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蜀遺韻——西壩窯

宋代川窯黑釉瓷系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樂山西壩窯了。

西壩窯的窯變釉、玳瑁、虎皮斑、龜背紋等出類拔萃,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先生稱為「一朵古代藝術的奇葩」。它的窯變釉,或似行雲流水,動感非凡;或如高山雲霞,濃重艷麗,令人耳目一新,為之一震!

就這方面而言,目前我國已知各高古瓷窯中,西壩窯無論如何都可說是名列前茅的,西壩窯窯變釉的艷美水平,達到了一個獨有的高度。

古蜀西壩窯

從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器,發展到東漢晚期的青瓷,之後歷經三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瓷器載著中國幾千年文明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代代相傳,充滿智慧的人們承前啟後、發展創新,使中國瓷器形成一個百花齊放的大花園,而西壩窯就是這個大花園中一株風格獨特的奇葩異卉。

四川自古稱天府之國,地處內陸,偏西南一隅,險要閉塞,富庶而安穩,「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唐宋時即有「揚一益二」之美名。蜀地四周群山環抱,形成天然屏障,河流縱橫,水土豐茂,氣候溫潤,物產富饒,人才匯聚,文化底蘊豐富而獨特,既封閉又開放。

古蜀交通四通發達,北接中原,東連荊楚,南通滇黔、身毒(印度)、西至隴番(甘肅、西域)。南邊有經樂山、西昌、雲南、姚安、大理、騰衝、緬甸、印度至中亞的南方絲綢之路;西邊有諸葛亮伐魏時的「松茂古道」,經都江堰、汶川、茂縣、松潘、九寨溝、甘肅涼州至西域連接北方絲綢之路;東有一瀉千里的長江水路快速通道,連接荊楚、吳越大地;北有連接四川與中原交流的重要通衢金牛道(又稱蜀棧)。

蜀窯之名早已有之,蜀窯是古人對四川陶瓷總稱。蜀窯名聲遠揚,得益於文人墨客傳承。唐宋的兩位大詩人杜甫和陸遊,他們耳聞目睹蜀窯瓷器的精美和巧妙,十分憐愛欣賞,或吟詩讚嘆,或作傳記,為我們留下了蜀窯寶貴的歷史寫照。蜀窯可分為五大系:青瓷系;邛窯青瓷、彩瓷系;彭州(磁峰)窯白釉瓷系;西壩窯黑釉瓷系;重慶塗山窯黑釉、青瓷窯系。

在塗山、廣元、金鳳、西壩四大古代黑釉瓷器窯場中,以西壩窯為冠。具有約40萬平方米規模的西壩瓷窯,在古代瓷窯中實屬罕見。

出土的西壩窯瓷器美如雲霞,燦若銀河,多姿多彩,變幻無窮,它獨樹一幟,把唐代窯變釉之花蕾精心澆灌培育,至宋代絢麗開放,將花釉瓷發展推向頂峰,開創了中國陶瓷窯變釉彩裝飾的新篇章。

西壩古窯的形成

1

錦繡巴蜀大地,樂山五穀豐登

《新唐書》、《陳子昂卷》稱讚蜀中「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濟中國」,古蜀得「揚一益二」之名。唐人盧求更稱「以揚為首蓋聲勢也」, 晚唐五代時期四川的經濟高度發達,經孟知祥、王建兩朝蜀主的經營,出現了「城上盡種芙蓉花,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歲歲棲畝之糧,時豐廩實,野有如雲,國富家肥」 的繁華景象。至宋時,史記記載,川地為朝廷所納稅銀為天下第一。漢代的樂山五穀豐登、釀酒業興旺、資源豐富,當地盛產鹽、茶、銅、鐵,漢文帝時曾令南安人鄧通籌錢以資國庫(漢時樂山名南安),時有「鄧氏錢半天下」之稱。距今發掘的樂山崖墓漢陶眾多,各式人物俑、動物俑、生活用具,形態生動的反應了當時樂山經濟文化的繁榮。到宋代「南方各地普種茶樹,淮南、江南、川蜀種茶農戶不少,不少州郡以產茶著名。」 ,「制瓷業全國興盛,較以往規模更大,開始採用覆燒法、匣缽裝燒等瓷器燒制的新工藝,大大提高了瓷器產量與質量。」(《中國通史》第15章),古蜀樂山手工業在宋代時期也有相當大的發展,加之宋人鬥茶文化的盛行為西壩瓷窯場帶來了廣闊的市場。隋、唐、宋時期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空氣繁榮,文人墨客穿梭往來,據詳載當時出現了三位對於西壩窯的發展具有推動意義文化名人:柳本尊、陳摶、宋白。

