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衛鮑伊的插畫 , 作者: Benjamin Schwartz
「我理解 ,從某種神話意義上我應該像許多傳奇搖滾明星那樣年輕早逝 ,但我不會選擇這個道路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生前如是說 。他選擇活過 30 歲 ,選擇變成一個老人 ,並且沒有逃過疾病的來臨 ,在身患癌症十八個月後 ,這朵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告別了人間 。
花有重開日 ,人無再少年 ,死亡是所有人無一例外的結局 。為了延緩衰老 、延長壽命 ,人類不斷做出努力 ,自 19 世紀以來 ,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增加了三十多年 ,儘管如此 ,永生仍然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選項 。人類為什麼必須死亡?
死亡是一場獻祭 ,每一代人都要為了後代而走上祭壇
水螅的構造是如此的簡單 ,看上去任何一點點風吹雨動都可以摧毀這麼一個微小的存在 ,但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生物 ,卻擁有著讓人類無比羨慕的能夠無限分裂繁殖的幹細胞 ,正是這種幹細胞讓水螅擁有了近乎永生的能力 。
但是 ,在德國生物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看來 ,衰老與死亡恰是我們這些高級生物引以為豪的成就 。阿米巴與其他單細胞生命乃被迫永生 ,因為它們什麼都做不了 ,除了分裂再分裂 。但與我們這類復細胞生物 (metazoa) 之必死相比 ,它們單細胞生物 (protozoa) 之永生只不過處在一種原始狀態 。
奧古斯特·魏斯曼 , 19 世紀僅次於達爾文的重要進化理論家
「破敗的個體不僅對於物種沒有價值 ,而且甚至會產生危害 ,」魏斯曼說: 「因為他們佔據了重要位置 。因此 ,假使我們人類存在過可以永生的個體 ,自然選擇的機制也會縮減其壽命 ,因為他們對我們種族毫無用處 。」而生命之發明死亡是那麼地成功與必要 ,它使得我們種族如此生氣勃勃 ,而死亡一旦出現 ,它就遍及於四方 。所以「現在形成的高等有機體 ,其自身包含了死亡的胚芽 。」
他的這一想法的確很迷人 ,也的確很黑暗 。魏斯曼的生命觀中 ,衰老乃是一種調適 (adaptation) 。死亡自身也是一種調適 。死亡之重要性要高於我們的眼睛 、耳朵 、牙齒 ,以及雙手 。他的部分論證今日仍被視為有理有據 。但他的基本前提則未必未然 ,雖然多數人根據自己的直觀感覺仍然會表示同意 。如果問起我們為何會變老與死去 ,多數人今日仍會跟魏斯曼一樣回答說 ,我們必須衰亡 ,以為後代留出空間 。
魏斯曼的論證激發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名的死亡本能理論 (theory of the death instinct) 。「活著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 《超越快樂原則》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s) 一書中寫道: 「希望再次死去 。那源於塵土的 ,希望再次歸為塵土 。」
紀念大衛鮑伊的插畫 , 作者: Benjamin Schwartz
「我理解 ,從某種神話意義上我應該像許多傳奇搖滾明星那樣年輕早逝 ,但我不會選擇這個道路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生前如是說 。他選擇活過 30 歲 ,選擇變成一個老人 ,並且沒有逃過疾病的來臨 ,在身患癌症十八個月後 ,這朵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告別了人間 。
花有重開日 ,人無再少年 ,死亡是所有人無一例外的結局 。為了延緩衰老 、延長壽命 ,人類不斷做出努力 ,自 19 世紀以來 ,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增加了三十多年 ,儘管如此 ,永生仍然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選項 。人類為什麼必須死亡?
