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語言觀念引領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體系研究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二五」研究課題選登
課題名稱:全語言觀念引領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體系研究 課題編號:2011-YB-345 課題負責人:李靈傑 尚愛軍
開題報告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使用人口達14億多,佔全球人口20%以上,但只有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英語使用人口達5億多,但學習英語者至少在10億人以上。 古人云:文以載道。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承載體,對於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發揚民族文化有極強的凝聚作用。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它本身就是文化。語文學科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天然優勢,當然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振興民族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任。 2005年2月25日年度國家語言文字工作會上,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方言前途的討論以及重外語輕漢語的現象,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袁貴仁指出,目前在語言教學中,要糾正重視外語學習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國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的現象。 《首都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規劃(2011年-2015年)》已通過審議,近期將正式發布。規劃中提出: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漢語才是最用得著的生活與工作語言。外語學得再好,漢語不靈光,照樣會鬧笑話。現在最需要的不是讓幼兒園的孩子也去學外語,而是要撥亂反正,重新重視漢語教育。 餘珍有教授在「試論10年來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發展」中提出:「我們需要加強實證和行動研究,繼續深入探討幼兒語言關鍵經驗的內涵、分類及其發展特徵,回答語言交往能力、文學語言感知能力和早期閱讀能力是什麼以及如何發展等問題,還要思考如何在日常活動和集體活動中更好地引導和支持幼兒運用不同類型的語言經驗等問題。」 因此我們提出了全語言觀念引領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體系研究課題,以此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又側重於發揮語言的文化功能,讓幼兒學好語言,在語言教育中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民族文化認同,為幼兒將來走向世界做一個「有根」的地球人奠定基礎。 (二)課題提出的意義 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語言的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估計,目前世界上共有6000—7000種語言,但至少有一半的語言有在今後數年中消亡的危險。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亦即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成為當今世界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教育體系中選擇的語言,通過在正式教學中的運用,能賦予各種語言某種權力和威望。這裡不僅僅代表地位和象徵性的一面,還有涉及以這種語言表達的共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思維方式的一面。」 語言,是開發兒童智力的重要方式。據現代腦生理學研究,人腦的左右兩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語言中樞通常是在左半球,但由於兒童大腦兩半球還沒有形成明顯的分工,兩半球都可以進行語言學習。所以,幼兒期和小學階段是兒童學習語言(主要是口頭語言)的最佳時期,並且也是通過語言學習來開發智力的關鍵期。 語言是人類認識的工具,同時又是認識的總結。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從各種各樣的具體事物中抽象出特性進行概括。所謂「認識」,即具體事物的抽象、概括。這種抽象、概括總是有語言在起作用的,而抽象、概括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語言的制約。將事物加以抽象、概括,無非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把具體的事物歸屬一定的範疇,抽出事物的某一側面做出「判斷」。這種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之類的思維活動是同語言密不可分的。沒有語言,人們的思維活動簡直無法想像。不僅是課堂認識,即便是客體與主體關係之反映的精神、情感、意志、願望之類的作用也同語言息息相關。正是由於語言同人類的客體認識和關係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密切相關,因而同人們的行為交織在一起。人是藉助語言來控制自身的。這樣,語言同人類認識的一切作用密不可分。