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腦輻射對人體無害

手機電腦輻射對人體無害導讀:網上經常有關於輻射的段子,手機、電腦、微波爐都有輻射,會傷身,要放仙人掌在電腦旁,孕婦要穿防輻射服,微波爐熱東西時躲開。這些說法是真的嗎...

  【流言】:

  電腦使用後,臉上會吸附不少電磁輻射的顆粒,及時用清水洗臉,這樣將使所受輻射減輕70%以上。因此,用完電腦後一定要洗臉,而且一定要使用XX牌皮膚護理霜。在電腦旁擺一盆仙人掌,也可以吸收輻射。

  【真相】:

  謠言粉碎工看到這兩條流言時,第一反應是有些惶惑:這都是怎麼尋思出來的?

  實際上,不少媒體在提及「防止電腦輻射」時,都會扯上「洗臉」和「仙人掌」,還有不少「健康養生大師」也把這兩條收錄到自己的段子里。可是,當謠言粉碎工在專業論文庫搜索相關內容時,卻發現沒有任何論文和實驗可以支持這兩種說法。  那麼這兩種方法是假的、憑空捏造的嗎?也不全是。在這兩條流言的來源上,我們不得不佩服最早提出這兩種做法的人——正如孟版《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中的台詞:真是奇妙的想像力,你們幾位真該去當作家才是。

  

  電腦輻射會傷害健康?

  

  使用完電腦要洗臉減輕輻射傷害?

  「洗臉防輻射」的說法很可能來自「三防」教材。其中關於核武器防護的部分往往有這樣的描述:「核爆炸後,在沾染區內的人員和各種物體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沾染……(1)局部消除:是消除人體暴露部位(頭、臉、頸、手)的放射性物質。用干毛巾擦拭的消除率為65%以上,濕毛巾擦拭的消除率可達90%。用水洗臉,效果更好。(2)全身洗消:其方法是用水沖洗全身。全身洗消的消除率在95%以上。」  謠言粉碎工認為,製造這一流言的人很可能不了解核輻射與電磁輻射之間的差別(這個關鍵性差別,本文之後會交代),並移用了上述「消毒方式」:既然原子彈爆炸後的核物質可以擴散到各處,受沾染者要把臉上沾染的放射性顆粒全部洗掉才可以,那麼用完電腦後,人臉上估計也許可能很有可能多少也會有電磁顆粒吧?當然要洗臉了。還好專家沒有參考「全身洗消」那一條,讓大家每次用完電腦後都要去洗個澡,洗去全身上下電磁顆粒,要不網吧都要安裝浴室了。電腦旁邊放仙人掌又是咋回事呢?  謠言粉碎工認為,這可能是對仙人掌特性的演繹:生命力頑強、足以應付沙漠的嚴苛環境……仙人掌在能缺水、高溫、陽光強烈的條件下仍然可以生存。我們知道,太陽光里是包括很多紫外線的——也就是說,仙人掌有很強的抗紫外線輻射的能力,那麼仙人掌估計也許可能很有可能多少也可以抵抗電腦的輻射吧?看了下面的測試,謠言不攻自破!

  

  放置仙人掌前後輻射數值無差別(數值標準本文之後會給出列表)

  仙人球對於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較強的抵擋作用,而電腦屏幕所散發出來的輻射線,相對於紫外線來說,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陽光放射出來的是光輻射,而電腦散發出來的是電波輻射,輻射波的傳播是呈直線發散的,結果可想而知。輻射分為兩種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輻射」實際上是一個總稱,輻射實際上包括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兩大類。

  【對人體有害的是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電離輻射中最著名的的是核輻射。電離輻射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中子射線等。  核輻射是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一種能量,無差別地破壞身體組織里分子中原子之間的化學鍵。我們的身體會嘗試修復這些損傷,但如果受到的破壞嚴重就會不能修復,甚至自我修復的時候也會出錯,致病、致癌甚至致死。

  

  破壞身體組織里分子中原子之間的化學鍵

  核輻射的更可怕之處在於,為了修復被破壞的化學鍵,我們的基因有可能發生突變。如果生殖細胞的基因發生突變,就有很大的幾率在後代中傳遞下去。  

基因突變  很可怕是吧-但是放心吧,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幾乎接觸不到核輻射的。我們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體無害】  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的電磁波,電磁波向空中發射或泄露的現象,叫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是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形態存在的物質。人類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它表面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產生電磁輻射,太陽及其他星球也從外層空間原原不斷地產生電磁輻射。圍繞在人類身邊的天然磁場、太陽光、家用電器等都會發出強度不同的輻射。

  家用電器也會發出不同強度的電磁輻射。

  有人說微波爐的輻射量很大,沒錯,在我們生活中,大概也就只有微波爐是比較大功率的微波器件。微波爐的輻射,不會像核輻射那樣破壞分子中的化學鍵,但它可以把肉煮熟,造成燙傷。

  

  微波爐輻射量很大?

