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二十六)

第二十六回(1) 不比不知道 一比怒火燒  修行路上的安排,每一個關難、每一次考驗,往往都不是單一目標的,尤其是初期階段的考驗,三兩下就考驗出你全部的毛病了。你看這唐三藏師徒四人,菩薩親設一關、鎮元大仙一關,這兩個關難,可都是神仙親自參與的哦,這兩個考驗中,就把他們師徒四人全部的重大毛病都給試煉出來了。  你看這修行路上,一旦確定你能真修,那真正的考驗就馬上接踵而至,看似簡單、卻是全方位的、讓你掩藏不了的暴露出來全部的毛病。這時候的考驗,神仙們親自操刀,是因為這時候是以曝光執著為要,不以為難修行人為要,否則,要是妖怪們上來了,那可是一錯念就鑄成不可挽回的惡果,修行人馬上就完蛋,不要修了,回家去吧。  之所以有這一番感慨,是看到了這一回開篇的詩。詩曰:「處世須存心上刃,修身切記寸邊而。常言刃字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上士無爭傳亘古,聖人懷德繼當時。剛強更有剛強輩,究竟終成空與非。」心上刃,正是忍字,寸邊而,正是耐字。忍耐當然不是咬牙切齒的狀態,咬牙切齒那是脆弱的表現。  忍耐,是對身心的放手,對充滿心中的惡念、怒火、虛假謊言,和身體上的痛楚、焦躁、等的放手、任由這些東西象洶湧而至一樣的、澎湃而去,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這種忍耐,換一個說法就是無爭,無爭就等於是不抓,不抓就等於是無執,做到這一點,就等於是懷德。  三藏、悟空等人,就是敗在這個不能忍耐、放不下執著上,這些就是執著,執著就不能懷德,不能懷德就是缺德,他們都做了缺德的事情。三藏拒絕食果,就是放不下俗念,堅守他的俗念,接受不了自己境界之外的事情。悟空更不用說了,一句話不合,就訴諸武力、耍神通、用開溜來拒絕溝通。  他們的這種表現,恰好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剛強,堅守原則呢!可是這種剛強,面對神仙、面對更高境界,實在是脆弱不堪、人家才是真正的剛強、不變不動的無法逾越的剛強。  修行中的忍耐、剛強,跟人世間的忍耐、剛強,並非是一樣的內涵。其中的滋味,還真不是聰明人能體味的,是那些能把身體和思想溶為一體、當作一個整體去對待的人,才能理解的。而這個時候的三藏和悟空,乃是兩個極端,他們兩個需要各自往對方的極端上去探尋。現在,他們既然還不懂得去觀察、去學習對方的優點,那就繼續錯位下去吧,直到自我分裂。  於是,被大仙抓小辮子抓得牢牢的悟空,還不肯在嘴巴上認輸、嘴巴上還不住口的討便宜:「你這先生,好小家子樣!若要樹活,有甚疑難!早說這話,可不省了一場爭競?」  為了三藏等人,悟空決定四海奔走,但是剩下的這幾個傢伙,除了輕易不吱聲的白龍馬,沒一個人把信任給予他這個師兄。沙僧道:「師父啊,不知師兄搗得是甚麼鬼哩。」八戒道:「甚麼鬼!這叫做『當面人情鬼』!樹死了,又可醫得活!他弄個光皮散兒好看,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三藏道:「他決不敢撒了我們。……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  你要知道,這一切都發生在鎮元大仙的眼皮底下呀!大仙的眾多的弟子們也都瞪著眼睛看得一清二楚、聽得明明白白。人家會怎麼看待他們呢?看看人家師父和徒弟之間先。  卻說那大仙自元始宮散會,領眾小仙出離兜率,徑下瑤天,墜祥雲,早來到萬壽山五庄觀門首。看時,只見觀門大開,地上乾淨。大仙道:「清風、明月,卻也中用。常時節,日高三丈,腰也不伸;今日我們不在,他倒肯起早,開門掃地。」眾小仙俱悅。行至殿上,香火全無,人蹤俱寂,那裡有明月、清風!眾仙道:「他兩個想是因我們不在,拐了東西走了?」大仙道:「豈有此理!修仙的人,敢有這般壞心的事!想是昨晚忘卻關門,就去睡了,今早還未醒哩。」  看見沒,出現異常的時候,人家師父對弟子可是無罪推定的思維,人家可是對弟子的心性很有信心。唐三藏呢,遇到意外事情發生,對自己的弟子是有罪推定的思維。境界和心胸的差別,何等之大呀。  就因為這個,這個鎮元大仙,號稱是唐三藏的故人的哥們,整個過程中,從未把唐三藏尊重過,我想,人家應該是在三藏來之前,已經知曉他的心胸境界了。所以嘛,又加上是有意安排的考驗,人家用遠去的背影替三藏接風、用鞭子和油鍋給他洗塵。甚至這個故人,前前後後,小說中根本就沒提到他跟三藏敘什麼舊、嘮什麼修道修佛的嗑。  更「過分」的是菩薩呢。菩薩在孫悟空的懇求之下,來到五庄觀,大仙躬身謝菩薩道:「小可的勾當,怎麼敢勞菩薩下降?」菩薩道:「唐僧乃我之弟子,……」菩薩說唐僧是她的弟子,可是小說中卻並未提到菩薩跟三藏說什麼話。要知道,這可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第一次唐三藏親見菩薩的本尊呀!