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統論帖子
轉載
標籤: 武術 體育訓練 個人體會 體育 | 分類:網路武術文摘 |
傳統武術統論帖子
(來源:天風黑月等會員的交流論證http://www.ws61.net/bbs/read.php?tid=129878)
管理提醒: 本帖被雷武龍々 執行置頂操作(2010-05-21)
註:以下都是由回復主成,有心的朋友就勉強看下,傳統版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好的回帖,結果都是被爭吵鬧得不了了之,為了留下好的資源,所以專門開帖整合回復,同時為了避免糾紛,此帖禁止回復!!!同時,以後如果有其他好的回復和討論出現在傳統版,也可以收錄在這裡,做為大家的資料庫!!!一切都是看修為的,詠春有高手,形意也有高手,另外,練形意的,並非都是練對形意的,要知道形意有練法,演法,打法之分,而其中練法還分武法和文法兩種。同樣的,粘手也不是絕對的,我說個我知道的形意打詠春,那位練形意的功夫相當深厚,而練詠春的則是以個教練,當時練形意一個崩拳過去,練詠春的搭手粘,但功力太小,根本粘不開,練形意的一拳破入直接把他打休克。形意拳所謂硬打硬進無遮攔,他的功力訓練是有獨到之處的,當然,前提還是練法和個人用功程度。話說回來,形意現在也退化的厲害,除了幾支外,大部分已經不能稱之為內家拳了。相反的,練詠春的也有能練出大功夫的,我有朋友去南方據說就遇到過某支練法獨特的,所以說一切都看人的。傳統武術把這個叫三盤進打,所謂上中下三盤齊進,空手道中似乎是叫「突」法,這種方法在群戰中尤其有用,因為這種打法其實是一種壓迫性的打法,用自己的重心推動敵人的重心,所以很像動物撲食一般,群戰中不容易被人圍起來,因為被這種打法容易破壞人的平衡,就好像用車撞人,或者野豬撞人,你在突進的同時敵人容易摔出去。這也是傳統的資料人,提到打人,總是會形容為把誰誰「打出去」了……這在單對單中,也許看不出優勢,但在群戰中很有用。單練那個腿沒用,要學的話,得和他學勁力培養的法門,那個腿怎麼說呢,那是個需要有功力做後盾的法子,類似意拳的趟泥步,如果沒有樁功基礎,單練的話,很容易吧身法練僵掉,都是用法,那位劉斌先生的失敗就是沒搞明白步子的用法。在傳統武術中,有一些流派的步子是直接練習突法的,例如合一通背(劈掛通背),又例如河北派形意的步子,如果沒有內功的養成基礎的話,不要直接去學那些以柔入門的內家的步子,容易練成軟。形意中有雲,去意猶如卷地風,就是形容步法,三盤進打的步法,是一種很有侵略性的步子,是一種類似「鏟」的勁道,整個人是平移著鏟過去的。我有次和人切磋,拳還沒打倒別人,小腿和對方小腿接觸的時候,對方就摔了,所以說,這是一種侵徹性的步子。內家的一些流派,和外家想比,在練步子的時候有區別,這裡叫「文練」,他們練法很輕柔和緩,但這個是要有基礎的,所謂入門先站三年樁,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練他們的東西就不對了。因為有樁功基礎的情況下,「內三合」,說明白點就是手和腳都好像被大筋抽緊一樣連在身體上,而且骨骼互為支持,這種情況下,他們慢練是吃功夫的,但是沒有這個身體基礎,就容易變成軟綿綿。你如果用泰拳和空手道的根基加上突法,雞步我覺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應該選擇外家拳練步的路子,類似合一通背(劈掛通背),又例如河北派形意的步子。這裡隨便說下,河北派形意,很多人都練成了外家拳。越硬朗的拳,越容易讓那些練習者錯誤理解,形意拳的許多流派,就是如此,形意的練法,有文武兩種,其中後者是當初走鏢為了培養弟子速成而弄的,現在成了主流。傳統武術的步子,其實非常類似動物捕食,類似貓,一逗,它猛撲起來,動靜鬆緊的轉換。傳統武術所謂驚彈崩炸,說白了就是這個,進步的時候是周身含力的,好像貓捕食,豬撞人,從上到下,刷的移動過去,單純練步的話,開始易放的開些,行步打拳,步催身,身催手,要有用步子催動手打出去的感覺,直到形成動力定型,以後就是用什麼技巧都有這個意思了。