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兵:冷戰期間,寮國的中立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摘要]在是否允許寮國中立問題上東西方有關國家的政策受到三個層次因素的影響:美蘇全球冷戰戰略、在東南亞地區層次上發揮作用的力量、寮國本國國內的力量變化。

對寮國中立起決定性作用的外部力量,在中、蘇、越支持中立時,美國竭力破壞中立,美國願意接受中立時,中、越已經決定放棄中立。而寮國國內中立力量相對弱小,不能對寮國政局形成有力控制,不得不在東西方之間來回搖擺。

圍繞寮國中立的大國拉鋸

1954—1964年以寮國為中心的冷戰其本質是:東西方有關大國(包括越南這樣的地區大國)圍繞著是否允許寮國中立進行的妥協與爭奪。東西方分別都推行過寮國中立的政策,但是它們的政策卻因為複雜原因未能在特定時間發生交集,其結果是寮國未能在東西方之間實現中立。

寮國之所以會成為東西方爭奪的焦點,與其地緣價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第一次印支戰爭中,北越進軍寮國、調動法軍,減輕了越南戰場上的壓力,並贏得戰場主動權,為第一次印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印支戰爭,又稱法越戰爭

第一次日內瓦會議期間,東西方有關國家從各自的政策思路出發都試圖利用寮國地處冷戰前沿、與中國、泰國、越南南北方接壤的地緣價值:美國力圖把寮國變成反 共 反 華的橋頭堡,謀求在寮國建立起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軍事存在;中國、蘇聯及北越試圖把寮國建成東西方在印支地區冷戰衝突的緩衝地帶,寮國中立。日內瓦會議後艾森豪威爾政府從僵硬對抗的視角出發,認為寮國邊界的四分之一與共產黨國家接壤,處在潛在的共產主義力量入侵的第一線,是共產黨國家向東南亞腹地滲透擴張的門戶。基於此確立起以東南亞條約組織「保護」寮國,直接軍事、經濟援助寮國,破壞寮國中立及建立聯合政府的政策。

中國、蘇聯及北越從和平共處的政策出發,努力維護寮國中立。一方面,1960到1961年間,面對美國在以寮國為中心的冷戰中的不利地位,艾森豪威爾政府從「多米諾骨牌」理論的邏輯出發,認為「如果共產黨在寮國建立強有力的地位,西方在東南亞地區就完了」。它誇大了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威脅,認為寮國是多米諾骨牌中即將倒下的第一張牌。另一方面,1959年以後,北越在謀求民族統一的鬥爭中不再排除軍事手段的使用,視寮國為聯繫南越的重要通道,並將其劃入本國統一戰爭的一個戰區。在這裡寮國除具有美國賦予的通向東南亞腹地的門戶、多米諾骨牌中即將倒下的第一張牌的地位外,又具有了通向南越的軍事走廊的價值。肯尼迪政府上台後轉而謀求寮國中立,試圖通過寮國中立封閉經寮國聯繫南越的陸上通道。這是美國政府對寮國地緣價值的又一體認。1963年以後隨著東西方在寮國的爭奪更多地側重軍事手段的使用,寮國的地緣價值主要表現為它是從陸上聯繫南北越的軍事走廊,雙方都謀求控制胡志明小道。

胡志明小道

在東西方各自盟國關係問題上,英、法基本持支持寮國中立、建立聯合政府的立場。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英、法擺脫美國影響,贊同寮國中立化。日內瓦會議後英、法反對武力解決巴特寮問題,英、法兩國對在印支使用武力均持迴避態度,限制了美國政府的政策選擇,終艾森豪威爾政府之任也沒能作出向印支出兵的決定,這與英、法的掣肘是分不開的。

肯尼迪政府上台後英、法繼續支持寮國中立,建立以富馬為領導的聯合政府,肯尼迪政府在寮國中立問題上與英、法分歧不大,在軍事上迭遇挫折後才接受富馬出掌寮國聯合政府。約翰遜政府上台後,在印支政策上更多倚重武力手段的使用,與英、法盟國漸行漸遠,終於導致寮國的冷戰轉化成熱戰。

