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個縣級市,曾被譽為「小上海」
界首市,別名界溝,安徽省縣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南接臨泉縣、阜陽,東鄰太和縣,西北與河南省的沈丘、鄲城兩縣交界。
南宋時,名將劉琦大敗金兀朮,在此劃溝為界,始稱「界溝驛」,後演變成界首市。
民國28年(1939年)城區西北部發展為皂廟鎮,屬河南省沈丘縣,與界首鎮、劉興鎮鼎立為界首三鎮。
抗戰時期,界首由於交通閉塞,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故有「小上海」之美譽。
民國36年(1947年)10月,界首、劉興、皂廟3鎮合併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同年11月境北部屬沈鹿淮縣(界首縣),12月南部屬泉陽縣。
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縣,劃臨泉縣的洪庄、磚集、陶廟3區,太和縣的光武區和稅黃區的西部為界首縣轄地,隸屬安徽省阜陽專區。
1958年11月,界首縣與太和縣合併為首太縣,境南洪庄、磚集2區劃入臨泉縣。
1959年4月底,太和縣、界首縣分置,轄地仍沿原制,屬安徽省阜陽專區,至1985年未變。
1988年8月17日,撤銷界首縣,設立界首市。
界首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里,人口77.2萬,轄18個鄉、鎮、街道,是皖西北重要商埠和門戶。
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鎮。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鄉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
相關文章:
安徽一個縣級市,因安祿山反叛唐朝改名,別稱「文都」
安徽一個縣,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也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界首市,別名界溝,安徽省縣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南接臨泉縣、阜陽,東鄰太和縣,西北與河南省的沈丘、鄲城兩縣交界。
南宋時,名將劉琦大敗金兀朮,在此劃溝為界,始稱「界溝驛」,後演變成界首市。
民國28年(1939年)城區西北部發展為皂廟鎮,屬河南省沈丘縣,與界首鎮、劉興鎮鼎立為界首三鎮。
抗戰時期,界首由於交通閉塞,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故有「小上海」之美譽。
民國36年(1947年)10月,界首、劉興、皂廟3鎮合併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同年11月境北部屬沈鹿淮縣(界首縣),12月南部屬泉陽縣。
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縣,劃臨泉縣的洪庄、磚集、陶廟3區,太和縣的光武區和稅黃區的西部為界首縣轄地,隸屬安徽省阜陽專區。
1958年11月,界首縣與太和縣合併為首太縣,境南洪庄、磚集2區劃入臨泉縣。
1959年4月底,太和縣、界首縣分置,轄地仍沿原制,屬安徽省阜陽專區,至1985年未變。
1988年8月17日,撤銷界首縣,設立界首市。
界首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里,人口77.2萬,轄18個鄉、鎮、街道,是皖西北重要商埠和門戶。
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鎮。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鄉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
相關文章:
安徽一個縣級市,因安祿山反叛唐朝改名,別稱「文都」
安徽一個縣,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也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
推薦閱讀:
※安徽對外漢語老師哪家好?
※淮北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安徽省2017年三支一扶待遇及期滿政策
※安徽一個縣,建縣超2200年,人口近50萬
※十里桃花情深似海 安徽桃花潭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