這個也被一些人稱為整勁,當然,這是不全面的,其實真正整勁的範疇就不止是此了,還包括身體內部的鬆開求整。傳統發力的優勢在於沒有固定的路線軌跡,高手不需要把拳縮回來按照定勢打出去,他們在走動的過程中可以自如的用拳,掌,甚至手背,手臂,做出發力,甚至可以靠撞上來,這種技巧在群毆和街斗中是很實用的,有時候你坐著,別人突然攻擊你,你同樣可以發力,但在現代武術中,在一些突然情況下,拳腳通常會打不出力點。又說那個突法,其實那是一種用勁的法門,表現出來三盤進打,只是一種形式,同樣不動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用的。有記載李存義有次坐在椅子上喝茶,有人搶進門突襲,被他一掌打出,之後徒弟們發現他坐下的紅木椅子裂開了。這個過程,其實同樣是一個東西,當時他坐著發力,腰胯臀腿和打出的掌有一種對爭,在他當時的情況也可以解釋為炸起,椅子和地面敵人承受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這也是三盤進打的奧秘,你突擊出去的時候,周身含力,拳上的力合腳下的力,同樣具有衝擊性。說的誇張一些,就好像用繩子捆著你,你全身猛的發力一掙,啪的崩斷,傳統武術的動靜轉換就類似於此,所謂炸力。當然,這裡我也許有些誇張,但這個感覺的確不好解釋。其實這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發力的定式,有了這種定式,你隨手揮出去都是如此。一些練傳統武術,尤其是套路武術的跑出去被小流氓打了,因為他沒有這種定式。街頭與擂台不同,與練習不同,很多情況下,一些事情是突然發生的,你很可能吧平時練的都忘記掉了。這個時候,你揮舞的很可能是王八拳,但是發力定式這個東西,定型以後,你吧原本的用力方法,完全轉換為了這種發力方法,只有如此,你即便是王八拳,也不是普通的王八拳,而是突法王八(學習空手道的叫法)。關鍵是用力的模式,打人和挑擔子是不同的力量,如何把周身的力量都用到拳頭或者任何部位上去,這是傳統武術研究的,所以才會有周身七拳的說法。類似練形意這類功夫練到一定程度,平日里般個飲水器大桶,普通人的做法通常是肩膀和手臂用力,把桶提起來,而改變用力模式後,你會本能的松肩沉肘,用腰胯的力量把桶搬起來,這就是用力方法的不同,簡單的說,就是換個用力的習慣。用內家的話來說,也可以解釋為「結構」,還是剛才的搬桶,普通人的搬桶,可以看成是起重機吊裝,也就是肩膀手臂用力,將桶搬起來,然後維持這個動作,始終都緊著肌肉的。而另一種,則可以看成是將桶放在架子上,松肩沉肘後,雙臂形成一個托,桶的力量通過身體的結構直接壓在腰胯上,這個時候其實雙腿直接承受了桶的力量,而不需要再調動上身的肌肉去提那個桶,此時除了筋骨因為承受結構而支撐外,肌肉反而是鬆弛的。既然說到這裡,就再說說外家和內家的區別,同樣是叉車撞人,但人畢竟不是叉車,所以在打擊對手的一瞬間,關節會打軟,而關節一打軟,這叉車垮了,自然一百分的力氣,就不可能一百分用在對手身上,這是外家拳很頭疼的。於是,大家開始想著增加肌肉的力量,讓撞擊力變大。而內家的練法,是另外一條路,就是通過種種方法(這些個方法另一個貼子里提到了都),易筋,易骨,易髓,當然,也可以叫伸筋拔骨,進而開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達成一個鋼體結構,就好像一個鋼球一樣。這個結構有叫渾圓力的,有叫來力不如去力無阻的,叫法很多,有太極大師表演十幾個人推不動,其實就是表演他的身體很難發生形變。這裡也說一下推人,把人推到,真的是由於對方力量大站不住么?不是的,通常都是由於身上的關節支持不住,發生形變,所以被推倒,多是上半身先倒,腳下才倒,如果上下如一成一鑄鐵型,就很難推倒了,這個狀態,也有被稱為整體如鑄的。所以內家的力量,經常可以看到說滲透性很強,很「毒」,很「鑽」,也有說硬氣功擋不住這個……為什麼呢?