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的一張遺照
文/簡書作者:馬風
晚年的孟小冬,獨居香港。
在她的廳堂里,擺設個祭壇,整日香火繚繞,還有鮮花供果。靈位上大幅的黑白照片,呈現的是梅蘭發的遺容。
1925年,北京的梨園舞台上,上演了一出轟動一時的《四郎探母》。超級大名旦梅蘭芳飾演番幫鐵鏡公主,楊家將四郎,則由女鬚生孟小冬搭檔。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卻贏得了珠聯璧合的完美效果。
孟小冬年僅18歲,是個剛出茅廬沒多久的女娃。有評論說,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陰陽顛倒,反差如此鮮明卻又如此和諧的搭配,譜寫了戲曲演出史上,無比精彩的篇章。
兩年後,這對粉墨場上的假夫妻,竟然成了紅綃帳里的真鴛鴦。
詩家譽為天作之合大加盛讚:「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兩俊人。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
然而,好景不常。孟小冬期望得到的「名分」,始終未能如願,並且屢遭羞辱。「紅袖青衫」僅僅維持四年。
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續三天登載了孟小冬的《緊急啟事》,聲稱對她如此處境,「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意可言」。於是,在輿論和粉絲一片嘆息聲中,曾經的如花美眷,勞燕分飛了。
直到1961年,梅蘭芳離世,孟梅二人,形同陌路,斷絕了一切交往。
孟小冬妾命難逃。再次出嫁,作了杜月笙的位列第五的姨太太。這位大佬,1951年就已去世。
孟小冬不為杜月笙擺放靈位,反倒設置梅蘭芳的祭壇,其中緣故,我作為局外人,只能胡亂猜想了。
一張薄薄的遺照,鑲嵌著怎樣紛繁豐厚的內容?悼念的只是作為梨園同行的一位名旦,只是作為同台演出的傑出搭檔?
不僅如此吧。我敢說,一定還會有作為同床共枕恩愛郎君。最後這個身份,為她帶來長達幾乎一生的怨恨哀愁。但濃濃的陰影,仍然遮蓋不住短短四年中,釀就的,那怕是點點滴滴的甜情蜜意。
孤身隻影,無言獨上西樓,心裡被流逝的一江春水,沖刷得空空落落的。正如她嘴裡無數次說出的楊四郎那句念白「長嘆空隨一陣風」。
雖說往事不堪回首,可肺腑深處,仍然沉澱著一片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懷。說穿了,正是揮之不去別是一番滋味的思梅心結。這個頑強牢固的心結,猶如難以醫治的病灶,只有照片上那副黑白兩色的面容,才是可以消解的一劑良方。
納蘭容若沉吟道:「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梅氏這張照片,我猜測,一準是那四年間拍攝的。常見的端莊英俊中,格外有一種抱得美人歸的自得和愜意。即使在靜止的照片上,明澈靈動的眼神,仍然具有勾魂攝魄的魅力。
孟小冬此刻瞥上一眼,還禁不住兩頰飛紅,心驚肉跳。隨著靈牌前香火繚繞出的煙霧,在冷清的屋內,和同樣冷清的心底,迴旋起的一股春風,把人帶進曾經有過的四年舊夢中。
手邊有那麼多照片,單單選中這一張,一定是花了許多心思的。那就多看幾眼,多吹起幾股春風,讓舊夢更悠長更纏綿吧。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王國維這幾句詞,令我有了聯想。如此虔誠地設置靈牌,大概還有另一番心思。會不會懷著「千千縷」的「舊恨」,請求九泉之下的逝者,對自己的衝動草率,給予諒解寬恕呢。
如果當年不那麼看重名分,不那麼大張旗鼓的刊登什麼「緊要啟事」,少一點激憤,多一點忍讓,在皇城根兒邊上的小四合院,享受不乏榮華富貴的人間煙火,夫唱婦隨,白頭偕老,那就不會有隨之而來的坎坎坷坷,凄凄慘慘戚戚,,不會留下一道一道的心靈創傷,那該多好。
面對照片,不論想的什麼,歸根到底,還是應了白居易詠嘆的那十個字:「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馬風:簡書原創作者。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想給作者寫評論?想給簡書投稿?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簡書App加入簡書作者行列!
推薦閱讀:
※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恨糾葛:本是天作之合,最終誓死不相見
※傅謹: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 光明講壇
※一代宗師梅蘭芳的舞台生活
※同梅蘭芳齊名的楊小樓與慈禧是什麼關係?
TAG:梅蘭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