艾森豪威爾和肯尼迪

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蘇聯一直支持在印支地區奉行與西方力量和平共處的政策,僅在1960年底到1962年第二次日內瓦會議結束的時間裡,對巴特寮、富馬政府及北越採取有限的軍事援助政策,1962年日內瓦會議後蘇聯淡出了在寮國的紛爭。直到1959年,中、越兩國在印支地區均奉行和平共處的政策,與蘇聯協調一致。1959年以後,中、越兩國不再排除巴特寮在寮國使用軍事手段回應右派的進攻。1960—1961年,在北越支持下,巴特寮的控制區急劇擴大,中、蘇、越在第二次日內瓦會議期間又一次合作,構建了寮國的中立機制。越南在1959年以後奉行武力實現國家統一的政策,十分看重經寮國聯繫南越的通道。1960—1962年,北越一方面在中蘇主導下同意構建寮國的中立機制,另一方面在寮國武力支持巴特寮擴大控制區。1962年在中國的印支政策轉向大力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後,北越的對外政策脫離了蘇聯的軌道。1962年以後,越南並沒有對第二次日內瓦會議確立的寮國中立機制予以認真遵循。約翰遜政府上台後,由於美國的印支政策側重軍事手段的使用,寮國的中立終於沒法確立,以寮國為中心的冷戰也走向熱戰。

寮國與冷戰關係的四個階段

寮國與冷戰關係的這一本質在1954—1964年的不同階段分別具有不同內涵。

第一階段為1954—1957年。在此階段,美國反對寮國走向中立,視寮國中立為共產主義接管寮國之始。為抵制中立,艾森豪威爾政府先後推行成立東南亞條約組織「保護」寮國,給寮國以直接經濟、軍事援助的政策。中、蘇、越等社會主義國家奉行與寮國和平共處、以和平爭取寮國中立的政策。其結果是寮國王國政府遵守《日內瓦協議》,並組建了包含寮國左翼力量巴特寮成員的聯合政府。美國反對寮國中立的政策受到東方有關國家和平共處外交的有力剋制,暫處下風。

第一次日內瓦會議

第二階段為1958—1961年艾森豪威爾任期之末。在此階段,美國政府加大反對寮國中立的政策力度:扶植、發展寮國右翼保守勢力、謀求建立寮國右翼聯盟以反對寮國國內主張中立的力量。結果《日內瓦協議》有關寮國中立的條款及寮國聯合政府被推翻。從1959年初開始,中國、越南支持寮國左派力量軍事自衛,反對美國政府及寮國右翼破壞中立的政策行為。1960年蘇聯也積極支持越南及寮國左翼力量,主張以有限軍事鬥爭維護寮國中立。在此階段,東西方的較量較第一階段烈度更強、在寮國的捲入程度也更深,在外部大國的介入下,寮國內部力量發生分裂,以富馬、貢勒為代表的中立力量與巴特寮會合,共同抗擊富米、文翁為首的右派勢力。在以是否允許寮國中立為核心的爭奪中,寮國陷入外部大國擠壓與國家分裂的旋渦中,寮國國內形勢與大國關係一起走進危機。

第三階段:1961年肯尼迪上台到1962年7月,第二次日內瓦會議結束。肯尼迪政府放棄了艾森豪威爾政府反對寮國中立的政策,轉而謀求在寮國建立中立聯合政府。這一轉變的原因有二:如想有效抵制寮國中立美國必須進行軍事捲入,肯尼迪政府對軍事捲入寮國沒有勝算;肯尼迪政府希望通過國際監督寮國中立,封閉北越通過寮國向南越的滲透,把寮國與越南問題分離,以便集中力量處理越南問題。蘇聯希望迴避美蘇在寮國的對抗,談判建立起美蘇均能接受的中立。對於北越的統一鬥爭,蘇聯採取置身事外的態度。越南黨政治局對蘇聯的和平共處外交路線不予認同。隨著1961年3月寮國雨季的提前開始,中、越認為在寮國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已很困難,因此同意與美國談判。在談判中,中、蘇、越保持協調一致,與美國達成一個重建寮國中立的協定。

