浠母親節日記

TAG: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