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最優教養法實例解說
一、與孩子交往的新準則是以尊重和技巧為基礎的,這需要: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同父母自己需要自尊心一樣;
2、在對孩子提出勸告或教導之前,應對他們有所了解。
當孩子處在一種強烈的情緒中時,他不可能聽任何人的話,他不可能接受勸告、安慰或者建設性的批評。他需要父母了解他,了解它特殊時刻的內心活動。而且,他需要父母了解他沒有完全表露出來的內心活動。這是一種遊戲,在這裡他只泄露一點點他的感覺,其餘的需要父母去猜測。
當孩子告訴父母老師打了我一巴掌,父母不必問他更多的細節,也不需要說「你為什麼挨打?假使你老師打你,那麼你一定幹了什麼壞事。你幹什麼了?」父母甚至不必說「啊,我感到很遺憾!」父母需要對他表示了解它的痛苦和煩惱,以及他想要報復的情緒。
父母怎麼知道孩子的感覺呢?留心孩子的言行,聽他講些什麼,以及設身處地為他著想。父母要知道當孩子在同輩人面前受到公開羞辱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父母只要說很短的話,孩子就知道父母是了解他的。以下任何一種說法將是有幫助的。
「你一定是很苦惱的。」
「這一定是你很生氣。」
「這一定傷害了你的感情」
「這一天你真倒霉了」
如果父母這樣告訴孩子「這種感情是不好的。」或者試圖說服孩子,他「沒有理由有這種感情」。孩子強烈的情緒是不會消失的,不是驅趕就能消除的!只有父母對孩子表示同情和了解,他們這種強烈的情緒才會減弱、消失。
二、談話的一些原則:
1、從事情本身到圍繞事情的情感。
當孩子帶著一連串對朋友、老師或她自己的生活埋怨回到家裡時候,最好對他表露感情的語調做出反應,而不是試圖去確定事實真相或者證實那些事件。
10歲的小德放學回家以後,胡言亂語的埋怨著。
——多倒霉呀,老師說我撒謊,就因為我告訴她我忘記做作業了。他嚷著,天哪,她拚命的嚷著,說要給你寫紙條!
——你今天很難受!
——是的
——在全班同學面前說你撒謊,是很窘的事情。
——這是肯定的
——敢打賭,當時你內心感到缺少了些什麼似的。
——哦,使得,但你是怎麼知道的?
——當有人傷害了我的感情時,我經常是這樣的。
——這減輕了我的痛苦。
2、從一般的回答到具體的回答。
孩子講他自己的事情時,常常希望我們回答,不是籠統的同意或者不同意。二是希望給他以詳細的、對他很了解的回答。
比如孩子說「我不擅長數學」父母回答他「是的,你對數字的概念很糟糕。」這對他是沒有幫助的。向他提出意見進行爭論,或者提供廉價的忠告,也是沒有用處的。如「你要是用功一些,就會學得好一些。」這種草率的幫助只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立刻就交心,也只能減弱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可以採取以下任何一種熱忱的、同情的說法:
——數學本來不是一門容易掌握的學科
——有些難題確實是不容易算出來的
——老師比較急躁的批評了你
——他使你感到你笨
——我敢打賭你巴不得快下課
——你一定感到考試特別困難
——你對考試不及格感到很著急
——著急我們會怎麼看你
——我知道有些科目是不大容易學的
一個12歲的孩子說,當他帶回不及格的成績單以後,他父親用很了解他的口吻和他談話,使他幾乎暈倒,他內心的反應是「我必須不辜負父親對我的信任。」
請聽兒子和父親的對話:
——我很笨
——你不笨,記得你在野營的時候多能幹,那位想到認為你最聰明。
——你怎麼知道他是這麼想的
——他告訴我的
——哦,他怎麼老是說我笨呢?
——他只是開開玩笑
——我笨,看看我在學校的分數,我知道。
——你只是需要用功一些。
——我已經用了功了,這不管用,我腦子不好。
——你聰明能幹
——我笨我知道
——你不笨(父親大聲)
——我就是笨
——你不笨,笨蛋!
