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探源(二):被複制的九州-隱藏千年的《禹貢》真相

華夏探源(二):被複制的九州-隱藏千年的《禹貢》真相

在第一篇文章中已經談到《山海經》中的「崑崙之山」毋庸置疑就是非洲中部的魯文佐里山,而「崑崙之丘」就是一旁的尼拉貢戈火山。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來揭示這一發現帶來的更多令人震驚的真相。

「河出崑崙」,大家都知道這是專指黃河發源於新疆、青海一帶的昆崙山。而我們在《山海經》里找到的非洲的昆崙山也有一條大河發源於此:「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那麼這條河還會是黃河嗎?當然不是,它的真正身份是發源於魯文佐里山和尼拉貢戈火山附近的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

不僅如此,我還想把一個更驚人的結論先告訴大家:這條河所在的九州大地-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也並不在我國境內,而是同樣在真正昆崙山所在的非洲!

這是真的嗎???

這回讓我們從《禹貢》談起。這本古書可能很多人會比較陌生。不過只要一提書中主人公大禹,我想大家又都會覺得很親切熟悉:他不就是中華上古傳說「堯舜禹」三帝中治水的禹嗎?沒錯、就是這個大禹。

那《禹貢》這本書里主要講了什麼呢?其實它主要記載了兩件大事:一個是首次把中國從地理上劃分九個州,後來九州也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二是簡要介紹了大禹導山治水的經過。

作為儒家經典《尚書》的一部分,《禹貢》一直被認為是一本地理書。和《山海經》不同,它沒有任何怪獸和傳說,看起來和中國大地江山河流也符合得很好,但是也有幾小塊烏雲上千年來一直悄悄地考驗著歷代的知識分子。

一、黃河北向入海之迷。

我們都知道黃河向東入海,可《禹貢》里偏偏說這河是向北流入海。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你看這河水北了又北最後分成多條海水倒灌的「逆河」。黃河入海口確實可以分叉入海並海水漲潮會倒灌,但東流的黃河怎麼會北流呢?

有點燒腦,但人們後來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黃河這條河的下游是平原容易改道,而歷史上確實黃河有多次改道的記錄。所以人們解釋說最早《禹貢》那年代黃河是北流入海,只是後來才變成向東入海,並把還假想中這條北流的黃河稱為「禹河」,這樣總算是勉強自圓其說。我們北邊也只有這一個渤海,也只有這一條黃河,還能怎麼解釋呢?所以基本上這目前已成為「定論」了。

二、碣石之迷。

碣石之迷和黃河入海問題是有些關聯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是我們都學過曹操的名篇《觀滄海》。詩中的碣石是包括曹操在內的古代帝王祭祀的重要場所。

《禹貢》里就有兩處提到碣石。一段是講山脈:「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于海」。這說明碣石這座山離海不遠,而且應該和太行、恆山一個山脈。

另一段講冀州的貢道時說:「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一般解釋為北方海邊的部族駕船沿著渤海往南行,到了黃河入海口的碣石山右轉進入黃河,逆流而上到夏朝的國都去進貢。

粗看沒毛病,連曹操都說去過。可是如今人們一較真卻發現這碣石山找不到了。因為黃河下游是大平原,哪裡有什麼碣石山可登可觀滄海呢?所以要麼解釋說是沉入海底不見了,要麼找到了座山結果卻跑到秦皇島了-這黃河改道得也太離譜了,而且最後也不能北入海了。難道就不能有座更靠譜一點的碣石山嗎?至今學術界未能有令人信服的結論。

三、黑水身份之迷。

最難搞的是《禹貢》中三次提到的一條神秘大河,叫黑水。

《禹貢》說「華陽、黑水惟梁州」。

又說「黑水、西河惟雍州」,意思是以華山南與黑水為界是梁州,以黑水和西河為界是雍州,所以看來這黑水是梁雍二州的界河。

古代梁州就是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而雍州主要指陝西寧夏一帶,但我們知道根本沒有這樣的一條界河。

目前公認是把甘肅張掖的黑河作為黑水。但這其實是有點自欺欺人,因為黑河都快要靠近內蒙古了,根本不可能是梁雍二州的界河!而且更要命的是這條河還入海。

《禹貢》第三次提到黑水時說:「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這完全不象中國的地理,無論怎樣也不能正常解釋了。

那麼我們的「九州在非洲」這一說能解開這些迷團嗎?當然能!

