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儀公的一生
1976年華縣文物管理革命委員會為保護唐尚父汾陽郭忠武王碑記
特立此碑
唐尚父汾陽郭忠武王碑記正面內容
唐尚父汾陽郭忠武王碑記背面內容
唐尚父汾陽郭忠武王碑記
宋·王彰撰
閻廣勤點注
【點注說明】此碑立於子儀公故里陝西華縣郭子儀祠中。郭子儀祠位於華縣東關,北宋至和元年(1054)由華州知州崔輔所建。嘉祐六年(1061),後任華州知州的趙剛邀請太原府僉署觀察判官王彰撰文,在祠內樹立了「唐汾陽郭忠武王碑」。 碑文追敘了郭子儀的業績,歌頌其功德,記述了郭子儀祠的建造過程。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即公元1556年1月,華州發生8級大地震,石碑仆倒斷為兩截。隆慶元年(1567),陝西布政使甘茹命華州知州李鐄,將斷碑加工後重新鐫刻了王彰的碑文。明《華州志》的編纂者張光孝在此碑文後作跋,記述了重立經過。此碑保存至今,尚稱完好 。現將碑文標點、注釋,以饗讀者,以存文獻。點注時將原文中的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異體字改為通行漢字,其字形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準。
王諱子儀(2),謚曰忠武(3),華州鄭縣人,刺史贈太保敬之子(4)。體貌修偉,天將其傑,以武舉補左衛長史(5),歷諸軍使(6)。
【注釋】:(1)尚父:唐德宗贈給郭子儀的稱號。意為可尊尚的父輩。周文王稱太公呂望(姜子牙)為尚父。德宗為表示對郭子儀的尊重,比之於呂望。汾陽即汾陽郡王,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二月,封於郭子儀。郡王為二等爵位。忠武:郭子儀去世後,德宗贈謚號為「忠武」。(2)諱:音huì;對帝王或尊長的名字,避開不直呼,人死後於名前加「諱」字,以示尊敬。(3)謚:音shī;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後,以其生前事迹,給予的稱號。(4)敬之:即郭敬之。郭子儀之父,生於公元667年,卒於744年。官至壽州刺史,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追贈為太保。(5)武舉:是選拔武官的考試。補:即補缺。官員有缺,就選員補上。左衛長史:宮禁宿衛中的一名主管具體事物的官員。從六品上。據《郭氏家廟碑》碑陰記載,郭子儀此時任職為左衛長上。(6)軍使:唐代宗為了保衛邊疆和畿輔的安全,設立了許多軍事據點,大的叫軍,小的叫守捉,城或鎮。軍、城、鎮都設使,主持該處的軍事。
玄宗世當正觀治定之報⑴,國家無事。開元末天下益以安富(2),上佚下愉(3),危亡之端,有言無然(4),肆於不疑(5)。乾蘊坤奧(6),舋罅日露(7)。
【注釋】:(1)玄宗:即唐玄宗李隆基(716-756年)在位,又稱唐明皇。正觀:即「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627-649年)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史稱「貞觀之治」。碑記作者王彰為北宋仁宗趙禎時人,為避皇帝名諱改「貞」為「正」。(2)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3)佚:通「逸」,音yí,放蕩安樂之意。愉:苟且、懶惰。(4)有言無然:意謂有人進諫而不接受。(5)肆:縱恣、放肆。(6)乾蘊坤奧:天地分崩,比喻非常事變。乾指天,坤指地,蘊為收藏,奧為昏濁。(7)舋罅日露:比喻徵兆日益明顯。 舋:音xiāng,陶器、瓷器上出現的裂紋。罅:音xià,裂開、裂縫。
十五年安祿山反(1),河南北兵大起(2),王自天德軍使(3)、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4),詔改衛尉卿(5)、靈武守(6)、朔方節度使,以軍東討。取靜邊軍(7),斬其將周萬頃(8),蹙高秀岩於河曲(9),克雲中、馬邑(10),開東陘(11)。加御史大夫(12)。