因此,語言的習得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們在努力開闢一條與時代接軌的、不斷創新的、適合孩子需求的語言教育之路。我們衷心希望教師們引領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浮躁喧嘩的世界上,安靜下來,尋找回歸精神故園的小徑,重新發現我們的語言之美,讓孩子們既有國際視野,更有民族靈魂,做一個有根的中國人。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種,這是我們的自豪;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尊重漢語並自覺弘揚其魅力,那將更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二、課題界定與研究依據的理論 (一)課題界定 肯·古德曼對於語言的內涵是這樣說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分享和知識的成長;語言是社會的,也是個人的;語言由系統化的符號組成;語言隨著時代不斷改變,不同社會與族群的語言有著差異。全語言: 全語言(whole Language)一種教育哲學,它提出了涵蓋學習、語言、課程、教師和教學的系統見解,曾引發了美國等英語系國家教育觀念的轉變。全語言的倡導者對於全語言有不同的定義和說法,但也有很多共識——語言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人為地將其分解為語音、語法、詞法、句法等部分,而應該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將說、聽、讀、寫結合起來學習。全語言作為一種教育哲學,強調教與學的統一。即教師和學生組成一個整體,教師要充分注意到學習者的特點,把自己融入學生整體中去。全語言強調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運用的整體性。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是一個整體,教師不應該離開語言表達的內容教授語言,而應該根據生活需要來教授語言。正如美國全語言之父古德曼(Ken Goodman)所言,學習語言的過程應該是統整的,讓幼兒因為需要而說、聽、讀、寫。全語言還強調學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相當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本書使用的全語言概念,吸納了以上理論觀點,針對我國幼兒語言教育的傳統定位,側重從語言形式與語言能力的構成上界定全語言概念,即全語言是指母語的口語、書面語與外語的口語、書面語之總和。口語包含理解性口語(聽)、表達性口語(說),書面語包含理解性書面語(閱讀)、表達性書面語(書寫)。 語言教育: 泛指任何語言的教導行為與學習行為。其內容涵蓋文字形態、語音、語彙、語法、聽解、會話、閱讀與寫作等。 幼兒園的語言教育: 主要通過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聽說遊戲來培養幼兒聽和說的能力的教育活動。 (二)研究依據的理論 1. 刺激一反應論 行為主義者認為語言作為人的整個機體行為的一部分,同人的其他行為一樣,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並可以經過強化、訓練或模仿等方式而逐漸形成。行為主義學派的語言學習理論在斯金納(B.F.Skinner)1957年出版的《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他強調語言的習得是一個操作條件反射過程,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和選擇性強化而習得語言的,兒童習得語言主要經由模仿一增強一重複一形成四個階段。兒童先是對周圍的言語刺激進行模仿,同時人們對兒童的模仿作出反應,如進行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以此來強化兒童對語言的模仿。經過不斷地模仿和反覆強化,兒童慢慢形成了一種言語習慣,從而習得言語能力。 從行為主義的語言習得假設中可以看出,行為主義理論重視環境的作用,強調外界條件對兒童語言形成的影響,這有著它合理的一面。因為環境的確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兒童生活在何種文化環境里,他習得的就是何種語言。 2.認知論 以皮亞傑(J.Piaget)為代表的認知論認為兒童語言的發展與認知能力有很大關係,他們認為語言的習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過程,兒童語言的發展是天生的心理認知能力與客觀經驗相互作用的產物,是認知能力的發展決定了語言的發展。認知學派認為,兒童大腦里有一種先天就有的語言習得機制,在某個發展階段,兒童的語言表現是由存在於他大腦中的一套語言機制所控制的,而不是僅僅對成人語言的模仿,語言能力不能獨立於認知能力而存在,語言能力的獲得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認知發展為基礎,並在非語言的認知基礎上能動地建構起來,語言的習得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動態建構過程。 3.兒童語言習得關鍵期論 20世紀60年代,倫內佰格(Lenneberg)首先在《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一書中提出了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CfificM Period Hypothesis)。他認為,人的大腦在兩歲至青春期(10-12歲左右)之前,由於受大腦中語言習得機制的影響,能夠輕鬆自然地習得語言。這時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參與了語言學習,所以理解和產生語言就容易些。青春期之後,大多數人的大腦發生了側化,人腦已經發育成熟,神經系統不再有彈性,兒童的語言習得機制開始失去作用,語言學習也就越來越困難。在關鍵期內,由於生理因素的作用,通過接觸自然的語言環境以及與語言環境的相互作用,兒童會自然學會語言,語言的習得最為容易,而錯過了關鍵期,語言的習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語言學習的效率會大大降低。 