而且,作為弟子的唐三藏,拜見自己的真正師父觀音菩薩,小說中也沒提到他如何的激動、感恩。倒是他見到下界的小仙福祿壽三星的時候,「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三星一為孫悟空討情面,那三藏還緊張得結結巴巴的不住口的答應:「不敢念,不敢念。」  唐三藏這是怎麼了?因為,這些日子以來,在孫悟空的對比之下,他心中積累了越來越旺盛的對孫悟空的怒火。他憤怒的小宇宙,馬上就要爆發了哩!  第二十六回(2) 寬容的人一定懂得談判  走過五庄觀之前的唐三藏師徒,都是不善於談判的,他們四個,遇到問題,沒有一個人是有談判傾向的。  清風明月兩個小道士奉獻奇形怪狀的人蔘果給唐三藏吃,唐三藏一口拒絕、並對兩個小傢伙做了言辭斥責、與道德教育。這時候,當遇到嚴重跟自己過去經驗和觀念衝突的事情,他只是任由自己過去形成的善良是非的觀念來左右自己,這種心理狀態、基本上相當於一種受到傷害的應激反應。  但是他忘記了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修行人,他在堅持自己觀念的時候,忽略了他這種激烈的、看上去好象是堅定的反應,不但有可能給別人造成心理傷害、錯怪別人,還有漏,那就是顧首不顧尾的漏,用一句特別不好聽的俗話來形容,就是磕一個頭放仨屁、行善沒有作惡多。  一個人心態好的時候,當遇到類似唐三藏這種境況的時候,決然不會像他這樣激烈和粗暴。一般來說,會在小道士聲稱真的是果子之後,不是馬上堵上人家嘴巴,向小道士進一步探尋真實性的例證,尋求確鑿的依據。這才是一種更加有涵養的寬容的心態嘛。  那悟空呢,也一樣不擅長談判,他遇到大仙阻難,也是不懂得心平氣和的坐下來、也是不不跟人家好生理論一下,尋找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孫悟空表現的是很要強、一味耍神通,就算行為上輸了,也要幾次三番的在嘴巴上贏回來、討便宜。八戒呢,攛掇孫悟空的時候、說話很有誘惑的水平,遇到麻煩了,就把猴哥給推出來。  他們這些做法,都不是正道的,當然實質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觸及問題的根本嘛。而且作為一個團隊來說,遇到麻煩了,這三藏八戒和沙僧,先是由於僥倖心理作祟,一味的聽孫悟空的。到了孫悟空黔驢技窮、大傢伙都山窮水盡的時候,他們也不是靜下心來,合力合謀的研究研究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解決方案是什麼,而是內杠開始了,三個人居然不約而同的拆起孫悟空的台來。  從小說這一回的開場白,就能看到,他們幾個人,都有一個毛病,有那種假象的剛強。作為一個修行人,這種剛強,從世俗的角度上去看,看上去很爽、很有范兒、大義凜然的。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上看,那就傻透了。  因為這個人的思維是僵死的,他這種堅持和剛強,不是來自理性、也不是來自心性,是腦筋裡面生鏽的結果。  別說修行人了,就算作為世上的一般人,遇到的任何矛盾、僵局、死結,背後,其實,只要你能跳出自己、跳出所有相關人的局限,然後再把所有人的訴求都囊括起來、並且深入的探究訴求後面真實的訴求、根本原因,你會發現,會有一個能滿足所有人訴求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人世間遇到的矛盾、僵局、死結,說白了,都是人心的死結、是人思想中的,不是這個世界的死結、更不是老天爺的死結。  並且,天無絕人之路,只有人自絕於天。僅此而已。  當然,絕大部份人都認為找不到這個能把一碗水端平的方案,最大的原因不是智商、閱歷、權勢不夠,是跳不出自己、跳不出人世間這個層面的理,用一句大俗話說,就是豁不出去。  可是,那可不是說,你豁出去了,就一定有方案乖乖的呈現在你面前。不是的,如果你豁出去的是理智、甚至在豁出去的時候還懷著一絲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既然豁出去了就一定得有結果,那就錯了,連理智都拋棄了、那不是傻子嘛。  相比較其他三個人而言,孫悟空是最能豁出去的,雖然逞強好勝,可是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希望,就連在最難堪的時候,在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在背後對他戳脊梁骨的時候,他還一如既往的活蹦亂跳的去找解決辦法。你看他這時候說的話,讓我都好感動。他左邊聽著唐三藏的最後通牒「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右邊還在跟那鎮元大仙交涉關於唐三藏的安危:「你卻要好生伏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兒,老孫回來和你算帳,先搗塌你的鍋底。