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家精要丨楊介賓:擅長刺血 精於選穴

作者簡介

楊介賓,四川省金堂縣人,生於1929年11月9曰。出身於中醫世家。早年一邊讀書,一邊隨父臨症習醫。中學畢業後,即懸壺桑梓。解放後,楊氏先後到聯合診所及縣人民醫院工作,後又被選送成都中醫學院師資專修班深造,1959年留校執教。他有幸受重慶名醫吳棹仙親炙,又師從川北蒲湘澄老先生,系統學習了中醫經典著作、針灸、內科雜病、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等。楊氏熟諳針灸、擅長剌血而選穴配穴精巧。先後撰寫《經絡學》、《針灸學題解》、《子午流注概述》等著作及論文三十餘篇。曾任成都中醫學院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教授。

擅長刺血 精於選穴

——楊介賓臨證經驗

一、學術特點和醫療專長

1開拓刺血療法的治病範圍

楊氏擅長刺血療法,認為刺血法具有解表發汗,瀉熱解毒,消瘀去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養血活血的作用,尤其對某些急危重證,癢麻頑疾,更具神效。楊氏在臨床常將刺血法應用於中風、高血壓、流感、黃疸性肝炎、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癲癇、瘧疾、扁桃體炎及膿腫、口腔潰瘍、麻風、哮喘等三十多種疾病。方法有:①點刺術: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對準應刺部位,以穩、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膚,深約半分至一分,擠出血液0.5?1ml,病情篤重者,可出血2?3ml。③錐刺術:用三棱針或粗毫針直入直出,深約半寸,主要用於病灶較深或肌肉豐厚處穴位放血,出血1ml左右。

如楊氏治火眼案:病人劉XX,男,14歲,兩眼紅腫脹痛4日。診視可見兩目紅腫如桃,羞明流淚,眼眵堆積,白睛血絲縷縷,疼痛劇烈,眼眶及頭額脹痛,伴身惡寒發熱。楊氏即選睛明、耳尖、太陽三穴,睛明深刺,使針感遍及眼區,太陽、耳尖均用粗毫針點刺放血,每穴出血0.5ml。治療後當天腫痛大減,二次治療,痊癒。(睛明穴深刺當慎,放血更應慎用——編者按。)

楊氏運用刺血療法,強調選方配穴,舉例以示其應用:(癥狀舌脈從略)

(1)中風閉證:治以啟閉開竅,平肝熄風。取穴:急刺五心,即百會(頂心)、勞宮(二手心)、湧泉(二足心);重症可配人中、十二井、十宣、合谷、太沖;如身現紅點,刺曲澤、委中出血以瀉熱。

(2)急性吐瀉:治以清熱化濕、調中降逆。取穴:十宣、委中、曲澤、內庭、金津、玉液點刺出血;足三里、中脘、內關、承山錐刺之。

(3)氣營高熱:治以清熱瀉火、涼血醒神。取穴:百會、攢竹、太陽、耳尖、人中、十二井點刺出血;尺澤、委中錐刺放血;大椎至長強每節宜刺之,常獲速效。

(4)肢端麻木:治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取穴:合谷、太沖、四縫、八風、八邪、外關、陽陵泉、十二井,循經取穴與局部取穴配合,隨證選用。局部麻木者可用梅花針散刺出血,加拔火罐。

(5)頑癬癢疾:治以散風止癢、養血潤燥。取穴:曲池、血海、合谷、神門、三陰交、內關刺血,局部以梅花針散刺出血加用棉灸,亦可局部散刺加拔火罐。發於肘、腘者,加尺澤、委中刺血,瀉熱止癢;發於掌中者,加刺少府、勞宮、清熱潤燥。

(6)實證哮喘:治以清熱、發汗、定喘。取穴:十宣、委中、尺澤、膻中、天突、人中、少商、商陽刺血;大椎、定喘、太淵針後加拔罐,使之出血1-1.5ml。

(7)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治以清熱退痕,涼血解毒。取穴:大椎、至陽、肝俞、膽俞、中沖、十宣、太沖、腕骨急刺出血,每穴可出血0.5ml以上。