打人,真的需要幾百斤的力量么?大家想想看你端著一根棍子,去捅別人的肋骨,不用多大力,別人就會後退,會痛,為什麼?因為這裡沒有形變來泄掉力量,你的力量通過棍子百分百桶到別人身上去了。內家打人和拿棍子捅人,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身體各個關節因為接骨斗榫的原因互相支撐,就好像一輛汽車,輕輕開動一下,頂到了人,那人也要摔倒,就因為力量的完全作用。關鍵是難理解,內家拳是一種很難教的東西,有一定的學術性。以前能練出內家功夫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有傻勁的人,老一輩的老師教徒弟,入門讓你站三年,枯燥的很,大部分人都受不了,學武么,總要學點蹦蹦跳跳的東西,於是徒弟就跑掉了……另一種是極聰明的痴人,悟性很好,他能逐漸逐漸的領悟這個道理,但即便是聰明人,依然要下傻功夫,類似太極,你盤慢架子,一天幾小時的盤著。所以王薌齋才有言,王道無近功,大氣必晚成。現代社會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願意學這個東西的人就更少了,能理解的也更少了,大家都希望能學掉立刻就可以打,可以用的東西。但內家拳是一個從某些方面來說有些形而上的東西,更不用說許多流派採用的是文火慢熬得方法,也就是所謂文練法,所以這個受眾就很窄了。現代的形意拳,八卦掌,其實絕大部分流派,都已經不是內家的東西了,以前老師授藝,幾十個弟子,真能出東西的也許只有幾個,但那其他幾十個,依然要開枝散葉啊,這就導致了許多流派的功夫讓人無所適從,明明資料上祖師的功夫高,但練起來又覺得沒什麼,於是只能歸結為今人不努力,要麼歸結為祖宗在吹牛了……關鍵是外國人,從來沒有認為所謂科學是一個局限,他們把學術看成是不斷發展的東西,所以自由的研究一切他們認為值得研究的事物。而在國內,我們許多人把科學原教義化了,就好像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人為地把科學分成了一個框架,去定義什麼是科學的,什麼是不科學的,然後因為近代的一些淪落和社會上的不滿,又把傳統文化定義到了科學的對立面去,這就導致了外國人在研究我們文化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自己的文化定義為不科學並加以唾棄……可以想想,有多少東西是我們唾棄了以後由外國人重新檢起來的……其實外國同樣也意識到關節對於發力的作用,我不久前再以個體育雜誌看到過一個學術論文,說的是外國的游泳選手,他們的訓練中發現更大的關節活動區域有助於發力,於是嘗試用手術的辦法切開部分韌帶肌肉組織(傳統的就叫筋膜),以擴大關節的活動區域,獲得更好的成績。我看到這兒就在想,如果他們懂得內家拳的原理的話,本不必使用這種開刀解決的辦法的,因為在關節鬆開後,活動區域會產生極大的加強,並且發力不再有方向阻礙……黑鷹 19:33:31以前我是認為,前人也是走這樣的路,外練成內練的過程。James 19:33:34嗯黑鷹 19:33:46後來想想不對,因為到了明清,技術體系非常成熟了,根本不用走那個彎路黑鷹 19:33:50所以基本功是站樁James 19:33:56嗯黑鷹 19:34:02就是直接從內力開始練。黑鷹 19:34:21有了這種力,再去學招數James 19:34:24嗯James 19:34:33內力是什麼黑鷹 19:34:40我這樣等於整個習慣要全部再整合的改一遍。就麻煩了James 19:34:42協同?世博會網路志願者James James James 0世博會網路志願者回復 引用 刪除 4樓 James 2010-01-09 10:44:06黑鷹 19:34:51結構黑鷹 19:34:54應力James 19:35:10結構是一個動詞加一個名詞對吧James 19:35:21結是動詞黑鷹 19:35:26是可以靜止的James 19:35:27ok黑鷹 19:36:07應力就是拿鋼板彎曲的力量。