當孩子說自己笨、丑或者壞的時候,我們不能用說點什麼,就想立即改變他的自我想像。試圖直接去改變別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不容易的,如一個孩子對他父親說「爸爸,我知道你的好意,但是我不會笨的相信你說我聰明」
當孩子對他自己有消極的看法時候,我們否認和抗議是沒有幫助的,他只會更強烈的宣布:聲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我們能夠給孩子提供好的幫助,使表示我們不但了解他的一般情緒,而且了解其內在的含義。
兒子:我真笨
父親:(嚴肅的)你真那麼想嗎?你不覺得你自己聰明?
不!
那麼你內心很痛苦羅?
是的
在學校,你一定時常感到害怕,害怕你失敗,害怕你分數低,當老師教你的時候,你很慌張,甚至你知道的答案也說錯了,你害怕你的話聽起來可笑,老師要批評你,所以很多時候你寧肯什麼也不說。我想你記得,有幾次你說某件事的時候,他們嘲笑過你,這使你覺得自己笨,這即使你傷心,也使你生氣。你瞧,兒子,在我眼裡你是一個好孩子,然而你對自己卻有不同的看法。
這一席談話,可能不會當時當地就立刻改變孩子的自我形象,但是可能在他心裡埋下一棵對自身可能不會產生懷疑的種子。他可能想想「爸爸了解我,認為我是一個好人,我不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這一席談話所形成的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可能引導兒子試圖努力不辜負父親對他的信任。
孩子在同一時間裡,既愛我們又恨我們,他們對父母老師和一切在他們心中有權威的人都有兩種不同的感情。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很難接受這種矛盾的心理,他們既不喜歡自己有這種心情,也不能容忍孩子這樣。他們想,對人,特別是對家庭成員有兩種感情從來就是錯誤的。
我們是能夠學會接受我們自己和孩子矛盾的感情這個客觀存在的。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孩子需要知道這種感情是正常和自然的。我們能夠通過使孩子認識和表達他矛盾的感情,來減少他很多的內疚和不安:
「你好象對你的老師有兩種感情,你既喜歡他們,又不喜歡他們。」
「你好象對你的哥哥有兩種感情,你敬佩他,但有怨恨他。」
「你在一種事情上有兩種思想,你想去野營,但是你又想呆在家裡。」
對孩子的矛盾心理,父母平靜的,非批評性的話語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以為,這將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混亂不堪也可以理解。相反,這樣的說法沒有幫助:
「孩子,你心裡很混亂嘛,你對你的朋友一會兒喜歡,一會兒有恨,到底是愛還是恨?」
我們怎樣幫助孩子知道他的情緒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給他的情緒提供一面鏡子,孩子是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之後知道自身的形象的。從我們的反應中,孩子便可以知道自己情緒的形象。
鏡子的作用是反映形象的本來面目,我們不想要鏡子告訴我們:「你們看起來可怕,眼睛充血了,臉腫起來了,總之一團糟,你最好還是去為了你自己做點什麼吧。」
鏡子暴露了這些形象之後,我們將會逃避他,從警自勵我們要的是形象,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一面情緒鏡子的作用是反映情緒的本來面目,沒有歪曲。
「看起來似乎你很生氣」
「聽起來似乎你非常恨他」
「好像他整個姿態你都討厭」
對一個有這種感情的孩子,這些話語是最有幫助的,這些話,清楚地告訴孩子,他的感情是什麼。清晰的形象,不論是在鏡子里或情緒鏡子里,都能給孩子提供主動的修士和改變自己形象的機會。
表揚成就還是表揚個性?
大多數人們相信表揚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並且使他感到安全。其實,表揚有時也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犯錯誤。當父母對孩子說「你是多麼好的孩子」他可能接受不了,因為他對他自己的看法完全不同。
表揚向青黴素一樣,只能偶爾用一次,掌握和管理這些幼小的藥物需要注意用的劑量和時間。表揚只能涉及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要涉及到他的特徵和個性。對孩子的表揚應該是真實地反映他的成就,而不是對他的各項形象加以渲染。
實例2:
8歲的小劍做了打掃庭院的好事,他把樹葉掃成一堆,然後運走了垃圾,最後把工具放整齊。他的母親對他的努力和成績作了評價:
--(母親)院子原來太髒了,我沒想到有打掃得這麼乾淨的一天!