衣服禳了,與他漿洗漿洗。臉兒黃了些兒,我不要;若瘦了些兒,不出門。」  言語中自是對大仙充滿了威脅的意味,那大仙卻被威脅的好生感動,兩眼紅紅、哽咽著說:「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餓。」  您,遇到問題,一般都跟對方「談判」嗎?會跟自己「談判」嗎?  第二十六回(3) 孫行者如何修行悟道  孫悟空一向急躁衝動,那麼就得想辦法讓他有機會去掉這種執著。一個人的這種性情,肯定不是說告訴你應該去掉你就肯去掉的,也不是你說我要去掉就能去掉的。作為他們的師父的觀音菩薩會怎麼辦?那就是安排一個一個機會讓他們先面對自己的這種毛病,怎麼面對?就是先把毛病都勾出來、讓他本人親自意識到,他自己有這種毛病,並且在毛病表現的時候,都是通過一些個不愉快的事情、痛楚的感受,讓他本人親自嘗嘗毛病到底是苦還是甜,當然毛病沒有甜的了,都是苦的,不但是自己的苦,還是給別人造成的苦。這種苦澀的味道、纏繞著你的生命,象菟絲子一樣吸收著你的養分、層層纏裹扭曲著你蒼白的生命。只不過是以前的你,頗為「以苦為樂」、把沉溺執著、攪擾愛欲情仇這種真正的苦當作真實的樂。  孫悟空一向急躁衝動,嚴重障礙了他的修行,怎麼辦?反正他擅長筋斗雲、腿腳麻利,那就讓他發揮專長、使勁兒折騰去唄,讓他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讓他明白神通也有不管用的時候,也有急躁衝動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第一個鑽到他腦袋裡的念頭就是折騰:「古人云『方從海上來』。我今要上東洋大海,遍游三島十洲,……」  結果呢?結果計劃不如變化快,方才訪問完三島、還不足預定行程的五分之一,他就放棄了折騰,他也意識到了,這樣憑著衝動、憑藉蠻力是沒有出路的,他還是乖乖的求觀音菩薩去了:「伏望慈憫,俯賜一方,……」  孫悟空折騰的第一站,是蓬萊仙境,蓬萊仙境在東洋大海的海域上,卻不在我們一般人所在的層面,一般人因此看不見、也找不到這些仙山的蛛絲馬跡。孫悟空落下雲頭,看見三個老人白雲洞外、松陰之下玩圍棋:觀局者是壽星,對局者是福星、祿星。孫悟空看見他們就走上來就打招呼:「老弟們,作揖了。」  你看孫悟空,說話真是喜歡給自己抬轎子,人家好歹也是頭髮鬍子都雪白的老漢了,他喊人家老弟。人家是他的老弟嗎、他有資格當人家的哥哥嗎?  這福祿壽三星,乃是這蓬萊仙境的一方之主,你看小說中怎麼描寫「西池王母常來此,奉祝三仙幾次桃。」  王母娘娘光是帶著自家桃園的桃子,都來好幾趟了。這具體是幾趟?應該最小次數是三次吧?否則就不會用「幾次」來說了。王母娘娘蟠桃園的桃子成長周期,基本上跟五庄觀的人蔘果是同樣的9000年一熟、小一萬年一吃。這最少三次,那就是說,這福祿壽三星得道,起碼也是三萬年以前的事情了。沙悟凈是起碼一萬年前得道的,孫悟空從出生到現在,也不過就是那麼短短的一千年而已。在人家眼裡,連一個小毛孩子都算不上。而方丈仙山上的小童東方朔呢?「轉迴廊,登寶閣,天上蟠桃三度摸。」人家一萬年一次的蟠桃盛會已經參加過三次了耶。相比起人家的壽齡,那你孫悟空真的是毛孩子中的毛孩子。  但是孫悟空就大著膽、厚著臉,稱呼人家老弟。孫悟空喜歡託大、自我拔高。  好在孫悟空雖然喜歡說大話,但是卻不喜歡說假話,他一五一十的向人家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人家也給了他實質的答案,這是個不同境界的問題,不是他們這個境界的神仙能搞定的事情。  他們三個跟鎮元大仙的差異在哪裡?「我們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精、鍊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  「養精、鍊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這不正是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他們三個最初的修行道路嘛。這是後天修行。而鎮元大仙為什麼他的道「得之甚易」,輕易的就可以達到「與天齊壽」?乃是因為鎮元大仙是先天修行,他是先天大道的境界。唐三藏師徒走到五庄觀,就是要走向先天的自我哩!那個先天的自我之身在哪裡?就是人身樹上的人身果。作為一個修行人,用執著固守低層次上的東西、把自己給裹起來,就是斷絕自己的先天之身的根基。  可能沒有人注意到,孫悟空,其實是沒有人這一層身體的。  我們回到前面一回。「大聖卻又留心:恐他仙法難參,油鍋里難做手腳,急回頭四顧,只見那台下東邊是一座日規台,西邊是一個石獅子。行者將身一縱,滾到西邊,咬破舌尖,把石獅子噴了一口,叫聲『變!』