【注釋】:(1)十五年:指天寶十五年,此應為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唐玄宗時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從范陽(今北京市)起兵叛亂,攻陷洛陽、長安二京,在洛陽稱帝,國號燕。至德二年(757年)春,其子安慶諸謀奪帝位,將他殺死。(2)河:指黃河。(3)天德軍: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烏加河東岸。4右兵馬使:為節度使下的武將。節度使總攬一個地區的軍事、財政、民政。朔方節度使轄今寧夏及內蒙西部地區。5衛尉卿:衛尉寺長官,從三品。衛尉寺掌管軍器、儀仗物品。6靈武守:靈武郡太守。靈武郡轄今寧夏中衛及其以北地區,治所在今靈武西南。當時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太守為正四品。7靜邊軍:軍鎮名。在今山西石立一帶。8周萬頃:安祿山大將。9蹙:音cū促,減縮。高秀岩:安祿山大將。河曲:指黃河從內蒙古河套至山西河曲縣南折的這一大彎地區。10雲中: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馬邑: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11東陘:關隘名,在今山西代縣南三十里。陘:音xíng。12御史大夫:御使台長官,正三品。御使台主管糾察彈劾官吏過失。
明年蔡希德陷常山郡(1),執顏杲卿(2),賊守河北郡縣(3)。帥師下井陘(4),拔常山,破賊於九門(5)。攻趙郡(6),生擒賊四千,皆舍之,斬偽太守郭獻璆,軍還。史思明以其徒踵我師(7),王以驍騎五百,更挑戰(8)。至行唐(9),賊罷將遁(10),我師乘之(11),敗之於沙河(12)。賊憤,益軍角逐(13)。王堅壁晝守夕襲,以有餘待其弊,大蹂於嘉山(14),斬馘四萬(15),生擒獲其眾。思明徒跣奔博陵(16)。河北十餘郡,斬賊守以迎王師。
【注釋】:1明年:第二年,指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改元為至德。蔡希德:安祿山大將。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縣。2執:捉住、擒拿。顏杲卿:唐常山郡太守,當時他起兵討安祿山,失敗後被俘遇害,杲音gǎo,明亮。3河北:泛指黃河以北地區。4井陘:即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山上。5九門:在今河北省槀城與正定縣之間。6趙郡:治所在今河北趙縣。7史思明:安祿山大將,安慶緒殺父自立後,史思明又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踵:音zhòng跟隨。8更:連續、交替。9行唐:今河北行唐縣。10罷:通「疲」,音pí。遁:逃脫。11乘:追逐。12沙河:今瀦龍河上游。13益:加。角逐:爭相取勝。14蹂:踐踏,此謂擊敗。嘉山: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境。15馘:音囡,古代戰爭中割掉敵人左耳計數獻功稱馘。16徒跣:赤腳步行,跣音xiàn。博陵: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南。
肅宗幸靈武(1),朝廷新立,王與李光弼全師赴行在(2),國威以振。加兵部尚書(3)、同平章事(4),天下倚其師以為根本。討阿史那(5),定河曲(6)。又明年破潼關(7),走崔乾祐入蒲津(8),奪陝郡(9)、永豐倉(10),潼陝以平(11)。加司空(12)、關內河東副元帥(13)。詔帥師趣京師(14),與賊遇潏水之西(15),王師不利,合其眾保武功(16)。乞降官,為左僕射(17)。從廣平王帥蕃漢兵十五萬(18),進收長安。回紇葉護領四千騎助討(19),王與修好。大戰於香積寺(20),北俾回紇奇兵出其後(21),表裡以攻,賊潰,斬首六萬級,其首張通儒奔陝郡(22),收京師。嚴庄及通儒保陝東抗(23),復以大軍擊之,賊分兵絕歸路,回紇進殺之,馳其後,發十餘矢(24),其埃中賊驚以敗(25)。庄、通儒奔安慶緒,保相州(26)。東都(27)、三河郡邑皆平(28)。加司徒(29),封代國公(30),食邑千戶(31)。入朝,天子勞之曰:「雖吾家國,實卿再造。」