蒙台梭利的兒童發展觀。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對於特殊的環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時期,這種敏感時期與生長現象密切相關,並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兒童發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根據長期的觀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語言敏感期:出生後8個星期到8歲,這時,兒童對人的聲音產生興趣,然後對詞、最後才對語言產生興趣,並逐漸掌握複雜的人類語言。 兒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3~6歲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和最關鍵的時期。幼兒到三歲以後,大腦發育迅速,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相應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語言,這為幼兒語言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在幼兒3—6歲這個時期,隨著他們接觸範圍的逐漸擴大,在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幼兒說話和交往的需要日益增強幼兒時期是口語表達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在良好的教育下,3歲幼兒已普遍能用簡單陳述句表達自己的意思,4~5歲幼兒口中會出現一些複合句式。連貫性語言開始發展,6歲左右的幼兒能掌握多種句式,不但能清楚地、系統地,而且能夠自然生動而有表情地進行講述。 4.兒童語言習得過程論 加拿大語言學家麥基(w.F.Mackey)說過,學說話被認為是人類所習得的最困難的技能,雖然人在出生後的前幾年就已經設法學習說話,但是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才能使我們的語言達到成年人的水平。兒童從呱呱落地發出的啼哭聲到達到成人的語言水平經歷了一個語言發展的全過程。研究表明,兒童語言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單詞話語階段、雙詞話語階段、實詞句階段和成人句階段。 當然,兒童語言的發展不會停止,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特徵,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語言教育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在兒童不同年齡階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此外,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應了解兒童語言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徵,才能更有效地協助兒童習得語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支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 三、相關的課題研究綜述 (一)國內關於全語言的課題研究現狀是:廣東省汕頭市培基幼兒園李和偉主持的《全語言整合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子課題研究主要是「探究早期閱讀」,所以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全語言的理念;蘇州工業園區東港實驗幼兒園孫嫣主持的《弘揚民間傳統文化,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主要是「發掘民間傳統文化資源中有助於幼兒精神發育特別是語言培育的內容」,而忽略了語言教育的其他功能;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城廂鎮幼教中心偉陽幼兒園"的《在區角活動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實踐研究》只是側重在區角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而沒有將一日生活即課程的理念貫徹在課題實施過程中。 (二)國外關於全語言的研究現狀是:全語言已成為國際兒童語言教育的代表性理論,並「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引起了教育改革運動,成為幼兒及小學課程的一種趨勢」。 全語言現況――世界各地的實施情形。在實施全語言上,我們距離應該達到的境界還太遠。在英語系國家中,全語言教師、全語言學校的數量正在逐年增長。所以,全語言變成幼兒園的課程主流,要讓更多家長了解全語言的優點,包括它人性化、科學化的理論基礎,它所主張的對兒童於學習的肯定態度,它在擴展兒童使用語言的效能及通過語言來提高學習的能力上所具有的潛力等等。 四、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一)研究的目標 祝士媛教授在《全語言教育理念對幼兒語言教育的挑戰》中提出:「全語言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兒童對語言和文字的敏感性,促進學習者的成長,延伸其語言能力和知識,以及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因此,我們的研究目標為: 1.探索出能夠使一線教師具體操作的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幼兒園語言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 2.