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沙彌別行篇》解讀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濟群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了解出家資格審查後,律祖又為我們講述出家的相關手續,尤其是剃度儀軌。出家是人生大事,如果說出生是我們隨業力漂流的無奈結果,那麼出家就是依願力作出的主動選擇,是生命旅程的嶄新一頁。通過如法的儀軌,可以在我們內心產生強烈的印象,為今後修行奠定一個良好開端。雖然佛教重視的是心靈改善,並不以形式為究竟。但佛教的每一種作法都有特定內涵,尤其是出家儀軌。如果我們了解其中深意,在完成儀軌的過程中,當下就會在內心播下解脫的種子,播下菩提的種子。

一、羯磨告眾

  欲出家者,至僧伽藍中,立眼見耳不聞處,作單白和僧,使大眾知聞。為成問答無失,如《律》中度巧師兒說。羯磨云:「大德僧聽!是某甲從某甲求剃髮,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從某甲剃髮,白如是。」《律》云:「若僧和合者善,不爾者,房房語令知①。」

   ①《四分律》卷34   若欲在僧伽藍中剃髮,當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語令知。僧若和合當作白。白已,然後與剃髮。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欲求某甲剃髮,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剃髮,白如是。」(T22-810中)

   準備出家者,首先要找到一個善知識,請求他的慈悲接納。若對方同意為之剃度,就得向僧團提出申請。僧團受理後,須舉行單白羯磨徵求大眾意見,對剃度師的資格和剃度者的條件進行審查。因為剃度沙彌不僅是師徒之間的事,也屬於僧團事務,直接關係到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大業,需要得到大眾認同。   羯磨告眾,是通過相關儀式向大眾宣布此事。羯磨,漢譯為業,此處指僧團的大眾會議。僧團處理事務的原則是僧事僧辦,很多事情必須通過大眾會議決定。而僧團又強調和合,所以每次會議前維那師要問:「僧集否?和合否?」如果有人缺席或反對,此事就不能成立。僧團會議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單白羯磨,宣布一次,若無人反對就通過。二是白二羯磨,即一白一羯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宣布一次、表決一次。三是白四羯磨,即一白三羯磨,也就是宣布一次、表決三次。受具足戒之類的大事就需要白四羯磨,僅僅是請求出家,只須單白即可。   「欲出家者,至僧伽藍中,立眼見耳不聞處,作單白和僧,使大眾知聞。」僧伽藍,簡稱伽藍,是僧眾所居園林或寺院的通稱。單白,宣布一次。僧團舉行單白羯磨向大眾宣布時,剃度者應該站在僧眾可以看見他,但他卻聽不見僧眾說話的地方。讓大家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來到寺院請求出家。這麼做是便於僧眾對此人有直觀了解,同時又避免他直接聽到會議內容。   「為成問答無失,如《律》中度巧師兒說。」這麼做主要是為了以後有人詢問情況時不會答錯,就如度巧師兒之後佛陀教誨的那樣。「度巧師兒」出自《四分律》34卷,說明這一單白羯磨的緣起。當時有個巧師家的兒子來到僧團請求出家,就有比丘為他剃度了。後來他的父母哭泣著前來寺院尋找,但因僧團生活範圍很大,並非人人知道此事,很多人就答說沒有。他的父母就去僧寮到處查看,終於找到了孩子。不少長者聽說之後就譏嫌說:「這些出家人真是不知慚愧,居然還打妄語,哪裡有正法可言?把我的兒子剃度了,卻說什麼都沒看到。」比丘們就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因此規定:「從今以後,為人剃度前須經僧團會議讓大眾了知此事。」這樣的話,再有人來詢問相關情況時,就不會因為不知情而錯答了。此外,發心出家者在剃度前需要在寺院接受一段時間的考察,讓大家了解此人是否發心純正。作為居士來說,對寺院也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階段,確定出家是不是自己的理想選擇,自己有沒有能力過這種生活。經過相互觀察,再於大眾會議進行表態,讓大家共同決定是否接受此人加入僧團,成為僧團的一份子。   「羯磨云:大德僧聽!是某甲從某甲求剃髮,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從某甲剃髮,白如是。」羯磨宣示的內容是:「大德僧聽,現在有某人準備依止某人剃度出家,如果大家都到了,也都沒有不同意見,某人將依止某人剃度。」白如是,是羯磨公文的程式化內容,說明這就是宣布的內容。僧團中,是以默然表示同意,不同於現在的舉手通過。若大眾默然,此事即可成立。若有人舉手表示反對,此事就不能成立。   「《律》云:若僧和合者善,不爾者,房房語令知。」《四分律》說,能將僧眾召集起來宣布此事固然是好,若無法將僧眾召集一處,就要到每個房間將此事分別告知大眾。說到召集,又涉及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劃定一個共同的生活區域,律中稱為結界。若在此範圍內生活,凡須處理公共事務,應取得此範圍內所有出家人的同意。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就無法判斷究竟哪些人到場之後才算是「僧集」了。