【注釋】:1肅宗:玄宗子,名李亨。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進逼長安時,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至靈武,即位為唐肅宗。幸:指皇帝駕臨。2李光弼:唐朝大將,時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起在河北與叛軍作戰。肅宗即位後,郭子儀與李光弼率軍至靈武。行在:皇帝外出,旅途中的駐地,這裡指靈武。3兵部尚書:兵部長官,正三品。兵部主管武選、地圖、車馬、甲械方面之軍務。4同平章事:全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代以尚書令、侍中為宰相職,又常以他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銜行宰相事。5阿史那:即阿史那從禮,為突厥酋長。初從安祿山反,屯長安後率部叛離安祿山,逃至北方,並欲襲擊靈武。6河曲:指黃河河套地區。當時阿史那從禮叛軍屯集於此。7又明年:第三年,此指至德二載(757年)。8崔乾祐:安祿山部將,時守河東郡(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蒲州鎮)。蒲津:古黃河渡口名。一稱蒲坂津,以東岸在蒲坂得名。蒲坂在今山西永濟蒲州鎮。9陝郡:治所在今河南陝縣。10永豐倉:故址在今陝西華陰東北渭河口,為重要糧倉。11潼陝:指潼關至陝郡地區。12司空: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無實際執掌,用以贈官。13關內:潼關以西地區。河東:黃河以東地區。14趣:同「趨」。京師:指京城長安。即今陝西西安。15潏水:指長安城南的潏河。潏音yù,玉。16武功:今之武功縣。17左僕射:即尚書左僕射。尚書省有左右僕射各一人,為尚書省副長官,從二品。正長官為尚書令,音唐太宗李世民曾為尚書令,故此以後,尚書令不常設置,以僕射主持尚書省工作。但不加「同平章事」銜,不能算宰相職。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18廣平王:肅宗長子,初封廣平王,後立為皇太子。肅宗去世後,即位為代宗。蕃:同番,古時指西部、西南部少數民族。19回紇:今維吾爾族的祖先。當時居漠北,紇,音hè,賀。葉護:當時回紇首領懷仁可汗之子。20香積寺:在長安城南,是佛教一所名剎。21俾:音bǐ,比,意:使。22張通儒:安祿山的西京長安留守。23嚴庄:安祿山的謀士。24矢:音shǐ史,箭。25埃:塵埃、塵土。26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市。27東都:指洛陽,唐代以長安為京師,又稱上都,以洛陽為東京,稱東都。28三河:指河東、河西、河南。古代以今陝西、山西兩省間之黃河南段為準,以東的地區稱河東,即今山西省全境;以西的地區稱河西,即今陝西省沿黃河一帶;河南,今河南省,山東省的黃河以南地區。29司徒:唐代三公之一,正一品,位崇於司空。30代國公:爵位名,為三等爵位。31食邑:朝廷為了賞賜功臣,在一定的地區拔出一定數量的課稅戶,以其租賦供受賞者享用,稱為食邑。
乾元初北討(1),破賊河上,擒偽將安守忠,加中書令(2)。詔以九節度之師(3),討安慶緒。自杏園渡河(4),圍衛州(5),賊悉眾來援。選射者三千伏壁(6),誡曰:「吾小卻,賊進則登噪齊發。(7)」將戰偽遁,賊乘及壘,聞鼓噪矢注如雨(8),因其駭,整眾以覆之,獲偽鄭王安慶和(9),收衛州,又敗賊於愁思岡(10)。明年思明復陷魏州(11)。王師遇賊於鄴南(12),大風冥晦(13),退保河陽(14),詔為東都、山南道副元帥(15)。監軍魚朝恩忌功誣構(16),召還京師。王惟寇孽未殄息(17),忠義憤惋形寢食(18),幾不與賊俱生,三複用三止之(19)。相次思明再陷河洛(20),李光弼兵敗。河中、太原殺其帥(21),乃起為河中、北庭兼澤潞節度(22),興平定國副元帥,封汾陽王,鎮絳州(23)。擒河中賊,誅其魁,太原亦誅害帥者(24),河東諸鎮奉法(25)。程元振定策立代宗(26),朝廷功高者惡之,以是罷副元帥,加實封七百戶。
【注釋】:1 乾元:唐肅宗的年號,(公元758-760年)。2中書令:中書省長官,正二品,宰相之職。3九節度使:指包括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在內的九個節度使。4杏園:黃河渡口,在今河南汲縣東南。5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6伏壁:埋伏在營壘中。7噪:音cáo,大聲叫嚷。8鼓噪:擊鼓呼叫,矢註:箭射。9安慶和:安慶緒之弟。10愁思崗:在今河南安陽西南。11明年:第二年,指乾元二年(759年)。魏州:治所在河南北大名縣東北。12鄴:即相州,天寶元年(742年)曾改相州為鄴郡。13冥:音míng,昏暗。晦:音huì,昏暗。14河陽:今河南孟縣。15東都山南道副元帥:《舊唐書·郭子儀傳》為:「東都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東都畿:指東都畿汝防禦觀察使,領河南洛陽、臨汝一帶。山南東道:指山南東道節度使,轄今河南東部地區。