死亡是一場獻祭 ,每一代人都要為了後代而走上祭壇
水螅的構造是如此的簡單 ,看上去任何一點點風吹雨動都可以摧毀這麼一個微小的存在 ,但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生物 ,卻擁有著讓人類無比羨慕的能夠無限分裂繁殖的幹細胞 ,正是這種幹細胞讓水螅擁有了近乎永生的能力 。
但是 ,在德國生物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看來 ,衰老與死亡恰是我們這些高級生物引以為豪的成就 。阿米巴與其他單細胞生命乃被迫永生 ,因為它們什麼都做不了 ,除了分裂再分裂 。但與我們這類復細胞生物 (metazoa) 之必死相比 ,它們單細胞生物 (protozoa) 之永生只不過處在一種原始狀態 。
奧古斯特·魏斯曼 , 19 世紀僅次於達爾文的重要進化理論家
「破敗的個體不僅對於物種沒有價值 ,而且甚至會產生危害 ,」魏斯曼說: 「因為他們佔據了重要位置 。因此 ,假使我們人類存在過可以永生的個體 ,自然選擇的機制也會縮減其壽命 ,因為他們對我們種族毫無用處 。」而生命之發明死亡是那麼地成功與必要 ,它使得我們種族如此生氣勃勃 ,而死亡一旦出現 ,它就遍及於四方 。所以「現在形成的高等有機體 ,其自身包含了死亡的胚芽 。」
他的這一想法的確很迷人 ,也的確很黑暗 。魏斯曼的生命觀中 ,衰老乃是一種調適 (adaptation) 。死亡自身也是一種調適 。死亡之重要性要高於我們的眼睛 、耳朵 、牙齒 ,以及雙手 。他的部分論證今日仍被視為有理有據 。但他的基本前提則未必未然 ,雖然多數人根據自己的直觀感覺仍然會表示同意 。如果問起我們為何會變老與死去 ,多數人今日仍會跟魏斯曼一樣回答說 ,我們必須衰亡 ,以為後代留出空間 。
魏斯曼的論證激發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名的死亡本能理論 (theory of the death instinct) 。「活著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 《超越快樂原則》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s) 一書中寫道: 「希望再次死去 。那源於塵土的 ,希望再次歸為塵土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英國科學家彼得·梅達沃則對魏斯曼的觀點持反對意見 。在其 《老年與自然死亡》 一書中 ,他引用了魏斯曼的觀點 ,並反駁道: 如果身體會破敗 ,那麼自然選擇就會將其淘汰 ,物種並不需要進化出一種類似於衰老的機制來淘汰自己物種中的不合格個體 。因為或早或晚 ,自然界無數危險中的某一種 ,便會找上門 ,帶來死亡 。
梅達沃認為他埋葬了魏斯曼的理論 ,不過實際上這兩位生物學家的觀念在一點上非常相近 。梅達沃講述的也是一個獻祭的故事 。在梅達沃與魏斯曼的視野中 ,每一代的死亡都是為了下一代 。根據梅達沃的理論 ,那些能夠傳遞基因的肉體僅是那些能夠快速繁殖的——在自己仍然活著的時候能夠進入這個遊戲 。換句話說 ,我們身體被塑造出來是為了快速生長 ,而不是為了延續壽命 。
那些餵養你的基因 ,也可能是殺掉你的兇手
在某些方面梅達沃的獻祭故事要更加令人痛苦 。正如他本人指出 ,其理論有一個可怕的褶皺 。任何幫助你十幾歲時快速成長的基因都會被自然選擇所青睞 ,即便同樣這一基因會在晚期成為你的殺手 。如果這一基因在子宮裡或頭二十年中給你喂足快餐 ,那麼它就有可能被傳遞下去 ,即便它讓你這劣質身體在四十歲時就垮掉 。
梅達沃的理論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 。1950 年代後期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姆斯審視了梅達沃的邏輯 ,並同意他的這一觀點 ,即衰老是生命的一種奇異特徵 ,這一特徵不能被解釋為魏斯曼所謂的調適 。如果一個胚胎能夠發育為成人 ,而這個成人又能幾十年保持身體狀況穩定 ,那為何此人不能無限期地保持這一狀態呢?
「引人注目的是 ,」威廉姆斯寫道: 「一個複雜的多細胞動物在展示了看上去如奇蹟般的形態發生 (morphogenesis) 本領之後 ,卻不能維持住這一形態 ,雖然此任務要簡單得多 。」威廉姆斯同意梅達沃之見 ,即每條生命都攜帶著這樣的基因 ,它們幫助其成長 ,然後再扭頭轉向 ,背叛這條生命 ,將其毀滅掉 。
1970 年代晚期 ,一位英國生物學家湯姆·柯克伍德在一組新穎的論文中將這一衰老演化理論以當代辭彙表述出來 。柯克伍德賦予此理論一個難忘的名稱: 身體銷毀理論 (the theory of the disposal soma) 。一旦我們過了繁殖的年紀 ,一旦我們不再生育和撫養小孩 ,我們的身體就該被銷毀了 。一旦我們傳遞了自己的基因 ,我們就成了垃圾 。
葉芝說 ,我們每個人都被迫在生活圓滿與工作圓滿之間進行選擇 。某種程度上 ,我們的基因選擇了工作圓滿——繁殖的工作 ,即——並非生活圓滿——安度長生 。我們的基因在很久很久以前 ,在我們的遠祖時代就做出了這一選擇 。現在不論我們願意與否 ,我們都要把自己的身體獻上祭壇 。
本期內容整理自喬納森·韋納 《留戀人世》
編輯: 張海波 Aisha
《留戀人世》
作者:[美國] 喬納森·韋納
譯者: 楊朗 盧文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