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中國GDP數據的幾個認識誤區
【中國的GDP數字一直受到多方質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為觀察者網撰文指出,他也同意中國GDP的增長率有可能被高估。但他研究發現,無論是用獨立學者和機構的數據還是他自己估算,過去30年中國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都遠遠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文章指出,中國的快速增長是個經濟學之謎,無法用數字造假、基數低、勞動力廉價、改革開放、出口拉動等因素來簡單解釋。本文為朱天教授就中國經濟增長之謎所撰寫的系列文章之一,後續文章敬請期待。】
中國的增長快過所有國家
中國經濟從1978年至今的絕大多數年頭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GDP平均年增長率接近10%,人均GDP增長超過9%, 起碼從官方公布的GDP數字來看是這樣的。這個速度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在1982-2012的三十年里,發達國家(指高收入的OECD國家)的人均GDP年均增長率是1.86%,而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則高達9.12%,如表1所示。(除非特別指出,本文所說的增長率都是指去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過發達國家一般並不會讓人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大多數讀者都會說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起點低或者說人均GDP的基數低。經濟學家把這叫做趕超效應(catching-up effect)。
但是,收入低的國家經濟增長一定快過收入高的國家嗎?事實並非如此。從表1可以看到,在1982-2012三十年間,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只有1.38%,還低於發達國家的速度;而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年均增長率也只有3.08%,遠低於中國。
從圖1也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在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與起初(1982年)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來衡量)並沒有明顯的關係。事實上,除了非洲小國赤道幾內亞由於90年代中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而迅速暴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三十年里是世界上最快的,比增長速度排在第二位的不丹還要快3個百分點,比增長速度也較快的印度要高出一倍。
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僅遠遠快過發達國家,也遠遠快過幾乎所有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這才是令人驚奇的!
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被一致認為是改革開放的結果。改革開放固然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1978年以後中國的經濟增長要大大快於1978年之前的增長,但並不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遠遠快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事實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都進行了市場化的經濟改革,表1也顯示,發展中國家總體的增長速度在過去二十年里也確實有所加快,尤其是最近十年里,無論是低收入還是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都大大超過了發達國家;但與中國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所以,中國增長之快不是簡單地用改革開放就能夠解釋的。
GDP總量可能被低估
中國經濟增長如此之快會不會是因為增長率被官方數據大大高估了呢?中國的GDP統計數據水分很大似乎已經眾人皆知,但問題還不那麼簡單。GDP總量有水分與GDP增長率有水分不是同一回事,而且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水分究竟有多大。
十幾年前,美國一位著名的中國經濟專家羅斯基就撰文質疑中國1998的GDP數據,指出當年的官方經濟增長速度與發電量等的變化對不上,引起很大反響。事實上,李克強總理當年在遼寧當省委書記時也並不太相信官方統計出的GDP,而更相信發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量等數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還以這三項指標創造了一個所謂的「克強指數」來反映中國宏觀經濟的變動情況。
大家知道,直到最近,中國的GDP數字都是考核幹部的一個重要指標,地方官員虛報GDP的動力很大,各省市的地方GDP之和都要大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數字。所以,中國的GDP數據幾乎可以說肯定是不夠準確的,起碼與統計制度更完善的發達國家相比是這樣的。
雖然GDP數據有人為誇大的可能,但另一方面,中國的GDP也有被官方統計方法低估的可能。例如日本一橋大學伍曉鷹教授十幾年前就指出,由於中國GDP核算的覆蓋程度不足,GDP可能至少被低估了10%。確實,中國服務業的增加值長期被低估,以至於在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以後國家統計局將該年的GDP調高了16.8%,多出來的部分90%以上是因為調高了第三產業的增加值。
即使如此,隨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中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仍然存在低估的可能性。摩根斯坦利亞洲研究部2009年的一份報告(作者是王慶和章俊)就指出,由於官方數據低估了實際的住房消費和個人醫療支出,因此官方的服務業數據是過低的。本人和復旦大學張軍教授的研究也表明居民自有住房的虛擬租金作為GDP的一部分在中國官方統計里被大大低估了,被低估的價值有可能佔到官方GDP的4%-5%。
