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式太極拳的松和沉——周英南

楊式太極拳的松和沉,是體現楊式太極拳「十要」(即澄甫宗師的《太極拳說十要》)的兩個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難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楊式太極拳。 在楊澄甫的太極拳練習「十要」中,有松、沉的要求,如「松腰」、「沉肩墜肘」;有寓松、沉之意於其中的,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分虛實」、「用意不用力」、「動中求靜」等;也有以松、沉為前提而使之相輔相成的,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等。就是在中國古典太極拳的經典拳論和拳訣中,松、沉也顯得十分重要。如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四兩撥千斤」等關於松、沉的論述。在其他拳論、拳訣中,也不乏松、沉的論述和演繹。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太極拳總論》);「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十三勢歌》);「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發勁沉著松凈,專主一方」、「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十三勢行功心解》)等。由此可見,松和沉,對於太極拳尤其是楊式太極拳來說,十分重要。 (一)關於松 松,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其原義為使松(放鬆)或解開、放開。相關詞有鬆柔、松凈、松活、鬆動、鬆開、松融、松垂、松靜等。還有鬆散、鬆弛、鬆懈、松垮等。太極拳的松,應為前者而非後者。 楊式太極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止,虛實分明、神舒體靜、意氣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內外放鬆。也就是從內及外,周身松融貫通。心安意靜,內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這才是楊式太極的真松。只有這樣,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擊時,才能夠輕鬆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氣凝,內勁盈充,沉靜松凈,應物自然。 如何做到內外放鬆?太極拳是內功拳,應以心意為主,然後才求身勢。故松,應是先松心意後松身勢。澄甫宗師曾曰:「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太極拳說十要》)宗師高徒,一代名師李雅軒也說:「周身氣勢務要鬆開,虛靈之氣始能上頂……松須松心,心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隨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輸,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 內勁也隨之而生也。」(《李雅軒先生太極精論》,陳龍驤、李敏弟《楊氏太極拳法精解》第3頁)內松即心意放鬆,心安神靜,雜念摒除,動以心氣,靈慧自生。外松即身勢放鬆,中正安舒,體態自然,周身輕靈,節節貫串。倘若心意不松,則神氣外露,雜念叢生,目光獃滯,心浮氣躁。而身勢不松,必致腰肢僵硬,上下不隨,意氣上浮,內外難合。以上兩點,乃楊式太極拳之大忌。 上面說過,楊式太極拳的松,是鬆柔、松凈、松活、松融的那種有機的松,而不是鬆散、鬆懈和松垮的那種無機的松。楊式太極的松是在身法中正,神舒體靜,以內統外,有意有氣的松。這種松使全身在心性意識及動作要領等方面得到極大的舒展、輕鬆和自然。從而達到「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高度境界。如頭部的放鬆,必須在頭部正直,向上輕輕頂起,神意上領的前提下使頸部微微放鬆。既不用力,也不鬆懈,以保持精神上提的虛靈感覺。又如對腰肢的放鬆,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後鬆開心身,不緊張,不僵滯。自我感覺松凈、沉穩、舒適。全身無一絲一毫的僵硬和拘滯。行功時,按照要領和要求,在意識的指使下,「以心氣運行,以腰脊率領,靜靜將一趟拳形容出來」(李雅軒語)。 目前,社會上一些打楊式太極拳的人,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放鬆。觀其走架,搖頭晃腦,手舞足蹈。掌是蘭花掌,腰是麻花腰。聳肩抬肘,神氣活現。自以為鬆柔,不知此為謬誤也。建議我們的拳師們認真按照楊式太極的動作要領教授學生,並嚴格教練,嚴格要求,切勿誤人子弟。更不能把楊式太極拳打得面目全非。 (二)關子沉 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原義為往下落,使降落,向下放。相關詞有沉著,沉靜、沉穩,沉重等。或引申為下垂、降落,如意沉、氣沉等。 楊式太極拳的沉,與松一樣,也有心意的沉和身勢的沉。澄甫宗師在解釋《十三勢行功心解》時說:「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貴靜,心不靜不能沉著,不能沉著則氣不收入骨矣……」又曰:「腹雖注意猶松靜舒,不要鼓勁。氣斂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內似鋼條,猶如柳花裹鐵之理。」在這裡,宗師言簡意賅,僅寥寥數語就把心意的沉著和練拳姿勢沉舒的意義和原理闡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且比喻十分貼切。 