2選穴求功專,配方守法度

(1)擅用特定穴:楊氏常依病情而選用特定穴,如急症熱病,頑癢麻木,常選各經井穴刺血,具醒神、瀉熱、通絡之效;胃腸病則多選下合穴、募穴及腑會之穴,使氣機通利,升降有司;五臟疾病則以各經原穴,背俞和絡穴,久病配伍郄穴,主補益臟腑元真之氣,通利經隧。楊氏遵汪石山「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之旨。認為隨經取穴,遠近配伍,是針灸正統派治療學的重要原則。

值得提及,楊氏善用交經八穴和天星十二訣,常以足三里、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沖、崑崙、環跳、陽陵泉、通里、內關、公孫、外關、後溪、申脈、照海、臨泣等穴,採用較為別緻的配穴法(見下文),遍治臨床各科疾病。楊氏常謂:以上十九穴,是針灸臨床常用重要腧穴。天星十二訣,分布於人體七條大脈之上,能通十二經脈,所謂「三百六十五,不出十二決」,是調節臟腑氣機的要穴;交經八穴,則屬正經而通奇脈,調陰陽,平臟腑,和氣血,穴力宏深。經歷代醫家長期實踐檢驗,證明其確有良效,大有提倡推廣之必要。

(2)擔截配穴法:金代著名針灸家馬丹陽在《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中提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明代汪機云:「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二穴,或手足,或兩手足各一穴也。」較為中肯。楊氏認為擔截法是一種上下單雙配穴方法,臨床上有三種應用:

①天星十二訣配穴法:如牙痛取雙側合谷為擔刺法,一側合谷為截刺法;小兒急驚風取上肢雙側合谷,配以下肢一側太沖,則為上擔下截配穴。

②交經八穴配穴法:如心胸胃病取上肢雙側內關,配下肢一側公孫,是為上擔下截配穴法;頸項強痛取下肢雙側申脈,配上肢一側後溪,此則上截下擔配穴。

③本經配穴法:即沿本經兩端取穴為擔,中間取穴為截,如上肢痛取肩髃,合谷兩穴為擔刺,取曲池一穴為截刺,下肢痛取環跳、丘墟兩穴為擔,取陽陵泉一穴為截;氣喘取天突、氣海為擔,取膻中一穴為截;偏頭痛取瞳子髎、足竅陰兩穴為擔,取風池一穴為截。楊氏指出「擔截法」寓穴數奇偶的變化於配穴之中,似乎另有一番深意,如交經八穴、天星十二訣,採用此法療效甚佳;臨床若能補瀉得法,確實力專功宏,正如楊繼洲在《蘭江賦》中說:「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

(3)同名經配穴法:所謂「同名經」即手足太陰、手足厥陰、手足少陰、手足陽明、手足少陽,手足太陽等十二經脈的概括,這六對同名經在人體頭面軀幹上部交接聯繫。即中醫文獻中常提及的「六經」。同名經配穴法,是在同名的兩經上各取一穴,組成穴對而應用於臨床,其理論根據是同名經同氣相求的關係。近代研究經絡感傳,有同名經之間針感相互傳導的現象,說明同名經相通是客觀事實。楊氏運用同名配穴法,常將交經八穴和天星十二訣組成不同的配合。如高血壓、眩暈等症,取兩厥陰經的內關、太沖;胃火牙痛,取兩陽明的合谷、內庭;肩背痛取兩太陽經的後溪、委中等。這種「穴對」,精巧玲瓏,圓機活法,臨床效果尤妙。另外,癲狂癇取兩太陰經的少商、隱白;心腎不交的失眠接取兩少陰的神門、太溪;胸脅痛取兩少陽經的支溝、陽陵泉,都是同名經配穴,為臨床屢驗不爽的常用處方。

二、醫案選

例1:中暑

夏XX,女性,24歲,1965年7月15日午後初診。

患者當日冒暑趕集,返家至中途,卒然暈仆於路旁。故求急診。所見,頭痛如裂,煩亂躁擾,呼吸氣粗,白晴血絲縷縷,口大渴,汗如雨下,噁心嘔吐,小便短赤如茶汁,苔黃膩,脈濡數。體溫41℃。熱傷心神。治以開竅、瀉熱,清暑。

