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諦造了強大的古代中國
麥小舟:老子文化諦造了強大的古代中國
從漢朝到清朝,長達2200多年,在這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儒道釋三家究竟是哪一家主導了中國的文化。前幾年,有一位孔子後人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上說,儒家主導了中國文化18個世紀。還有一種主流的聲音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導,其他文化則已走向邊緣。」如果是這樣的話,古代中國的輝煌當然主要是儒家的功勞了。那麼,這種認知是正確的嗎?
(一)、老子文化是古代中國的主導文化。
我們先來看看漢朝奉行的是哪一家的文化。《史記》記錄下這樣一首民歌,是歌頌清靜無為政治的。歌詞是:「蕭何為法,整齊劃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歌詞的意思是,蕭何與曹參都推崇清靜無為政治,百姓因此得以安居和樂業。《史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文帝本修黃老之言,不甚好儒術,其治尚清靜無為。」這是說,漢文帝從小就用功讀《老子》,對儒家學說則不大感興趣。他崇尚的是老子的清靜無為政治。漢景帝則是文帝政治路線和文化路線的忠實執行者。以上的史料告訴我們,從漢高祖到漢文帝、漢景帝幾個歷史時期,所奉行的是不折不扣的道家文化。
漢武帝登基之後,有一名儒家學者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術的核心思想是君權神授、君權至上、上尊下卑。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要通過獨尊儒術,來獲取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權力。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在他身後是否能延續下去呢?漢武帝死後,是他年僅8歲的小兒子劉弗陵當了皇帝。他就是漢昭帝。這個小皇帝在輔政大臣霍光的輔助下,恢復了老子的清靜無為政治。漢昭帝之後,是18歲的劉詢做了皇帝,叫漢宣帝。他即位後,旗幟鮮明地繼續推行清靜無為政治。正是這兩個小皇帝靠了老子,使西漢的強盛達至最高峰。
歷史走進唐朝之後,我國各家文化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公元620年,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認老子為先祖,並對鹿邑的老子廟予以擴建,規模如京城皇宮,作為皇室家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堅定地實行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他說:「治理國家就象栽樹一樣,不去搖晃樹根,枝葉才會生長茂盛。君王清靜了,百姓怎麼就不安樂呢?」他把道排在第一的前提下,對儒、佛採取兼蓄並用的方針。唐太宗手下許多將相,如魏徵、李靖等都是有名的道學家。當時戶部郎中鄭仁基有個女兒叫鄭麗婉,只有十三、四歲的她便熟讀了《道德經》,並能對老子的思想運用自如。貞觀五年,戶部郎中鄭仁基奉命把20萬石軍糧調往前線。鄭仁基先把軍糧送抵碼頭,打算利用水路走一段路程。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洶湧的河水把河堤沖開了一個缺口。如不及時把缺口堵上,20萬石軍糧就會被淹,就得報廢。堵缺口需要木樁、沙包,可眼下哪有這些東西,要向別處調運也已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怎麼辦?鄭仁基急得團團轉。這時,鄭麗琬向父親建議,從軍糧中取出五千石來堵缺口。這可把鄭仁基嚇壞了。他說:「莫說是五千石,就是糟蹋了五石也是死罪!」鄭麗琬是如何說服父親的呢?她說:「欲取姑予!」鄭仁基最終還是接受了女兒鄭麗琬的建議。那麼,「欲取姑予」是什麼意思呢?「欲取姑予」是老子的辯證思想。欲取姑予之法,就是以局部的犧牲換取全局的勝利之法。鄭麗琬就這樣運用老子的辯證思想既救了這批軍糧,又救了父親一命。由此,我們不難感受到當時朝野學習研究老子的熱度,感受到道學在當時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唐高宗李治秉承父親李世民的教誨,繼續奉行清靜無為政治。他還於公元666年親往鹿邑拜謁老子,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雖然崇尚,但她也規定王公百官都要讀老子,並冊封老子的母親為「先天太后」。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繼承了歷代先祖尊崇道學的傳統,並發揚光大。他還親注《道德經》,並頒行天下。全國官民誦讀《道德經》的傳統於是得以形成,這一傳統一起延續到明朝初年。
那麼,宋代奉行的又是哪一家的文化呢?北宋的宋太宗趙匡義說:「老子《道德經》5000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並在其中。」宋真宗也好道,自稱道君皇帝。1015年,他帶領群臣親往鹿邑恭謁老子,尊老子為「混元上德皇帝,宋太宗和宋真宗曾幾次下旨,對鹿邑的老子宮、老子館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
從漢朝到元朝的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先後出現了漢、隋、唐、宋、元五大朝代。其中,漢、唐和北宋相加將近1000年。以上的我國文化史告訴我們,在明朝建立以前的1500年間,儒術在漢武帝時期只被獨尊了不到50年,而道學則沒有走向邊緣;相反是道家文化才是漢、唐和北宋時期的官方文化、主導文化。
(二)、老子文化哺育出了強漢盛唐和經濟科技發達的北宋。
溫家寶總理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那麼,老子文化創下了怎樣的歷史功績呢?