變作他本身模樣,也這般捆作一團;他卻出了元神,起在雲端里,低頭看著道士。」  注意到了吧!他元神起在雲端,卻用石獅子變作本身模樣,可是,他的肉身哪裡去了呢?沒有!或者說,他的身體直接就是他的思想和精神。  而那些妖怪們,就沒有這麼大的能力。你看那白骨精,「那怪見棍子起時,依然抖擻,又出化了元神,脫真兒去了;把個假屍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這叫屍解,用其它物品來假託一個有形的身體。  紅孩兒其實也只能屍解,「那怪聞言,恐怕大聖傷他,卻就解屍,出了元神,跳將起去,佇立在九霄空里。」  人類的元神和身體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有些妖怪捉人的元神、卻把人的身體拋下,「他若在草科里,或山凹中,叫人一聲,人不答應還可;若答應一聲,他就把人元神綽去,當夜跟來,斷然傷人性命。」人的元神一般不能自控,只有修道人才能真正的自我主宰,「行者才教三個王子就於暴紗亭後,靜室之間,畫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內,一個個瞑目寧神。這裡卻暗暗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將仙氣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歸本舍。」  第二十六回(4) 落伽山怎麼回事  跑遍了三山,人家都說無方無方。本來悟空來人家這裡,是懷抱著希望的哩,他肯定是認為這三個地方是應該有他需要的仙方,才會著急忙慌的跑過來逐家索求。但是很遺憾,偏偏都沒有,而且人家偏偏反應都是很震驚,對悟空師徒的行徑很震驚。  蓬萊的三老驚訝道:「你這猴子,不知好歹。」「你這猴兒,全不識人。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你怎麼脫得他手?……」  方丈的東華大帝震驚的說:「你這猴子,不管一二,到處里闖禍。那五庄觀鎮元子,聖號與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你怎麼就衝撞出他?他那人蔘果樹,乃草還丹。你偷吃了,尚說有罪;卻又連樹推倒,他肯干休?」  瀛洲的九老也大驚道:「你也忒惹禍!惹禍!我等實是無方。」  驕傲的悟空這一下子就蔫兒了、高高撅起的尾巴耷拉了下來……  九老又留他飲瓊漿,食碧藕。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飲了他一杯漿,吃了一塊藕,急急離了瀛洲,徑轉東洋大海。早望見落伽山不遠,遂落下雲頭,直到普陀岩上。  問題出來了。  落伽山不是在南贍部洲之南遙遠的大洋上嘛?怎麼孫悟空徑轉東洋大海,也到了落伽山呢?我們可以看一下孫悟空的路徑,和東洋大海的位置。孫悟空是從西牛賀洲來到東洋大海,「好猴王,急縱觔斗雲,別了五庄觀,徑上東洋大海。」  小說中對東洋大海的具體位置缺乏明確的描述。按照我的推測,應該是在西牛賀洲和東勝神洲之間的大洋,就是東洋大海。證據之一是,第一次孫悟空被唐三藏趕跑,孫悟空要回去花果山,是要路過東海龍王家的。卻說那悟空炒了唐三藏的魷魚,一觔斗雲,徑轉東洋大海。按住雲頭,分開水道,徑至水晶宮前。……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來望你一望,求鍾茶吃。」  然後孫悟空從東洋大海徑轉,怎麼會「早望見落伽山不遠」呢?落伽山並不在東洋大海之上啊!落伽山在南贍部洲之南的大洋上呢。是小說中後面也多次提到,他孫悟空在西牛賀洲地界上遇到麻煩之後,要去落伽山找觀音菩薩求救,也都是往南走的。  西牛賀洲在東勝神洲的西方,這落伽山一方面大得能跨越兩個大洲,一方面高得讓孫悟空在東洋大海上隔著南贍部洲就能看到、似乎是近在眼前的感覺。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講,落伽山則是遙不可及的,看不到也找不到的。落伽山如此巨大,恐怕那菩薩的本尊之巨大,也就不是語言能形容的了。  那麼孫悟空五次三番的來到落伽山覲見菩薩,沒有說菩薩如何大的看不清楚,也沒有說孫悟空相比之下小的如同螞蟻蜉蝣呀。這個嘛,您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遊記》中尋找答案,描述得再詳細不過了。西方早期與牛頓齊名的法國科學家彭家勒的學說中,也有相關答案。  關於神仙,不管是哪一路的,這兩回小說中提到了一個他們的共同點。  首先是那鎮元大仙的兩個最小的弟子清風明月。清風有一千三百二十歲,明月一千二百歲。這兩個千歲修道人,在萬壽山上,卻只是兩個小孩童。  其次就是那鎮元大仙本人,他的本相是什麼樣呢?「體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顏。」