處方:少商、商陽、中沖、太陽、攢竹、合谷、委中、曲澤。

治療經過:以上穴位除合谷毫針重刺留針外,余皆以三棱針刺血,每穴擠出紫黑色血液0.5?1ml,並以溫開水頻服。針後約10分鐘,患者神志清醒,1小時熱退汗止,諸症緩解,自行回家。

【按】中暑之證,治當開竅醒神,清暑瀉熱。楊氏總以刺血為先,暑之重症,出現神昏,汗出肢厥,呼吸淺促,脈微等症時,楊氏常取「五心」穴,即百會(頂心〕、雙勞宮(手心)、雙湧泉(足心〕、急刺血,或配以人中、十宣等。

例2.呃逆

楊XX,男性,30歲,1986年3月29日初診。

患者於11天前,午餐進食麵條,即出現呃逆,其勢甚劇,不能自控,以致夜不能寐,十分痛苦。曾口服和肌注利他林、安定等葯無效。於3月26日收入我附院。診見:患者形體壯實,痛苦表情,呃逆頻頻,響亮有力,氣短而促,晝夜不停。伴脘腹痞悶,反酸噁心,頭身胸脅抽掣作痛,舌苔薄白,脈弦滑。證屬胃氣上逆。治以和胃降逆。

處方:中脘、內關、足三里、膻中、膈俞。

治療經過:以上各穴,用28號毫針強刺重瀉,;留針半小時,3分鐘提插捻轉一次。膻中、膈俞、中脘針後加拔罐,以皮膚紫紅為度。針後10分鐘打呃明顯減少,半小時停止發作。當晚酣睡10小時,翌日又行針刺一次。觀察一周。未複發,痊癒出院。

【按】呃逆多由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氣機逆亂,直衝清道而致,常能自行緩解,或採用某些民間驗法而取效。但本案發病11天,呃逆持續發作,曾遍服中西藥物而不效,實屬鮮見。《針灸資生源·傷寒呃逆條》云:「灸中脘、關元百壯」。《醫學綱目》又云:「呃逆服藥無效,灸中脘、膻中、期門必效」。楊氏綜合西法,選取胃募中脘,配伍足三里、內關以寬中降逆止嘔。膻中為氣之海,膈俞為血之會,二穴溝通陰陽,順氣活血,旨在「調和」,切中病所,故收效。

例3:脅肋痛

陳XX,女性,63歲,1980年6月26日初診。

本月6日半夜突然感右側脅肋劇痛難忍,呼吸、咳嗽、轉側活動時加重,牽引腰背。立即去市三院急診,胸透無異常,以胸痛待診處理,予鎮痛鎮靜劑、慶大黴素等藥物治療,次日又加服中藥,二十天來收效甚微,故來求治。所見:顏面紅潤,痛苦表情,煩躁不安,頭昏耳鳴,右脅3?7肋有明顯觸痛。舌示少苔,舌質微紅,脈弦緊。證屬肝氣鬱結。治以調氣止痛。

處方:支溝,陽陵泉、乳根、天池

治療經過:支溝、陽陵泉二穴,粗毫針強瀉手法,5分鐘提插捻轉1次,留針半小時,乳根、天池二穴,拔罐15分鐘。一次減,二次瘥。

【按】楊氏善出穴對,以其精巧玲瓏,圓機活法,取效尤速。支溝合陽陵,用治脅肋疼痛,古有明驗,然楊氏更以其同屬少陽經,領悟同名經配穴法之真諦。曰:善師古者,師其法,此之謂也。


推薦閱讀:

只有「擅長」是不夠的,對職場新人來說探索自我更重要
最擅長討寵之術的星座女都有誰呢?
如何知道你擅長的是什麼,天分在哪裡?
道教符咒典籍與擅長符咒術的名士
男女平等是做各自擅長的事,不是男女要做一樣的事

TAG:擅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