對吧。彎曲了比伸直了有力。但是人體不一樣。很複雜。James 19:36:11嗯James 19:36:17是黑鷹 19:36:25其實很多效果是應力效果。比如搭手後覺得很重James 19:36:28嗯黑鷹 19:36:36落點如果是骨骼邊緣就覺得很銳利黑鷹 19:36:47覺得很彈,壓不進去James 19:36:44嗯黑鷹 19:36:50都是應力黑鷹 19:37:05就是保持這個應力充盈的狀態,就是結構James 19:37:04原因就是筋膜James 19:37:09嗯黑鷹 19:37:13但是人體不能拿去拗啊James 19:37:14這麼說就明白了黑鷹 19:37:24是啊,筋膜騰起James 19:37:25嗯、黑鷹 19:37:33因為筋膜肌肉本身就包含了無數方向James 19:37:33所以站樁是對的James 19:37:45肌體練出彈性James 19:37:54變成鋼條黑鷹 19:38:03所以,只要鬆開沉墜,拉開關節,盡量把所有的筋挑出來,形成結構應力不要去體會筋膜的變化,站樁,在把姿態調整好後,就傻站,呼吸要自然。姿態正確,放鬆,這裡還要注意的是,一開始站,不要有意識的去在某個部位用力,不要靠肌肉去騰,那是騰不起來的,騰起來的也不是筋膜。另外,不要把韌帶之類的東西當做筋膜,那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聽到伸筋拔骨,就本能的去伸韌帶,其實這是不對的,如果如此的話,體操運動員就都是內家高手了。內家的筋骨運動,是在放鬆中自發產生的,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感受。有的人會感覺手臂內部大筋開始自發抽緊了,有的感覺背後裂開了,一般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骨架結構都會變大,我有個很瘦的朋友站樁一年後衣服大了兩號。要有舒適的心態(這裡只說舒適的心態,因為筋骨真開始調整後,未必舒適),保持放鬆的姿態。另外,在真正能體會到筋膜之後,要注意不要有意識的去伸或者去注意筋膜之類的變化,站到一定程度後,他會產生變化的,但即便有變化,你也要當做他沒有變化,不要去伸他,這一點,在功夫逐漸深入後事很重要的,因為當換勁開始發生,骨架筋膜發生變化,人體對氣血和能量的消耗是很大的,如果有意的去注意伸展他,容易導致筋骨和氣血的不平衡產生,有的會導致氣血虛虧的,所以要注意。無為,樁功始終要保持無為的心態,不要刻意與某個部位筋膜這個東西,就是筋和膜,筋好理解,就是吃牛筋那個東西,而膜,其實就是骨骼和皮膚中的一層東西,普通人這層東西薄到幾乎不存在,而通過鍛煉,他會變厚,變得和牛皮一樣。我有個朋友,學站樁,突然有一天他來問我,他的原來話是:「感覺自己的鎖骨上多了軟骨和其他的肉啊筋啊的各種組織。接近肩胛處的鎖骨還好,接近脖子的鎖骨部分,特別明顯,鎖骨粗了不少。不是自己瞎感覺的,不是空想,是真的多了不少東西出來,叫老婆摸了,她也發現的確如此。」這層東西就是筋膜騰起的初步。外家和內家的一大區別就是,外家通過肌肉用力和呼吸來催逼使得筋膜生長,類似空手道的三戰,但其實這效率很低。而內家通過放鬆和正確的骨架結構,培養氣血運動,逐漸使得體內筋膜自發變化,一是緊,一是松,這裡要切切注意。所以我一直提倡保護和發掘傳統武術的內涵,並借鑒先進的東西來發展,而不是許多人所說的那樣,隨意的拋棄他,全盤否定它,去學所謂先進的「科學格鬥技」(這個詞是某位網友和我說的,覺得真的很可笑),要知道,中國武術,並不是中國人練了搏擊術,就被稱為中國武術的。武術有其自己的歷史,自己發展的脈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有深刻的技術理念,就好像有人說,空手道從清朝後就和中國武術無關了,全是人家自己創造出來的路,但事實證明,別人不過是懂得借鑒和挖掘而已,而我們很多人,只懂得拋棄。