三須飄頷下,鴉翎疊鬢邊。整個一個年輕小夥子。如果不是留了鬍鬚,從他的面容和皮膚上來看,恐怕只有十七、七八歲的樣子。  還有那蓬萊仙山上的福星、祿星、壽星他們三個呢?雖然他們是「皓髯垂玉胸前拂」、鬚髮皆白,但是人家「童顏歡悅更無憂」、皮膚、膚色跟青少年沒什麼分別。不但年輕,而且還「壯體雄威多有福」、身強體壯、其實威猛的很。  方丈仙山的東華帝君呢?這麼大的名號,屈原最崇拜的神仙,怎麼說也應該是個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吧?偏偏不!人家完全是一個小孩童的模樣,「貌似小童身體健」、放在現在,也就是一個小學生的樣子啊。  東華帝君的徒弟東方朔,就更不用說了,也是童子一個,小孩子。只是這個小孩子,起碼兩三萬歲了。  瀛洲仙山的九老呢?跟福祿壽三星一樣,是皓髮皤髯之輩,但是依然是鶴髮童顏的年輕人樣貌。  既然有十二個神仙稱得上童顏,那絕不會是青年人的面貌,頂多是少年人的面貌,甚至是接近兒童,也就是說,這些個神仙,年齡表現全部都在20歲以下。  神仙其實都這麼年輕來的,恐怕這個事情,讓所有的讀者都感到意外吧?  還有更意外的呢。  我們回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黎山老母化作的賈夫人,介紹分別是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化作的真真、愛愛、憐憐,她們變化的,分別都是多少歲的呢?那婦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時生。故夫比我年大三歲,我今年四十五歲。大女兒名真真,今年二十歲;次女名愛愛,今年十八歲;三小女名憐憐,今年十六歲。」  跟您就說白了吧,她們三個菩薩,變出來的這三個小女孩,根本就是她們本尊的真實年齡。沒錯,從外貌年齡上來判斷觀世音菩薩就是約莫十九歲二十歲的樣子,普賢菩薩就是十七八歲的樣子,文殊菩薩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還有一個大勢至菩薩,人家年齡更小,十四歲的樣子。  想不到吧?!  第二十六回(5) 細說神奇事  蓬萊仙境的福祿壽三星,主動要求前往五庄觀拜訪,並且替孫大聖說說人情,是因為孫悟空在訴說事情原委的時候,賣了個乖。那行者見說無方,卻就眉峰雙鎖,額蹙千痕。福星道:「大聖,此處無方,他處或有,怎麼就生煩惱?」行者道:「無方別訪,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轉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長老法嚴量窄,止與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緊箍兒咒》哩。」他說唐三藏法嚴量窄,也就是說管得嚴、心胸小。  其實呢,當初可不是唐三藏給他定下的三日的期限的。三藏道:「此去幾時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說,與你三日之限。三日里來便罷;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行者道:「遵命,遵命。」看見了吧?是孫悟空自己,是他自己親自給自己下了個三日期限的套兒。因為他許諾三日之前,一來處於驕傲輕浮,一來沒想到唐三藏會放狠話,結果唐三藏一下死命令,他當即就傻了。  這麼一個自我下套的事兒,那他可是不肯給福祿壽三星知曉的,不然,那還不被人家給笑死,以後這個孫大聖的形像、還怎麼混啊。於是乎,在這麼個跟主題無關的小事情上,他偏偏很在乎。孫悟空哥哥,的確也算是個愛面子的傢伙了。每每遇到自己關鍵糗事的當兒,他也會編點小故事。  這個福祿壽三星,在蓬萊仙境呆著,卻並非永遠定居在這裡,小說說他們三個是「十洲三島隨緣宿。」意思就是,他們說起來其實算是居無定所的,沒有固定的境界。不像觀音菩薩就定居在落伽山的潮音洞,也不像鎮元大仙那樣定居在萬壽山的五庄觀。他們這是一類的神仙,這一類神仙,並不喜歡固定居所、也不願意。  他們三個的實際年齡多大?「萬紀千旬福壽長」,據查一紀是12年,萬紀就相當於12萬年;一旬是10年,千旬就是一萬年。萬紀千旬,大概就是13萬年。夠古老了吧!  孫悟空來到方丈仙山。沒想到小說寫到,這裡的仙人剛剛換了一批,並且說明了這仙人的更新換代大概是一萬年一次,跟五庄觀的果子成熟、跟蟠桃園的果子成熟基本上是周期一樣的。「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換仙人信萬年。」  前面說過了,這東華大帝,其實容貌只是個小孩子,為什麼?一方面是神仙都很年輕,一方面他們這兒剛剛更新換代、換天換地換神仙,他也容貌一新、生命從新開始了。