--是我打掃的
--這裡堆滿了樹葉、垃圾和亂七八糟的一些東西
--我都清理了
--多麼大的工作量
--是的,是真的
--院子乾淨了,看上去很愉快
--這樣很美
--兒子謝謝你
--(滿面笑容)沒什麼
母親的話使小劍為他的努力感到高興,為他贏得的成績感到自豪。
相反,同樣這些表揚的話語,說到孩子的個性是沒有好處的。
--你是一個好極了的孩子
--你這是媽媽的小幫手
--媽媽沒有你該怎麼辦?
這種評語可能會使孩子嚇了一跳,引起他的不安,他可能覺得他距離好極了還遠得很。他還不能達到這個標準。
我們的話和孩子的推論
我們的評語應該是簡短的,從這裡孩子得到關於他的個性的正面的推論。
10歲的小尼,幫助父親修補地下室,他搬了很重的傢具。
父親:傢具很重,搬起來很費勁
小尼:(帶著自豪)但是我搬了
父親: 這需要很大的力氣
小尼:我很結實
在這個例子里,父親評論工作的艱苦,孩子自己推論出他個人的努力。
假使他父親說,兒子,你很結實,小尼就可能會回答,不,我不結實,我們班裡好些孩子比我結實。那麼可能就會接著出現一個假若不是很劇烈的,也是沒有什麼結果的爭論!
什麼時候批評是建設性的,什麼時候是非建設性的?
建設性的批評是限制在指出如何去完成他必須作的事情,完全去掉關於孩子的個性的反面的議論。
10歲的小李吃早飯時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灑在飯桌上。
母親:「你這麼大了,應該知道怎麼拿杯子了!我告訴你多少次了,要小心! 」
父親:「我真沒辦法,他總是那麼笨。以後他還會這樣的。」
小利灑了價值5分錢的牛奶,但是隨之而來的對他的苛刻的要求,將使她失去信心,損失會更大。當孩子事情做錯了,最好只是就事論事,而不要涉及到人。
當8歲的小丁不小心灑了牛奶,他的母親很平靜得說:「我知道牛奶灑了,這裡還有一杯,這裡還有一塊海綿!」
母親起身地給他牛奶和海綿,小丁用不大相信而又感到欣慰的眼光看著她,她低聲說「謝謝媽媽!」母親幫助他把桌子擦乾淨,沒有尖銳地批評他,也沒有加上一些無用的勸告。母親講「我曾想說,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對我慈祥的沉默是如何感激的時候,我什麼也沒有說,如果是在過去,灑了牛奶之後的苦惱,將毀壞孩子整天的情緒。」
控制我們的憤怒
父母的憤怒,在兒童教育中還有他的一席之地,實際上,在某些時刻不對孩子生氣,帶給孩子的僅僅是冷漠,而不是閃亮。人無論怎樣注意,總不能完全避免生氣。這意思不是說孩子能忍受相洪水一般的憤怒和粗暴,這積極時說他們能忍受和了解憤怒。這就是說,他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我們必須認識以下真理:
2、 我們要接受孩子會使我們生氣地事實。
2、 我們有權利對我們的生氣不感到內疚或羞愧。
倘若我們不傷害孩子的個性或特徵的話,我們有權利對他們表示我們憤怒的感情。
處理好憤怒的具體步驟:
1、 大聲叫出它的名字來,給他一個警告,使他有所警惕或改正過來。
「我感到很煩人」
「我感到惱火」
2、如果我們簡短的話語和拉長了的臉沒能奏效,我們就採取第二步。我們可以增加表示我們生氣的強度:
「我感到生氣」
「我感到很生氣」
「我感到生氣極了」
「我感到要氣瘋了」
2、 有時候僅僅是這些話就能制止孩子的調皮。有時候則要採取第三步,講解我們生氣的理由,講我們內心地反映和我們所希望的行為。
「當我看到你的鞋子、襪子、襯衫、和毛線衣攤滿一地,就生氣極了。我想打開窗子把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扔到大街上去!」
「你打了你的弟弟是我很生氣。我內心氣急了,以至我激動,我冒火。我不許你傷害你的弟弟!」
「我看到你們急急忙忙的離開飯桌,跑去看電視,把一堆髒的、油膩的鍋碗瓢盆都留給我,我覺得要了命!我內心直冒火。我真想把盤子都忘電視機上摔!」
這種方法使父母的憤怒有一個出路,而不致引起什麼損害,正相反,這甚至可能說明一個重要的教訓:
如何安全的表示憤怒。孩子可能知道自己的憤怒不是什麼災難性的,可以發放一通,而不傷害任何人,這一教訓比僅僅是父母憤怒更需要。
父母對孩子講話的某些形式差不多總是自拆台階的,他們不僅不能達到我們長遠的目標,而且還不時地在家裡引起破壞。自拆台階的形式包括威嚇、賄賂、許諾、諷刺,對撒謊和偷竊的說教,以及粗野的教給禮貌。