行營:唐在安史之亂後往往調集數道軍隊,設帥統領、集中作戰,叫作行營。這裡的行營元帥,是東畿、山南東道、河南三節度使軍隊的總指揮。16魚朝恩:權傾天下的宦官,時任觀軍容宣慰使,為宦官監軍的最高職銜。木井:羅織、陷害。17維:以,因為。孽:音yè,妖孽。殄:音舔,滅絕。18惋:悵恨,嘆息。形:顯露、表現。19三複用三止之:指代宗多次想起用郭子儀,但都被魚朝恩等阻止一事。20河洛:指黃河、洛河一帶。史思明於相州一戰後,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分兵向河南出擊,佔領了洛陽及其附近地區。21河中:指河中節度使轄區,轄今山西西南部。當時,河中及太原的唐軍發生兵變,殺死這兩地的唐軍將領。22北庭:指北庭節度使,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當時北庭節度使部隊大部分在內地平叛。澤潞:澤潞節度使轄區約為今山西東南部。23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縣。24擒河中賊,誅其魁,太原亦誅害帥者:指郭子儀平息河中兵變一事。郭子儀到絳州後,擒殺兵亂者首惡王元振等數十人,太原方面聞訊後,也誅殺了殺害唐將的兵亂元兇。25河東:指今山西一帶。奉法:遵守法律,意為安定。26程元振定策立代宗:程元振擁立代宗為皇帝。程元振為宦官,肅宗病重時,張皇后謀廢太子殺李俶,立越王李系。程元振預知其謀,帶兵捕李系及其黨羽。肅宗死後,擁護李俶為帝,即代宗,殺李系及張皇后。程元振因此得代宗寵幸,驕橫不法。
高暉導吐蕃入京畿(1),詔為關內副元帥,鎮咸陽。聞天子幸陝(2),遽還(3)。從駕王獻忠叛(4),逼豐王已下投於賊(5),王扈(6),送行在。有三十騎,並南山得武關防兵及散卒(7)。寇陷都邑(8),立宗室承宏為帝(9),署置百官。王以萬卒為前鋒,營韓公堆(10)。用孫全緒謀(11),遣王甫密入長安,結豪俠,齊擊鼓朱雀街,虜眾駭去。大軍紹進,殺自署京兆尹王撫(12),京師復平,詔留守都邑(13)。元振勸帝都洛避狄(14),代宗將然之。王論奏:「舊都控制,先帝宅之以有天下。周南地狹(15),勢不久安。」上省章(16),即至自陝郡,賜鐵券(17),圖刑御閣(18)。
【注釋】:1高暉:唐涇州(治所在今甘肅涇州)刺史。廣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入侵攻涇州,高暉投降並作嚮導引吐蕃東進,逼近長安。吐蕃:古代藏族政權。「蕃」這裡讀音bō,京畿:京城附近。2陝:陝州,治所在今河南陝縣。3遽:音jù,急忙、驟然。4從駕:指皇帝的護衛。王獻忠:代宗禁軍軍官。5逼豐王以下投於賊:郭子儀到咸陽抵禦吐蕃,而吐蕃繞道向長安進軍。郭子儀趕回長安,而代宗已逃往陝州。代宗禁軍軍官王獻忠從半途折回長安,逼豐王以下十個親王降迎吐蕃。6王扈:汾陽王郭子儀予以制止。扈,音hù(護),制止。郭子儀自咸陽趕回長安,正是王獻忠逼豐王等欲投吐蕃。郭子儀予以責備制止,並派人把他們送到代宗那裡。7並,通「傍」。南山:長安之南的終南山。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8寇:指吐蕃軍隊。都邑:指京城長安。9承宏:即李承宏,已故邠王李守禮之子。10韓公堆:在今陝西藍田縣。11孫全緒:據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原碑漏刻一「長」字,應為「長孫全緒」。長孫全緒是左羽林大將軍,時為郭子儀先鋒。(12)京兆尹:京兆府長官。京兆省轄長安及其附近各縣,治所在今長安(西安市)。王撫乘亂自任京兆尹。13詔留守都邑:郭子儀二次收復長安後,在陝州的代宗,任命郭子儀為京城留守。14都洛:遷都洛陽,狄:吐蕃。15周南:指洛陽。16上省章:皇帝看了奏章後醒悟。17鐵卷:皇帝為對功臣以特權,崇功免罪,以鐵捲髮給功臣。複製如瓦,外刻履歷恩數之祥,中刻免罪減祿之數,各分左右,左頒發給功臣,右藏內府。18圖刑:原碑誤刻,應是「圖形」。御閣:指凌煙閣。唐太宗時,令畫二十四名功臣的圖像於凌煙閣,以作褒獎。
僕固懷恩頓軍汾州(1),掠並汾諸邑(2)。詔出鎮河中,懷恩走靈州(3)。加守太尉(),北道、河西通和蕃朔方招撫觀察使(4)。堅辭太尉,不獲命(5),見上感泣,固讓(6),乃止不拜(7)。懷恩引吐蕃、回紇、党項數十萬南下(8),京師震焉,詔出鎮奉天(9)。賊至欲戰,眾請奮擊。止之曰:「客深入,其利速戰,戰則有勝負,當斬語戰者。」堅壁以待,竟不戰而退。入朝為尚書令(10),又讓不拜。