關於東華大帝、東方朔跟漢武帝的傳說,大家盡可以查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我想說的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大道明如電。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靈山參佛面。」看見了吧,小說中提到了關於他的從來不為人知的淵源,他一方面作為道家體系中的主宰東方的第一大神,一方面,還深度參與佛門的修行過程,不止是協助,跟玉皇大帝等等其他道家體系的神仙協助式的參與不同,這東華大帝乃是東土佛門出家修行人的輔助導師之一。並且,為了做好他的協助事業,他常去靈山釋迦牟尼佛那兒拜訪、共同探討、協商。  這是為什麼?  前面提到過了,天上的事情,斷然不是人世間想像的。在人世間、修行必須從一而終、選定一法門就必須走到底。而任何一個世間人的修行,在天上,都斷然不是一門一派的事情,會牽扯到漫天上所有的神仙,作為正法門,佛道要通過合作,才能把你度上去。西遊記反映的是這種救度人的艱難和牽涉之廣,決然不是什麼儒釋道合一。  並且他家這方丈仙境,還有一個別名叫做「方壺」。關於這個方丈仙境的奧秘,小說中也頗有指點。「壺隱洞天不老丹,腰懸與日長生篆。」這句詩怎麼個說法?整個這個方丈仙境,只不過是他腰裡懸掛的一個壺中的天地。不但這方丈乃一壺,這瀛洲仙境,同樣也是如此,「世人罔究壺中景,象外春光億萬年。」  不但方丈、瀛洲如此,其實那蓬萊也不例外。所以古代最初這三個仙山、仙境,蓬萊、方丈、瀛洲本名分別是蓬壺、方壺、瀛壺的。  關於這三個內藏仙境的壺,是因為那無限聖境,並不在我們能看見的這個層面的境界中。我們這個層面中看到的一個修道人腰裡掛的葫蘆也好、壺也好,它的大小只是我們這個層面的大小。人家修道人微觀中的境界、比我們這個境界大的不知道多少倍了。壺中日月、袖裡乾坤,只不過是修道人為了讓我們這些俗人見識見識修道的奧秘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奇蹟。  「珠樹玲瓏照紫煙,瀛洲宮闕接諸天。」 瀛洲宮闕之高大,能貫穿很多層的天,這麼巨大的宮闕,就算按照常規的顯現出來,恐怕我們看到的也只是星雲、星系、浩渺的太空。  但是這些再怎麼巨大、神聖,也是創造三界之後的新事物,而那萬壽山,則是開天闢地就已經有的了。那鎮元大仙,則是跟天地創生一起出現的,小說中寫了他這兒是「萬壽山中古洞天」。能在神仙界稱古的,就真的是原始的了。那麼他這兒產的人身果,就跟天地同構,這個人皮雖然看上去不神奇,裡面卻能修造出天地、成為天地之主,功用太大了。所以很多神仙看著都羨慕。  第二十六回(6) 丟醜也歡樂  人吧,這一遇到高興事,興奮一過度,就容易陷入癲狂。人吧,這一癲狂,指不定就出錯了。你看那蓬萊仙山的福祿壽三星來到了五庄觀,一派香風滿地、一派喜氣洋洋,你看那豬八戒哥哥,馬上就開始發癲了。至於他為什麼看見三個老頭子會發癲,是不是因為離開天庭太久,這麼多日子沒有見過神仙了?這個問題暫且不研究。反正是這豬八戒,從一個笨蛋夯貨,馬上就精神煥發、變得又聰明、又機靈、又風趣、又幽默,而且,還非常富於表演才能。簡直,這時候他已經不是一頭豬,而是一隻猴子啦。  對於老豬難得靈性一閃的機靈勁兒,咱們還是先不要講人家的糗事兒,給個面子嘛,咱們先說人家的風趣幽默。你看他,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遂把自家一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進祿』也!」八戒玩的這叫什麼?這不叫調皮,叫行為藝術。估計這頭豬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你看他接二連三的玩的都是相當有水平的行為藝術。  八戒扯住福星,要討果子吃。他去袖裡亂摸,腰裡亂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檢。三藏笑道:「那八戒是甚麼規矩!」八戒道:「不是沒規矩,此叫做『番番是福』。」不住的翻福星的口袋袖筒,果然叫被翻翻的是福星。簡直是過年時候的調皮兒童一個。  那獃子?出門,瞅著福星,眼不轉睛的發狠。福星道:「夯貨!我那裡惱了你來,你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這叫『回頭望福』。」不知道八戒這是哪來的靈感,翻得媚眼兒、演得逼真、耍得這般有趣。  那獃子出得門來,只見一個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尋鍾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奪過,跑上殿,拿著小磬兒,用手亂敲亂打,兩頭玩耍。