密宗第六代祖師柳本尊唐開元在五通橋冠英(時為玉津縣治)修密成道設壇傳教,密宗繁盛大興。西壩窯臨近冠英,信徒大量的往來促進了西壩窯燒制工藝的發展,同時擴展了西壩窯瓷器的流通。

(柳本尊,唐開元四年(716),印度「開元三大士」來華形成中國密宗。後武宗法難,漢密在中原絕跡。直至九世紀前葉(886)柳本尊在五通橋冠英(時為玉津縣治)修密成道設壇傳教,被前蜀皇帝王建授予「瑜珈部總主持王」封號,自創新傳漢地密宗,川渝地區密宗繁盛大興,柳遂成為密宗第六代祖師。)

曾與宋太祖趙匡胤在華山比劍論道的陳摶老祖來西壩圓通寺,帶來了中原地區同時期制瓷燒制技術,使得西壩窯彙集了各地不同技藝而融為一體,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嘉定府志》記載,陳摶,毫州人(今山東省淄博市人)。四、五歲時,戲渦岸側,有青衣媼給乳與汗,得辟靈性,每讀經史百家,一見成誦,毫不遺忘。少年時便有詩作。每寢時,或百餘日不起,相傳「大睡三千日,小睡八百日」。摶被太宗充軍,即隱居在西壩圓通寺內。《犍為縣誌》建置版記載:「西溶鎮山峰圓通寺始建於宋太宗990年,宋天禧時重建,陳摶羽化於此」。現存法海寺為其閉關修鍊處。一條波平如鏡的沫溪河把西壩分為陽山陰壩,成為天然陰陽圖(南為山地丘陵、北為平壩良田,南為陽,北為陰),為「扶搖直上,直步青雲」之意。法海寺內還留下陳摶老祖親書的摩崖石刻「直步青雲」就是對這片寶地的讚美和眷戀。)

2

西壩古窯地處南北絲綢之路和黃金水道重要節點

宋時具有約40萬平方米規模的西壩瓷窯,其瓷器可通過便捷的運輸通道沿水路可內銷中原,沿陸路可外銷中亞。

古蜀為全國幾大區域性市場之一,樂山自古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條天然通航水道,岷江經樂山順流而下,匯入長江可通達吳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詩句)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即再現了樂山岷江的水運通達繁榮景象。這條一瀉千里的長江水路快速通道,西壩窯瓷連接荊楚、吳越大地相互交流通商的重要水路。蜀窯陶瓷製品大部分經水路出川貿易,在近代揚州發現的產自西壩窯的花瓷印證了西壩窯瓷的鼎盛遍及全國各地。

早在戰國末至秦,一條北起四川成都平原—樂山--西昌—雲南—姚安—大理—騰衝—緬甸—印度—中亞的南方絲綢之路已經形成。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夏(阿富汗)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城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印度)。騫: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國人往身毒市之。』身毒在大夏可數千里。」張騫開通北方絲綢之路時到達西域見到了蜀物,據此證明了早於張騫出使西域的兩百多年以前已有了這條南方絲綢之路。沿南方絲綢之路蜀滇之人依靠耗牛、馬匹運輸四川生產的絲綢、蜀布、邛竹杖、漆器、鐵器與外交流寶石、海貝、硨磲、琥珀以及琉璃製品。便利的交流通道與西壩窯規模的生產相輔相成。

3

資源稟賦

《嘉定府志》記載「西溶三山:縣西北五十里,曰底,曰中,曰巔,土細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 ,「犍為西溶三山土宜陶。」西壩盛產製作坯料的含高硅瓷土(高硅瓷土又名白膳泥或石英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同時還含有氧化鐵、粘土、雲母和有機雜質,乳白帶紅色或無色半透明狀,熔點1750℃,可作為玻璃和陶瓷的生產原料);西壩窯用作釉料的石灰石、草木灰也是隨處可取;再加之西壩煤炭礦產資源豐富。西壩窯的所在因地制宜,制瓷所需的胎土、釉料和煤炭燃料一應齊備,為西壩窯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西壩古窯潮起潮落

