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國經濟進入十年最低谷的奧秘

作者:中國財經觀察員 金子厚

  從實體經濟到金融行業,從傳統企業到創業型公司,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近十年未遇的寒潮。

  當前,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從實體經濟到金融行業,從傳統企業到創業型公司,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近十年未遇的寒潮。

  嚴重的產能過剩,已經把鋼鐵、煤炭等行業逼到了全行業虧損的懸崖邊上,殭屍企業的比例超過15%;

  新一輪的破產倒閉風潮,正在向大型企業襲來,國內第二大民營鋼鐵企業海鑫鋼鐵、連續7年躋身民營企業500強的天地龍集團、可能導致銀行壞賬達300億的庄吉集團等都陷入破產噩運;

  金融風險開始逐步向銀行端侵入,各種理財產品兌付風險接連出現,P2P平台「跑路」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四大國有銀行利潤增速猛然降至1%以下,一年之間悉數告別「全球最賺錢公司」的榜單;

  土地財政的萎縮,讓一些地方財政滑向債務危機的泥潭,個別地方已經發不出工資。

  近期很多指標(包括消費、投資、貨幣供給)都出現了近十年以來的最低值。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這僅僅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在中國經濟自身演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三重斷裂帶。

  第一重是GDP錦標賽與改革錦標賽之間的斷裂。傳統的GDP錦標賽的能量級明顯下降。

  這一方面是源於已經高企的地方政府負債和略顯緊繃的貨幣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別是短期面上的原因,主要是官員績效考核機制一定程度上的調整、目前全力展開的反腐行動以及對樓堂館所等新建基建項目的抑制。

  地方政府歷來在通過增加投資以加速經濟增長上駕輕就熟,但是目前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趨勢性變化。

  這就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推動力落差,或者說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刻,原來的增長模式已經明顯減速,而民營經濟活力暫未充分激活,結果就是經濟增速不斷下滑,如同一輛低速行進的自行車開始搖搖晃晃,保持平衡會更加困難。

  第二重則是改革錦標賽內部的斷裂帶。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令人興奮的宏大改革藍圖,打響了改革錦標賽的發令槍。

  改革就意味著變化,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改革是一個慢變數,而增長是一個快變數。不僅如此,改革本身也分成比較快的變數和慢的變數,斷裂處就在於改革的各個元素之間短期內未必能夠形成有效配合。

  幾輪壓力測試結果顯示,不論是經濟還是市場的穩定性都還差強人意。金融變數的劇烈波動,一方面當然有利於改變原來一致的單向投賭預期,同時也可能會引發更大的不確定性。

  而那些較慢進行的各種相配套的改革只會使得原來的風險進一步積累,例如影子銀行(包括同業和中國式信託)的治理,地方融資平台的治理,這顯然都是慢改革。

  總量貨幣政策的簡單緊縮式調整或者市場化決定都無法完成這些結構主導的精細化、差異化管理要求,從而使得劣幣驅逐良幣、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制度套利,這些難題都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所以,各種改革進程速度不一致,特別是金融改革的單兵突進,可能帶來意外情況,而各種各樣改革不配套的風險最終可能會體現為金融危機的癥狀。

  第三重斷裂則來自全球化進程的阻斷,準確地說,是來自美式全球化和美元全球化進程的逆轉。本質上講,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傳統發達經濟體的局部退出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拒絕上位。

  2008年金融危機改變了很多事情。大危機之前全球化的邏輯很簡單,整個世界分為三元結構,全球的三個世界的格局是由消費國(美國是典型代表,印鈔票、花錢買東西)、生產國(代表是中國)、資源國(中東的石油國,還有金磚國的巴西、俄羅斯等,提供大量的大宗產品)構成,通過現有的美元為主體的儲備體系相連接。

  生產型和資源型經濟體完成原始的資本和產能的積累,而發達經濟體刺激虛擬經濟體系的空前繁榮和消費主義的狂歡。中國在這個夾心層中的難度就體現在「買什麼什麼就貴」,「賣什麼什麼就便宜」。

  整個世界就是按照這樣大循環模式運轉,這種「相濡以沫」的廣義G3結構最終在2008年次貸資產泡沫中轟然坍塌,然後危機一波一波不斷襲來。

  那麼,接下來的2016年經濟會呈現出什麼樣的態勢?

  財經作家吳曉波指出,2016年面臨著重重困難,中國經濟仍然有可能在一個下滑的通道裡面,我們所謂叫做新常態通道,廣大的傳統製造業企業的苦日子,遠遠沒有到頭,甚至仍然暗無天日,但是我們同時看到了新興中產階級已經崛起,新的消費能力正在誕生,無論是內貿也好,無論是外貿也好,存在著種種變革的可能性。

  「中國經濟沒有崩潰掉,中國的改革信心沒有喪失掉,未來是理性創業,野蠻成長時代將在2016年結束。那些講概念、玩花樣,做題材的創業者將離開中國產業的下半場。」

  如果我們有一個好的商品,有一個好的產品,有一個好的服務,你一定在中國可以找到一個好的資本和好的消費者幫助你走的很遠。

  吳曉波認為,我們在2016年會看到硬體革命,今年我們發現有很多的企業在進行這方面的實驗。移動應用會大規模地豐富,可穿戴設備在2016、2017年的某一個時間點以某種方式最終改變了我們所有的商業生態。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撰文稱,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有利於中國出口。IMF於2015年十月份發表的報告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6%,比今年高0.5個百分點。