  但是大家千萬記住,電磁輻射有一個特性,會幾乎百分之百被金屬反射,我們家中的微波爐都是全金屬製造的,電磁輻射基本不可能向外擴散。任何一個合格的微波爐,都不可能對外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輻射。

  

  合格微波爐不會對外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輻射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日常接觸的電子產品發出的電磁輻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什麼危害。

  其實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大部分會被我們的皮膚反射掉,剩下的進入身體里,也會被肌肉血液吸收掉變成熱能。

  當然,你也不用指望靠這些輻射能讓你冬天更暖和些,因為它們實在是太弱了。

【流言】:

  高鐵輻射嚴重,會導致乘務員不孕或者流產。

  【真相】:

  這個也很可笑。我們再來看一次電磁輻射的概念: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電磁波,電磁波向空間傳播的現象就是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不僅高鐵有電磁輻射,電力機車、地鐵、有軌電車等都會產生電磁輻射,根據國際非電力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的安全標準,輻射值在100以下的都是安全的。有人到高鐵測到的是11.25。

  

  高鐵、電力機車、地鐵、有軌電車等都會產生電磁輻射

  

  高鐵的11.25遠低於100的安全線

  我們順道來比一下,生活中能測到的輻射值:

  電吹風:35

  微波爐:4~8

  日光燈:0.5~2

  洗衣機:0.15~3

  電冰箱:0.01~0.25

  電視機:0.04~2

  電腦:小於0.01

  連電吹風都比高鐵輻射高。另外,看到沒,電腦的輻射根本不值一提。

【流言】:

  手機在快沒電的時候輻射強,盡量不要在只剩一格電的時候打電話。

  【真相】:

  通常人們說的手機輻射強度是指手機的發信功率,也就是手機發射出來承載語音和數據信號的電磁波的功率,和手機的剩餘電量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和手機信號的強度有一定關係。  手機的輻射強度是由基站控制的,每部手機都會不斷地向最近的基站發送信號,如果信號太弱,造成通話無法正常進行,基站就會發出指令,增大輻射強度。如果信號太強,為了減少手機的相互干擾,延長通話時間,基站就會指令降低輻射強度。因此,一般來說,手機信號越弱,輻射越強。而謠言的始作俑者混淆了手機 「一格電」和 「一格信號」這兩種情況。

  

  另外,雖然手機在信號差的地段輻射量確實會顯著上升,但是值依然很小,處於規定的範圍之內,並不會影響人體健康。【流言】:

  孕婦需要防輻射服

  【真相】:

  據1991年3月的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以特蕾莎·施奈爾 (TeresaSchnorr)為首的科學家對2430名女接線員進行了四年的跟蹤,這些女性一半工作在顯示器前,一半不在。在這四年里,有730人出現了882次懷孕。科學家們發現,與不工作在顯示器前的女性相比,與顯示器打交道的女性接收到了較多的頻率為15KHz的甚低頻輻射,而其他輻射的情況則沒有區別。  最終的結果是在顯示器前工作和不在顯示器前工作的兩組婦女在流產率上沒有明顯的不同。不管婦女每周在顯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時,甚至整個孕期都這樣工作,調查研究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些謠言不過是經銷商的花招,還是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吧。

 所謂的防輻射食物  以防「電腦輻射」「手機輻射」「太陽輻射」為訴求的各種「健康常識」廣為流傳。在萬眾關注日本核電站泄漏的時候,那些「防輻射食品」迅速華麗變身,紛紛具有了「防治」核輻射的功能。這些所謂的「防輻射食品」或許是很好的食物,但在「防輻射」的問題上全都不太靠譜。  當然這不是中國人的愛好。在國外的網站上,也很容易找到「防輻射食譜」。一般來說,國外的「防輻射食物」比較廣泛,只是列出若干類食物,比如礦物質、抗氧化劑、綠色蔬菜、發酵食品、膳食纖維、海生植物、必需脂肪酸等等。這些食物基本上本來就是通常所說的「健康食品」,不管它能否防輻射,作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都應該吃的。