為抗議《日內瓦協議》,吊起胡志明以及戴高樂人偶(西貢)

第四階段:1962年7月—1964年8月。1962年寮國達成的中立十分脆弱:寮國國內三派力量各自保有自己的地盤與軍隊、國際監督機制受到各派力量抵制。越南認定越南民族統一的實現必須訴諸軍事手段,為此不惜以軍事鬥爭保有經寮國聯繫南越的通道,寮國中立與否已經服從於越南的民族統一事業。肯尼迪政府對寮國中立機制的侵蝕保持低調。約翰遜政府上台後,美國的印支政策更倚重軍事手段,隨著越南戰爭升級,東西方在印支地區的軍事對抗加劇,寮國中立機制全面崩潰,走進熱戰。

影響寮國中立的三個層次因素

在是否允許寮國中立問題上東西方有關國家的政策受到三個層次因素的影響:美蘇全球冷戰戰略、在東南亞地區層次上發揮作用的力量、寮國本國國內的力量變化。對這三個層次因素的剖析構成本書的分析框架。

首先,美蘇全球冷戰戰略。斯大林逝世後,東西方關係流露出緩和跡象。蘇聯對西方的戰略很快確定為和平共處。蘇聯對印支地區的政策受到其和平共處戰略思想影響,認為和平與停火有助於緩和印支局勢,並能為其他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利條件。因此蘇聯願意維護《日內瓦協議》。對蘇聯而言,寮國的價值在於它是日內瓦會議安排的組成部分,是維護印支和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蘇聯基於以上認識,支持寮國中立。蘇聯雖然支持寮國中立,但認為印支地區對本國利益意義不大。同時,蘇聯不願意因為印支地區的冷戰破壞與西方的和平共處,但又不能改變中、越在印支地區奉行對抗性政策,在此種情況下,1960—1962年,蘇聯在印支積極介入、維護中立的政策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在1962年日內瓦會議後,發現其不能改變中、越的印支地區政策後,旋即淡出。在美蘇全球冷戰層面,在是否允許寮國中立問題上,比之蘇聯,美國這一不利於中立的因素更具經常性,且更為有力。

冷戰時局圖

日內瓦會議後,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全球戰略重點之一是遏制中國。在第三世界,該政府推行雙重遏制政策:既遏制共產主義也遏制中立主義。反對寮國中立同時滿足美國政府既遏制中國又反對共產主義在第三世界發展壯大的雙重需要:一方面,寮國與中國接壤,控制寮國可把其變為反 華的橋頭堡;另一方面,寮國國內存在中立主義傾向,艾森豪威爾政府視中立為滑向共產主義的前奏。其印支政策是謀求控制寮國、穩住南越。在對第三世界的政策上,艾森豪威爾政府更多地倚重軍事援助、扶植本土右翼勢力、中央情報局秘密活動等強硬手段。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很快把寮國推向分裂與戰爭的深淵。

肯尼迪總統上台伊始,美蘇關係危機不斷:柏林危機、豬灣事件、剛果危機等。美蘇急需改變兩國在熱點地區可能發生直接對抗的冷戰態勢。在寮國消除危機成為兩國首腦1961年維也納峰會上的唯一共識。另外,肯尼迪政府在中立問題上的政策與艾森豪威爾政府不同,其認為中立有可資利用之處。如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中,從遏制中國的需要出發,美國政府調整對印度的政策,大力向印度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隨後美印關係在肯尼迪任期獲得較快發展。在寮國接受中立也是出於在次要問題上妥協以謀取更大利益的考慮:以外交手段堵住經寮國聯繫南越的通道,以集中力量于越南。總體說來,肯尼迪政府對第三世界國家中立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

在美蘇全球冷戰層次上,美國兩任政府形成兩種中立觀: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敵視與抵制中立的中立觀,肯尼迪政府實用主義的中立觀。這兩種中立觀都忽視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冷戰體系中謀求恰當位置的努力,其出發點都是美國冷戰戰略的需要。這兩種以利己為目的的中立觀念一旦轉化為現實政策勢必引起社會主義陣營的反對,在客觀上只能起到挫敗中立的作用。