【注釋】:1僕固懷恩:郭子儀部將,時任朔方節度使。頓:囤駐。汾州:今之山西汾陽縣。2並:并州,即太原,汾指汾州。3靈州:指靈武。4守:官階低而所署官高叫守。太尉:三公之首,正一品。5這個官職《新唐書·郭子儀傳》記為:北道邠寧、涇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北道指北方同吐蕃接境一帶地區。邠寧、涇原、河西為三個節度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為因事臨時所設官職。其任務是通和吐蕃,以求和平,招撫僕固懷恩,以息兵亂。6不獲命:沒有得到允許。7讓:辭讓。這裡指辭讓太尉一職。8拜:用一定的禮儀,接受官職。如:拜相。9党項:西羌的一個分支。10奉天:今陝西乾縣。11尚書令:見前「左僕射」之注。
蕃寇屢入蒲陝(1),宿師復鎮河中(2)。永泰元年(3),懷恩將河西諸蕃三十餘萬寇京畿(4)。有詔親征,分命李忠臣等,列屯畿輔(5);團丁、括馬,填諸門(6),民大恐懼。召王屯涇陽(7),師才萬人,虜騎合圍數重。王以李國臣、魏楚玉、陳回光、朱元宗四面拒之(8),以甲騎二千出沒左右。虜問,報曰:「郭令公也(9)!」回紇曰:「懷恩言天可汗棄四海(10),令公謝世,故從其來,懷恩欺我!」因俾諭前好(11)。曰:「令公誠存,安得而見之?」王且出(12),眾請無往, 又請以鐵騎五百從。王曰:「吾眾十不當一,適足害也(13)。至誠感神,吾無疑於虜。」即傳呼曰:「令公來!」虜眾持滿注矢(14),王以數十騎徐出,免胄勞之(15),皆舍兵以拜(16),曰:「吾父也!」王飲之酒,以羅錦贈諸長,歡言如初。因戒之反乘吐蕃(17):「其羊馬長數百里,天贈不可失也。」眾許諾。謀泄,吐蕃夜奔,回紇追之,王軍踵其後,大破於靈武台西原(18),斬首五萬,生擒萬人,畜產不可勝計。入朝加封二百戶。
【注釋】:1蒲: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陝:陝州。今河南陝縣。2宿師:指郭子儀的舊部。宿:舊時。郭子儀被罷去兵權後,其所部朔方軍,由僕固懷恩率領。僕固懷恩之亂時,郭子儀出鎮河中,僕固懷恩獨自逃到靈武,其舊部又投奔郭子儀。故稱宿師。振:應為鎮。3永泰元年:公元765年。4諸蕃:指當時在僕固懷恩煽動下,帶領入侵關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羌、渾、奴刺等部族軍隊。5畿輔:京城附近地區。6團丁:指團結兵,唐代選點殷實、強壯的男丁,免除賦役,定期訓練征軍,不完全脫離生產稱「團兵」或「團結兵」。此團丁即指此。括馬:搜刮馬匹,括同刮。填諸門:堵塞各城門。當時,吐蕃等入侵關中,長安震動。在魚朝恩的建議下,長安城內徵集男子為團結兵,搜刮士民私馬,各道城門塞二開一,引起城內百姓驚恐。7涇陽:今陝西涇陽縣。(8)朱元宗:據新舊唐書,應為朱元琮。(9)郭令公:郭子儀任中書令,故尊稱為「郭令公」。(10)天可汗:突厥、回紇等部族的君長稱可汗,他們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棄四海:指去世。 (11)因俾諭前好:因此(郭子儀)派人告訴回紇,願修前好。回紇曾派兵助唐平安史之亂,因有「前好」。(12)且:將。(13)適:正好、恰好。(14)持滿注矢:拉弓搭箭。滿:把弓拉開。(15)免胄:摘下頭盔,胄音zhōu,頭盔。(16)舍兵:放下武器。(17)乘:戰勝,這裡是攻打之意。(18)靈武台西原:據《新唐書》、《資治通鑒》及《舊唐書》中華書局的校勘記,應為「靈台西原」。靈台:即今甘肅靈台縣。
大曆初(1),華州周智光殺監軍(2),密詔治軍討之。且行,其將吏斬智光父子,傳首京師。吐蕃入涇州(3),移屯涇陽,虜退要擊於靈州(4),斬首二萬。復寇靈武,改鎮奉天,其將白元光敗之於靈武,兼邠寧節度(5)。虜再入涇州,諭其偏師(6),大戡於潘原(7),俘斬萬計。還朝上封(8),論備蕃利害,忠讜深切(9),極箴補藥石中時之瘉(10)。以老避位(11),德宗詔攝冢宰(12),號「尚父」,加太尉、尚書令(13),增實封,廩給逾等(14)。
【注釋】:1大曆: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2周智光:時任同華節度使,割據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華州。3涇州:見前「高暉」注。4要:通「邀」,中途攔截,截擊。5邠寧節度:治所在邠州(今陝西彬縣)。6偏師:全軍的一部分,有另於主力。7勘:音kān,攻克、平定。8上封:上書奏事。9讜:音dǎng,正值。10箴補藥石中時之癒:意謂規勸,補救,如同藥物切中當時的弊病。11避位:指致士退休。12攝冢宰:唐時,皇帝死去,置員設冢宰,總攬新帝為先帝治喪期間的全國政事。13尚書令:按新舊唐書的郭子儀本傳是「進位太尉、中書令」。14稟:音lìn。發給的糧米。逾:越過、超過。
