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檢測有助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
2015年ASCO年會上公布的一系列Ⅱ期研究的結果顯示,針對ALK、BRAF、RET靶點的新的靶向治療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顯示出較好應用前景,而這些患者均經分子水平技術明確了特定基因的突變情況。(201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摘要號8008,8006,8007,8019,LBA102.)
在第一項研究中,第二代ALK抑製劑Alectinib在ALK陽性、克唑替尼(Xalkori)治療失敗的NSCLC患者中顯示出強大的療效,其中包括有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患者。該Ⅱ期研究的結果顯示,Alectinib的總體有效率(ORR)為50%,療效持續時間為11.2個月。
第二項單臂Ⅱ期研究顯示,BRAF抑製劑Dabrafenib(Tafinlar)聯合MEK抑製劑Trametinib(Mekinist)的安全性可耐受,療效值得期待,在BRAFV600E突變陽性的NSCLC中,其獨立評估獲得的ORR為68%。
在第三項研究中,多靶點激酶抑製劑Cabozantinib在RET重排的肺腺癌患者中顯示有一定療效。RET重排在肺癌患者中的發生率低,為1%~2%,該研究顯示Cabozantinib在該患者中的有效率達38%。
癌症全基因檢測介紹:
最近來自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的學者給出了答案。他們通過分析TCGA資料庫中患者的全基因組大數據,提取出有明確臨床和生物意義的基因突變和拷貝數目變異(CNV),並把這些「腫瘤靶標」與相應的靶向藥物(包括仍處於研發階段的藥物)進行關聯,從而建立起「靶基因-藥物」資料庫。通過對12種常見實體腫瘤(含超4000例臨床樣本)的分析,他們的結果表明,約90%的各型腫瘤患者均有接受至少一種靶向藥物治療的可能,而這一結論也預計將直接影響約75%患者的治療方案。
據悉,目前全國(不含港澳台地區)的肺癌基因檢測率約為30%,有70%的肺癌患者從來沒有醫生告訴過他應該做基因檢測可以更精準治療。目前肺癌基因的檢測率在廣州已經達到70%,在北京和上海約為40%,而在非一線城市,肺癌基因的檢測偏低。即使接受基因檢測的患者,也僅僅是接受了幾個靶點的檢測,而非全基因檢測,患者失去了全面了解基因突變和新靶向藥物的機會。
來源:全球腫瘤快訊
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推薦閱讀:
※【讀片時間】第0363期:促纖維增生型髓母細胞瘤
※《Science》發三文揭示胚胎圖譜最新進展,描繪每個細胞的成長軌跡
※女子30歲患癌,一年後癌細胞不增反減,醫生驚訝:或是因為吃了它
※巨細胞病毒,真的這麼可怕嗎1
※B細胞與T細胞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