二、陳辭請師

   作已,應與剃髮。先請和尚,應具儀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髮出家,慈憫故。」三請。其阿闍梨文亦准此(謂剃髮及受十戒二師)。   應以諸部會明,立出家儀式。

   接著是陳辭請師。發心出家者必須前去請求和尚為你剃度,表明自己願意依止師長修學的願望。戒律記載,曾有和尚剃度沙彌後,沙彌卻不服管教:「誰叫你為我剃度的呢?」這就很麻煩,所以剃度前必須由沙彌自己親自前去請求。   「作已,應與剃髮。先請和尚。」羯磨告眾之後,就應該開始為沙彌剃髮。首先要請一位和尚。前面詳細介紹了出家需要具備的各項條件,其實和尚也有資格審查的問題。和尚,意為親教師,本是一種尊稱,只是現在被濫用了。過去在禪宗叢林中,只有領眾修行的方丈才被尊為和尚,為堂頭大和尚。從戒律來說,和尚是為我們剃度、授戒的親教師,是指導我們完成僧格、走向解脫的導師,也是我們的法身父母,這就必須慎重選擇。作為剃度和尚,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受戒超過十臘。第二,懂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如此才有能力引導弟子。第三,有耐心並願意花時間教育弟子。   「應具儀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髮出家,慈憫故。』三請。」發心出家者要具足威儀,正式向和尚請求說:「願大德慈悲,我某人(自稱名字)懇請大德作為我的剃度和尚,希望大德同意做我的和尚。我因為依止大德的緣故,才能剃度出家,請您慈悲攝受我。」需要連續請求三次。   「其阿闍梨文亦准此。」請阿闍梨的內容也是同樣,只須將名字更換一下即可。剃度、受沙彌十戒需要兩位師父,一是和尚,一是阿闍梨。阿闍梨為軌範師,教授相關威儀及如何作法。所以也要請阿闍梨,才能對他的教授生起恭敬心和殷重心。   「應以諸部會明,立出家儀式。」請師之後,接著要說明出家儀式。但《四分律》中並沒有完整的作法程序,故道宣律祖參照諸部律典及經論思想,編寫了出家剃度的整個儀軌。

三、莊嚴法座

  在於露地,香水灑之,周匝七尺,四角懸幡。中安一座擬出家者,復設二勝座,擬二師坐。

   舉行剃度儀式前,先要布置一個莊嚴的壇場。   「在於露地,香水灑之,周匝七尺,四角懸幡。」佛世時,很多法會都在露天舉行,所以這裡所說的場所也是露地。但我們現在有這麼莊嚴的大殿和法堂,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確定場地後,先以檀香、沉香浸泡的香水在四周灑一灑,使場地潔凈芬芳。周邊七尺處,在四個角上懸掛幡蓋。   「中安一座擬出家者,復設二勝座,擬二師坐。」中間安放一個座位,給將要剃度者使用。此外,還要安置兩個莊嚴的法座,請和尚及阿闍梨入坐。   凡夫往往心隨境轉,這就需要通過外在環境收攝身心。布置壇場的意義,也在於幫助我們生起虔誠心,生起神聖感。

