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來源於古代曆法
07-07
摘要五行來源古代曆法,指五個季節而非五種物質。《管子》五行與《洪範》五行不同,《管子》五行一歲分五季(五節),每季包括兩個月,《洪範》五行一歲分兩季(生年、成年),每季五個月,二者都與十月太陽曆有關。關鍵詞 五行;陰陽1民用五材——木、火、土、金、水的原義五材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是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最為常見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如《尚書正義》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虞書?大禹謨》是講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這些都是原始農耕民族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其中的火與金,更是當時生產力發展最重要的標誌。2五行本義——曆法上的五個時節《辭海》五行條說:「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日常生活的上述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這種後世通行的說法代表了後世一部分哲學家的看法。但如果認真考察上古文獻中有關五行的論述,就會發現,早期人們對於五行的看法與後世幾乎完全不同。例如,漢鄭康成疏《尚書?洪範》說:「行者,順天行氣。」可見鄭康成對五行的解釋並不是指五種物質,而是指順天行氣,即使指運動的狀態而不是指物質。再如,《白虎通?五行篇》云:「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由此可見,五行不是五種物質概念,而是指一年或是一個收穫季節中,太陽的五種運行狀態。太陽的運行狀態不同,陰陽二氣的狀態也就不同,氣候寒暖程度也不同。五行就是一年或一個收穫季節中的五個時節。其實,五行是時節,在上古文獻中有更直接的說法。例如,《呂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稱為「五氣」,也就是一年分為五個時節之義。又如,《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而《管子?五行篇》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可見當時五行只與天時有關,亦即五行為五個時節。「作立五行」的唯一目的是為了「正天時」,而「正天時」就是定季節。《靈樞?五亂》中有「五行有序,四時有分」。可見上古均是將五行解釋成節或節氣。有人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為什麼又要另外弄出一個五行即五季的分法?其實,這是一個源流的問題,也就是說,同是一歲里時節的安排,先有五時,後世又改用四時,故被後人混用,這就如今日的農曆同公曆同用的情形一樣。有人很看重《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的說法:「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以為這就是五行即五種物質元素的依據。但這完全可以解釋為古人藉助於五種物質的名稱作為太陽五種行度的名稱,而不應該解釋為物質本身。這裡要強調的是,水、火、木、金、土只有在表示時節、節氣時才能稱為五行,如果表示物質便只能是「五材」,如果表示太陽系的行星,就只能叫五星,也不能叫五行。3《管子?五行》——五行作為曆法的詳細記載《管子?五行》有如下記載:「日至 ,睹甲子,木行御,…… 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御,…… 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土行御,…… 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畢。」《淮南子?天文訓》和《春秋繁露》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這種五行歷的曆元設在冬至,木行從冬至開始計算,木行的第一天恆定為甲子日,經過七十二日,至第七十三日火行第一天開始為丙子日,以下土行第一天為戊子日,金行第一天庚子,水行第一天壬子,五行計三百六十日,外加五至六天過年日,合為一歲。這五至六天過年日不用干支紀日,故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仍從甲子日開始。這種紀日方法彝族的情況相仿。4彝族五季——彝族十月太陽曆是五行作為曆法的活化石彝族十月太陽曆,源出遠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它是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羌戎氏族部落的虎圖騰的名號,經歷了萬年以上,並由它的遺裔之一彝族延續至今。十月太陽曆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關係。據學者研究[1],彝歷以36日為一個月,360日為一年。十個月終了,另外5天(或6天)為「過年日」。平年為5天,每隔四年的閏年為6天。這樣四年平均為365.25天,與回歸年(太陽年)365.2422日相近。