王束帶治戎要(1),以武功顯。遭唐室震蕩,夷狄內侮(2),大忠英略,得以設施(3)。副肅宗收復兩都(4),定河北,御西寇。迨事四帝(5),前後百戰,所向必克,功勞位尊,赫烈之寵,崇至備極,天下系望,以為依歸。每征伐入朝,百官班迎,天子御樓以待(6)。事或非意(7),朝廷不安,其威震主矣。古賢傑有是,皆疑逼陷禍,蓋不旋踵(8)。王惟小心一節,操行愈厲(9),每進位加等,固讓三四,至於涕泣終辭而止。聞捍寇討亂,或讒間罷兵柄(10),詔至,命駕疾驅(11),喜動顏色(12)。忠義寬厚,夷夏奸孽(13),式畏且慕。居而安樂,嚮而壽考(14),死而廟食(15),九德五福(16),非純賢不能以備,王實兼焉。臣道之盛(17),切於伊、呂、管、樂霸道之器(18),不足擬也(19)。唐亡歷五朝(20),距今未二百年,其積業熏灼如此(21),民不知王之為華人也(22)。
【注釋】:1束帶:整肅衣冠,表示恭敬。戎要:兵權、軍權。2夷狄:指少數民族。3設施:措置、安排。4副:輔助。5迨:音dài,及。事:侍奉、服侍。四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個皇帝。6御:帝王的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指稱,這裡為登的意思。7非意:出於意料之外。8旋踵:退縮。9厲:磨勵。10讒間:讒言、離間。11駕:車馬。12顏色:面容。13夷:中原以外的各族。夏:華夏族,即漢族。奸孽:為非作惡的人。(14)嚮而壽考:「嚮」(簡體字為「向」),是「饗」字(簡體字為「饗」)之誤。壽考:高壽。15廟食:死人受人奉禮,在廟中享受祭饗。16九德:九種品德:即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五福:五種福分,即壽、富、康寧、好德、考終命(善終)。17臣道之盛:為臣之道的頂點。18切:接近、貼近。伊、呂、管、樂:伊為商朝伊尹;呂為周朝呂尚(姜子牙);管為春秋管仲;樂為戰國時燕國的樂毅。他們都是歷代有名的賢臣良材。霸:超勝於人。器:才能。19擬:模仿。20五朝:唐朝亡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21熏灼:音xūn zhuó,氣焰逼人。22華人:指華州人。
至和初(1),崔君輔為郡守(2),行部閱韓建祀(3),又得其碑於驛庭(4),念汾陽以嘆曰(5):「忠義之晦而叛逆之昭也(6)!」亟毀建畫像及其碑,營尚父廟於州城之東北隅(7),俾工自河中圖其形(8),塑且肖之(9),畫八子曜已下(10),及參佐將相於壁(11)。廟成列奏(12),以待不先請之罪,且道:「王利澤加於民(13),其官品於聖朝法當祀(14)。華(15),王之鄉邑,謹立廟郡下,以依神靈,以勖賢傑(16)。」 天子嘉而許焉(17)。又磨建碑,欲著王勛德,及朝廷廟祀本末於石(18)。事未竟(19),崔且代去(20)。歷三政(21),碑未克立。今守趙君剛署事(22),謁廟下,賢崔君之舉,曰:「碑未立,其畀我乎(23)?」明年,請文於太原,並道前守嘗以書乞辭於京師居朝廷者(24)。或未皇以然(25),因請願須前守之報(26)。君請益篤(27),曰:「又至自京師者,並刻之何害?」乃從其請,又播王之功而得祀於今也(28)。
【注釋】:1至和:北宋仁宗年號。(公元1054-1056年)2崔君輔,即崔輔,至和初任華州知州,後任樞密使。郡守:郡知州。3行部:知州巡視稱行部。韓建祀:應為「韓建祠」。韓建:唐末任華州刺史、鎮國軍節度使,曾劫持唐昭宗到華州,為割據一方的軍閥。4驛庭:驛站庭院。5汾陽:指汾陽王郭子儀公。6晦:昏暗、隱藏。昭:明亮。7營:建造。州城東北隅。即今華縣縣城東關。8俾:音bì(比),使、派。河中:今山西永濟的蒲州鎮。圖其行:指摹畫郭子儀的畫像。9塑且肖之:塑成郭子儀的塑像,而且相象逼真。10八子曜已下:郭曜以下八個兒子。曜:子儀公長子,即郭曜。11參佐:僚屬部下。將相:指子儀公的參佐幾十人大部分都為將,為相。12列奏:應為「例奏」,照規定,成例上奏。13利澤:恩澤的利益、好處。14聖朝:指此碑記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此對朝廷的尊稱。15華:指華州。16勛:音xù(絮)勉勵。17天子:此指北宋仁宗皇帝趙禎。18本末:始終詳情。19竟:完、盡之意。20且:又,代:更替,這裡指離任。21歷三政:指崔輔離任後,經三任知州。22今守:現任知州;趙君剛:指撰寫碑文時的華州知州趙剛。後任廉訪使。23畀:音bǐ(畢),給予。24 前守:指前任知州崔輔。乞辭:求寫碑文。居朝廷者:指在朝廷為官的人(京官)。25未皇:即未呈、來不及。以然:意為實現、許諾。26須:等待。前守之報:對前任知州的請求的答覆,批複。27篤:音dōu,誠懇、深厚。28播:傳播、傳揚。