一、關於「黃河」北流入海。一旦把視線移向非洲,這個問題將非常簡單。從昆崙山(魯文佐里山)附近發源尼羅河是少有的由南而北流的大河,經過六千多公里的長途奔流,標標準准地向正北注入地中海,同時在入海口散為多條海水倒灌的逆河。尼羅河北流不需要改道,千萬年以來一直是這麼流著(這一點論據也有不少網文在我之前就提出了)。

二、關於碣石之迷的答案。這是本文重點解密的內容之一。

這裡有一張從衛星拍攝的尼羅河中照片,你一定會和我一樣被中間的某一處地標吸引,那裡尼羅河有一個360度的大拐彎,這裡就是聞名世界的埃及的古都底比斯地區,距其首都開羅六百多公里,著名的盧克索神廟在東岸,帝王谷則在西岸。而帝王谷所在的Theban山應該就是碣石山。

讓我們通過解密《山海經·北山經》中的一段來驗證一下。北山之首是太行山,說明碣石山和太行山是一個山脈,這和《禹貢》是一致的。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

-我們直接從碣石山開始讀《北山經》。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於雁門之山」,

-可以從這裡水行順尼羅河而下,這河水確實是往北的。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於泰澤」。

一共北行水行九百里,大約是378公里。從地圖上看,這裡確實有個大澤,叫美利斯湖,古時最大時大約有大半個太湖那麼大。

「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玉金」。

-最有意思的是大澤旁邊有座山叫帝都之山。「帝都之山」,這個名字是隨便起的嗎?帝都,就是帝國的都城。古埃及胡夫時代的都城在哪裡?是如今開羅西南23公里的孟菲斯。再看地圖我們發現這帝都之山真好在孟菲斯的邊上!

那麼為什麼這座山叫碣石山呢?碣石,查百度,是指圓頂的石碑,或者說就是墓碑。怎樣的山能象墓碑而叫作碣石山呢?其實我們從空中看這Theban山,稍微發揮一點想像力,它拇指狀的外廓難道不象是圓頂的石碑嗎?古人雖然不可能從空中來看到這座山,但從無數次繞山行船的經歷中亦不難覺查出這座山獨特的形狀。

那麼《禹貢》中「「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這裡能解釋嗎?這也不難。從紅海上岸後過來的島夷沿著一條由北向南的河谷而下,然後在河口處右轉入尼羅河,再經上面的九百里水路就可以到國都底比斯去朝貢了。這一線路極具價值,自古就是是紅海地區進入上下埃及的交通和商業要道。

這樣我們完美地解釋了所有碣石山的細節,我們找到的這座碣石山和《山海經》的記載和《禹貢》完全一致,也和埃及附近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

三、黑水之迷怎麼解呢?我們還是要請《山海經》來幫忙。據《山海經·西山經》,出於崑崙附近的河流有四條,其中有一條就是黑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於大杅」。還有一條也是有「顏色」的水叫赤水:「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泛天之水」。

河水有黑有紅,看來很有趣,但我們一定要知道,黑、赤除了是顏色外,古人還用來表示方位,即:青代表東、赤代表南、白代表西、黑代表北。所以這裡並不是兩條有顏色的河、而是一南一北兩條大河。這和《山海經》說「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又是一致的。

那麼這一南一北會是哪兩條大河呢?非洲的大河,除尼羅河外、最長的就是剛果河、而且從流量來看剛果河還勝過尼羅河。剛果河有南北兩條支流而且還都發源於魯文佐里山和尼拉貢戈火山附近!

據此我們可以判定剛果河的北邊的支流烏班吉河就是我們要找的黑水。那麼這烏班吉河歷史上是否作為國家或者省份之間的界河呢?查百度,烏班吉河直到現在還是中非和剛果(舊稱扎伊爾)的間界河。烏班吉河從西經東,然後再一路往南和剛果河的另一條支流匯合後再從西南方向注入大西洋幾內亞灣,這就是《禹貢》所稱入「南海」。

這樣我們根據《山海經》把《禹貢》中的三個迷都解了。下面我還要公開一張讀者們一定聞所未聞的九州圖。這張圖是我依據禹貢里九州的定義,參考山海經畫出來的(也許是大禹後的全球第一張哦)。大家看是不是和中國的九州圖很象呢?