一年分五季,分別為土、銅、水、木、火代表,一季分公母(或稱雌雄倆月,分別為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銅公,四月銅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十月曆以觀測太陽運動來確定冬夏,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來確定寒暑。彝族以大暑歡度火把節;以大寒為歲首,過「十月年」。5《洪範》五行——夏朝的曆法《洪範》五行是一種特殊的排列方式,因為記載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洪範》中,故稱為洪範五行。殷末的賢臣箕子對周武王說,上帝賜給夏禹九條大法以治理國家,其中的第一條大法就是五行。根據這種說法,它應是在夏朝使用過。它的排列順序為水、火、木、金、土。《周易》和河圖、洛書是屬於洪範系統的。《周易?繫辭上》中載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十個神秘的數字,孔穎達在對這十個神秘數字作注時說:一和六相對應,均稱為水,一為陽性,六為陰性;二和七相對應,均稱為火,二為陰性,七為陽性;三和八相對應,均稱為木,三為陽性,八為陰性;四和九相對應,均稱為金,四為陰性,九為陽性;五和十相對應,均稱為土,五為陽性,十為陰性。北宋易學大家陳摶在《河洛理數》中解釋《周易》中的十個神秘數字的含義時說:「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數,乃天地四時節氣也。」這十個數竟是一歲中的十個節氣,也就是十個時節,即十月太陽曆的十個陽曆月。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周易》中的十個數對應於洪範五行的兩周,第一周為一至五,第二周為六至十。6后羿射日——神化背後隱藏著一個深刻的文化蘊義——曆法的改革管子五行的排列順序是木、火、土、金、水,洪範五行的排列順序是水、火、木、金、土。管子五行一歲分五季(五節),每季包括兩個月,洪範五行一歲分兩季(生年、成年),每季五個月。二者都是十月太陽曆。洪範五行與管子五行的排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其五個名稱雖然相同,含義卻不一樣。如果記載在《尚書?洪範》中的洪範五行是真實的,那麼它應是在夏朝使用過。管子五行記載在《管子?五行》中,並且在當今彝族地區還在使用。「中國天文學的起源大致可分為陰陽五行歷和陰陽合曆兩在系統。」「陰陽五行歷出自西羌,陰陽合曆出自東夷,二者幾乎是平行發展的,直至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兩種文明才融為一體[2]。」十月太陽曆就是夏曆,就是上古的十天干。十二月太陰曆,就是上古的十二地支。太陰曆源於上古十二個朔望月每月一次的祭祀活動,出自東夷。兩種文明的碰撞融合,十月太陽曆退出歷史,只在新的陰陽合曆中保留了它的質素。傳說中的后羿射日,「實際上隱藏著一個深刻的文化蘊義——曆法的改革[3]。」「十干」並不是為了紀日,而是用於紀月的,即天干十日是太陽月之名,一歲分為甲月、乙月、丙月……癸月等10個不同陽曆月,每個陽曆月為36天。彝族十月曆的發現和上古十月曆文獻的發掘,證實了這個推理和判斷是正確的。7五行涅槃——五行從原來只是表示時間解放出來發展為哲學陰陽合曆的確立,五行歷的天干保留在新的曆法中,而五行從原來只是表示時間解放出來,由於五行與五星、五方、五材的對應關係,使得它能夠成為一種分類系統向外延伸,反而發展成為解釋世界的哲學思想。但是用來說明這種分類結構之間的關係的哲學思想,其核心內容仍然是五行最初所具有的曆法的含義,即五行之氣。曆法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時空觀既然是先民們仰觀俯察、理解宇宙、領會歷史的基礎,那麼,他們進一步將之抽象化、形式化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分類體系,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五行體系並非從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生拉硬拽出來的,而是從古人的質樸時空觀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原始的曆法制度才是五行大義真正的文化源頭和知識原型。曆法月令系統不僅是五行說形式結構的原型,也是五行說動力機制的淵源。五行說依附於曆法月令之學,曆法月令正如後世的皇曆和月份牌,為生活日用所必需,因此五行說亦藉之在民間廣泛傳布,成為民眾的一般知識背景和思想框架,成為幾乎所有知識範疇的普遍模式,直至成為華夏傳統宇宙觀、歷史觀的理論基礎。[1] 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合著.彝族天文學史[M].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237[2] 陳久金.陳久金集?自序[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 3[3]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太陽神崇拜[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230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代大戶人家奢華的床
※細說古代名人與酒的故事
※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紋飾的審美內涵
※古代皇帝的年號是怎麼確定的?
※古代死都不能做的四件缺德事,否則霉運上身,死後也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