威嚇
對孩子威脅往往引起孩子重複被禁止的行為。當你告訴孩子「你假使再來一次」他聽不見假使,僅僅聽見「再來一次」有時他解釋為「媽媽希望我再來一次,否則它會失望的 」
這種警告,(對成人來說好像是很好)比不說還壞。孩子是肯定要重複那些討厭的行為的。敬告是對孩子自主性的挑戰。如果他有一點自尊心的話,它必然要在反以此,以便對別人和他自己表示他不是一個膽怯的孩子。
5歲的效力,雖然警告過他幾次,她仍然把球王窗子上仍。最後母親說「假使你再犯一次,我就要打你了。」一分鐘後,玻璃被打破的聲音告訴母親她的警告起了作用:最後一次球打中了玻璃。隨著這一連串的威脅,不規矩的行為所發生的情景是容易想像出來的。相反,夏明的例子是說明怎樣有效地掌握孩子不規矩的行為。而不是依靠威脅。
7歲的小德,用氣槍射他的小弟弟,母親說「不要設小弟弟,去射靶子」小的沒聽,由射了一下,母親把槍拿走,對小德說:「槍不是射人的 」
母親做了為保護小弟弟所必須作的事情,同時建立了可接受的行為準則。小德知道了他的行為的結果,而沒有感到對自我有任何傷害,這種兩者挑一的,暗示的方法是很清楚的。射擊一定的目標,還是失去玩槍的權利。
母親避免了經常使用的威脅手段「小德,不要設了,你不知道有比舍你弟弟更好的玩法嗎?你沒有更好的靶子嗎?駕駛你再來一次,你就別想再見到你的槍了。」除非著孩子是非常溫順的,她對這種高潔的反應,將是重複被禁止的行為。接著來的情景不需要描述--------
賄賂
「假使——那麼」的錯誤是和自拆台階相類似的一種方法,她直率的告訴孩子假使他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他將得到獎賞:
假使你把詩歌學會了,那麼我就帶你去坐船---
對經常賄賂孩子也有些有教訓的反面行為。
一個男孩這麼認為「我要維持媽媽認為我做不好的這種想法,那麼我就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東西。當然我必須經常懷倒是她不打算給我任何東西。」
這種想法,可以很快引到討價還價,訛詐和經常要求增加獎品和小恩惠來交換好的行為。一些父母被他們的孩子約束住了,他們不敢再逛玩商店回到家的時候沒有禮物送給孩子。孩子們歡迎他們,不是向他們問好,而是「你帶回了什麼東西給我?」
如果獎賞不是事先許諾的,是出乎意料的,是代表著鼓勵和讚揚時候,是最有幫助,最令人愉快的。
諷刺
父母對孩子的諷刺是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嚴重危害。父母講諷刺話,給他與孩子之間有效的來往造成障礙。
「我給你講過多少次了?你聾了?那麼,你為什麼不聽呢?」
「你究竟是怎麼回事?你是瘋子?還是傻子?我知道你會死在那的!」
「你這麼粗野,你是從樹叢里撿來的?」
這樣的父母可能甚至於沒意識到他這樣說是對孩子的攻擊。這種攻擊又引起孩子的反攻,使他們一心想著報復,以至阻礙他們之間的交往。
不管是有意無意,我們不應該貶低孩子在他自己眼中和他的同輩人中的形象。
誘發的謊言
父母不易提出一些誘發孩子防範性撒謊的問題。孩子被父母問的生氣,特別是孩子才向父母對問題的答案已經知道了。他們憤恨作為圈套的問題,憤恨筆者他們在硬著頭皮承認或者編出笨拙的謊言之間做出選擇。
7歲的小昆,把父母送他的新槍弄壞了。他很害怕,將碎片藏到地下室里。父親發現發火了。他問了小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使事情爆發了起來。
父親「你的槍在哪裡?」
「在那裡」
「我沒有看見你玩它」
「我不知道放在那裡了?」
「找出來我看看」
「可能有人把槍偷走了」
「該死的傢伙,你把槍弄壞了,你能就這樣把它扔了么?我最恨撒謊的人!」
父親給了小昆一巴掌,它使小昆長久記住。
這是一場不必要的爭吵。父親與其秘密的扮演偵探和起訴人的角色,還不如這麼對他兒子說有幫助:
「我見到你的槍壞了。」
「你沒玩多久就壞了。」
「槍很貴,很可惜。」
孩子可以從這裡學到一些寶貴的教訓:爸爸了解我,我能把我的困難告訴他,我應該更愛惜他的禮物。
當學校通知我們,孩子的算術考試沒有及格時候,我們不要這樣問他:「你的考試及格了嗎?肯定及格了?現在撒謊沒有用了!你的老師和我們談過了,我們知道你考得很糟。」
