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寵」的Google
即使是搶在了蘋果WWDC大會召開五天前發布3D地圖,「最大輸家」的名頭還是毫無懸念地扣在了與蘋果亦敵亦友的谷歌頭上。令其挽回些顏面的是,在6月27日開幕的I/O大會召開前,谷歌只用了20分鐘就將它的門票售罄—蘋果WWDC則用了兩小時。
據市場分析公司最近一次調查顯示,開發者每為蘋果iPhone、iPad開發程序賺到1美元,從谷歌的Android只能賺到24美分。評論人士說,這可能會打擊開發者對Android程序的投入,從而影響產品質量。
在6月27日開幕的2012年谷歌I/O大會上谷歌發布了開發代碼為「果凍豆」(Jelly Bean)的Andriod4.1系統;和華碩合作開發的價格199美元的7英寸Nexus平板電腦;Nexus Q社交流媒體播放器;Chrome登陸蘋果系統;以及以前就已曝光的谷歌眼鏡——不過仍要準備好1500美元,還有可能等上一年。
這些聽起來都像是新瓶裝舊酒。雖然上季度谷歌財報成績不錯,營收同比增長24%、凈利潤同比增長61%;Chrome瀏覽器的全球市場份額也於上月首度超越微軟IE榮登榜首。但是,地圖遭蘋果拋棄;社交服務Google+不痛不癢;Google Wallet偏逢Passbook、微軟移動電子錢包;以及在中國的種種問題仍難解決。怎麼辦?
四面楚歌
2012年iOS(蘋果移動操作系統)為谷歌帶去的營收只佔谷歌總營收的2%,約為45億美元:5億美元來自移動顯示廣告業務,40億美元來自搜索廣告。但拉里·佩奇心裡一定明白,被蘋果拋棄損失的決不是那一點廣告費用。
「主要的競爭對手把握非常重要的服務總是讓人坐立不安的事情。從互聯網轉到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變化就是位置服務,蘋果推出iPhone的時候就想得很清楚,他們十分清楚移動設備應該怎樣去做。」剛剛取得蘋果中國地區合作權的高德集團副總裁楊永琦告訴《環球企業家》。雖然沒有谷歌地圖起步早,但蘋果三年前就已密謀布局地圖,先後收購了三家地圖公司,並推出了3D Fly over:可全視角觀看城市實景。
最重要的是,蘋果地圖與Yelp(美國消費點評網站)、OpenTable(美國訂餐網站)深度合作,通過地圖可直接查找地標內的博物館、餐廳、商場等各種場所,並可了解評分點評。沒錯,谷歌也早就開放了API,但那必須打開其他應用—用戶並不想那麼麻煩。
據調研公司ComScore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iPhone用戶使用地圖服務的時間比Android用戶多出35%。在iPhone用戶最喜愛的功能中,地圖服務排名第二,位居iTunes之後。今後,被蘋果拋棄的谷歌地圖在Andriod系統的使用率無疑將和蘋果進一步拉大。
火上澆油的還有,兩個月前,一直與谷歌合作的Foursquare、維基百科也宣布放棄收費谷歌地圖、轉向免費開源地圖公司OpenStreetMap。原因是去年10月谷歌地圖開始面向第三方網站漲價,並且市面上大量Android終端沒有內置谷歌介面工具。
谷歌雖在I/O大會前及時修正了這個決定:6月22日起將第三方應用使用其應用程序介面(API)的費用從每載入1000張地圖4美元下調至0.5美元;且第三方應用每天可免費載入2.5萬張地圖,只有連續90天超出限制才需付費。但這對那些失去耐心的企業來說,顯然有點為時已晚。
將廣告和社交無縫連接一直是谷歌的野心。根據谷歌2011年財報,其全年營收379億美元,其中96%以上來自廣告。雖然其在廣告上根本不差錢,但是其並不敢小覷日益壯大的社交網路力量。相比傳統廣告數據主要來自人們的網路搜索主題和電子郵件,社交網路的信息更具價值和個性。
為此,去年穀歌重磅推出了社交項目Google+,並在今年4月聲稱已有1.7億個用戶加入。但悲劇再一次上演了,Facebook大張旗鼓上市;緊接著,又和蘋果攜起手來—不僅可實現iOS與Facebook之間的自動分享、未來或還與蘋果電視進行整合,這無疑給尚處發育期的Google+有力一擊。近來調查公司的一組數據也顯示了Facebook用戶的關注品牌比Google+更具多樣性:排在Facebook關注前三的品牌分別為:可口可樂、迪士尼、星巴克;而Google+則是Andriod、Mashable、Chrome—2/3的品牌來自谷歌自己。如果你是廣告廠商,會選擇哪一個?
當然,拉里?佩奇有其引以為傲的地方,比如Google+中的圈子(Circles)相比Facebook上的群組(groups)更方便處理朋友關係,更具有針對性— 「圈子」概念正是Google+的核心。
但是,如何將Google+社交功能和工具整合到它現有的所有在線服務中,包括從搜索引擎到Docs到視頻YouTube,目前進一步的關聯尚無實質進展。如果未來用戶能在不離開Gmail應用程序的情況下方便地啟動群視頻聊天工具Hangout;或者在Google+上接收到Gmail的通知信息;Google+能真正緊密整合到其他重量級服務中,這才是Google+的出路。相比已建立8年,現有超過9億活躍用戶的Facebook,谷歌的機會大嗎?