大仙道:「這個和尚,越發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這叫做『四時吉慶』。」擊磬諧音吉慶,看來八戒的即興表演,還真是有點墨水兒在肚子里給他撐腰呢。  這番滑稽表演的背後,是一種傳統的悟道方式,從現象和變化中捕捉深層生靈的運作軌跡、大自然的規律。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他們三個都是非常擅長這種悟道和觀象方式的,他們過去的修行之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只不過是八戒和沙僧經常被內心的執著和蒙昧所屏蔽住內心的這種靈性,經常著了妖精的道兒,尤其是老豬,就算沒有妖精給他下套,他的愚見也往往會給他自己下個套。那麼修行起來,總是磕磕絆絆的,也就不奇怪了。  不少電影電視中,往往都有一個豬八戒一樣的角色、負責插科打諢、搞笑賣萌、充當觀眾情感的潤滑劑。那麼往往也必然有一個孫悟空的角色,沖在前面,負責吸引眼球。當然更少不了一個唐三藏角色負責整個畫面的平衡感,用於對比孫悟空角色的勇猛剛強、用於對比八戒角色的可笑,等等。西遊記小說中的主角結構,甚為經典,簡直就是人物故事的黃金組合。你比如《碟中諜四》、《異星戰場》、《星球大戰》、《大長今》、《戰國英豪》、……。  但是這豬八戒、由於甚少有機會能表現他的機靈、這偶爾一表現,由於過於激動、也過於生疏,一開場居然就出錯了。那八戒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遂把自家一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進祿』也!」他這搞怪的舉動,讓人家甚為好氣又好笑,人家把豬頭帽一摔,罵道:「你這個夯貨,老大不知高低!我不是福星,是壽星!」  豬八戒聞言一愣,一轉眼,果然,祿星正站在邊上滿臉諷刺的笑容望著他呢。認錯人了……他不好意思看壽星、也不好意思看祿星,只好暫時把耍寶對像轉向福星。認錯人了,但是嘴巴上不能認輸,於是沖著福星說:「我不是夯貨,你等真是奴才!」福星氣得笑了:「你這個連人都認錯的大笨蛋,卻還有膽量敢罵別人是奴才。」  要知道,這老豬一路上,這麼興奮的時候很少很少呀。整個西遊記中,他出現這麼興奮癲狂的狀態,只有兩次,另一次,便是後來在降伏玉兔精的時候了。那時候,為了降伏玉兔精,嫦娥從月宮下來了,玉兔精是嫦娥廣寒宮裡面養的一隻兔子嘛。這老豬看見嫦娥,故態復萌,癲狂莫名。  老豬看見嫦娥發癲,是色心未去造成的。這老豬看見這三個老頭如此癲狂,我覺得有一種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是一個法門裡面修出來的。這是福祿壽三星跟豬八戒有這種同門的淵源,他們才會如此的熟識、嬉鬧。老豬這時候,遇到舊相識的神仙、遇到同門,說不定內心深處想起來往日修道的種種快樂時光,所以靈光的火花、噼里啪啦的直閃。由於閃的太倉促,還著火冒煙兒、出錯了……  其實在五庄觀這當口上,不但八戒表現的很活寶,悟空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一張虛假的麵皮,為了嘴巴上佔一點便宜,這悟空也磨破了嘴、跑斷了腿,但是這麼多的挫折依然磨滅不了悟空那驕傲的眼神、凌人的盛氣。夾著尾巴、拖著棍子灰溜溜的來落伽山求救的悟空,一看見那守山大神,他那點小神氣,馬上就充足了電一樣、滿狀態原地復活,立刻就氣鼓鼓的擺起架子來。那大神出林來,叫聲「孫悟空,那裡去?」行者抬頭喝道:「你這個熊羆!我是你叫的『悟空』?!當初不是老孫饒了你,你已此做了黑風山的屍鬼矣。今日跟了菩薩,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聽法教,你叫不得我一聲『老爺』?」  第二十六回(7) 讓你瞠目的悟空與菩薩  你說你孫悟空吧,怎麼說也還在修行的路上,還沒成正果呢,可是他就是敢教訓人家守山大神,人家畢竟已經得了正果,你跟人家現在還是沒法兒比的嘛。好在那黑熊本來就是個脾氣溫和的傢伙,這也是因為執著全無才得了果位,所以人家也不跟他一般見識。就陪笑道:「大聖,古人云:『君子不念舊惡。』只管題他怎的!菩薩著我來迎你哩。」  悟空一聽,馬上就蔫兒了。為啥?因為看樣子菩薩早就知道了他來了,其實,孫悟空還在三仙山顛兒顛兒的跑的時候,都在菩薩眼皮底下的。他的一言一行,怎麼可能逃脫菩薩的法眼。既然意識到了菩薩知道自己,也就馬上回到自己目前的窘迫現狀中。孫悟空這就乖乖的端肅尊誠,與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參拜菩薩。  一聲不吭的悟空參拜菩薩,參拜完了,又一聲不吭的呆在那裡,這時候的悟空這個乖呀,是你從來都沒有見過的溫柔。風兒在吹、葉兒在擺、時間在流逝、猴頭在沉默。看他這樣,滿落伽山的大大小小的神仙,都在肚子樂。  這悟空悶著不說話,也不是個事兒呀。