我們不如直截了當的告訴孩子「算術老師告訴我們,你考試沒有及格。我們很著急,想怎樣來幫助你。」
當孩子撒謊時候,我們不要作出歇斯底里的反應,也不要以為說教,而是面對事實,現實些,我們要使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向我們撒謊。
盜竊
小孩子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回家的情況比較普遍的,當我們發現之後,重要的是避免喋喋不休的訓斥和戲劇性的談話,我們是能夠用嚴肅的態度把孩子引上正軌的。我們可以平靜而堅定的告訴他:
「卡車是屬於別人的,送回去。」
「槍不是你的,送回去」
當你肯定你的孩子從你的錢包里偷了錢時,最好不要問他,而是告訴他:「你從我錢包拿了一元錢,放回去。」當前聰慧其後,要嚴肅地說「當你需要錢的時候,來問我,我們可以商量。」假若孩子否認拿了錢,我們不要爭論,或者祈求他承認,我們告訴他「你拿了錢,送回去」如果他已經把錢活了,討論的焦點就要放在補償的方式上,作家務實,或者減少他的補助費。
避免教孩子「賊、撒謊的人」或者避免預言他將沒有好下場,這是最重要的。
沈文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它自己並不一定明確他的動機,比他說的結果只是促使他又撒謊!比較有幫助的是給他指出,你希望他和你商量他哪些方面需要錢:
「我感到失望,你沒有告訴我你需要一元錢」
「當你需要用錢的時候,老告訴我,我們可以商量。」
假若孩子偷吃了糖,你不要問他「誰從罐子里拿了糖餅?」這些問題通常是逼著孩子製造謊言,原則上是當我們知道答案就不要再次問他,最好是明講「孩子,你遞了糖,我曾經告訴過你不要拿,我很生氣,很失望。」
最後的話就是孩子受到了足夠的處罰。它使孩子感到不安,覺得對自己不規矩的行為是負有責任的。
教孩子講禮貌
--------------------------------------------------------------------------------
禮貌既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社交的技巧,它是通過識別和模仿講禮貌的父母而獲得的,禮貌必須用文雅的方式給予,但父母經常是粗魯的教孩子講禮貌。
六歲的小羅剛剛收到一分包好的禮物,他充滿著好奇地把盒子敲開,想看看裡面是什麼。
母親「小鑼,住手!你把禮物弄壞了,收到禮物你應該說什麼?」
小羅生氣的「謝謝你!」
「這才是好孩子。」
母親可以不那麼粗魯的,更有效的教給孩子懂禮貌。她可以說,
「小李阿姨,謝謝你送來這麼可愛的禮物,」我們相信,這樣小羅就會跟著母親說謝謝的。假使他沒有這麼做,母親可以在以後和他在一起採用社交理解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母親可以說「小倆一很周到地想到了你,還給你帶來了禮物,讓我們給他寫一封感謝信吧,我們記得他,他會很高興的。」
這種方法比直接譴責更有效。
當孩子打斷大人的談話時候,大人常常生氣,「不要這麼粗野,打斷別人的談話時不禮貌的!」可是,被打斷話的人也是不禮貌的。這樣講也許會好些,
「我想把我的話講完,然後就輪到你了。」
孩子知道我們不願意在別人家裡譴責他們,於是就調皮搗蛋起來。讓主人在自己家裡制定規矩,強制孩子執行的方法,能夠使他們的行為有所收斂。
一個孩子在馬阿姨家的沙發上跳,就讓馬阿姨說沙發是用來坐的,讓她限制孩子。當外面的人要求他約束自己時,孩子比較能服從。母親減輕了對紀律的責任,可以私下重複說明「這些是規矩」來幫助孩子。
責任心與獨立性
--------------------------------------------------------------------------------
父母們在到處尋找教給孩子具有責任心的方法,很多家庭希望孩子做些家務事來解決這個問題,家務事對理家來說是重要的,但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能並沒有什麼積極的效果。強制孩子去做家務事,對他性格的形成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責任心不能強加於孩子
內心的座右銘