除此之外,谷歌的錢包也在遭遇重創。當還有人對蘋果推出Passbook算不算移動支付爭論時,微軟Windows Phone突然來了一記絕殺—移動錢包出現在WP8中了,它支持信用卡和貸記卡、以及NFC接觸支付。最重要和討巧的是,它加上了運營商提供的「認證安全SIM卡」進行支付操作,即把NFC做到SIM卡里而不是終端,從一開始就把運營商拉進來一起玩。微軟為此不無得意地自稱這是「最完整的移動錢包體驗」。
與此同時,谷歌卻正在為其電子錢包業務的推廣焦頭爛額。推出GoogleWallet快一年了,但具備此技術的Android手機設備只有5款,無論運營商或信用卡機構對GoogleWallet的支持程度都不高—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認為該業務存在安全漏洞,拒絕與谷歌合作。不得已,谷歌只能選擇了規模最小的運營商Sprint。
據Gartner預計,2012年全球移動支付總額將超過1715億美元,移動支付用戶將超過2億,從2011年到2016年移動支付的平均年增長率為43%。移動市場規模巨大,加強在移動支付端的軍備也就成為了巨頭們之間的戰爭。
對蘋果來說,在封閉的平台上推廣移動支付,比Google在碎片式的陣營內擴展GoogleWallet容易得多。擁有2.18億部iPhone,將近6000萬台iPad的資源,雖然並沒有引入NFC支付,蘋果卻更容易讓商家做出改變,比如星巴克咖啡就已經升級了POS機硬體,以便能讀取手機屏幕上的條形碼。
四面楚歌的谷歌遭遇的還不僅僅是新項目的圍攻,現在,就連搜索大本營的乳酪也被惦記上了。近日就有媒體爆料,蘋果要在iOS平台上推出自己的搜索品牌;Twitter也試圖轉變成為一家後谷歌時代的信息公司。近日Twitter在博客中表示,該公司一直在改進搜索服務,並讓它的速度變得更快;還在搜索服務中加入了關聯問題和拼寫建議。
如此這般,連搜索的防線也被切斷,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未來,Google未來還能保住70%以上的絕對優勢嗎?這也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
如何@中國?
是的,谷歌從來都沒有承認過自己「離開」中國,「不過是伺服器的轉移」,他們說。
近期的跡象也的確表明谷歌向這個巨大的市場繼續加溫。年初CFO 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就表示:「中國有12億人口。如果谷歌繼續執行『我們需要堅持我們的理念,但選擇不為12億人服務』的那個口號,這未免不切實際。中國需要谷歌。」另一方面,谷歌最近在上海進駐了最貴的環球金融中心辦公室—這裡處處洋溢著中國元素。
不過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始終對中國保持著某種警惕的距離,也一直以「不作惡」來作為這種距離的詮釋。在這塊讓他們又期待又無奈的市場上,目前的一切都充滿了被動和未知。
以搜索業務為例,上一年第四季度谷歌在中國網路搜索市場的份額繼續下降到了16.7%;競爭對手百度的市場份額則上升到78.3%。與之對比的則是:在谷歌離開前的在2009年第四季度其搜索份額一度達到35.6%的峰值,而當時百度的市場份額僅為58.4%。
一位常和谷歌打交道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刊,有一次谷歌的一位負責人對他說,我們非常鼓勵中國開發者去做谷歌TV平台。於是他問谷歌,TV項目什麼時候能入華?谷歌回答道:這個我們不能保證,你開發的應用,我們現在只能賣到北美去。
對於在國內使用谷歌產品的用戶,也必須忍受經常「斷點」帶來的困擾。從搜索和郵箱的登陸失敗、到地圖的誤差,如果你選擇了谷歌,就意味著必須接受它的種種不確定性。
而與蘋果不同的是,谷歌又不願在控制權上放手—就拿地圖來說,雖然國外廠商都沒有測繪權,但是蘋果更願意放權讓交由高德負責。谷歌則相反,雖然選擇的是同樣的合作夥伴購買數據,但是其將運營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谷歌骨子裡是個互聯網公司,而蘋果更多還是一個產品公司,收入是它的設備。蘋果的硬體+軟體+服務結合已經發展到另外一個階段了。但谷歌的整體技術架構讓它不可能交給第三方來做。」楊永琦說。正是基於此,加之政策的不明朗化,谷歌地圖在中國銷售的行貨手機都沒有內置谷歌地圖,三星、Moto、華為、中興不得不選擇直接與本土品牌合作。
以什麼方式得到中國市場的寵愛?對於信息無界限的互聯網公司而言這的確是個難題。若把微軟、蘋果和谷歌這三家公司放到一起來說,這其中的關係很微妙。微軟最早進入中國,蓋茨也努力與政府交好,微軟的耐心政策正是希望為互聯網的發展培育用戶,然而由於對盜版的管制力度並不大,這也一直影響著微軟中國的營收。微軟在中國的經歷恰恰證明了,在中國互聯網需要政府管控,但這對谷歌的創始人來說,卻意味著在中國的生存末路。
相比前兩者,蘋果或是對中國市場最不重視的一個,喬布斯對中國不聞不問,他不願陷入知識產權困擾。10年前蘋果Macbook在中國銷售時,一年的銷量只有1萬台左右,消費者主要是國內的設計人員。不過,蘋果還是以文化輸入的方式成為了中國消費者最大的寵兒。這種從上而下自然形成的事態最難以阻止。當然,告別喬布斯時代的庫克更珍惜這來自1/3的營業額了。
可是谷歌呢?到現在未知,它還沒有找到一個集中國消費者萬千寵愛的理由。
推薦閱讀:
※Google關鍵字投放技巧書:熟能生巧
※和Google一起向錢看
※谷歌推出了Google+ 對抗 Facebook,有什麼值得期待?
※如何買到有近視和散光鏡片的 Google Glass?
※Google是否讓我們越變越傻
TAG: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