我稍微說幾句吧,不和諸位抬杠,如果有不同意的忽略掉就可以了……樁功我是磕頭拜師傅練過的,在站樁前,我練過通背拳,還學過跆拳道,氣功也自學過幾年,不過在站樁後,開始明白樁功並非網路上說的如此簡單。現在一般看待樁功,有兩個誤區,一個是認為他和馬步沒什麼區別,是同類,而另一種則把他和氣功混為一談,以為站樁就是練氣。這些誤區很容易在細節上體現出來,前者多認為要出功夫,就必須站的低,越低越吃功夫。而後者則經常把站樁和立禪,入靜,氣功,之類的合為一談,認為站樁就是練氣。站樁究竟練的是什麼?形意拳有言,易筋,易骨,易髓。嚴格的說,樁功和易筋經是親戚,雖然這很難理解,但其實樁功是一種依靠氣血鍛煉筋骨的法門。的確,樁功是可以練氣的,但就武術效果而言,那是副產品,練氣是養生效果,但對於骨骼,對於筋骨,是沒有幫助的。正統的樁功練習,並不在你站立的高低上,而在姿態的細節上。樁有很多種,比較著名的渾圓,三體,無極……其實站對的並不多。這些樁姿態不同,但核心其實是相同的,就是在筋骨結構互相支撐的基礎上,放鬆肌肉,逐漸誘發出身體的筋膜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內家稱為「換勁」。沒有經歷過的人是想像不到的,比較常見的就是會感到身體內部筋骨產生劇烈拉伸,有的會疼痛,發緊,有的關節會打開,種種變化,是確確實實在身體上顯現出來的,而非氣功的氣感。這裡有兩個名詞,伸筋拔骨,接骨斗榫。前者字面就可以理解,後者是形容站樁到最後階段,骨骼形成一種類似古代建築榫卯的結構,此時的發力,勁力,都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形意拳所謂暗勁階段,要再此之後。這裡也說一句,內家拳講「松」,一些網文上說的神乎其神,很多人學著去找,其實找事找不到的,身體內部不鬆開,最多只能學會放鬆,而非真松。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其實「松」,也並非只有樁功一種松法,類似太極,現在有的練法就是盤架子用內氣逐漸撐開,這種法子表現在方法上細節極多,很複雜,一些文章也許大家看過,手指如何如何,手腕如何如何,都是有講究的,但就結果而言,個人認為不如樁功來的快。這方面,意拳的王薌齋先生應該是有貢獻的。我隨便說下,大家就當聽故事好了,不抬杠,不贊同就忽略吧……站出氣來可以培養氣血,這是很好的,不過你在細節上,可能會有一些錯漏,因為是自學的,所以沒有人和你點明這點。意拳有所謂「爭力」的說法,也可以說六面力,渾圓力,等等……其實這些東西說到底,不過是一個骨架的狀態。這裡很微妙,樁功需要的是一種節節鬆開,支撐,但又盡量不用力的形態。一開始不用六面力,只要有上下爭力就成。現在流行的二十來種樁,其核心的要點,就是脊椎的調整。首先不能站低,尤其是入手的時候,這點你做的很對,其次你對於脊椎的調整,可以嘗試兩個要領「如坐高凳」和「虛靈頂勁」,這兩個要領的本質是吧脊椎節節放鬆,這裡是放鬆,因為開始時做不到真正鬆開的,而另一方面,在肩膀這個部位是不能用力的,也不能去體會氣感。所以你說的兩掌間有拉扯感覺,的確,那也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去體會他。這裡的細節就是樁功和氣功的分水嶺了,對於氣感,樁功練習者要把他看成是路途的風景,你去體會他,在身體的用力上就會發生錯誤,進而走入氣功的範疇,而始終無法挑起筋膜……其實傳統的說法中將筋和肉分開,不是現在這樣混談為肌肉,是有原因的。樁功得到的功夫,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練不退,類似上面那個照片,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他的小腹,筋膜顧不到的小腹顯得很鬆弛,是沒什麼肌肉的,許多記載中,一些年紀大的老拳師,哪怕卧病在床,依然能夠打出很大的勁力,因為筋這個東西,不練,他不會和肌肉那樣衰退,而打開的關節,也不會因為不練而閉合上。