--------------------------------------------------------------------------------
讓我們表示我們了解,讓我們不用無意識的批評或定罪的話語來表示我們了解。
當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的時候,沉默不語,行動遲緩,拖著腳步走路。我們從他的腳步聲中就能知道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按照我們的座右銘,我們不要用批評性的評語開始我們的談話。如:
「這壞脾氣的人怎麼了」
「那是一種什麼表情呀?」
「你幹什麼了,得罪好朋友了?」
「你今天闖了什麼禍?」
既然我們對孩子內心的反應是感興趣的,我們就要避免使用引起孩子內心憤慨和怨恨的評語。這種評語會造成他希望整個世界毀滅的想法。
父母可以用一下任何語言來表示了解:
「發生了使你不高興的事情了?」
「對你來說,今天不是個好日子。」
「有人為難你吧。」
這些話語比這樣一些問題要好些。如:
「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了?」問話帶來的是驚訝,陳述帶來的是同情。
孩子要學會生活,這是逃脫不了的事實。假使他生活雜批評中,他就不會有責任心。他學會的是給自己定罪,找別人的叉子,懷疑自己的判斷,輕視自己的能力和不相信別人。他學會的只是生活在不斷期待著即將來臨的滅亡中。
發言權與選擇
--------------------------------------------------------------------------------
食物
甚至一個2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問他,要半杯牛奶還是要一滿杯。
我們應該是孩子審慎的面對許多他必須加以選擇的情況。父母挑選一些情況,孩子做出選擇。
我們不要去問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
「你早餐想吃什麼?」
可以問他:
「你想吃炒雞蛋,還是想吃煎雞蛋?你的麵包要不要烤?你的麥片要熱地還是涼的?」
這帶給孩子的是他對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責任感,他不是接受吩咐的機器,而是一個塑造自己生活的參與者。從父母的態度中,孩子應該得到一個清晰的啟示:
父母提供茶、牛奶、甜餅——選擇是我的責任。
孩子吃東西的問題,常常是母親太遷就孩子最初的口味所造成的。他們嘮叨孩子不吃特別的蔬菜,並告訴他們(相當不科學的)蔬菜對身體各個器官都是最有益處的。母親對食物沒有強烈的感情,對孩子是最有益處的。他共給孩子有一定的質量,可口的食物,並新人孩子會根據自己食慾的要求吃多或吃少,除非它與服藥相衝突,很清楚,吃是孩子責任範圍以內的事情。
衣著
關於為孩子買衣服,決定需要怎樣打扮和決定花多少錢,這是我們的責任,在店裡,我們選擇幾種樣式——價格和樣式上都是我們能接受的,孩子從中選擇他比較喜歡的。甚至一個6歲的孩子,在給他買短襪和襯衣時,可以由他從我們為他選擇的那些中間選擇。而在許多家庭里,在為孩子買衣服時候,孩子沒有得到這方面的經驗和發展這方面的技能。事實上,連有些成年人沒有妻子或母親陪同選擇,也不能為自己買上一套衣服。
熱別是年齡大的孩子,我們應該允許他有和他的朋友們的水平差不多的衣服,一個男孩子在班裡穿著一雙皮鞋,而那一年卻時興運動鞋,那麼就會爆發一場攻擊和嘲笑,父母應該知道什麼在孩子中被認為是「古板的」「冷門」。
關於衣著方面的責任範圍可以這樣說:
我們給孩子個選擇的範圍,他們自己具體的加以選擇。
家庭作業
從一年級起,父母對孩子的家庭作業的態度應該嚴格的認為是孩子和他老實的責任。對孩子的家庭作業,父母不應該老到,也不應該監督孩子做作業,或者替他核對,除非孩子要求你這樣做。父母因該這樣說:
「家庭作業是你的責任,家庭作業是你的事,工作是我的事。」
家庭作業的價值在最初幾年裡,不應該估計過高,有許多好寫小病不留作也給年齡小的孩子,而這些小學生和那些為家庭作業努力奮鬥的6、7歲的孩子比,似乎是同樣的聰明。
家庭作業的主要價值是給孩子以獨立工作的經驗。
父母直接對孩子進行幫助,可能只會使孩子感到他自己無能。間接的幫助卻有好處!