以詩顯之,其辭曰:
唐在六世(1),崇極而圮(2),以玩易戎(3),如火斯熾(4)。桓桓汾陽(5),惟國之綱(6),提師手鉞(7),以剪亂常(8)。定寇河北(9),立帝靈武(10),蒐兵而南(11),亦盪群侮(12)。曾不逾時(13),遂收二都(14),有家不忘(15),皇極之扶(16)。孽臣遁綿(17),西連吐蕃(18),首尾屢入,以窺中原。世屯未夷(19),翳王驅馳(20),有折其謀(21),或蹂其師(22)。四皇不寧(23),二紀征伐(24),我忠我勤(25),翼造大業(26)。朝恩言言(27),元振翻翻(28),忌位罵功(29),以為王愆(30)。王曾不怒(31),掩曠其度(32),誰評誰尤(33),益恭益固(34)。武以戡亂(35),文以靖國(36),大師尚父(37),官爵乃極。已復而興(38),其功至難,盛滿則危(39),其處莫安,不危不難,惟王之完(40)。有烈於民(41),其鬼不食(42),孰以廟祀(43)?我朝之德(44),有嚴斯容(45),有覆斯宇(46),神其休止(47),豐我稷黍(48)。業隆於唐(49),而於祀今,惟皇念功(50),其罔不欽(51)。惟始惟廟(52),匪神伊教(53),允詩其功(54),來者之告(55)。
嘉祐六年辛丑歲五月癸未朔二十八日庚戌建(56)
【注釋】:1六世:指唐玄宗時,唐朝建立後,歷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至唐玄宗時為第六代皇帝。故稱「六世」,高宗與中宗之時,武則天曾稱帝,但作者認為此為篡位,而不計。2崇極而圯:意為盛極而衰。圮:音pi,毀、絕。3玩:玩樂。易:交換、代替。戎:軍旅,防務。這句指唐玄宗晚年沉湎酒色,貪圖安逸而釀成安史之亂。4熾:烈、盛。5桓桓:威武的樣子。桓音huán。6綱:事物的主體。7提師:率領軍隊。鉞音yuè古代兵器,這裡為掌握兵權,統帥之意。8亂常:叛逆,指安祿山叛軍。9定寇:平定賊寇。10立帝:擁立肅宗皇帝,指肅宗在靈武稱帝後,郭子儀自河北班師回靈武,成為肅宗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一事。11蒐:音sōu,檢閱,閱兵。南:指從靈武南下,準備進攻叛軍佔領的長安。12侮:對奴婢的賤稱,這裡指安祿山叛軍。13曾:音céng,乃,意之意。不逾時:意為時間不長。14二都:西京長安、東都洛陽。15有家:卿大夫指郭子儀。16皇極:帝王之位。扶:扶助、支撐。17孽臣:叛臣,這裡指僕固懷恩。遁:逃。綿:指綿上,在今山西介休縣西南。這裡代指汾州、并州一代叛亂,郭子儀出鎮河中,叛軍紛紛投歸,僕固懷恩從汾州逃到靈武。18西連吐蕃:指僕固懷恩逃到靈武后挑唆帶領吐蕃等進攻關中一事。19世屯未夷:天下的禍亂沒有平定。屯:音chún,艱難之意。20翳王驅馳:指罷去郭子儀兵權一事。翳:音yī障蔽、隱藏。21折:毀掉。謀:謀略。22蹂其師:指將郭子儀的部隊拆散或交給別人指揮一事。23四皇:指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郭子儀歷事之四個皇帝。不寧:不安寧。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唐德宗時,內憂外患、戰亂頻發。24二紀:二十四年,古代以二十年為一紀。郭子儀從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大曆十四年(779年)平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入侵,征伐了二十四年。25我忠我勤:指郭子儀公忠勤征伐。26冀:輔助。27朝恩:指魚朝恩讒言、陷害。28元振:指程元振。翻翻:即「翩翩」:花言巧語進讒言。29忌位罵功:忌郭子儀公的高位,詆毀他的功勞。30以為王愆:用來使郭子儀失去兵權。愆:音qiàn,喪失。(31)曾:音céng,乃、寬。32掩:盡。曠:曠達。度:大度。(33)誰:發語詞。評:議論、評論。尤:責怪、歸咎。34益:更加。恭:恭謹。固:堅持不懈。(35)戡亂:平定叛亂。36靖:安定。37大師:即太師。(38)已:完成、完畢。39盛滿:旺盛到了極點、極限。指功高位顯,興隆至極。(40)完:完善、完美。41有烈於民:有功業造福於百姓。42鬼:人死後的靈魂、精靈。食:血食,即祭祀。43孰:音shú,誰。44我朝:作者稱自己所處的宋朝。德:功德,指建郭子儀祠。45有言斯容:有威嚴的儀容,指祠中郭子儀的塑像。46有覆斯宇:有覆蓋(神靈的)廟宇。47神其休止:(郭子儀的)神靈有了休息居位之處。止:居住。