而這點,大家應該清楚,依靠肌肉訓練出來的功夫,一周不練,力量和柔韌就都會減退的很明顯,所以才會有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所以我國古代會把筋和肉分開。泰拳的抗打,其實我不認為是單純的硬打出來的。同樣有筋膜鍛煉的因素,不過他和樁功又不同,是用外形的形變來帶動筋膜的拉伸,具體的可見泰拳在比賽前的那段舞蹈,我沒練過泰拳,但我覺得那段舞蹈很獨特,他把關節緩慢的伸向一些怪異的角度,這其實正是鍛煉筋膜的好方法。同樣,空手道和南拳的三戰,詠春的小念頭,其實目的也都不是練氣的,而是使用和,緩,勻的動作,配合一定的呼吸,促使筋膜更好的生長,典型的就是筋膜發達後,人會變得抗打。這點上,散打的訓練方法有缺失。我個人認為,典型的內家拳,和外家拳,其中一大區別,就在筋膜鍛煉上,外家通過身體的形變來帶動,是外動,而內家通過氣血的運動而催動,是內動,都會對筋膜產生變化。這裡有兩個詞,外壯和內壯。但是內家拳的優勢在哪兒呢?在於開鎖,這是南拳,泰拳一類武術都達不到的,筋膜極度伸展後,會對關節產生一個質變,開鎖之後,人的發力結構會發生變化,之後才會有明勁,暗勁的分水。至於化勁,說實話我沒見過,所以也不敢說。撒開二路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前者說的就是開鎖,後者,其實說的是一個氣血極度充實後的內景變化,在丹道中,被稱為性光,也被稱為虛室生白。胸背開後,任督通暢,氣血流轉自如,閉眼後經常會發覺眉間彷彿有光明亮,因為是自性生起,所以被稱為性光。當然,如果是純正的丹道,性光的解釋還要複雜的多,這裡僅僅就現象討論,這是個氣血充實後的現象。嗯,這就是現在許多太極的路子,當年吳鑒泉曾經說,太極的鍛煉要每個動作都停一停,這就是樁。當然,這麼練比單純的站樁難度更高,因為對力量的把握更難,所以太極的書籍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始終在找「松」,從手指道腳腕,每個步驟怎麼做都有要領,因為練習的時候一旦維持不了那個獨特的模式,就不出功夫了,所以太極高手比形意少的多,從這方面來講,樁功更高效。不過,太極的這個東西其實也有取巧的地方,就是他們未必會等到如同站樁那樣筋膜伸張到極限後自然鬆開關節,在太極的資料中,他們總結了許多辦法,用內氣和內動來提前打開關節,我把這種叫做撐開,雖然都是開,但和鬆開其實是不同的,表現在外形上,樁功鬆開後,骨節入位是不響的,而這類撐開的,內氣一撐,骨節會如爆竹一般響,被稱為骨響齊鳴。所以說,開鎖,其實也並不是只有一種辦法。筋膜騰起這個東西,一般練拳的下的功夫多,都能騰幾條,但難的是騰起所有的,還有一點,大筋的騰起,肌肉是不能用力的,就是說你自如的控制那條大筋騰起,落下。我記得以前某個形意流派的前輩哄小孫子,就是讓小孫子指他身上的筋,小孫子一指大腿,腿上的筋就起來了。這裡的關節還是開鎖的難度。所以,看以前的武術歷史,內家外家高手的特點,外家高手通常表現在技巧上的高超,而內家高手通常表現在功力上奇大。以至於一些現在看來都懷疑他們是吹牛的,其實那種關於功力的優勢,才是內家最終要尋找的。所謂練成千斤力,四兩撥千斤。後人只記得後半句,前半句忽略掉了。外家高手也有練到開鎖的,由外入內,但通常是曇花一現,不可複製,那是下了極度的苦功,還要加上運氣。骨節響的過程,通常有鍛煉到筋膜,他就會響,其實響代表的就是原本關節的固定開始變得松活了,我上面說過,這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但最後那一刻的鬆開入位,才是質變。[ 此帖被雷武龍々在2010-05-22 14:00重新編輯 ]
推薦閱讀:
※內功基礎(七)通勁氣
※我所經歷的傳統武術練法
※也談傳統武術之辨
※天下武功出少林: 動靜結合、陰陽平衡、剛柔相繼、神形兼備
※如何解決中國武術大槍練習中的第二大病「三尖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