接下來我們來找幾個州看一看這個非洲的九州的物產和《禹貢》能否對上。

首先來看青州,青州就是如今吉布地、厄利垂亞一帶。「嵎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貢鹽絺,海物惟錯」。這裡特別提到了海濱是白土還產鹽。吉布地有什麼特產呢?正是鹽!在紅海之濱的阿薩勒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鹽的存儲地,那裡的海濱是白色的鹽,正所謂白土。

再來看看「徐州」,就是目前索馬利亞一帶,貢品是「泗濱浮磬」、「蠙珠暨魚」。而索馬利亞盛產石灰石,這是古時做打擊樂器磬的主要原料。而索馬利亞的近海更是由於洋流而成為世界級的大漁場,魚產極為豐富,自然作貢品。

再來看看「荊州」,就是目前的尚比亞一帶。《禹貢》里說荊州的貢品有「金三品」,其實就是各種銅、在大禹那個年代可是了不得的貴金屬。尚比亞產銅嗎?一查百度、這尚比亞居然就是世界銅礦大國、非洲第一。

其餘各州大致對應如下:

冀州:埃及

兗州:衣索比亞

揚州:莫三比克

豫州:蘇丹

梁州:剛果

雍州:中非

地理、彊域、物產都能對上,看來非洲這個九州還真的不是虛的。

怎麼會出現這種離奇的情況?

我們真的要驚嘆大自然造化真是無奇不有。非洲大陸和中國大陸在地理上出現了出奇的相似性,都是東北、東面、南面有大海,西北部有巨大的沙漠,中部有巨大的高原,從高原又發源出大江大河流向大海。所以象《禹貢》這樣比較高層的地理描述就很可能會同時適用於非洲和中國這兩個相似區域,尤其當主要的山川釆用相同的名稱時。但這畢竟是不一樣的兩個地理環境,最大的不同就是非洲東西南北、都有海是標準的四面環海(這才是我們說的四海之內),而中國在西面和北面沒有海。所以一旦涉及入北面和南面的海相關的河流,兩者之間的不一致性就會爆露出來,就象我們談到的黃河北向之迷、碣石之迷和黑水之迷。

另一方面、儘管高層描述可以很類似,一到細節層面兩者的不同立刻會顯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讀《山海經》時會奇怪,明明那些書中的山川河流和中華大地有一樣的名字,明明作者「東多少里什麼山」「」西多少里什麼水」寫得十分明確,但往往對不上-因為兩者壓根就不是同一個地方。而如果我們拿非洲作為《山海經》的解讀對象,就會發現十分精確。我甚至可以說,就我目前調查的結果,還沒有出來一例不吻合的!《禹貢》和《山海經》中還有不少有爭議的地方,比如三江、西河等,我想說去非洲找吧,那裡才會有答案。

下面我列一些主要海洋山川河流供大家參考:

北海:地中海

西海:大西洋

南海:大西洋(幾內亞灣以南)

東海:印度洋

(東北)海:渤海

河:尼羅河

江:贊比西河

淮:朱巴河(索馬利亞)

黑水:剛果河

昆崙山:魯文佐里山

崑崙之丘:尼拉貢戈火山

不周山:梅魯火山(將另文介紹)

泰山:達尚山

下圖是非州版的「泰山」(衣索比亞境內最高峰、海撥4550米),是不是也有「泰山岩岩」的感覺?

至此,也許我們必須承認:從地理角度看起來確實非洲的九州是真實的。那麼歷史呢?歷史上非洲是非洲,中國是中國,除了鄭和下西洋到過東非外從來沒有過交集。真的要讓我們中國人相信:曾經有一個人或一群人,在很早的古代從非洲來到中國,然後將山川河流的名字和九個州的劃分在此全部烤貝一份而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都渾然不知?是的,我得承認這會很難,但同時我又相信歷史總會在不經意間留下一些痕迹的。

(待續)

推薦閱讀:

從寶馬的ADAS計劃看未來汽車駕駛升級的真相
房租暴漲的幕後黑手和真相
天吶!這是一部揭密因果輪迴真相的佛經!看看你
邢台官員跪地勸解,群眾圍堵京港澳高速!還原事實真相!!!
30個關於婚姻的真相

TAG:真相 | 九州 | 華夏 | 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