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時代到鄧時代 | 記錄中國影像的最後一座重鎮消逝了

1

這大概是周恩來生平唯一一幀剪刀手。

這一天是1971年7月18日,周的表情很從容,甚至,還很輕鬆。十天前,他秘密接待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客人:亨利.基辛格博士,這次會面的成果在一年以後震驚了全世界。

然而,周的這個手勢,並不是在慶祝勝利——他是在對來訪的法國國民議會代表團團長佩雷菲特說:「當年在巴黎的時候,我的確在學習;第一,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第二,學習了列寧主義。」

拍下這張照片的人,也是一個法國人,他叫馬克.呂布(Marc Riboud)。1949年以後,馬克.呂布是第一位獲准進入紅色中國的西方攝影師。在此後的很多年裡,他可能也是唯一一位可以在北京街頭自由拍攝的西方人。

從來沒有一個外國人,為這個古老的國度留下如此多的影像——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里,馬克.呂布22次來到中國,直到2010年「直覺的瞬息:馬克.呂布攝影回顧展」在上海開幕。

那一年,馬克87歲,因為帕金森症,他步履蹣跚,手也抖得厲害,唯一沒有停止的,是對著無比熟悉的中國,按下手中的快門,只是換成了3200度的膠捲。

就在前天,這位93歲的老人在法國辭世。

這是世界攝影史上悲傷的一天,繼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和何奈.布里(Rene Burri,1933-2014)之後,紀實攝影的最後一座重鎮,也終於消逝了。

2

1956年,馬克.呂布第一次獲准進入中國。在從香港開往廣州的火車上,他拍下了一個中年女人的肖像,這是他發表的第一張有關中國的照片。

多年以後,馬克.呂布回憶說:「這張照片是我在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時拍攝的。從所帶的行李判斷,這個身穿黑衣的婦女是個農民,雖然她那種成熟的優美讓人覺得她是在城裡生活的。人們看到的亞洲某些地方的人,是連一點人的尊嚴也沒有的,他們往往處在一種完全被拋棄的狀態,而這張照片立即完全改變了這種印象」。

在香港詩人廖偉棠看來,拍下這張照片的馬克.呂布猶如一個偉大的魔術師,他按下快門的手指,就是連接時空的魔術棒,藉由鏡頭讓隔世的靈魂互相安慰。

廖偉棠說,馬克.呂布照片里的中國人表情或困惑、或痛苦、或迷醉、或執著,都能看出攝影師在按下快門一刻的感動和激情,在那個年代,被攝者和攝影者同樣純樸,讓今天的觀者慚愧。

3

這是1957年的北京王府井,祖國山河一片紅中,與時代逆行的一位沒落貴族。

馬克.呂布說,「五十年代我來到東方,發現這裡有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完全不同的文化,有濃厚的時間的印記,這些都是讓我感興趣的地方」。

終其一生,馬克.呂布不會說漢語,更沒有成為漢學家,但是對於這個國家,他拍得比任何其他國際攝影師都多,他一直堅持一個局外人的立場,以持有別開生面的視角,準備好迎接意外的驚喜。

廖偉棠說,過去的十多年,老一輩大師只有馬克.呂布代表了樸素、老實的攝影根源——正是這種謙遜的攝影者姿態,才得以使他可以捕捉前述這種在當時毫不起眼、今天卻是時代凝縮象徵的民間細節。

馬克.呂布鏡頭裡的中國

▲1957年,北京飯店,波蘭總理約·西倫凱維茲訪華招待宴會。在參加宴會的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長征時期的英雄,毛澤東敬酒時,他們都趕緊模仿著毛舉杯,然後很費勁地用著西餐的刀叉。作為出席宴會的唯一一位外國攝影師,馬克.呂布曾接到了一條神秘的禁令:不得從正面拍攝這個偉大的「舵手」。但無論如何,在這個特殊的夜晚,他還是拍到了一點東西:從正面,拍到了毛澤東在喝一杯茅台酒。