四、辭親易服

   欲出家者著本俗服,拜辭父母尊者訖,口說偈言:「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乃脫俗服。   《善見》云:「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①。」乃著出家衣,正得著泥洹僧、僧祇支,未得著袈裟,便入道場。

   ①《善見律毗婆沙》卷16   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T24-788中)

   出家,是從各自的家庭來到僧團,所以首先要和父母親人辭別。從今往後,就要完成身份的轉換。   「欲出家者著本俗服,拜辭父母尊者訖,口說偈言。」發心出家者先是穿著在家衣服向父母尊長拜別,感謝他們多年養育之恩。然後,以一首偈語說明出家的意義,也再次向父母表明自己舍俗出家的願力。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在無盡生死中,我們所以在三界六道輪迴沉浮,不得出離,正是因為執著於世間各種情感。這個能綁的力量就是恩愛,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若能放下世間恩愛,走上追求真理的大道,才能真正報答所有親人的恩德。因為我們必須自己成就解脫,才有能力幫助他們。否則的話,雖能給父母衣食奉養,卻無法為他們解決生死歸宿,這種孝養是非常有限的。正如蓮池大師的「七筆勾」所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即使用再多的世間財物也不足以報答。惟有出家修行,使親人解脫輪迴,才算究竟完成孝道。所以出家不是不孝,而是大孝,是人間至孝。   「《善見》云:『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乃著出家衣。」《善見律》說,此時可以脫下俗服,以檀香、沉香等香料浸泡的水沐浴,徹底清洗身上的世俗氣息,然後才可以穿上出家的法服。   「正得著泥洹僧、僧祇支,未得著袈裟,便入道場。」泥洹僧和僧祇支,都是佛世時僧人所穿的常服,泥洹僧是裙子,僧祇支是覆肩衣。此時,先要穿上泥洹僧和僧祇支,暫時不能披袈裟,然後進入壇場。在漢地出家,可以先穿海青,因尚未正式出家,故不得披袈裟。

五、師為說法

  來至和尚前,互跪。和尚應生兒想,不得生污賤心,弟子於師生父想。應為說發毛爪齒皮,何以故?有人曾觀此五,今為落髮,即發先業,便得悟道。如羅睺羅落髮未竟,便得羅漢。如熟癰待刺,蓮華待日。①

   ①《善見律毗婆沙》卷16   和上應生兒想,不得生污賤心。何以故?若如是好心料理,弟子於和上阿闍梨便生父想。臨剃髮,和上應為說五法。何者為五?一者發、二者毛、三者爪、四者齒、五者皮。所以說此五法者,有人前身曾觀此五法,今為剃髮落地,即發先業,便得羅漢。是故先教五法,然後為剃髮。如羅睺羅發落未竟便成羅漢。如癰熟,須人為刺然後得破。亦如蓮花,須待日出而得開敷。此欲出家人亦復如是,因說五法便得悟道。(T24-788中)

   此時和尚須為弟子說法。這段文字出自《善見律毗婆沙》。   「來至和尚前,互跪。和尚應生兒想,不得生污賤心,弟子於師生父想。」發心出家者來到和尚前互跪。和尚對於弟子應視為獨生兒子那樣充滿慈愛,關懷備至,不能不以為然,更不能心生厭惡。弟子對於師父應視為親生父親那樣尊重愛戴,身心歸投。因為師父就是自己的法身父母,是成就慧業的根本依止。   「應為說發毛爪齒皮,何以故?」和尚要為弟子開示,如何觀察身上的發、毛、爪、齒、皮。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是組成我們色身的零件,而這些零件本身又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既沒有我,更沒有值得貪戀之處。但在現實中,卻是世人最易產生執著的所在,或以各種食物補品來滋養它,或以各種美容用品來裝點它,這就是與生俱來的我執。出家修道,首先要減少對身體的貪著,認識到色身的無常和不凈。所以說,出家不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蘊家。所謂出五蘊家,就是認識到五蘊無我,從對色身、情緒、想法的執著中超越出來,認識到這些不過是種種緣起的影像。此外還要出生死家、三界家,這才是出家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人曾觀此五,今為落髮,即發先業,便得悟道。」有些利根者因為觀察發毛爪齒皮五項緣生無性,待落髮時,先前慧根顯發,當下證悟空性。   「如羅睺羅落髮未竟,便得羅漢。如熟癰待刺,蓮華待日。」羅睺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稱。他當年出家時,落髮尚未結束就已證得阿羅漢果。就像完全成熟的癰瘡,只要輕輕一刺,膿水就能立即排盡。又像含苞欲放的蓮花,只要被陽光照耀,馬上就會盛開。   這兩個比喻都是說明,若剃度者自身因緣成熟,只須和尚稍加點撥,立刻就能開悟證果。所以現在也為剃度者講述這些內容,即使不能由此開悟,也能由觀無常放下對色身的貪戀執著,堅定求道之心。