例如,我們可以保證孩子有一個比較安靜的讀書環境;有些孩子在做作業時,喜歡靠近大人,也許可以允許他在廚房或餐廳坐,這是要少評論他的坐姿,外表或者對傢具的愛護。有些孩子可能咬鉛筆,搔腦袋或搖椅子才能做得好些,不要評論和限制,否則會增加他的挫折,干擾她的腦力勞動。
偶爾我們可以講明白一個觀點或解釋一個句子,可要避免像這樣的評語:
「你如果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你就會記住布置的作業。」
「你如果專心聽老師講了,你就該知道作業怎麼做。」
我們對孩子的幫助要少,但又要充滿著同情,寧肯多聽少將,我們給他指出路來,但是希望他用自己的力量去達到他預訂的目標。
父母對學校和老師的態度可能影響孩子對家庭作業的態度,如果父母習慣性的責怪學校和瞧不起老師,孩子自然就會得出明顯的結論來。
父母應該支持老師,支持他對家庭作業的一些規定。當老師要求很嚴格時,就給父母一個極好的機會表示同情她這樣做:
「這是不容易的一年——這麼多工作。」
「聽說他對家庭作業特別嚴,我想這一年他的工作會很多。」
音樂
音樂是使孩子放鬆的一種最重要的途徑:它消除憤怒,解除緊張,賦予歡樂。
父母經常不從這種觀點來看音樂教育:他們大部分注重旋律重現的技巧,這種趨勢不可避免地要對孩子的演奏和個性進行評價和批評,結果是經常出現北上的情況:孩子試圖放棄他的音樂課程,躲避他的老師,停止音樂事業。
當孩子練習時,父母不要嘮叨。別去提醒他樂器值多少錢,爸爸是怎樣賺錢難,這些語句將使孩子感到內疚和憤慨,既不能使他們產生音樂感,也不能使他們對音樂發生興趣。
父母應該避免對孩子「偉大」的音樂才能做出預言:
--只要你用它,你是有驚人的才能的
--只要你努力,你牛能成為第二個馬友友
當孩子知道他的困難為人所了解,得到人們的正確評價時,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6歲的小林,當他上到第三課時,必須學會一種新的技巧:用上受彈奏八度音。老師對這個練習熟練的作出示範,說「這很容易,你試試」小林很勉強的、笨拙的深處他的指頭,不大成功的模仿著他的老師。當他下課回到家裡後感到很泄氣。
在他練習的時候,母親說「用一隻手彈奏八度音階不容易,用兩隻手會更難一些。」小林欣然同意了,他在鋼琴上慢慢的翻開樂譜,用適當的手指彈奏起來。母親說,
「我聽到正確的樂曲了,見到正確的指法了。」
小林十分滿意的回答說:「這很難。」
那天他繼續不斷地練琴,遠遠超過了規定的時間。
孩子從對他的困難表示同情和理解中所受到的鼓舞,比對他的勸告,表揚或給他以現成的、直接的解答要更大。
零花錢
零花錢怎樣給公平合理?