漢唐北宋的強大是全方位的,既表現在國防、經濟、政治,又表現在科技、教育和社會風尚等方面。而這種強大是當時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第一、經濟繁榮。
表現在:一是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大。漢、唐和北宋時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Q)占當時世界的1/3以上。二是生產力發展水平高,人民生活富裕。香港學者丁學良指出:「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1年,當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按1990年物價指數計算已達到450美元。」而2000年後的今天,有的國家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對宋人的生活,司馬光在《訓簡示康》一文中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它的意思是,小販穿的是士大夫的衣服,農民著的是高級的鞋子。可見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科學技術先進。
表現在:1、古代中國的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領域廣。我國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地質學、醫學等方面一直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國在煉銅、煉鐵、鍊鋼、漆器、陶瓷、建築、建橋、紡織、造船等方面的科學技術,也一直領先於世界。以造船為例,宋元時期的我國已能製造排水量上千噸的船。而在二、三百年後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時使用的船,其排水量還不到250噸。2、古代中國的科技發明成果數量多。西方學者指出:古代世界的發明有60%以上來自中國。英國科學家尤塞爾·博格認為:「古代中國是世界發明的搖籃。」3、古代中國的科技發明成果份量重。我國漢代的造紙、唐代的火藥、宋代的指南針和印刷術,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明。
第三、國際地位崇高。
我國唐代,是當時世界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唐的都城長安,也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城市。在長安擠滿了相貌奇異、著裝古怪的外國人。他們來自哪裡呢?除了中國周邊的國家外,還有來自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的國家。他們來中國幹什麼呢?一是建立友好關係,就是今天說的外交關係。與唐建立友好關係的有50多個國家,這在當時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比的。二是通商。在長安居住的,僅西域的商人,最高時就達到數千人。三是留學。留學作為一種制度,是哪一個國家創立的呢?是古代中國。它萌芽於隋而發展於唐。可以說,是唐代的中國開了世界留學的先河。古代中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留學的創始國呢?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強大、先進,有東西讓別人學。
第四、國民道德水平高。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直是人類的美好憧憬和夢想。在唐太宗的「貞觀」時期,唐玄宗的「開元」時期,由於官民共誦《道德經》活動的持續開展,終於使這種夢想一度成為現實。當時的中國也被鄰國稱頌為禮儀之邦。
在這裡,我想講講媽祖的故事。媽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稱為林默娘。宋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生於北宋元年。北宋的前幾位皇帝都十分尊崇老子,因此,林默自小就有機會接觸《道德經》,並愛上了老子文化。由於她長於醫術,於是常為眾人治病,教眾人防疫消災。由於她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又有預測吉凶的能力,於是常教人趨吉避凶,預防海難。她所做的這一切都不圖回報,體現的是老子所倡導的「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加上她信仰和推崇「太和」、「大一」這道家所主張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理想,從而被譽為大仁大義的神女。林默去世之後,人們便自覺供奉起媽祖神像。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現有媽祖的信眾達2億多人,僅台灣就有1700多萬人。可以說媽祖是道家文化孕育出來的聖女。