六、灌頂讚歎

  為說法已,向阿闍梨前坐。以香湯灌頂,贊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

   說法開示後須以香湯灌頂,表示令身器清凈,接納善法。   「為說法已,向阿闍梨前坐。以香湯灌頂,贊雲。」和尚為弟子開示法要後,弟子坐到阿闍梨面前。阿闍梨以香湯灌剃度者頂,以示祝福,同時稱念偈頌讚嘆之。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阿闍梨贊道:「真是了不起的大丈夫,能徹見世間的無常變化,捨棄名利、情感而尋求解脫之道,實在稀有難得,不可思議。」這首偈頌主要是對發心者的鼓勵,首尾二句讚歎行者作出這一選擇的難能可貴,次句讚歎行者對真理的思考和追求,第三句則是讚歎行者志向遠大,不同凡響。   「大丈夫」,指有氣節、有操守、有作為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出家,是對世俗名利的捨棄,對固有串習的挑戰,需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毅力,非常人可以成就。過去曾有位大將問禪師:「我能不能出家?」禪師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原因何在?因為將相只是去戰勝別人,而出家卻是要戰勝自己。戰勝別人固然不容易,但戰勝自己卻難上加難,這也正是英雄和聖賢的區別所在。

七、禮佛皈依

  教禮十方佛竟,行者說偈言:「歸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願諸眾生,普入無為樂。」

   下面是禮佛皈依。   「教禮十方佛竟。行者說偈言。」阿闍梨為發心出家者灌頂後,教導他頂禮十方諸佛。然後,行者以偈頌表達自己皈依三寶、舍俗求道的誓願。佛陀是一切佛弟子的究竟皈依處,也正是因為仰慕十方諸佛的慈悲和智慧,我們才會發心皈依,發心出家,成為佛陀的追隨者。   「歸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世尊,佛陀十大名號之一,因佛陀具有無量功德而為人天所尊。三有,三界。皈依佛陀,能幫助我們度脫三界痛苦。這是說明佛陀的無量功德和皈依、出家的意義所在。   「亦願諸眾生,普入無為樂。」無為樂,涅槃寂靜之樂。我們發心出家,不只是為了自己,同時也發願幫助一切眾生度脫三界痛苦,獲得無為之樂。這兩句是行者的誓言,以此表達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生命目標。

八、闍梨剃髮

  阿闍梨乃為剃髮。旁人為誦出家唄云:「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①。」

  《佛說諸德福田經》,1卷,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是佛陀為天帝釋講述出家功德。   ①《佛說諸德福田經》卷1   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T16-777上)

   在禮佛皈依並以偈頌再次表明心愿後,阿闍梨可為行者剃除鬚髮。   「阿闍梨乃為剃髮,旁人為誦出家唄雲。」阿闍梨為行者剃髮時,觀禮者開始吟誦出家偈,表示由衷的隨喜和讚歎。   「毀形守志節。」毀形,此處指剃髮。將世人認為美的、重要的頭髮剃去,意味著我們放棄對世間虛妄表象的執著,從而堅定內在操守,完成人生的高尚追求,成就佛菩薩那樣的悲智二德。從世俗角度說,剃髮是對外在形象的破壞,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傷。但從佛法角度來看,剃髮是體現了出家人的外在威儀,為僧相標誌之一。   「割愛無所親。」割愛,放棄世間恩愛。出家意味著從此放棄親疏之別,放棄愛恨情仇,並對一切有情生起平等舍心。如果有恩愛,就會有親有疏,還會由愛生貪乃至由愛生恨。這些正是煩惱的根本,輪迴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出家是要捨棄凡夫心,長養平等心,首先必須在關係上放棄這些親疏界限,放棄對親人的執著。   「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放棄世俗小家,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全身心地荷擔如來家業,弘揚佛陀聖教,並以度化一切眾生為己任。這一偈頌雖僅二十個字,卻充分表達了出家人的操守、志向和事業。