  從世界經濟情況看,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前景相對樂觀,歐洲其他國家及日本經濟也逐步趨穩。新興市場經濟體雖然目前面臨嚴峻挑戰,但由於今年基數很低(比如IMF預計俄國和巴西今年實際GDP分別下降約4%和3%),2016年的經濟增長有望復甦。

  馬駿表示,房地產銷售回暖一般預示著房地產市場去庫存速度加快,後續投資將回升。銷售端的熱度向前傳導到開發端一般需三個季度左右。但考慮到上述下行壓力,即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企穩回升更可能發生在2016年下半年。

  「探底」,是眾多預測者對2016年經濟所處階段的概括。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稱2016年中國經濟處於探底過程中,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也稱中國經濟「在一輪周期的低谷當中,2016年經濟不可能恢復正常」。

  「探底」一詞,耐人尋味,既蘊含著經濟下滑時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又有希望儘快觸底反彈的意味。在悲觀者看來,下滑深不見底,而少數樂觀者則預言底部就在下半年。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報告指出,在經濟探底過程中,如果能避免系統性風險,樂觀估計中高速增長的階段性底部有望在2016年出現,2017年、2018年經濟增速會企穩並略有回升,但幅度十分有限。「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運行整體有望趨穩,中高速增長平台將基本確立。

  報告預計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在2015年基礎上繼續放緩,之後幾年低位企穩。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WillemBuiter甚至警告,2016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中國首當其衝。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稱,經濟緩慢下行,政策托底對沖,市場波動加劇。

  供給側改革是高層新提出的經濟治理新藥方。「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歷史經驗表明,劃定重點領域,進行重點突破是讓改革達到最高效率的最好辦法,越是針對性強的改革越是如此。那麼,「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是什麼?

  2015年10月8日至10日,中央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在廣東考察時的講話,給出了部分回答。

  劉鶴表示,要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殭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切實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

  這預示著,在產業層面,淘汰殭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激發企業活力,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更全面地為「供給側改革」下了定義:其一,「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將加快。這關係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其三,「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其四,「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

  但對於「供給側改革」的效果,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由此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根據經典定義和決策層對「供給側改革」的表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什麼是全要素生產率?就是在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投入量不變的情況下,無形生產要素推動的生產率提高。

  在中國,由於普遍的技術進步還未到來,因此無形生產要素應當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組織創新能力。也就是說,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由此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看好者如有經濟學者馬光遠,他認為供給側改革的精義就是減稅,2016年將會有實質的減稅措施。

  不過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供給側改革需要3—5年來貫徹,對2016年的經濟運行影響有限。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也表示,供給側改革主要著眼於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從真正落實到發揮作用需要較長時間,對於短期穩增長的作用不應過於高估。

  「短期的宏觀政策目標是防止增速進一步下滑,穩定在6.5%的水平,供給側改革可能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首先,供給側改革是長期的體制性改革,從真正落實到發揮作用需要較長時間。其次,嚴格來說我們不是供給能力不足,而在於其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另外,從勞動人口看,即使勞動年齡總人口在下降,但是農業內部的就業數量並不少,10%左右的勞動力配置在農業,說明仍然有相當多的勞動力可以進一步向非農產業轉移。

  「我們的供給能力並不是不足,現在恰恰相反,可能是因為需求不足,供過於求,所以經濟增長不好。供給側改革當然是著眼於長期,著眼於改革,但是不要高估它對於短期增長的穩定作用。」趙揚表示。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甚至預測,供給側的改革並不會馬上帶動經濟增速,相反,還會暫時性地使中國經濟增速降得更低。

  作為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棋子,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巨大壓力下,供給側改革能否快速奏效,力挽頹勢,對執政者是前所未有的考驗,也是2016年經濟的一大看點。

  「決策層更傾向於利用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來支撐GDP增長,達到至少增長6.5%的目標。」渣打銀行預計,考慮到中國債務槓桿比率較高且不斷上升,政府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的可能性較08金融危機期間更大。

  廣發證券認為,2016年上半年,在「保增長」政策和地產投資恢復的帶動下,經濟有望維持弱穩定。2016年下半年,隨著財政支出後繼乏力、地產周期結束、傳統行業供給收縮,經濟再次「下台階」。隨著經濟下台階,利率水平也將進一步下台階。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則持謹慎態度。他認為,「2016年中國GDP增速下行的各項因素猶在。對未來國家宏觀經濟要持謹慎態度,不要太悲觀,也不要抱有太高的預期,中國經濟也不可能大幅反彈。」

  當然,中國經濟已然融入了世界經濟,他國經濟的好壞必然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2016年國際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在增大而不是在衰減,譬如,石油產量、美元走勢、歐洲債務、TPP和美國大選等等,這些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著中國貿易及資本項下的經濟波動,進而影響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供給。

  在不確定性增加的經濟生態環境中,唯一可能使我們避開經濟和投資收益風險的是心態、知識或者人才。

推薦閱讀:

我該怎麼熬過去?
如何拯救自己走出低谷(最不能忍的是這低谷是自己造成的)?
走出人生的低谷
感情處於低谷時,如何走出困境?
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一個低調的富二代,事業低谷時出家為僧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低谷 | 十年 | 深度 | 最低 | 奧秘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