▲毛向波蘭總理夫人敬酒。

▲同樣這次宴會上的周恩來。

▲1965年,接受馬克訪問的周恩來。

▲1982年,鄧小平準備接待到訪的法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喬治·馬歇。他穿著此時這個國家的幹部必穿的服裝曾經三起三落的鄧小平,正在領導中國跨過一道門檻,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1957年,北京,寒街上的小孩。

▲1957年,北京,表演胸口碎大石的藝人。

▲1957年,北京故宮。

▲1957年,中央美術學院。毛澤東嚴禁所有裸體模特,他們被認為是頹廢的、腐朽的資本主義的寫照,當年只留下這個課堂還有裸體模特。

▲1957年的婚禮。

▲1957年,鞍山鋼鐵廠舞會。

▲1957年,由蘇聯援建的武漢長江大橋正在建造中。

▲1965年,示威者抗議美國入侵越南。

▲1965年,文化革命前夕的學生。

▲1965年,北大宿舍。馬克.呂布說:北京大學一向以學生不安分著名。1965年我訪問北大的時候,「護衛天使」把我看得格外緊,允許我訪問的那些學生宿舍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宿舍里的學生既不會講法語也不會講英語。我的拍攝不受限制,但我不能拍那些被認為不正常的或者有資產階級趣味的東西——比如一頂舊的油布傘,或者學生家長從家裡送來的盒裝食品。但幸運的是「護衛天使」並不懂廣角鏡頭的花招,我把他和他的朋友們切在外邊,我真正想拍的是這位扎著長辮子的女生以及她穿的褲線分明的褲子——這在當時不能說是革命的象徵;這位女生當時正在做一件個人主義的消遣:織一件毛線坎肩。

▲1965年,琉璃廠古玩商店。

▲1965年,一對正在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婦。

▲1971年,頤和園。

▲1971年,革命聖地延安。馬克說:修士苦修一樣的窯洞,方方的床,整齊的蚊帳,早上起來沖個涼水澡,這是當年毛澤東在延安率先垂範的新生活方式。這一切在1971年的7月,使阿蘭·佩雷菲特感慨良多而且遺憾:法國的那些毛主義者,也就是1968年5月他那些無法無天的對手,真是沒有學到中國老大哥的真經啊。

▲1971年,「文化革命」中嚴格執行的簡樸生活方式沒有消減這位女生的優雅。按當時的規定,『小紅書』是唯一可以閱讀的材料,毛主席像章是唯一可以佩戴的飾品,辮子也要盡量剪短,而且25歲之前不許結婚,結婚之前不能發生性關係。

▲1971年,武漢長江邊上。矗立在兩個煙囪之間的毛主席像,煙囪是中國新工業化的象徵。

▲1992年,天安門廣場。

▲1993年,張藝謀和他的愛人鞏俐,他們正在合作拍攝《活著》。

▲1993年,深圳。

▲1993年,深圳。

▲1995年,太原。馬克說:我們訪問的這家煤礦,幾乎就是我所能想像的19世紀的英國煤礦,唯一的工具就是鐵鍬和十字鎬。我們拍攝時,工人們朝著相機微笑。傍晚的時候,我們被警察拘留,因為懷疑我們是工業間諜。警察威脅著要沒收我們的護照、相機和膠捲,但最後離開的時候,幾乎成了朋友,因為我們都成功地保住了面子。在中國,知道如何保住面子能讓一個人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1995年,上海。

▲1995年在上海,《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組,正在拍照的馬克·呂布,旁邊是一臉好奇的鞏俐。肖全拍攝

▲ 2010年,馬克.呂布最後一次來到中國,相機依舊掛在他的肩頭。「那天,上海的天空烏雲滾滾,雨下個不停,馬克非要去上海大廈(那是布列松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拍江對面的浦東。……他興奮得不得了。平時他會手抖,但拿起相機,一點都不會抖。」 肖全攝影


馬克.呂布(1923-2016)


推薦閱讀:

《水滸傳》里王倫時代的梁山有多強?
衣櫃定製時代到來:你需要定製空間而非柜子
剩男女時代10類女人易、、、、、、
史界名家評說高華(時代周報 2012-1-5)
誰佔了時代的便宜?

TAG:中國 | 記錄 | 時代 | 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