通過課題研究不但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同時也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1)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其語言理解能力。 (2)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4)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等感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法,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前書寫的興趣。 (5)促進幼兒認知、思維、情感、社會化的共同發展。 3.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語言素養及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研究的內容 1.在全語言觀的引領下,開發主題綜合教育活動中能提高幼兒語言綜合素養的各種教育資源 我們根據肯·古德曼的 「當語言具有下列特質時,語言學習變得更容易:①與學習者生活經驗相關;②具有生活和學習上的目的;③以意義為中心;④尊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⑤讓學習者擁有使用語言的自主權。」所以我們在選擇語言教育內容時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選擇語言教育內容遵循以下原則: 選擇與幼兒的知識經驗相適宜的內容。 選擇能引發和滿足幼兒興趣的內容。 選擇利於幼兒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的教育內容。 (2)選擇不同類型的語言教育內容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祝士媛教授在《全語言教育理念對幼兒語言教育的挑戰》中提出:「文學作品可以引導幼兒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增長幼兒知識,培養幼兒的求知興趣;培養幼兒的美感,提高幼兒審美能力;有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文學語言明白流暢、具體形象、富有節奏感和兒童情趣,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和情感,提高思維和想像力,可以向幼兒提供成熟語言的樣本,使他們能夠傾聽到豐富多樣的藝術語言,擴展辭彙量,使其在模仿、記憶的基礎上運用到自己的言語表達中去;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可以引起幼兒對閱讀的興趣和嚮往,利於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養成初步的閱讀技能。」因此,我們把文學作品分成了認知發展類、情感陶冶類、幾大類、意志品質形成類、行為習慣培養類、言語表達訓練類,以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2.在全語言觀的引領下,探索適合幼兒年齡、認知和學習特點的語言教育策略與方法 祝士媛教授在《全語言教育理念對幼兒語言教育的挑戰》中提出:「全語言教育的策略,兒童能自己選擇使用的時機,擁有使用語言的自主權,尊重兒童的個別差異,在非競爭、邊做邊說的社會情境下,使兒童自然而然就在學習時,就一定會加速兒童語言的學習。全語言教育的方法,語言的學習要融合在日常生活和各個領域的學習活動當中。」因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去做:給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充分運用豐富多彩的區角活動,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及運用語言提升經驗的能力;通過日常生活和遊戲發展幼兒的語言;既引導幼兒學習口頭語言也引導幼兒學習書面語言;創設各種情境如表演情境、圖畫情境、語氣渲染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多媒體情境,使幼兒在自然、真實、完整的語言情境中學習語言。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為使本課題研究順利開展,我們採用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方法,具體採取以下方法: 1.行動研究法:緊扣研究目標,從幼兒語言的薄弱環節出發,通過方案設計,進行教育實踐(實施方案);在階段性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反思,對實施方案進行修正、完善,如此經過若干反覆,實現研究目標,最終完成研究的任務。 2.案例研究法:課題組成員以主題為核心,以語言綜合教育為主線,設計並開展語言綜合活動,在活動中加以反思,協調預設活動與生成活動、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係,總結積累實施語言綜合教育的經驗和方法。 3.個案研究法:課題組成員對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語言表現進行個案跟蹤、記錄、分析,從而找出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4.文獻資料法:藉助有關主題活動、語言活動、幼兒園課程的相關理論和經驗指導課題研究。 5.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在主題活動中對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早期閱讀能力及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進行觀察、記錄、分析、研究。 6.經驗總結法:在廣泛積累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科學研究方法,按階段進行課題研究回顧、整理分析,總結出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的課題成果。