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顴髎穴的準確位置圖,顴髎穴,顴髎穴的作用與功效

顴髎穴位位置

標準定位:顴髎穴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顴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顴髎穴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於顴骨下緣水平線與目外眥角垂線之交點處,約與迎香同高。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

在顴骨下頜突的後下緣稍後,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分支;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顴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有面橫動、靜脈分支。分布著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的筋膜疏鬆,以纖維束連於真皮和肌質,其間有面橫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面神經顴支支配的顴肌,進而入咬肌及顳肌,該二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支和顳深前、後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顴支和下頜神經的肌支分布。

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面橫動、靜脈。

顴髎穴的作用

附註:手少陽,太陽穴經交會穴;《圖翼》:禁灸。

顴髎穴意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

運行規律:橫向下行聽宮穴。

特異性:顴髎穴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穴。

顴髎穴功效

冷降天部濁氣。

顴髎穴有通經活絡,散風止痛,祛風鎮痙,清熱消腫作用。

顴髎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之會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主治病症

顴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口眼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顴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唇腫。

顴髎穴主要用於面部疾患:如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齒痛、眼瞼動等。

顴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瞼動、目赤、目黃、齒痛以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顴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瞼動,目赤,目黃,齒痛,頰腫,唇腫。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配伍應用

顴髎穴配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

顴髎穴配合谷穴治齒痛。

顴髎穴配太陽穴、下關穴、頰車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經痛。

顴髎穴配二間穴治齒痛。

顴髎穴配大迎穴治目動。

顴髎穴配翳風穴、合谷穴,有清熱鎮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齒痛。

顴髎穴配肝俞穴,太沖穴,有舒肝解痙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痙攣,眼瞼瞤動。

顴髎穴配太陽穴、攢竹穴、下關穴、地倉穴、頰車穴,治口眼斜。

顴髎穴配頰車穴、合谷穴,治面腫。

刺灸法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半側顏面部。

或斜刺0.5~1.0寸。

或沿皮刺0.5~1寸。

艾灸方法

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顴髎穴解析

顴髎為經穴名(Quánliáo SI18)。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權髎。別名兌骨、權髎、兌端。屬手太陽小腸經。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口眼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顴髎穴別名

兌骨穴:《針灸甲乙經》,權髎穴:《備急千金要方》,兌端穴:《針灸逢源》。

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

兌骨、兌端穴。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穴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穴。

椎髎、權髎穴。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手少陽太陽穴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穴之會。

顴髎出處

《針灸甲乙經》: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

穴位名解

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

顴,指顴骨。《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王冰註:「顴骨,謂目下當外眥也。」髎,指骨空處。穴在顴骨尖處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腸經和三焦經之會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腫,唇癰,顴髎主之。目赤黃,顴髎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口,面赤目黃,眼動不止,腫,齒痛。

《循經考穴編》:天吊風,口眼斜動並腫,齒痛。

《針灸大成》:主眼瞤動不止。

研究進展

針麻

電針顴髎穴對額部切口的開顱手術,具有較好的針麻效果。

鎮痛作用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顴髎穴有一定的鎮痛效應。實驗研究表明,針刺該穴可致腦脊髓液中色氨酸、5-羥色胺、5-羥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腎上腺素下降,其變化與臨床針麻效果平行。電刺激尾核與電針顴髎等穴,有協同的鎮痛作用。

針刺顴髎有鎮痛作用,對三叉神經痛有明顯療效。其鎮痛機制與人腦脊髓內單胺類遞質有關,例如,針刺合谷、顴髎,或針刺內關、顴髎,或針刺合谷、內關、顴髎,可見腦脊髓液中色氨酸、5-羥色胺、5-羥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腎上腺素(NA)下降。提高腦內5-羥色胺含量、降低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的變化與臨床針刺麻醉效果平行。實驗也證明點針刺尾核與電針合谷、內關、顴髎等有協同的鎮痛作用。取顴髎,沿外眼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以1.5寸毫針垂直進針2~2.5 cm時,即有觸電感擴散至整個面頰部,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每10 min行針一次,留針15~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叉神經痛:進針2~2.5cm,如出現觸電感,針感擴散更好。

治療鼻炎

電針顴髎治療鼻炎153例,有較好療效。


推薦閱讀:

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門帘的風水作用和功效
干支多作用,秘機今透露!
探討丁火克辛金的作用
粳米的功效與作用 粳米的5大功效

TAG:作用 | 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