從西壩成片的東漢崖墓的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陶俑、陶棺、陶罐等豐富的器物,其燒制的陶土均取自向榮村的真武山,在沿岷江的成都、彭山、眉山、樂山、犍為等地出土的陶制冥器中與之相似。五通橋西壩場有「三江連九州」之便利,秦孝文帝時期,蜀郡太守李冰煮鹽於紅崖口;漢時高祖封臣宜虎為侯,食邑南安。追溯到漢代以前的西壩已有規模人口聚居,此處陶器燒制技藝已非常發達,為西壩窯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細察出土的西壩窯瓷器有雙流乳丁執壺,短流、敞口與唐代特點相吻合,得以印證西壩古窯始燒於晚唐時期。

兩宋時期瓷器器型相較早期有了很大發展,器型特點精緻雅秀,輕盈俏麗。這一時期瓷器整體線條精美絕倫,恰到好處,以圈足取代了唐代時期的餅足、玉璧底,以長流取代了短流,創新出了斗笠碗、茶盞、玉壺春瓶和仿青銅器等新器型。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記「北苑期得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真實的描述了當時民眾與士紳喜好鬥茶之風,茶盞的出現和繁盛是宋朝特有的鬥茶文化的產物。西壩窯出土的茶盞種類豐富工藝精湛,其中黑釉茶盞更是得到了宋徽宗趙佶更是極力推崇。

「盞色貴青黑,玉豪條達者為上」,皇室的喜好使得黑釉茶盞在北宋時期的身價和產量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西壩窯出土的宋代瓷器從器型和數量可以充分體現當時茶文化的盛行。

從西壩古窯出土的器型、數量和工藝上看繁盛時期當屬兩宋,主要以黑釉為主,品種繁多。從現留存於世的器物看,釉色有精美的黑釉窯變、玳瑁、油滴、灑釉(花釉)等,色彩斑斕,令人叫絕。從製作工藝上來看,宋代西壩窯釉下褐彩器,直追同時期以產白地繪黑花馳譽中外的磁州窯;多種釉色的茶具可與同期吉州窯相媲美。

到了元代隨著習俗、審美現、朝代的改變,西壩窯也與其它窯一樣漸漸成為歷史。出土的瓷器中元代燒制的日用器(大碗、缸罐)和入明後的冥器魂罐(俗稱:紙錢罐、冥罐、長壽罐、龍罐、)、壽枕、碗、碟、瓶都顯粗糙,胎厚重,釉色暗淡。

西壩古窯始燒於五代,繁盛於兩宋,衰微於元明。

獨具匠心的西壩窯瓷

1

器型豐富種類繁多

西壩窯器型極為豐富,涉及禮器和日常生活用器皿,迄今發現的有盞、碗、盤、碟、托、瓶、罐、壺、爐、尊、擂缽、香薰、粉盒、瓷塑、杯、冥器、捶丸、鈴鐺、動物俑、文房用具等,其大宗者如下:

爐:爐有獸頭三足爐、圈足爐、鼓釘爐、筒式爐等。較有特點的三足鼎式爐,爐身如西周青銅鼎而得名,其造型為侈口、鼓腹,口沿立圓弧耳,腹底立中空管狀長三足,通施黑釉,黃釉,釉色呈玳瑁斑狀,絢麗斑斕;獸頭三足爐,為平板口,束頸,圓腹,下粘獸頭形三足,釉斑窯變各異。

盞:茶盞,現存於世之多,製作工藝之精美,充分反映了宋時「鬥茶」成風,官民皆好之的社會形態。茶盞規格大致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口徑約11公分,高5-7公分,矮小圈足,少部分口沿下一公分處有一凸稜線,品種豐富、工藝精湛。