中國的GDP總量雖然可能被低估,但中國的GDP增長率卻很可能被高估了。高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通貨膨脹率被低估了,因此從名義GDP增長率計算出來的實際增長率就會被高估。第二是改革開放初期的GDP可能被低估了,因為那時候中國還沒有GDP的概念,現在公布的當年的GDP都是後來估算的結果;三十多年前GDP水平的低估使得三十多年來的GDP的增長率被誇大了。
獨立數據顯示GDP增長率可能被高估了2-3%
那麼中國的GDP增長率到底被高估了多少呢?根據伍曉鷹教授和已故的麥迪遜(Angus Maddison)教授的估算,中國1978-2003年的GDP年增長率是7.85%,而不是官方的9.59%。他們的研究也影響了學術界廣泛採用的賓大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對中國GDP數據的處理,該表調低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
賓大世界表最初是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國際價格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Prices Program),根據各國商品價格的調查結果而編製的按購買力平價調整過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現在則是由賓州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學者共同建立,並且維護的一個用於比較國家間實際GDP的資料庫,目前的最新版本的數據叫PWT 8.0。
表2比較了根據麥迪遜的數據所計算出來的中國與一些國家和地區在1980-2010三十年間的經濟增長率。表3給出了根據麥迪遜的數據和賓大世界表的數據分別計算出來的中國及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可以看出,這兩組數據給出的中國人均GDP增長率較官方結果低了2-3%。如果我們相信這兩組數據比官方數據更可信,那麼還是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過去三十年里仍然名列前茅,遠遠快於世界平均水平。
恩格爾係數推算增長率
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官方GDP和物價指數的數據都有造假的可能性,但居民的消費結構數據不太可能造假。下面我就用一個新的方法、即通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來推算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
一般說來,隨著一個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食品支出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會下降,這個比例叫恩格爾係數,這個規律叫恩格爾定律,是十九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Ernst Engle, 1821-1896)發現的。恩格爾定律也適用於國家層面,即是說,一個國家居民的食品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佔比也會隨著人均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安克爾教授(Richard Anker)在2011年發表的一個研究中搜集了世界上207個國家和地區的恩格爾係數,他將這些國家和地區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以購買力平價折算的人均GDP(2005年不變價美元)由低到高分成10個國家數相同的組別,稱為十等分組,然後計算出每個等分組約20個國家(或地區)的恩格爾係數的平均數,結果見表4前兩列。安克爾在論文中沒有給出十等分組的人均GDP區間,我在表5第3列補上了這十組數字,用的是世界銀行1998年各國人均GDP數據。選擇用1998的數據是因為安克爾所用的各國恩格爾係數和GDP數據的年份是不相同的,中位數年份是1998年。因為用的是美元不變價作為收入單位,選擇哪一年的數據對結果影響應該不太大。
原則上,我們可以從住戶調查數據計算出中國各年的恩格爾係數。為了便於跨國比較,安克爾所定義的恩格爾係數中的居民食品支出不包括煙草、酒類和在外用餐的費用;而中國統計的居民食品支出則包括了這三項。
但從官方的統計數據里,我們不知道1992年之前這三項消費支出是多少;1992年後,我們也只知道城鎮居民食品支出中這三項的消費數據,但沒有農村住戶的數據。所以,我們只能算出1992年開始的中國各年的不包括煙酒和在外就餐支出的恩格爾係數:1992年是43%,2012年是25%。
與表4的結果相比,1992年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介於第三和第四收入等分組之間,對應的人均GDP水平大約在倒數百分之三十的國家的位置,約等於1040美元;2012年該係數介於第七和第八等分組之間,對應的人均GDP水平大約在倒數百分之七十、順數百分之三十的國家的位置,約等於7400美元。
這樣根據恩格爾係數反推出來的中國城鎮人均GDP從1992到2012年大約增長了6倍,年均增長約10%,這顯然是一個很快的速度。因為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較城鎮居民要慢些(年均約慢1個百分點),所以全國人均GDP增長速度要略低於10%。當然,由於各國恩格爾係數與人均GDP的關係不完全是不變的、一一對應的關係,因此用恩格爾係數的變化來倒推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得到的結果並不非常準確,只能作為對官方數字不信任時的一個參考。儘管如此,20年里,我國的恩格爾係數迅速下降,與中高收入國家的水平相當,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一定是非常快的。
居民收入被低估
至此,中國過去三十年的GDP快速增長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了,但是GDP只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指標,老百姓收入的增長才是更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下面我就用住戶調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農村居民的純收入)變化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因為住戶調查的收入和支出不是政績考核的一部分,所以人為誇大的可能性較小。
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中國的居民收入可能被大大低估了,比較有影響的包括學者王小魯的研究。雖然住戶調查的收入數據在絕對值上可能被低估,但只要低估的程度各年變化不大,據此計算出來的居民收入的增長率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會比較小。其實,中國現在的收入分配不均程度很高,高收入的家庭在住戶調查中的比重偏低,因此住戶調查得到的家庭收入的低估程度可能比較嚴重;而三十多年前收入分配比較均等,幾乎沒有很高收入的人,所以那時的住戶抽樣調查應該比現在更有代表性,收入被低估的程度應該較低。所以,真實的收入增長率很可能比根據住戶調查數據計算出來的增長率還要高。
