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流動性才是樓市最大的命門,可怕的是無人在意!
如果真正的剛需不買房,我們此時身處的樓市將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在這個剛需源源不斷、炒房者不勝其煩問房價還會不會再漲的當下,你也許會認為聊宅小編是矯情做作。然而,作為一個從事地產工作對買賣房屋獨獨敏感的自媒體人,我小編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說白了,是憂慮。
憂慮那些,炒房客的盲目和當地人的跟風。
下周,我的大學同學A就要離開地產這個舞台,返回他原來的工作崗位。將要離開的A這次心情和以往完全不同,沒有焦慮也沒有不安,更沒有惆悵。
前年A在全國席捲開來的四五線小城房價上漲的熱潮中,找到了一個謀生的方式——進進出出買賣房屋,或許是他的運氣不太好有關,剛進場就碰上了一線陰跌四五線上漲的局面,然後奉承著買漲不買跌的規律,他一口氣用過槓桿買了3套五線小城的房子。到了7、8月份的時候,A算了一筆賬,此時離開,其實已經算賺錢了。當時他買的是4000,到了當時開發商周邊的盤已經賣到6500,有買家打電話說7000要買,A擔心還漲不賣,給7000的買家一定是炒房團。炒房客還在,我也不能就此離開。
當時到了17年第三季度,A已經意識到一個問題,找他的買家幾乎無一例外是跟他一樣身份上不得檯面的炒房客。而大部分的當地人,有足夠的選擇空間,並不會通過各路朋友去買一個二手房,如果想要成交,就必須讓利。讓利,就意味著這幾十個月來的竹籃打水一場空。
奇怪的是,炒房客也多,當地人的買家也多,房價也在不斷地攀升,可他們手中的房子卻不能輕易賣掉,彷彿他們就是真正的買家一樣。
或許,這個舞台本身就是一個深坑。意識到這個問題,A已經不想再等了,當仍有短線炒房者在陸陸續續進場的同時,A折本退出了。
回想起,之前四五線城市樓市,哪裡存在交易量,當16年之後房價起飛,才存在交易量。這是怎樣的一種邏輯?沒有交易,房價瘋漲了,根本不符合供需關係。那麼,是棚改化?還是炒房團攻入?
三四線房價上漲的催化劑其實就是所謂的「有錢人」。
而且這個「有錢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有錢人」,另一類是「真有房人」。
「真有錢人」不必多說。對於那些人均工資3,4千的三四線城市來講,手上可以拿出錢來買房的人大部分是有些積蓄的小生意老闆。
隨著房價上漲,這部分人把所有流動資金投進了樓市,因為對於三四線城市,投資產品少之又少,而且大漲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所以,話不多說,一頓買買買,至於泡不泡沫,反正生意夥伴老王買了。
而「真有房人」,可以用「南京萬人搶房事件」說明白,而且這裡務必要提一下,畢竟1.2萬人寒風中夾著全款買房,這種事情歷史上少見。
而兩類人的結局就是:看上去賬面收益不錯,但他們從簽合同那天起,就註定了未來賣房子是更加痛苦的。
這種體驗和在一二線城市賣房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二線城市,只要你願意稍稍讓價,找到接手的人並不難。而在四五線城市,多讓點價能賣出去都算幸運,更多情況是有價無市,房子是賣不出去的。
對於買房不為自住的人來說,現在不僅要考慮買房,更要考慮賣房,考慮止盈的可能。三四線城市需求目前是透支的狀態,而同時新房的供應量又不小,兩者疊加的結果是二手房基本上是有價無市。
賣房已不易,止盈更是難上加難。
來源:聊宅(zhengzhouliaoing)
推薦閱讀:
※乾貨:商業銀行流動性的來龍去脈
※市場或站在全球流動性拐點上
※央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保持適度流動性
※周小川:多工具多手段調節市場流動性
※全球流動性泛濫成常態,為何無法扭轉通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