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為什麼今天還要重讀哈耶克?
重讀哈耶克:韋森
韋森,原名李維森,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且對哲學、倫理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也有著廣泛的研究興趣。學術專著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探尋市場經濟的倫理維度與道德基礎》,《文化與制序》等。
導語:哈耶克在《法、立法與自由》第一卷第1章結尾的這段話,大致可以這樣翻譯:「偉大社會(這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提出的一個概念,在哈耶克的晚期著作中大致指現代社會——韋森注)及其使之成為可能的文明,乃是人的日益成長的溝通抽象思想之能力的產物;當我們說所有人所共有的是他們的理性的時候,我們所指的是他們共有的抽象思想之能力」。
閱讀提示:文章字數為3390字,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
01 舉世公認的偉大思想家
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20世紀,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August von Hayek,1899~1992)是一位為舉世公認的影響了人類社會思想和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思想家。從20世紀20年代起到80年代末60餘年的著述生涯中,哈耶克留給了世人20餘部著作和大量論文。
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哈耶克就曾與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一起,與奧斯卡·蘭格和阿巴·勒納等進行了一場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可行性的大論戰。1937年,哈耶克編輯出版了《集體主義經濟計劃》一書,並接著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1944)和《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1948)等著作,對中央計劃經濟非可行性進行了深刻的論證,並對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方式的合理性以及現代民主與法治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闡釋,從而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思想界對人類社會運行基本法則和原理的認識。
在20世紀30~40年代,哈耶克又與20世紀另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貨幣理論與商業周期問題進行了十多年的論戰,較全面和獨到地對貨幣理論與商業周期問題進行了理論論述,創生了現代經濟學中著名的「哈耶克三角」的商業周期理論。
之後,他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經濟學與知識」以及「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等多篇重要論文中,論述了市場價格機制在人類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對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現代經濟學理論產生了經久的影響。到80年代後半期,年邁的哈耶克又對他一生的思想探索進行了總結,寫出了《致命的自負》這部重要著作。
02中國正處在一個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哈耶克的一些主要著作(主要是法學、政治學和社會理論方面的著作)陸續被翻譯到中文中來,在中國社會科學界和經濟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然而,由於哈耶克本人在其一生60餘年漫長的著述生涯中,其研究領域橫跨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人類學、歷史學乃至心理學等諸多領域,並且他把這諸多領域中的深邃理論和前沿探索融匯到他思想之中,從而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這也使得一些初學者乃至社會科學諸領域的研究者大都感覺到他的思想比較艱澀難懂。
目前,中國正處在一個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過1978年以來以引入市場資源配置方式為主軸的改革與開放,中國經濟已經有30多年的高速增長。然而,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一些經濟與社會問題也在不斷發生和積累,如: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政府官員腐敗大面積發生而屢治不果,商業誠信缺失等等。
另一方面,經歷了30多年超過9%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速目前已顯下移跡象。在經濟增速下降之後,一些當今中國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和充分地暴露出來。如何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一個現代民主與法治國家,已經成了擺在當今中國社會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03整個當代中國社會實際上是在自發地演進和運作
在《通往奴役之路》這部20世紀的世界名著一開始,哈耶克就曾指出:「觀念的轉變和人類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在20世紀70年代所撰寫的《法、立法與自由》中,哈耶克也曾說過,「每一種社會秩序都建立在一種「ideology」(這個英文詞在中國大陸之前通常被翻譯為「意識形態」,哈耶克的關門弟子林毓生先生則主張用「意蒂牢結」來對譯這個概念)之上」。
如果用哈耶克的這一觀點來審視當今中國,可以認為,我們今天的社會體制構成性的思想基礎,是一種在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從蘇聯引入的一套政黨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理論(主要是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學說以及斯大林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思想)。