九、師除頂發

  與剃髮時,當頂留五三周羅發。來至和尚前,互跪。和尚問云:「今為汝去頂發,可不?」答言:「爾。」便為除之。①

   ①《善見律毗婆沙》卷16   為剃髮時,當頂留五三發置。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來至和上前,胡跪。和上問言:「今為汝去頂發,許不?」答言:「爾。」和上自為剃去頂發。(T24-788中)

   沙彌剃髮,需要阿闍梨與和尚共同完成。   「與剃髮時,當頂留五三周羅發。來至和尚前,互跪。」周羅,為梵漢並譯之稱,指保留於頭頂的少許頭髮。阿闍梨為行者剃髮時,不能盡除無餘,頂心尚須稍留幾撮。完成以上步驟後,發心出家者來到和尚面前跪下。   「和尚問云:今為汝去頂發,可不?」此時,和尚還要詢問行者:「我現在為你剃除頂發,可以嗎?」這是給行者最後的考慮機會:你究竟是不是確定要出家?是一時衝動,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如果現在後悔還來得及,待最後幾刀下去,身份就此改變了。   「答言:『爾。』便為除之。」若行者確定自己的選擇,就回答說:「可以。」於是和尚將最後留下的頂發剃除。至此,剃髮算是正式完成了。

十、授衣披著

  除已,和尚授與袈裟,便頂戴受。受已,還和尚,如是三反①。和尚為著之,說偈言:「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

   ①《善見律毗婆沙》卷16   剃頂發已,在和上前胡跪。和上授與袈裟,得以頂戴受,受已還和上,如是第二、第三受。頂戴受已,和上為著。(T24-788中)

   從外在形象看,出家人與世人主要區別有二,一是剃髮,一是染衣。在剃髮後,和尚要為新出家沙彌傳授袈裟。   「除已,和尚授與袈裟,便頂戴受。」袈裟,為梵語,意為壞色,指僧眾所著法衣,以其色不正而名。頂發去除之後,和尚為沙彌授予袈裟。沙彌接過袈裟,應雙手舉至頭頂,頂戴受持,以示恭敬。   「受已,還和尚,如是三反。」沙彌從和尚手中接過袈裟後,並不是立刻接納,而是要還給和尚,和尚再授與行者。如此往返三次,才算是正式接受。因為袈裟是僧眾的法衣,也代表僧相的莊嚴,須以殷重心接受。   「和尚為著之,說偈言。」沙彌接受袈裟後,由和尚親自為其披上,同時還要說一首偈頌,表明袈裟所蘊含的意義。   「大哉解脫服。」披上袈裟,象徵著我們的身份和職責從此改變,更意味著未來生命都要與解脫相應。我們身著俗裝,是過著輪迴的世間生活;身著法服,就是過著清凈的修道生活。所以袈裟應當染作壞色並割截成片,表不著世間好相之義。   「無相福田衣。」無相,佛法修行能招感出世無漏之福,離有為相。福田,袈裟由許多長方形布塊縫合而成,如田地一般。出家是為了追求解脫,也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故有資格接受眾生供養,為世間福田。   「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這兩句是對行者的殷切勉勵。袈裟是出家人的標誌,也是佛法住世的象徵,穿上後應油然生起神聖感。體現在行為上,是行住坐卧都要依照戒律,方可內外相應,具足威儀。也惟有依戒行事,才能進一步勤修定慧,才有能力廣泛度化一切眾生。

十一、旋繞自慶

  禮佛訖,行繞三匝,說自慶偈:「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福願與時會,我今獲法利。」