終於,菩薩開口了,嘮嗑:「悟空,唐僧行到何處也?」  行者靦腆的說:「行到西牛賀洲萬壽山了。」語畢、然後繼續扭扭捏捏的沉默。  看他這樣,菩薩也好笑,沒辦法,只好用話頭來引導他:「那萬壽山有座五庄觀。鎮元大仙,你曾會他么?」  菩薩一給話頭,所有的神仙都笑起來。這悟空一聽見笑聲,情知自己在五庄觀、在三仙山的折騰人家什麼都知道,尤其是,偷眼一看身後那剛剛比自己給教訓過的守山大神的如花笑臉兒,猴子當時就羞紅了臉,這腿一軟,就借勢給菩薩跪下,把自家小臉兒埋在了懷裡:「因是在五庄觀,弟子不識鎮元大仙,毀傷了他的人蔘果樹,衝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師父,不得前進。」  哎呦呦,悟空這話,言簡意賅,把自家師徒等人的糗事,給蓋得嚴嚴實實。那菩薩情知,怪道:「你這潑猴,不知好歹!他那人蔘果樹,乃天開地辟的靈根;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讓他三分;你怎麼就打傷他樹!」菩薩一呵斥,這悟空再也隱瞞不得,只好一五一十的說出來事情的整個原委,並開金口央求菩薩前往救度。  於是說話就進入正題了。菩薩就問悟空:「你怎麼不早來見我,卻往島上去尋找?」然後事情就進入轉機了。原來菩薩這凈瓶中的甘露水,善治仙樹靈苗。  這個水,要我說,乃是物質根源之水的演化之機。唐三藏因為人心,斷阻了自己的靈根、不得金身之胎,可是到了這個境界,就應該有這靈根與金身。他自己一阻斷,那馬上就化掉了。要想重新獲取,那還不得重新演化才能出現的么。  菩薩說了一個故事:「當年太上老君曾與我賭勝:他把我的楊柳枝拔了去,放在煉丹爐里,炙得焦干,送來還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太上老君的丹爐之火,能焚毀解體一個東西的每一層。觀音菩薩的凈瓶之水,能把被焚毀被解體的每一層的物質,重新組織起來、恢復那東西的每一層的原樣。這就是他們的法力高強對法力高強。  這種本事,對一個一般的神仙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可是對於一個度化人的菩薩來說,沒這法力還怎麼度化人呀!那被度化之人,就是比那被爐火焚燒過的樹枝還凄慘,早就被自己的執著、妒火和種種罪惡,給焚毀的層層飛灰、無影無蹤了,僅有一點靈性尚存,在這個人世間苟活。  就是這樣只有一個元神、一張人皮的你,菩薩他們還能把你一層一層的重新修復、讓你復活。你修行路上的任何障礙,在菩薩眼裡都不是障礙,頂多算個讓你往上走的階梯而已。  「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春。」這句詩真不是吹的,其中的內涵孫悟空是完全明白了的。  話說這觀音菩薩,如此廣大神通,她來歷如何?「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原來,雖然她在佛祖面前自稱弟子,也在度化唐三藏師徒這件事情上跟佛祖合作,其實,她真正的師父並非佛祖,而是這個「無垢佛」。她什麼時候修成的呢?過去劫。什麼意思?那就是上一期宇宙成就的大菩薩。上一期宇宙什麼意思?就是這一期宇宙之前有過一期。原來,她跟菩提祖師,是一樣經歷過漫長的歷史變動的。  佛教故事中,流傳著不同的人修成觀音菩薩的故事,看來,這個孫悟空遇到的,才是終極的那一個觀音菩薩的本尊。想想吧,這孫悟空遇到的師父,菩提祖師、觀音菩薩,都是史前宇宙成就的至尊大神,這孫悟空的身份、來歷,是不是讓你也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同尋常了呢?  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再讀西遊記開篇第一回的這一段文字,您是不是覺得有些異樣?  是的,孫悟空應該是這些史前大神們埋下的一顆種子、一顆金種子,在經歷了宇宙大劫之後,在重新塑造宇宙的時候,埋下了孫悟空這顆靈根。所以孫悟空他與眾不同,相比別人,他更容易的能感悟別人感悟不到的東西,能容易的成就,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帶著先天完全異於別人的基因。  也只有這樣的精靈、才能成為唐三藏這樣修行人的護法神。  您,能讀到這些文字的每一個您,說不定,也是孫悟空這樣的來歷呢。  (第二十六回完)
推薦閱讀:

《西遊記》金銀紀念幣品賞
西遊記中唯一逼得孫悟空下跪的妖怪,孫悟空委屈得哭了卻不得不跪
西遊記:孫悟空不僅會地煞72變,還會天罡36變?
縱觀《西遊記》,唯有她能夠讓唐僧連破兩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西遊記謎團唐僧是不是私生子?

TAG:西遊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