在過去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種國家與政黨的革命理論,實際上又與兩千多年來傳統中國社會與皇權專制政制所伴隨而逐漸演化出來的一套被蕭公權先生所稱的「專制天下」的政治思想潛移默化地相結合,從而逐漸演化生成了一個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一個邊界模糊、原則流動、且有些變動不居的「意蒂牢結」。
但是,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在整個中國社會中對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的漸進性否定和對市場經濟價值的認可和弘揚,實際上這一「意蒂牢結」已經漸進性地——但卻是根本性地——在發生變化,即已經逐漸從一種革命的「意蒂牢結」,逐漸演變成「經濟發展的意蒂牢結」,乃至正在變成如何「發展市場經濟,執政、治國為民以及如何給人民創造福祉的意蒂牢結」。
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到目前為止,這一「意蒂牢結」已基本上與原典的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傳統皇權專制政治理念,古代儒家王道政治理想大不相同,——當然,它更不同於構成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基礎的自由主義的意蒂牢結。但是,也必須看到,這一正在演化變遷著的意蒂牢結,目前仍是一個變動不居且充滿內在矛盾和張力的一個體系。
這種意蒂牢結,一方面構成了現下中國社會制度運作的思想基礎,又構成了未來中國社會轉型的巨大張力。但這種意蒂牢結的深層基礎和基本價值理念到底是什麼?現在好像已經變得模糊起來。在此格局中,整個當代中國社會實際上是在一個巨大的經濟、政治和思想的慣性中在自發地演進和運作,其演進方向和結果,目前看來還無法預計。
04 必須在既存體制中漸進改革來催生新體制
正是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儘管近來有不少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其他學界人士呼籲要對未來中國的改革進行「頂層設計」。然而,現在的問題是:除了一些局部的和具體的市場化改革措施好像需要設計外,在我們的整個社會體制上要改什麼?又如何進行頂層設計?我們到底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和政治體制?中國改革的最終目標模式是什麼?這在目前仍然是些亟待探索和回答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從多學科的視角反思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法則和一個良序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就變得是在當今中國社會中一個既現實且又急迫的理論任務了。正是在此格局中,重新研讀哈耶克這位20世紀曾影響了世界的思想大師的著作和思想,應該有其重要的理論的和現實的意義。
最後要指出的,從20世紀40年代撰寫《通往奴役之路》開始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到了他的晚年,哈耶克一直重注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在人類社會制度變遷中的作用。今天看來,這並不意味著哈耶克晚年完全放棄了他的人類社會秩序的漸進演化的生成論。
儘管如此,哈耶克在人類社會變遷上的漸進性的制度演化生成論,應該是他一生社會觀的根基。正如他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歷史觀念新研究》一書中所言: 「那種認為人作為一種存在可憑籍其理性而超越他所在的文明的價值觀並從外面或一個更高的視角來對其作出判斷的空想,只能是一種幻覺。
我們必須知道,理性自身也是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拿一個部分去應對其他部分。就是這個過程也會引發持續不斷的互動,以至於在很長時間中可能會改變整體。但是在這一過程的任何一個階段,突髮式或完全重新建構整體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總是要應用我們現有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種演化過程的整體的產物」。哈耶克的這一觀點,我覺得在當今中國仍然有其現實意義。
對於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建立一個現代民主與法治國家,當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然而,任何社會制度一旦演化生成,在一定的存在階段上都有其自我維繫的變遷張力。具體到中國當下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來說,歷史的命運也許是,我們必須在既存的體制安排中通過漸進性的改革,來逐漸催生出一個新體制。在這種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理清一個現代良序社會運行的基本法治和原理,能讓這些基本原理和原則在此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慢慢形成共識,就變得異常重要了。
在1979年為他的三卷本《法、立法與自由》一書所寫的「跋文」中,哈耶克最後說:「人不是而且永遠不是他自己命運的主宰:因為人的最高理性(veryreason)乃是經由引導人進入可習知新事物的未知和不可預見境況中而持續不斷進步的」。這句話表明,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上,哈耶克最終還不是一個悲觀論者。
由此來觀察當下中國社會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走勢,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解放思想和不斷解除思想禁錮,寬容地且開放地允許人們進行抽象思想的溝通和交流,在21世紀一個偉大的中國良序市場經濟社會還是可期的。
(本文為上海復旦大學韋森教授新書《重讀哈耶克》序言)
責任編輯:王德民(個人微信號:okdemin)
推薦閱讀:
※立春至|大年已過六天,為何丁酉年今天才開始?
※發霉啦:今天,我送了老婆紀念日賀卡 / 煎蛋
※今天起只辦一次簽證,即可暢行全球58國!
※今天,我們都是閱卷老師
※搬個小馬扎來看馬(雲)扎(克伯格)今天上午說了啥
TAG: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