   穿上袈裟,僧相初現。此時,沙彌自己首先旋繞並說偈,以此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這兩種都是印度常見的儀式。   「禮佛訖,行繞三匝,說自慶偈。」禮佛三拜之後,旋繞三周,說一首慶賀自己新生的偈頌。   「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能夠遇到佛陀,能夠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修道,誰能不感到由衷的歡喜?不僅我自己歡喜,看到的每個人都為之歡喜。因為有了佛法,我們的人生才有了意義,生命才有了希望。   「福願與時會,我今獲法利。」福,福報,善根。願,願力。我的福報、願力和世間各種善緣的和合,使我今天能夠剃度出家,獲得佛法的殊勝利益。

十二、辭親受賀

  禮大眾及二師已,在下坐,受六親拜賀。出家離俗,心懷遠大,父母等皆為作禮,悅其道意。

   自己慶賀之後,還要接受親人的慶賀及祝福。   「禮大眾及二師已,在下坐,受六親拜賀。」此時,沙彌須向僧團大眾及和尚、阿闍梨頂禮,感恩他們的慈悲接納。然後,在他們的下首入座,接受父母、六親的頂禮及祝福。剃度前,行者須拜別父母,此時僧相已現,道俗有別,則可接受父母禮拜。   「出家離俗,心懷遠大。」出家是對世俗的遠離,是以解脫及無上菩提作為人生目標。所以,整個生命形態都已開始改變,開始高人一等。這個高,不是從身份來說,也不是從外在形象來說,而是由高尚志向及德行所決定。   「父母等皆為作禮,悅其道意。」父母等人都要向新出家沙彌頂禮問訊,使他堅定道心。雖然出家人可以接受世人的禮拜供養,但我們不要覺得這是理所當然,每一次接受禮拜供養時,應該反觀自省:「自己憑什麼受人恭敬,受人供養?我們的行為究竟有什麼超越世俗之處?我們的生命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內涵?」時常這樣反省,才不會偏離出家的初心,同時也能避免增長我慢。

十三、剃髮時節

  中前剃髮。

  落髮的時間,盡量安排在中午以前,因為早上有生機盎然之意。此時,太陽剛剛升起,萬物在雨露滋潤、陽光照耀下欣欣向榮地生長。出家是新生命的開始,今後還有漫長的道路。早上落髮,預示未來的修行之道如早晨般灑滿陽光,富有生機。

十四、即受皈戒

  《毗尼母》云:「剃髮著袈裟已,然後受三歸五戒等。」①

   ①《毗尼母經》卷3   先與剃髮著袈裟,教胡跪合掌,然後授三歸、五戒、沙彌十戒。(T24-816中)

   剃髮染衣只是形象上的改變,接著還要賦予這一身份相應的內涵,那就是受戒。   「《毗尼母》云:剃髮著袈裟已,然後受三皈五戒等。」《毗尼母經》說,剃髮並穿上袈裟之後,接著還要受三皈、五戒和沙彌十戒。   三皈,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此是佛法根本所在,通於所有戒律,故有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等,這些戒體都是從皈依而來。《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若不受三歸,得五戒不?若不受三歸,得八齋不?若不受三歸,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答曰:一切不得。」   此外,受戒必須次第進行,由五戒而十戒、具足戒。如果沒有前面的少分戒,是不能直接受沙彌戒或具足戒的。五戒雖是在家戒,但此刻的沙彌僅有出家人的外在形象而已,體仍與俗無異。若事先未受五戒,仍須先受,方可進一步受沙彌十戒。   受過十戒之後,才開始具備法的內涵,為法同沙彌。之前只是形同,即形象上的沙彌。學佛和未學佛的差別在哪裡?在家和出家的差別在哪裡?修行和不修行的差別在哪裡?就在於我們的心相續中究竟有多少佛法的內涵。


推薦閱讀:

拿外國護照辦理在中國工作的手續
說走就走!這些國家簽證手續簡化了!
中國與127個國家互免簽證 多國簽證手續簡化
如何辦理澳大利亞入境手續和入境申報表填寫範例

TAG:生活 | 出家 | 手續 | 第二節 | 儀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