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11.9-2012.2):查閱、學習、領會、吃透全語言的有關概念、資料的精神,查閱有關文獻資料,進一步分析我園語言教育現狀。學習了解有關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內容、發展趨勢、本園幼兒語言發展現狀,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成立課題領導小組。 (二)實施階段(2012.3-2013.12):制定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及實施。 1.制定全語言觀引領下的語言教育目標;培訓、提高教師語言素養;設置一日活動內容;提高教師教學技能;選擇實施並整理部分語言教育內容。 2.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技能;創設語言教育環境;繼續選擇實施並整理部分語言教育內容。測試幼兒語言發展狀況,加以分析並提出新的措施。 3.總結經驗;調整教育目標,補充教育內容。收集課題實施中形成的相關的研究成果。 (三)總結階段(2014.1-2014.3):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積累經驗,總結出帶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時代特點,又有較強操作性的做法、經驗上升的理論。進行階段性交流現場會和研究工作階段小結。撰寫研究報告。 六、預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幼兒園語言教育內容彙編;教育敘事彙編;形成全語言觀念引領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體系研究報告。七、課題研究的保障 (一)成立總課題組,實行分層管理,層層落實 1.課題領導小組 顧問:濱城區教育局幼教辦王桂芝主任、中華女子學院餘珍有教授、山東師範大學丁海東教授 組長:李靈傑 副組長:尚愛軍、孟慶龍 成員:李鳳蘭、宋紅玉、常小芳、趙紅燕、任月雲、馬淑芬、王惠青、王建貞、李晨瑩、籍明芳 2.課題研究小組 課題指導:李靈傑、尚愛軍第一研究組:組長:李鳳蘭 組員:賈芬芬、丁鵬英、王靜靜、李蒙 第二研究組:組長:宋紅玉 組員:李麗(大)、王翠玲、李笑笑、張平葉 第三研究組:組長:常小芳 組員:李洪衛、楊璇、馬津 第四研究組:組長:馬淑芬 組員:周燕、於濱彥、郭婷婷 第五研究組:組長:趙紅燕 組員:劉蒙蒙、沙蒙蒙、楊姍姍、陳珍珍 第六研究組:組長:任月雲 組員:王倩、李倩、薛蓮、齊岩 檔案整理、課件製作:組長:王建貞 組員:李營、陳彥宇 3.課題後勤保障小組 後勤保障調控:李靈傑、孟慶龍 組長:王惠青 組員:李晨瑩、籍明芳 (二)在實施過程中所採取的措施 1.健全組織領導,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為使課題研究工作順利開展,成立課題實驗與研究小組,具體組織、參與課題的實驗研究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確保課題研究規範有序 為規範課題的運行軌跡,建立課題研究與管理制度。規範其運行軌跡,保障課題研究的有序、有效開展。 3.加強理論學習,確保課題研究的科學性 課題研究要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為使研究具有科學性,研究小組成員積極學習相關的理論,包括《學前教育原理》、《教育科學方法論》、《幼兒園管理條例》及課題研究的相關理論、著作等。做好學習筆記,開展學習交流,豐富理論儲備,指導課題研究。 4.務實研究過程,確保課題研究紮實高效 為使課題研究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加大研究過程的管理力度。按計劃搞好日常的研究活動。做到責任到人,措施具體,過程落實,使研究活動常態化。 (三)研究經費的保證建立專項研究資金,全力保證研究工作的投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主要參考文獻:於涌主編:《幼兒語言發展與教育》,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趙寄石主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幼兒教育》:「全語言教育與中國幼兒語言教育的本土化」 2002年。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9月版。趙寄石、樓必生主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版。 周兢著:《幼兒園語言文學教育活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9月。 周兢,《造就成功閱讀者的培養目標》,《早期教育》2002年第7期。 周欣,《前閱讀和前書寫能力的發展和培養》,《早期教育》2002年第4期,第5期。 徐明,《當前發達國家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一些趨勢》,《學前教育》2003年第10期。 康長遠,《想像力與幼兒圖畫故事書的閱讀》,《學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杜曉平,《母語教育的重要性》,《文學教育》(下)2007年第10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語並存世界裡的教育》第16頁,巴黎2003年版。 李振村,《新經典,重新發現母語》——在全國第五屆「新經典」大講壇開幕式上的演講。 欒兆祥,《試論語言教育與兒童大腦開發》。 龐麗絹主編:《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 餘珍有 「試論10年來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2011-12-16)
推薦閱讀:
※我沒錢怎麼理財 摒棄8箇舊觀念走好理財之路
※觀念念即住 覺妄妄皆真
※別讓錯誤的減肥觀念毀掉你們的月經和美麗容顏!
※孫克強 楊傳慶:清代論詞絕句的詞史觀念及價值
※觀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