對老子文化以上的歷史功績,西方學者也有中肯的評說。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指出:「中國科學是從道學中孕育出來的。」美國明道大學校長張緒通指出:「奉行道家哲學的漢朝和唐朝,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
(三)、老子文化在近代中國走向了邊緣。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便頒下聖旨,廢除官民對《周易》和《道德經》的誦讀。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認為,《周易》能哺育出像劉伯溫這樣能掐會算的人,這樣的人越多,對明政權的威脅就會越大。至於《道德經》,朱元璋不但看過而且做過注釋。他不能允許老子的民本思想在他的臣民中傳播;更不能容忍老子關於官逼民反的思想被他的臣民所接受。朱元璋鍾情的是朱熹的儒術,並把它確立為明朝的官方文化。那麼朱熹的儒術是怎樣的呢?朱熹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他還賦予「三綱」具體的內涵:君為臣綱就是君要臣死,臣不死謂不忠;父為子綱就是父要子亡,子不亡為不孝;夫為妻綱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由我騎來任我打。
清朝康熙帝非常欣賞朱熹,稱頌他是「集大成而繼千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萬世一定之歸」。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康熙認為:①朱熹才是儒家文化的真正傳承者。②朱熹的思想能有效地教化百姓,使之安分守己,不做叛逆之事。③朱熹的思想不但今天有用,就是億萬世以後仍然是百姓所應遵循的準則。為此,康熙還為朱熹做了許多事;一是把朱熹升入孔廟大成殿。把他排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讓朱熹當了儒家老二。二是為朱熹建祠廟。一時間,朱子祠廟遍布天下。三是為朱熹寫書。康熙不僅自己寫,還組織李光地等大臣寫。
這樣一來,易文化和道文化從此真的走向了邊緣,走向了民間,走向了地下。熱愛《道德經》的學者則成了名副其實的地下黨。
明、清兩朝把封建專制統治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朝使用錦衣衛、採取特務手段對待官員和百姓。恐怖統治規模之大,程度之烈,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朝代。清政府對知識分子採取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焚書之多,殺儒(指知識分子)之眾,令秦始皇望塵莫及。近代中國的這種政治專制對同時期西方的民主進步而言,則是一種反動。這種專制的統治完全窒息了國民的創新精神。明朝和清朝的543年里沒有誕生出一項能稱得上是重大發明的科技成果,而同時期的西方,科技發明則如井噴似蜂擁而至。煉鐵鍊鋼技術、火藥技術、指南針技術,本來是中國的發明,可堅船利炮卻成了歐洲人的專利。面對侵略,中國軍隊只能用木船與軍艦對抗,用大刀長矛與洋槍洋炮較量。這種專制統治,也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向來以經濟繁榮、國力強大而著稱於世界,清朝中葉以後,中國竟然成了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就連荷蘭、葡萄牙這樣的小國也敢欺負到中國的頭上來。面對列強的侵略,幾億人口的國家竟然沒有還手之力。一個泱泱大國不得不接受被蹂躪、被欺凌、被屠殺和被掠奪的百年屈辱的歷史。
以上二千多年的中國文化史告訴我們,作為一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起主導作用的時間,道家比儒家長。道家哺育出的是繁榮強大的國度;儒家哺育出的則是專制、衰敗的國度。再者,歷代帝王對老子的應用狀況,不僅決定了朝代的興衰成敗,而且決定了他們個人的歷史地位。這表明,只有道家文化才配稱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文化。鑒於老子文化以上的地位和作用,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魯迅則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指道學)。」他又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歷史告訴我們,道學是大國振興的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不可或缺的文化。
(選自世界老子學會會長麥小舟2014年12月26日在中國老子山道教文化論壇所作題為「以道治國,復興中華——兼論《道德經》的現代意義及普世價值」的主旨演講)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老子從來不消極
※走進老子的清涼國:得失看淡,榮辱不驚
※值得收藏的老子金玉良言
※《老子天道論》講解提綱
※[彪悍]老子現在想把衛生巾甩你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