表5顯示,從1982年到2012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了50倍,年複合增長率是14.01%,但同期消費物價指數每年上漲5.56%,所以,去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是8.45%,略低於同期9.12%的人均GDP增長率。
當然,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有可能被低估了,所以實際收入的增長可能沒有8.45%這麼高。為了避免使用中國官方的通貨膨脹率,我先用官方的匯率將人民幣收入換算成以美元計的收入,由此計算出中國201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40.63美元,是1982年193.71美元的13.63倍,這樣得到的複合年增長率是9.1%。
也就是說中國居民的收入按美元計算每年增長了9.1%。同期,美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年複合增長率只是3.14%,比中國低了近6%。這一時期美元的通貨膨脹率是2.93%,所以按美元不變價計算,中國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率是6.17%,而美國則是0.21%。
由於中國在1982年的人民幣匯率是被高估的,而2012年的人民幣匯率通常被認為是低估了的,因此,用官方匯率計算出來的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長率還低估了真實的增長。另外,按照世界銀行使用的購買力平價調整過的人民幣匯率計算,中國1982年的人均收入是200美元,2012年達到4003美元,翻了20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5%,去除美元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增長率為7.57%。
所以,不管用什麼數據來看,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裡說的收入增長是個平均的概念。由於中國的收入分配不均程度在過去30年里上升很快,從一個收入分配最為均等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收入分配很不均等的國家,因此,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速度可能遠小於平均增長速度。
中國的快速增長是個謎
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多年的增長率很可能沒有達到每年10%,任何一年的GDP數字和增長率都不一定可靠,但從長期的角度去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還是相當快的,快過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這個事實應該沒有多大疑問。
中國經濟增長快過發達國家並不奇怪,畢竟中國經濟的基數本來很低,儘管增長了這麼多年,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很落後。但是為什麼中國能夠做到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同一時期里都增長緩慢呢?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重要的經濟學之謎。
關於中國的高速增長有不少膚淺的解釋。例如有人說中國增長是因為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但是所有低收入國家勞動力都很廉價,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麼快增長。
再例如,媒體上常常看到中國的快速增長是靠出口拉動的說法。如果出口就能夠拉動增長,那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小國家——都可以通過出口來達到高速增長,世界上早就沒有這麼多落後國家了。其實,出口作為需求的一部分並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
一個國家的出口在經濟中的比重取決於很多因素,與經濟增長率沒有直接的關係。雖然中國出口的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一位,但這不能說明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也是最高的。中國經濟的體量本身就很大,出口的絕對量多並不奇怪。例如,中國的出口總量只是韓國的3.5倍,但中國經濟的總量是韓國的7.3倍,所以,韓國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要大大高過中國。
如果用出口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中國在2012年只是27%,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出口國,並不比其他發展中大國印度、墨西哥和土耳其更依賴於出口。中國的出口佔比大大高於美日,但美日作為最大的兩個發達經濟體,其出口佔比屬於全世界最低的水平。由於中國出口總額中的國內增加值遠低於美日,因此如果用國內增加值來衡量,中國的出口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與美日的差別就不大了。
中國並非是歷史上第一個保持了30多年快速增長(人均GDP年均增長超過6%)的經濟體,日本、東亞四小龍和非洲的波札那都曾經做到了這一點。除了波札那以外,前五個國家和地區都先後加入了發達經濟體的行列。所以,中國增長之謎也可以說是東亞增長之謎的一部分。
中國是否也會像日本和東亞四小龍一樣在可預見的將來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呢?這是需要另一篇文章來回答的問題。如果你對中國增長之謎的解釋是中國人勤勞、中國人聰明、五千年文明、改革開放乃至政府有效和國家穩定,那你對中國的前途就應該很樂觀了,因為這些因素在可預見的將來應該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不過,事實往往要遠比這些複雜得多!
推薦閱讀:
※整體觀念思考中國近代史
※靠背椅:像筷子與大米那樣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
※中國酒店設計的八大趨勢是什麼?
※外國人過中國春節有多拼? 看完這些服氣了!
※中國現行五級政府層級及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