但是,在練拳中心意和姿勢又如何沉呢?這確是一件不易弄懂和很難做到的事。不少人練拳多年,尚不知沉為何物。一些人練拳時故作「沉」狀,實際上是用氣用力去鼓勁硬沉。結果適得其反,把腰身四肢練僵了,殊為可惜。 筆者十分欣賞李雅軒老師對沉的論述:「練功時是沉氣,但不可勉強去沉。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間順其自然行之,虛而若實,實而若虛,有而若無。」(《李雅軒先生太極精論》,見陳龍驤、李敏弟《楊氏太極拳法精解》)李雅軒先生在這裡所說的「真元之意」,即是心意。心意能沉,氣當「順其自然行之」。這樣,就會「有神氣之充實,有氣派之莊嚴」。當然,心意的沉,於外表是不易看出的。必須靠體悟,靠神會。「心意要貴靜」,「悉心靜氣,默記揣摩」,「使氣沉于丹田」(澄甫宗師語)。 至於身勢的沉,應按照澄甫宗師《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說十要》的要求去做。即在悉心靜意,氣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導下,全身松融,虛實分明;含胸拔背,松肩曲肘;四肢腰腿不起強勁。這樣,身勢自沉,就會產生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的效果。關於沉,李雅軒老師曾作過兩個既通俗易懂又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說:「……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扛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也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動彈力托著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他還說:「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腳腿如火車廂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這兩個比喻恰當極了,絕妙極了。用載重之行舟和火車之車廂喻太極拳之行功走架,既貼切,又形象。易於理解,易於明白,使人不難領悟沉的真正要義和含意。那些「踏雪無痕」,在水面上「行走如飛」的所謂神功,只是小說家的誇張和民間傳說而已,並非是真正現實的、實實在在的太極功夫。 (三)關於松與沉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又曰:「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松和沉既是太極拳中的兩個重要要素,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故有松沉之說。雖然二者含意不同,但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松,是在沉實的基礎上放鬆;沉,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實。沒有沉的松不是真松,是飄浮;反之,沒有松的沉不是真沉,是僵滯。所以說,松沉相因,松沉互濟。 在習練楊式太極拳的每招每式中,除要求心意松沉,以意領勁外,還要求身體各部分均要做到舒松自然,莊重沉實。如頭部須正直沉著,神貫於頂;肩肘要松沉下垂,兩臂微曲;胸部宜舒松內涵,氣沉丹田;腰胯要圓轉自如,松靜沉塌;腹部須松凈氣騰,神意內固:腿足則虛實分明,沉穩自然。能按上述要領行功走架,松沉自能做到矣。 有些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時,偏重於松而忽視了沉,甚至主張要松不要沉。他們錯誤地認為,楊式太極拳是鬆柔運動,應大松大柔,輕靈舒展,認為沉了會使動作僵滯,影響拳架的鬆柔和優美。持此論者只看到楊式太極拳松的一面,而看不到沉的一面,所以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不錯,楊式太極拳是鬆柔舒展、輕靈和順的一項武術運動。但它除具有上述特點之外,還具有「結構嚴謹,身法中正」,「由松人柔,剛柔相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的獨特風格。這些風格決定了松與沉在楊式太極拳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楊式太極拳是搏擊技巧比較高深的內家拳術。它以靜御動,用意不用力。走架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久之,虛靈之氣和松沉之勁自然而生。另外,一些人把沉與重等同視之,從而模糊了沉的含意。殊不知,沉與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60年前,楊式太極拳界老前輩陳炎林先生在其《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一書中就說過:「氣沉則意堅,意堅則心定。」又說:「沉與重不同。重為有形,沉為無形;重為呆而滯,沉勁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絕不相同。」還說:「雙重為病,因其在於填實,填實則氣閉力呆;雙沉不為病,因為它能活潑變化。」在談到發勁時,陳老先生說得更明白:「發勁能沉,則發入更有威力,發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氣,由背而臂而手,達於敵身,使敵騰空躍出,猶如拍球……」
推薦閱讀:

《轉》太極拳功法要領:松圓正沉輕有要求
陳式太極拳核心綱領 — 陳小旺
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下)----楊艷
吳式太極拳防身十法(下)張全亮
武式太極拳釋義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