瓶:有梅瓶、敞口瓶、卷口瓶、花口瓶、長頸瓶、短頸瓶、雙耳瓶、玉壺春瓶、葫蘆瓶,現存發現大宗品種,造型多樣。規格很少超過30公分,小者居多。其中西壩窯的梅瓶為小口、卷沿、斜平肩、腹斜收至底,腹上部微鼓、深挖足,胎白、質細膩緊密,釉下褐彩繪、罩亮釉,造型俊秀挺立,工緻秀美。

罐:有雙耳矮罐、瓜棱蓋罐、缽盂、雙耳直筒式小罐、黑釉雙耳罐,現發現較多的一類日用器皿。其中黑釉堆線(出筋)雙耳罐特別精美,漆黑的釉面上呈現出一條條排列有序的金黃色或白色線條美輪美奐。罐的規格大的均不超過30公分,以中、小者居多。

瓷塑:多以捏塑手法去製作,以佛像、玩童居多,且多為小件瓷塑;人物多組合於器皿之上,在表現形式上大體結構清晰,動作誇張明顯;動物瓷塑中以羊、大象、馬等居多,造型精湛,工藝考究。

壺:有長頸圓腹、有短頸筒式腹、有出筋、有敞口、有蓋口壺等,多為日用器皿,。如窯變釉執壺,寶珠塔式蓋、長頸、長流、圓腹,蓋下部外沿有一小支釘,壺口有一小缺口,順口合蓋後旋轉方向,小釘從缺口處嵌入壺口,蓋就不會脫落,設計小巧精緻。

碗:有小圓口的斗笠碗,有佛家所用缽盂碗,有口沿為圓型腹部凸顯八角型碗等,日用器皿。規格都在15公分以內。器型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有關,同時期南北各地窯口造型相似。

除常規器型外出土的器皿中還發現了與「鬥茶」有關的擂缽、舂鍋、研磨器;與「高爾夫」運動有關的捶丸;與「西南古絲道」有關的鈴鐺,與益智文化有關的象棋等,都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探索。

2

釉彩斑斕

西壩窯瓷用釉以黑釉為主,同時也有豐富的醬釉、褐釉、白釉、青黃釉、彩釉、銅紅釉和窯變釉等。西壩窯瓷有色如鱉裙的玳瑁釉,狀如鳥羽的鷓鴣斑,纖細如絲的兔毫釉,還有褐黃相間的瑪瑙釉,虎皮釉。現存精美的油滴釉、虎皮斑、鷓鴣斑、兔毫紋、蟒皮釉等西壩窯瓷都展現了特殊裝飾效果的技法,充分體現了西壩窯制瓷工匠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西壩窯中精美花斑釉瓷的出土,同時打破了吉州窯宋代獨有斑釉瓷的定論,西壩窯的成就與吉州對印,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了宋代瓷器文化中新貴。

窯變釉:利用釉中含有多種不同呈色元素經燒造或氧化後呈現的色彩斑斕的釉色,窯變釉自然形成巧奪天工,每件各具特色,是西壩窯瓷中的珍品。

黑釉:西壩窯瓷有亮光黑釉,亞光黑釉,結晶黑釉等,含鐵成份(三氧化二鐵)在5%至8%。

油滴釉:黑色釉面上布滿帶有金屬光澤的銀灰色圓形斑點,大小不自然形成點點滴滴的油滴狀。

瑪瑙釉:利用含鐵量不同的兩種釉相間施在器物上,在燒造過程互熔融而成。兩種釉色既相融又可明顯分出兩色,質感頗似瑪瑙。

醬釉:又稱紫金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三氧化二鐵),鐵含量3%至5%。有亮光醬釉和亞光醬釉,似紫定。

蟒皮釉:西壩窯獨有的釉品,在黃白的釉層中,夾雜著醒目褐醬條紋,如雨過天晴,土濕時,蚯蚓爬過的紋,別具韻味。

白釉:西壩窯瓷有白胎純正未施化妝土的,釉色瑩潤亮麗;有胎色灰白、黃白的,施化妝土後再罩以亮釉,質細膩,緊密,叩之鋼聲;白釉釉下彩繪變化多端美輪美奐,與同一時期磁州窯、吉州窯、都江堰窯在亮、潤、白,以及型均有不同,獨樹一幟。

