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將對手變朋友
矛盾面前、共贏為上。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世外桃源」只是詩人美麗的想像。我們遇到矛盾時,習慣於從對立的角度看問題,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更不會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想。往往誇大矛盾雙方的對立的一面,忽略了甚至看不到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一面。總以為打倒對方,清除對立面就是解決了矛盾。站在周易的角度,這就太片面了。換個角度看,敵人可能就是朋友,對手可能就是幫手。人與人相處如此,國與國相交也是如此,和則兩利,斗則兩傷,智者會看到矛盾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尋求實現雙贏的機會。其實打敗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變成朋友。
勞師襲遠【卦圖】地水師
【卦名通解】
「勞師襲遠」這個成語不是很常見。這裡的「師」不是老師的意思,而是指軍隊。這個成語意思是發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一般指冒險的軍事活動。它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向上追溯,「師」作為軍隊的原意源於《周易》的「師卦」,這個卦是異卦(下坎上坤)相疊。上卦為坤卦,代表大地、國土、百姓;下卦為坎卦,代表水澤、溝洫、危險。卦象顯示地面深陷,地下有溝有坑,有危險。就人事而論寓意廣大的國土面臨危險,眾多的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正是軍隊出征,國家處於戰爭狀態之象。從六爻來看,只有下卦的二爻是陽爻,代表積極主動的力量。其他陰爻都代表消極被動的力量。二爻陽爻代表發布命令的統軍大將,其他陰爻代表接受命令的眾多士兵。正是一名將軍受命統兵出征之象。它是《周易》第7卦,排在「訟卦」之後,「訟卦」寓意有矛盾,有爭執,矛盾爭執的一個結果就是興師動眾,發動戰爭。所以「師卦」就是講戰爭的。
「師卦」卦辭翻譯過來說,「堅守正道,軍隊的統帥吉利」。「師卦」告誡我們,應該建立「正義之師」,反對「師出無名」,反對因為小事而「興師動眾」。不得已而「勞師襲遠」時應該慎之又慎。【經典案例】秦穆公勞師襲遠全軍覆沒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後,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之意。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文公及晉文公相繼亡故,就想越過晉境偷襲鄭國。大臣蹇叔認為秦軍孤師遠征,不易成功,且須穿越晉境,易遭晉軍伏擊,反對出兵,可秦穆公卻堅持己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臨近鄭國邊界時,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
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戰機已失,於是只好率軍回國。新即位的晉襄公得知情況後,決心打擊秦國氣焰,維護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為不驚動秦軍,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率軍埋伏於崤山隘道兩側。秦軍從崤山返回時,因為上次經過時很順利,所以並未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親自督戰,晉軍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易理啟示】
【卦圖】水地比
【卦名通解】
「萬里比鄰」這個成語大家不常見,但容易理解。比,連在一起,融合在一塊的意思。「萬里比鄰」比喻大家雖然相隔遙遠,但關係就如同鄰居們一樣親近。
它出自曹植的《贈白馬王彪》:「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向上追溯,比鄰一詞,源於《周易》的「比卦」,這個卦是異卦(下坤上坎)相疊。下卦為坤卦,代表大地、黃土;上卦為坎卦,代表水澤、江河。卦象顯示地上之水向下滲透,土中有水,水中有土,水土交融,難分彼此。正是人際交往,彼此親近得像鄰居一樣。
從六爻來看,只有上卦的五爻是陽爻,五陽爻處於「九五之尊」的尊位,代表國王有中正的德行。不論是賢者還是百姓都真心悅服。正是國泰民安,君臣和睦之象。
它是《周易》第8卦,排在「師卦」之後,與「師卦」相反。「不打不相識」,激烈的戰爭過後,出現了「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狀態。
親近固然是好的。但從周易的觀點看,親近中也包含著矛盾和不安。
「比卦」卦辭說:「親近他人是吉利的,親近應該永遠堅持正道。沒有災禍。但不安定的因素也在親近的關係中增長著,最後來親附的人不吉利」。【經典案例】禮部尚書讓地三尺讓出「六尺巷」
康熙年間,官居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生活在桐城老家的家人要整修府第,但因宅基地界不清,與鄰居屋老吳家出現爭執。雙方互不相讓,鬧到官府。家裡人寫信將此事告訴張英,希望張英利用官威、權勢施加影響,打贏官司。
張英得知事情原委,賦詩一首,以詩代信,送回家中,詩云:「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壘建院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了一條寬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由此而來。這條巷子現存於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現在「六尺巷」已成為桐城古城的旅遊景點,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還成為國家
【易理啟示】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是很多,尤其對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的人來說更是這樣。張英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的時候,沒有利用手中權勢壓服對方。而是以高遠的眼光,開闊的心態勸說家人退讓為先。這種看似違背常態的觀念蘊含著更高的智慧,更遠的眼光。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慾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六尺巷」的故事流傳至今,是因為人們敬佩張英的胸襟氣度。它讓後人懂得了謙讓不僅是美德,更是人際關係的調節器。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係著我們自身的幸福。推薦閱讀:
※外儒內道——中國傳統處世智慧
※【哲思小語】品讀經典語句 成就智慧人生(2)
※《老子》利他精神:退,是格局;分,是智慧。
※【智慧背囊】挫 折
※如果你是只緊貼在甜甜圈上的智慧臭蟲,你能用哪些數學或物理方法斷言自己所處的曲面不是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