介紹艾森豪威爾政府及閣員的美國宣傳單

其次,在東南亞地區層次上,對寮國能否中立產生影響的因素。在此層面存在四支主要力量:兩個與東南亞相鄰的大國——中國、印度;一個印支地區大國——越南;包括英國、法國、泰國等在內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其中對寮國中立最具影響力的是中國與越南。中、越兩國在寮國中立問題上的態度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1954—1960年中越雖然致力於維護寮國中立,但在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抵制下未達到目的;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後美方願意接受寮國中立,但中、越兩國與美國的政策始終無法交會,形成寮國中立的外部支撐。

從1959年起,中、越兩國以和平共處維護寮國中立的政策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敵視、抵制中立政策的作用下已無法維持。1959年2月,寮國薩拉尼空政府正式宣布不再受《日內瓦協議》制約。從1959年二三月到1960年晚些時候,中、越對老政策調整為支持巴特寮以軍事自衛維護寮國中立。

1960年底,越南擺脫蘇聯對老政策束縛,不再堅持以有限的軍事鬥爭維護寮國中立,而是強調以有力的軍事鬥爭支持寮國左派力量發展壯大,以配合南越的武裝鬥爭。

關於美蘇冷戰的漫畫,畫中人物為赫魯曉夫與肯尼迪。

東南亞條約組織在寮國中立問題上的表現是聲勢可觀、作用有限。

英、法兩國在寮國中立問題上態度騎牆:一方面,作為西方盟國,兩國要對美國支持寮國右翼力量的政策表現出一定支持,另一方面又在骨子裡認同寮國中立。英國不希望在印支地區與共產黨國家發生軍事衝突,認為東南亞地區唯一值得西方以武力「保護」的國家是馬來亞,且英國是日內瓦會議主席國,對維護《日內瓦協議》有著條約義務。法國更傾向於《日內瓦協議》中有關寮國中立的安排,這可以維護法國在寮國的軍事存在。泰國從地緣角度考慮視寮國為泰國抵禦共產主義威脅的前沿陣地,因此積極支持寮國內部的極右力量,對西方以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名義在寮國進行軍事干涉大力支持。但泰國力量畢竟有限,美國不能無視英、法態度。總體而言,在是否允許寮國中立問題上,東南亞條約組織內部一盤散沙,既無法有力地支持艾森豪威爾反對寮國中立,也無法有力地支持肯尼迪接受寮國中立。它的表現是「成立時象只獅子,可行動時卻象只綿羊」。

出席日內瓦會議(1954)的各國代表

印度在是否允許寮國中立問題上的影響是通過國際監督委員會實現的。根據《日內瓦協議》,寮國的國際監督委員會由加拿大、印度、波蘭三國代表組成。但國際監督委員會成立後一直缺乏交通工具,作用有限,美國拒絕向其提供直升飛機,國際監督委員會的人員無法進入寮國北部的高山密林,因此不能對寮國中立進行有效監督與維護。1958年7月,在富馬政府催促下,國際監督委員會宣布無限期休會。1961年,鑒於寮國國內緊張局勢,國際監督委員會在印度等國的提議下重又組成,並於5月8日午夜返回萬象。在寮國建立起第二個聯合政府後,國際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十分有限:寮國聯合政府中的左、中、右三派力量各有各的地盤、軍隊,且不向委員會提供三方控制區的地圖,國際監督委員會展開調查時有關方面很少願意合作。印度通過國際監督委員會支持寮國中立的政策並未收到大的成效。

最後,寮國國內政治力量的變化。從1954年日內瓦會議結束到1958年8月富馬政府下台,寮國國內主張中立的力量呈上升趨勢。但隨後右翼勢力在美國扶植下迅速發展,並和王國政府軍隊緊密結合。1960年貢勒政變後,寮國中立力量與貢勒的軍事力量結合,但無論比之巴特寮還是富米的右翼力量,中立派都顯得單薄軟弱。寮國的中立力量在左、右兩支力量間搖擺。1960年12月—1962年4月倒向巴特寮與右派進行對抗,從1962年4月起,中立派開始受到左派的瓦解與排擠,1963年中立派又倒向右翼力量,直到寮國國內走向熱戰。