灑釉:在黑釉上灑上黃、 褐 、白等釉,經高溫燒造,幾種釉交融流淌,產生鬼斧神工,自成天趣,絢麗燦爛,美不勝收的斑紋。

3

胎體特徵

西壩窯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燒造工藝。西壩窯瓷器胎質既有細緻堅實,也有顆粒粗松的,器皿燒造溫度高,現發現的盞、尊、碗、瓶、罐類器物中,胎釉結合嚴密,少有剝釉現象。現出土的遺存泥料,有灰黑、淺白、淺黃等色泥。西壩窯胎色有潔白、灰白、灰黃色、棕紅色、褐黃色、灰黑色、棕黃色等。不乏胎質細緻堅實,修胎規整精美,釉色極美麗者,也有粗松,磚紅、淺黃、灰白等色,胎內含砂粒,有氣孔,工藝較粗糙者。

西壩窯瓷生產工藝,坯胎大量採用輪式製作,修胎規整,製作圓形器皿外部線條圓潤,弧度把握準確,恰如其分;設計瓶式器皿修長,頸腹比例恰當,長短、高矮几近美學「黃金分割率」;從出土的碗、盞無論是厚壁薄壁,都體現了西壩窯制瓷的嚴謹,從細觀之都極富神韻。

西壩窯瓷圈足既有反映唐、五代時期特點的玉壁底足、平底足、矮圈足,也有宋時期瓷器的挖足、圈足、凹足(卧足)、二層胎足。出土宋代西壩窯的笠式碗、盞底足直徑約2-3公分,外圈高3毫米,內圈高1-2毫米,圈為平底,圈足處理較精細,底近餅足處削一圈與足成90度直角,足處多在中心旋一刀,形成雙足。其工藝刀法犀利準確,底足小巧精緻,放置平穩。西壩窯瓷圈足採用了疊燒工藝,限制高度可增加窯容量,提高產量降低成本。2008年考古發掘古窯五座都是「饅頭窯」,窯址中煙道、窯門、窯床、火膛一應俱全,證明宋時西壩窯已普遍採用煤為燃料燒制瓷器,其窯溫可直達1300°左右。

從現有器物和窯具看,西壩窯大量採用「覆燒法」、「匣缽裝燒」和「疊燒方法」,大宗低檔日用器則採用「裸燒工藝」,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西壩窯可按需求的不同採用相適應的工藝,製作管理已提升到很高的水平。

4

瓷器手工裝飾

宋代西壩窯燒制的器物裝飾手法卻極為豐富,不僅有刻花、印花、釉下彩繪,還創有自成一體的釉彩裝飾風格,在宋代民窯中獨樹一幟。

印花 :在白釉器和醬釉器的碗、盤上,大多採用雙葉雙花對稱或以開窗形式表現。白釉器印花極富生活氣息,大多以花卉、動物、葉蔓為主;醬釉器牡丹花紋較多,其它次之,器皿粗獷厚重。

刻花 :主要以白瓷為主,刀法犀利嫻熟,多圓角淺刻,線條行如流水,但因釉厚,立體感遜色。

釉下彩繪 :以白瓷為對象,繪畫紋飾,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均有見,翩翩起舞的蝴蝶,搖曳多姿的牡丹。褐彩在釉下繪畫呈現了紙墨繪畫效果的藝術風格。釉下褐彩牡丹蝴蝶紋梅瓶,呈顯了西壩窯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其器型規整,修胎厚薄勻稱,胎質細密堅實,胎色白度高,在彩繪後直接罩亮光釉燒成,釉面鋥亮光潤,扣之聲音清脆,成溫在 1200°-1300°左右,所繪紋飾線條流暢,褐彩以濃淡分層次烘托筆意,所繪花草蟲紋瀟洒奔放,不求具象而追神似,給欣賞者留下想像空間。畫面黑白對比強烈,給觀賞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頗具國畫之墨韻。此器型與以剔繪花馳譽中外的磁州窯所產梅瓶相比也絕不遜色。