  

  國外的「防輻射食物」比較廣泛

  而中文版的「防輻射食物」則比較具體,往往是那些老牌的、萬金油似的「保健品」,比如螺旋藻、蜂王漿、花粉之類。這大概也符合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防輻射」這麼重要的功能,怎麼也得是那些「高檔」的東西效果才好,而既然這些東西這麼「高檔」了,那總是「沒準能夠」防一下輻射。

  

  中文版的「防輻射食物」比較具體

  在健康領域,食品成分降低「輻射」對於身體損傷的研究還真是不少,不過一般是針對紫外線、X光這樣的輻射,對於核原料放射性還真是不多。有許多食物成分,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蔔素、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甚至多糖等等,有一些初步的動物實驗,顯示「可能有作用」。只是這些作用一直也沒有得到很充分的證實,而且它們本來就是人體需要的常規營養成分——不管能否抗輻射,人體都是需要的,但是吃太多也沒有顯示出額外的好處來。所以,它們的「抗輻射」功能,也就一直處於「你想它們有,它們就可以有」的狀態。 碘片防輻射

  Q:服用碘片如何防輻射?

  A:在輻射物質中,碘-131揮發最快,跑得最遠,疏散的時候人員首先會遭遇到碘-131。食用非放射性的碘,是為了先行佔據甲狀腺,使碘-131無法進入。我們平時吃的一些事物中也含有碘,但服用碘片需要提前,一般是污染前8小時或者是同時。另外還有种放射性物質銫-137,如果通過呼吸道口腔吸入的話,只有採取食用促排藥物排出體外的方法。

  

  但是,即使是寫進了標準手冊的碘片抗輻射,也並非完全有用。首先,它只對放射性碘有效,而對其他放射性物質無能為力。其次,服用過多的碘本身又會帶來其他的健康風險。美國政府曾經囤積了大量碘製劑,預備在核電站遭到恐怖襲擊或者熔毀之後發放給附近居民。2008年1月,政府決定改變方案,不為核反應堆10英里(大約16公里)之外的居民發放。當時的總統小布希的科學顧問說:碘片給核反應堆10英里之外的居民提供的保護可以忽略。核管理委員會(NRC)一直反對廣泛發放碘片,他們認為「撤離居民」和「避免被污染的食物」是更加有效的途徑,而廣泛發放碘片會給公眾帶來困擾。  參考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其實公眾大可不必恐慌。日本的核反應堆距離他國本土都相當遙遠,核輻射的擴散情況完全處在嚴密監測之下。即使有足夠強度的輻射能夠擴散到其他地方,人們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撤離。在目前的經濟和技術力量之下,保證被擴散地區的居民及時撤離,和避免被放射性污染的飲食,都不難做到。 Q:碘鹽有沒有防輻射的功能?  A:碘鹽中的碘含量畢竟很少,每千克食鹽中的含碘量僅20-40毫克,正常人每天攝入鹽量不應超過6-7克。本身碘片就不該亂吃,而用碘鹽代替碘片更是無稽之談。

  Q:多吃海帶是否也能防輻射?

  A:比吃加碘鹽更不靠譜的說法是吃海帶。根據測量,每千克鮮海帶含碘最高量是2.4毫克。如果要達到和吃130毫克碘片同樣的效果,一個成人必須一次吃下41千克海帶,這是會撐死人的。

  

  Q:喝碘酒呢?

  A:碘酒由碘單質、碘化鉀、酒精和水配置。其中最重要的消毒成分是碘單質,碘化鉀是為了幫助碘單質溶解而加入的。每100毫升碘酒里,含有2克左右碘單質。碘單質和碘化鉀是兩個概念——它有毒性、腐蝕性。口服碘單質會引起中毒,成人的致死量只有2-3克。因此,口服100毫升,也就是半杯碘酒,其中的碘單質已經足以致人死亡。碘酒是外用的,它只在皮膚表面起消毒作用,通過皮膚吸收到體內的量很少。即便這樣,塗抹時間也不能太長,過長時間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推薦閱讀:

機電笑談
攤鋪機電控系統分析(一)
比做饅頭還簡單,攪拌幾下蒸幾分鐘,超好吃!
躍越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TAG:手機 | 人體 | 電腦 | 輻射 | 電腦輻射 | 機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