結論

總體而言,在美蘇全球冷戰、東南亞地區及寮國國內三個空間層次上,有利於寮國建立起中立的因素較少、較弱。對寮國中立起決定性作用的外部力量:美、蘇、中、越的政策無法形成交會為寮國中立構建起穩定的外部大國支撐。中、蘇、越支持中立時,美國竭力破壞中立,美國願意接受中立時,中、越已經決定放棄中立。在寮國國內中立力量相對弱小,不能對寮國政局形成有力控制,不得不在東西方之間來回搖擺。其他因素,如東南亞條約組織、國際監督委員會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這樣,以寮國為中心的冷戰在第一次印支戰爭的硝煙中拉開帷幕,又在越南統一戰爭的推動下走向熱戰。1954—1964年東西方之間無法就寮國建立中立達成一致,寮國的中立只能以失敗告終。

肯尼迪政府的寮國政策

應當指出的是,在三個層面的因素中,對寮國中立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東南亞地區層面的因素,其中越南對寮國中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巴特寮的產生是越南黨支持幫助的結果。1954—1959年,越南對寮國局勢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巴特寮,在中蘇和平共處外交路線規制下,越南在處理與寮國的關係時也採取和平共處方針。1959年之後,隨著越南黨決定開展武裝鬥爭實現國家統一,北越開始在寮國開闢出聯繫南方的「胡志明小道」,在越南統一戰爭的背景下,寮國具有了重要的軍事戰略走廊的價值,由此加劇了東西方對寮國的爭奪。越南在1959—1961年幫助巴特寮擴大勢力範圍,直接出兵寮國參加那裡的軍事鬥爭。1962年之後,越南在寮國留下大量部隊,並派出軍事顧問。

寮國突出的軍事地緣價值是越南統一戰爭的背景賦予的,是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冷戰賦予的。同時,越南也是寮國左派力量的有力後盾。在寮國問題上,沖在第一線的是越南。

寮國中立的破產其原因從政策演變的角度看,是大國政策無法交集於允許寮國實現中立。但究其根本,還是由於寮國地處印支地區東西方衝突的第一線,東西方大國在印支冷戰舞台上誰都不甘心放棄對寮國這個具有突出地緣價值的國家的控制。突出的地緣價值令寮國成為東西方爭奪的焦點,也成為寮國無法實現中立的根本原因。(本文摘自《挫敗中立:1954-1964年的寮國與冷戰》一書,標題為編者所擬。)

圖書簡介

《挫敗中立》,代兵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7.7

冷戰時期寮國地處印度支那地區東西方敵對的前沿,在第一次印支戰爭中就表現出突出的軍事價值。1954-1964年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有關國家圍繞寮國展開激烈的爭奪。1954年第一次日內瓦會議上,東西方有關國家建構起寮國中立的國際機制,但艾森豪威爾政府奉行以對抗為特徵的印支冷戰政策,蓄意破壞寮國中立。1960-1961年間,圍繞寮國的冷戰對抗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國際危機。肯尼迪總統上台後,面對這場危機竭力迴避出兵寮國,1961-1962年間召開的第二次日內瓦會議重新建構了寮國的中立機制。但這一中立十分脆弱,隨著肯尼迪、約翰遜政府在越南的軍事介入的加深,美國的印支政策越來越具有軍事對抗意味,東西方大國對寮國的激烈爭奪最終挫敗寮國中立,以寮國為中心的冷戰也隨即轉變為「熱戰」,寮國成為越南戰爭的副戰場。

作者簡介

代兵,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專業博士。現任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副教授。先後在《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校刊)、《世界經濟與政治》、《史學月刊》、《史學集刊》、《現代國際關係》、《南亞研究》等海內外知名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潘一寧:中國爭取寮國中立的外交(1954—1957)
寮國將認可中國發明專利審查結果
慵懶的寮國(二)萬象萬千
實拍:泰國緬甸寮國和湄公河金三角
寮國大紅酸枝、寮國酸枝及緬甸酸枝的主要區別

TAG:失敗 | 寮國 | 中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