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抗日戰爭的文化意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史影響特別巨大。1937年全面抗戰之後的八年,對中國現代史來說最為關鍵。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遇到了空前挑戰,面臨亡國的巨大危機。它是中華民族在其近現代歷史中發展的最低點,也是中華民族由衰轉盛的一個歷史臨界點,對中國人的心理、文化、精神影響非常深遠。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正是抗戰把國人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普及到社會的基層。在觀念和思想上,中國人從城市到鄉村、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社會群體都凝聚了民族的意識。抗戰期間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就是因為它把中國的現代民族意識一直深入到普通人心中。在中國近現代,國家意識對縣一級以下的村莊的人來說並不是很強烈。日本人的佔領給了中國社會巨大壓力,亡國的現實危險讓每個炎黃子孫都有切膚之痛。中華民族的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到這個時期完成,中國終於凝聚成一個完整的現代民族國家。
傳統社會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是很艱難的,必然經歷複雜的過程。抗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其意義怎麼估計都不為過。中華民族從鴉片戰爭以來就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直到抗戰時期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到了歷史的臨界點。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由盛轉衰,衰到極點,然後就由衰轉盛了,從此中華民族走的就是上升的道路。
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過程非常艱難。日本是個島國,其現代化走向了擴張的道路,其轉型的時間其實是跟中國相差不多,就是在19世紀中葉。日本向西方學習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轉型相對順利。但是,中國地大人多,傳統的結構太複雜,轉型不是很順利。日本轉型走向了侵略和擴張的不歸路,在東亞、東南亞發動戰爭,欲稱霸世界,最終遭到了挫敗。
中華民族走的路是光榮的現代化之路。我們從來沒侵略過其他民族和國家,從這個意義來講,中華民族奮鬥的歷史是光榮的。抗日戰爭就更凸顯了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的獨特地位。我們的國家主權從來沒中斷過,我們從沒有去侵略過其他國家、殖民過其他民族。現代的民族國家分幾種:一種是被其他國家侵略而亡國;一種是沒轉型就被其他國家殖民,到了20世紀中葉之後才獨立;還有一種就是轉型成功了就去侵略別人。日本轉型成功,就去把朝鮮半島佔了,把中國的台灣也佔了,在二戰的時候,想要稱霸整個世界。它轉型成功,跟西方一樣走的是擴張道路。中華民族現代化轉型有個獨特的地方就是,雖然面臨危難,但從來沒有亡國,國家主權從未徹底喪失。現在中國轉型走向了復興之路,發展的路都是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結果,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去侵略人、壓迫人。
我們的轉型、我們的現代化在國際上是沒有負債的。中國的現代化在道義和倫理方面是有優勢的。這個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其他國家。我們不是侵略擴張,而是尊重其他國家,文化上具有一種更高的智慧。中國就要求和而不同,和平共處,不強加於人。
二是以德報怨。抗日戰爭其實也是凸顯了中國以德報怨的品質。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這麼兇殘,但在中國的日本孤殘兒童受到了中國老百姓和中國社會的廣泛關照。日本人到今天仍然滿懷感激,就說明中國人具有一種以德報怨的精神,是一種人道的關懷。
三是扶弱抑強。中國始終和被壓迫的人站在一起,始終和弱者站在一起。和世界上的弱者一起奮鬥,是現代中國的關懷所在。從魯迅先生就翻譯弱小民族的文藝作品,直到20世紀中葉以來和第三世界人民之間的情誼都說明了這一點。
和而不同、以德報怨、扶弱抑強是中國現代奮鬥的光榮。中國現代化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沒有任何對世界的歷史欠賬。日本對東亞各國都有歷史的欠賬。像日本侵略朝鮮半島,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刻的歷史傷痕。反對日本工業遺址進入非遺最強烈的就是韓國。中華民族在挫折中奮起的歷史是光榮的,是和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現代化其實是光榮的現代化。五四以來,從文化這個角度我們好像很自卑,認為我們有很多原罪,有很多不文明之處。像五四那些先驅者全面反傳統,對中國傳統「國民性」徹底否定,現在看有歷史的局限性。我們的現代化起步晚,擺脫傳統社會的局限比西方晚。其實西方傳統社會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但他們現代化比我們早,所以我們有一種把時間差誤以為是空間差的原罪意識。但是從抗日戰爭看,中華民族的現代化有光榮的一面,也把我們傳統文明的光輝凸顯出來了。過去我們反思中華民族有很大的歷史負擔,有所謂「國民劣根性」,覺得日本人比我們強大,把我們都打垮了,因此有一種「原罪意識」。我們要超越這種意識。原來都說中華民族由於落後、由於愚昧封閉而有原罪。其實中華民族是沒有原罪的。我們民族的歷史是光榮的歷史。不是說被人打敗了就是屈辱的。雖然說受到了挫折,但最終贏得了勝利。我們經歷的過程對世界沒有任何愧疚,對人類沒有愧疚,而是以中國的奮鬥證明了中國歷史光榮的一面。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不是我們的負資產,而是我們的正資產。
抗戰時期的思想家像馮友蘭、李長之和五四時期的思想家如魯迅、胡適等都不一樣。中國在抗戰時期的表現出來的高貴品質,反而凸顯了中國傳統的光榮。像馮友蘭在抗戰時寫的《貞元六書》,核心的思想是貞下起元,就是到了最低點的時候就開始往上走了。那個時候國民政府搬到了重慶,中國大半領土都被佔領,這個情況不會再有。抗戰時期的思想家和五四時期的思想家都有貢獻,但是抗戰時期的思想家講中國人的高貴、中國人的勇敢自信。我們的高貴自信在倫理上是比日本強大的,在倫理上和價值觀上是有優勢的,我們的民族精神是輝煌的。中華文化畢竟是東亞文化的源頭,其文化有很強的自信力,這種自信力經過抗戰這樣艱難的過程都沒有垮掉。李長之當時的名著題為《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的興起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這為中國的發展、為中國人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提供了歷史的條件。抗戰是中華民族光榮的一頁,也是中國文明新的起點。其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馮友蘭先生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對抗戰勝利的意義有深刻的表述:「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
我們應該在前輩奮鬥的基礎上,把國家帶到更高的平台,為世界和人類作出更多的貢獻。
推薦閱讀:
※八字中「命宮」有何意義?
※【輕量化】新材料異軍突起:碳纖維車體4.0智能製造對汽車行業的意義
※2014志鴻優化分章節課時作業03地球的自轉及其地理意義
※81 天梁入十二宮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