釉彩,聰慧的工匠以不同釉色繪出圖案作品,如:葉脈紋、樹葉紋、方孔錢紋、瑪腦線條紋等,呈現以釉代彩的獨特裝飾效果。

手工塑型:在瓶、罐、爐類器皿上採用捏塑、貼塑、堆線裝飾器物頸部、腹部、肩部。部分黑釉及其窯變釉瓷有人物、獸頭、繩紋、螭龍、鼓釘等紋樣。

西壩窯變釉瓷的獨具一格

西壩窯中最為精彩的當屬窯變釉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為我們留下了色彩斑斕、紋飾抽象、變化萬千的窯變釉瓷精品。西壩窯獨創出火焰紋、太陽紋、蟒皮紋等紋飾,虎皮斑、玳瑁斑和黃、藍、白、金、銀兔毫紋及其釉色都可與同一時期的建窯、吉州窯相媲美。

西壩窯的釉料是利用天然草木灰、石灰石等原料配製而成。西壩窯黑釉窯變成分分析(厚釉樣品)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釉料中存在明顯的草木灰成分(五氧化二磷),其釉料本質仍然屬於乳濁釉體系。釉料主體仍以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為主,含氧化鋅、氧化銅、氧化錳成分。(摘自陳磊《四川樂山西壩窯窯變黑釉機理初析》文)。在焙燒時,處於溶融狀態的各種呈色成份分散流動,析出結晶,經高溫冷卻後在瓷器表面形成色彩斑斕、花樣紋理變化莫測的效果。除了五氧化二磷作乳濁釉外,氧化鐵、銅、鋅、錳,尤其是氧化銅,擔當了西壩窯窯變的主要角色,這些元素的不同分布,是燒制者的有意為之,它是藝術與技術的結晶。宋代西壩窯的工匠們,已從釉料配方、施釉工藝和燒制過程等方面,熟練地掌握了窯變技術,這正是西壩窯能登上宋代窯變釉瓷最高峰的原因。

西壩窯博物館歷程

西壩窯博物館2003-2007年完成收藏西壩窯古瓷精品1500餘件。

2007開始籌建樂山西壩古陶瓷研究館,於2010年開館。

2012年為保護和傳播開始籌建西壩窯博物館,於2013年將原西壩古陶瓷研究館遷至峨眉,正式更名成立西壩窯博物館。西壩窯博物館集收藏、展示、鑒賞、交流、研究於一體,是目前國內第一家展示西壩窯古瓷的專業博物館,展現了西壩窯神秘莫測和美輪美奐的窯變工藝、雄健粗獷和自由奔放的審美風格,以及獨步於中國陶瓷史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成就。

博物館佔地面積1100餘平方米,藏品逾1500件,其他陶瓷標本上萬件。西壩古窯由於發現時間晚,出土古瓷資源相對集中,西壩窯博物館幾乎囊括了西壩窯的精品,數量豐富、品種齊全,能全面的展現西壩窯瓷的藝術魅力與歷史價值。

2009年10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尋寶欄目組走進樂山,在2500餘件參評藏品中,西壩窯博物館收藏的南宋西壩窯玳瑁斑雙耳三足爐成獲得瓷器組的冠軍。首都博物館著名陶瓷專家王春成對其評價說:「它閃爍著川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碰撞的火花,凝聚著宋代理學的文化氣息,填補了中國陶瓷史研究的空白,孕育了嘉州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傳承。」

建館至今,國家、省、市等相關領導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到館參觀考察,截止目前接待遊客達100多萬人次。

西壩古窯與馳譽中外的定窯、建窯、吉州窯等名窯同樣繁盛於宋,在產品器型、釉色、生產工藝、裝飾技法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由於地理環境,人們生活習慣和區域性經濟的差異,西壩古窯發展創新的造就了其獨特性,它的規模與它的藝術成就已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西壩窯瓷器留存於世的精品向我們當代人傳遞著繁盛時期宋代人們的文化哲學思想和美學欣賞情趣。人們面對它們含蓄、內斂、渾然天成的藝術神韻時,可任思維的想像空間在自然天趣的藝術殿堂中馳騁。

千年前的滿山窯場,烈焰炙人,煤煙蔽日,窯工繁忙穿梭,千帆待發的盛景已不能呈現,有幸的是,千年後西壩窯重現盛況,沒有被歷史的塵土湮沒。西壩窯給後人留下了如此豐厚的遺產,也留下了許多令我們一時無法解開的謎團。


推薦閱讀:

誰能介紹一下古蜀歷史?
先秦古蜀道【33P】

TAG:古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