48豐我稷黍:意為郭子儀的神靈保佑我的豐足、幸福。稷:音jí,穀子,黍:音shù,糜子。49業:功業、功德;隆:興盛、興隆。50皇:大、輝煌。念功:二十年的功業,念為廿。《新唐書·郭子儀傳》云:「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自安史之亂爆發到去世,擔任國家重任二十六年。二十是舉其成數。51真罔不欽:真是沒有不欽敬;罔:沒有。52惟始惟廟:始建廟祠。53匪:非,不是。伊:助詞。54允:以。55來哲:後來高明的人,即後賢。56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嘉祐為北宋仁宗年號。辛丑:古代以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嘉祐六年為辛丑年。歲:年;癸未朔:嘉祐六年五月初一日,為癸未日,每月初一為朔;庚戌:嘉祐六年五月廿八日為庚戌日。
跋
【校注者按】前文後附有明朝張光孝的跋,其文如下:
右汾陽王郭公碑(1),乃宋至和初,崔君輔為郡守時,行部閱韓建祠,有感而建汾陽王廟,且磨韓建碑,以抑叛逆(2),而即碑以著王勛德,乃所以崇忠義也(3)。比崔君且代去(4),至後守趙君剛時,始征王公彰撰辭,以成巍廟豐碑之大觀(5),蓋宋嘉祐辛丑之夏雲。嘉靖乙卯冬(6)。關中地震,碑折,其半仆於宮牆之側(7)。越十有二載(8),我藩伯蜀泰溪甘翁入賀於上(9),道經王廟(10),瞻謁之餘,憫王勛德非常(11),又視郡守晉上李侯治郡清暇(12),乃命裁割故碑(13),表著前撰(14),以備懿事(15)。且碑陰復存甘翁伯父曰凡山尚書翁遺詩(16),皆世所珍眂者(17)。李侯慨然命郡之學正游驄督同生徒吳元清、張士遇校正書丹(18),重刻之,以襄甘翁表揚忠義之美意(19),又啟迪萬世士君子上嘉忠義之景瞻(20),不可以不附識也(21)。
時隆慶元年夏六月吉日(22),後學張光孝跋(23)
【注釋】:1右:舊時文學書寫,從右至左,直行排列,此謂前面的王彰碑文。2抑:遏止、壓制。3崇:尊重、推崇。4比:等到。5巍:高;豐:高大。大觀:壯觀。6嘉靖乙卯冬: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冬(1555年),下文所說地震發生在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因陰陽曆之差,已為公元1556年1月23日。7半仆:半倒。宮:指祠廟。8越十有二載:過了十二年,即: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1568年。9藩伯:即布政使司,「我藩伯」指陝西布政使。明時,全國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相當於現在的省。布政使為布政使司的行政長官。蜀:四川,指下文的甘翁為四川人。泰溪:可能是甘翁的號。甘翁:據明·《華州志》載:此人名甘茹,翁是對年長者的尊稱。入賀於上:入朝向皇上表示祝賀。所賀之事可能為明穆宗即位事。10王廟:指郭子儀祠。11憫:哀憐。12郡守:即華州知州。晉上:指山西省;李侯:當時的華州知州李鐄,山西人,侯為尊稱。清暇:清正悠閑。13故碑:指因地震所折斷的原碑。14表著前撰:意謂重刻寫北宋王彰的碑文。15備:具備。懿事:美善之事。16碑陰:碑的背面。伯甫:即伯父。凡山尚書翁:指曾任華州知州,後官至工部尚書的甘為霖。17珍眡:珍視,眡同「視」。學政:州學之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秀才);督同:督率並一起;生徒:門徒學生。18校正:校對核正。書丹:書寫碑文。19襄:相助而成。20士君子:指有學問和志操的人。上:崇尚,嘉:嘉許、讚許。景:大;瞻:敬仰、瞻仰。21識:記。22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隆慶為明穆宗年號。23後學:後輩學習,對前輩的謙稱。張光孝:明朝華州故里(今陝西華縣故縣村人)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曾任河南西華縣知縣,編撰了《華州志》(明志)。
(註:此校注是閻廣勤先生應郭志成之請而作,如若刊印,請署閻君之名。)
推薦閱讀:
※他拿了35個博士學位,敢與魯迅論戰、跟蔣介石叫板,一生最怕的,卻是他老婆
※這樣的八字一生財運亨通(速藏)
※薛之謙復婚:有些人轉身還能牽手,有些人放手就是一生
※這幾個月出生的女人有福氣,一生財源深厚
※不甘這一生碌碌無為
TAG: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