關於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孩子的零花錢應與我們的預算相配合。不管鄰居的水準怎樣,給孩子的零花錢不得超過我們的負擔能力。假使孩子提出異議,我們可以誠懇地告訴他「我們是希望能給你多一些錢,但是我們的預算有限。」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要比試圖去說服孩子他並不是真正需要更多的錢好得多。
錢又如權利,很容易因為沒有經驗所誤用,零花錢不能太多,應該限制在孩子所能掌握的範圍以內。開始的時候可以給他少量的,讓她慢慢的適應,不至於使他由於錢多負擔過重。零花錢可以從孩子開始上學和學會了數錢,換錢時候就給,零花錢還有一個情況是主要的:
在孩子的固定開支以後剩下的少量的錢,應該由孩子自己儲蓄或者自由使用。
坦率的短語
一個好的父母,正如一個好的老師,他使自己對孩子日益成為不必要的。他在引導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和運用自己的力量中得到滿足,在和孩子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有意識的運用一些短語,指出我們是相信他們能為自己作出聰明的決定的。那麼,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內心反應是「是的」時,可以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話語來表示。表示是的的方法有
--假如你想要。
--假如那這是你所喜歡的
--你自己決定吧
--你這能勝任
--這完全有你選擇
--無論你怎樣決定,我都覺得很好
我們的「是的」可以使孩子感到滿足,但是我們對他自己做出的決定和對他的信任和欣賞的其他話語,還能帶給他額外的滿足。
紀律
--------------------------------------------------------------------------------
大多數紀律問題包括兩部分:氣憤的感情和氣憤的行為,每一部分必須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感情必須識別和表達;行為則必須加以限制與約束。有時孩子對感情的識別,本身就足以把緊張氣氛解除。
母親:你看起來好像生氣了
兒子:我是的
--你心裡覺得有點什麼
--你說吧
--你生某人的氣了
--是的,就是你
--告訴我吧,什麼事情?
--你不帶我去玩電動玩具,卻帶小史去了
--這是你很生氣,我打賭,你曾對自己說:「他雖然愛我,但是更愛她」
--是的
--親愛的,你知道,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來告訴我
在另外一些場合,則必須加以限制。4歲的小強,想要切斷小貓的尾巴看看裡面是什麼。母親承認它科學的好奇心,但是肯定的措辭限制了他的行動。
「我知道你想看看它裡面是什麼樣的,但是尾巴必須在他應該在的地方。讓我們看看是否能找到一張能讓你看出它裡面是什麼的圖畫來。」
當母親發現5歲的小德在客廳牆上亂畫,她最初的反應是想用拳頭揍他一頓,但是她只是
「不行,小德,牆是不能畫的,這有3張紙」同時母親動手把牆壁擦乾淨。小德不知所措,她說「媽媽我真愛你」
相反的,另一種處理
「你幹什麼,你怎麼了,你不知道不應該弄髒牆壁?討厭的孩子,我真不知道那你怎麼辦,等著吧,你爸爸回來我會告訴他,你會受到處罰的。」
提出限制的技術
提出限制——向在所有的教育中一樣,它的成果依賴於它的過程。限制度該這樣清楚地告訴孩子:
1、不能接受的行為是什麼組成的
2、什麼代替物是可接受的
你不能扔盤子,你可以扔枕頭,或者不講究文法,而更有效的話語是「盤子不是仍的,枕頭才是仍的」
部分的限制不如總體的限制
限制必須說的肯定堅決
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具體的限制有幾種不同的方法。以下四個步驟的結果,又是證明是有效的。
1、父母承認孩子的願望,並用間接話語表達「今天晚上你希望能去看電影。」
2、父母在一個特定的行動上把限制講清楚「但是我們家的規矩是周末以外的晚上不許看電影。」
3、父母指出孩子的願望至少能夠部分的實現「你周五或周六晚上可以去看電影」
4、當約束強加於孩子時,幫助孩子表達某些很可能出現的不滿:
「很明顯的,你不喜歡這個規矩。」
「你希望沒有這種規矩才好。」
「你希望的規矩是:每天晚上都能看電影。」
「當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你肯定要改變這個規矩的。」
當父母出一樣東西的作用時候,孩子對限制往往是比較願意接受的「椅子是坐的,不是站的。」比別站在椅子上要好一些。「積木是玩的,不是亂扔的。 」比別扔積木或對不起,我不能讓你扔積木,這太危險了。
推薦閱讀:
※周雄 收容教養制度研究——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之展開
※「我想看她會不會流產!」熊孩子猛推孕婦被暴打!孩子可以放養,但不能沒有教養!
※餐桌上的教養
※有教養的人,從來不做這五件事,你做過幾件?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