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叛徒:屠殺同伴後被流放 客死北疆
研究太平天國革命史,不僅要研究農民階級,研究地主階級,還要研究當時的流氓無產階級。研究流氓無產階級,則可從研究其代表人物做起。我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陳國瑞正是其典型的代表。
太平天國的叛徒
陳國瑞(1836—1882),字慶雲,湖北應城人(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第340頁。)。河南商城大學士周祖培稱他為「世侄」(周祖熙:《商城守御紀略》。)。關於他早年的歷史情況,《剿平捻匪方略》卷195,僧格林沁曾經奏稱:陳國瑞「從前為發逆所擄,嗣經逃出,投至總兵黃開榜營中效力,即蒙認作義子,遂以黃為姓。」光緒《應城志》卷14,《記邑人陳國瑞事》稱陳國瑞「年十一,遊河南固始,投黃勇烈公開榜麾下,黃奇之,倚以辦賊,恩如父子。」《清史列傳》卷56,稱陳國瑞「幼為粵匪所掠,出投九江鎮總兵黃開榜營,姓黃氏。」《清史稿》第12278頁,稱陳國瑞「年十餘歲陷賊中,出投總兵黃開榜,收為義子,冒姓黃氏。」《中興將帥別傳》第340頁,稱陳國瑞「幼孤,年十一遊河南固始,投提督黃開榜戲下,黃奇之,誓為父子。」《梵天廬叢錄》卷6,稱陳國瑞「年十三,為太平軍所獲,相從戰陣,便有勇名。年十六,自拔於太平軍,投降總兵黃開榜,開榜愛其勇,畜為螟蛉子,因冒姓黃。」據以上記載,陳國瑞曾參加太平軍,後又叛去,認黃開榜(《清史稿》(40),第12278頁。)為義父、是沒有疑義的。但是,說他在11歲時,於固始投靠黃開榜,或13歲時參加太平軍則有問題,因為多家記載都說他死於光緒八年,終年46歲,據此推算,應該是生於道光十六年,11歲,即道光廿七年,13歲,即道光廿九年,當時太平天國尚未起義呢。按照情理,他參加太平軍的時間應為咸豐二年冬或三年初太平軍經過湖北的時候。至於他叛離的時間則是咸豐九年(范錫垚:《陳都督國瑞》,《劍池閑話》(抄本)卷3。),其時他是23歲。當年,他曾隨清軍攻陷懷遠,頗露鋒芒。十年七月,又隨欽差大臣袁甲三進攻定遠,以守備得技勇巴圖魯稱號(《剿平捻匪方略》卷82,第41頁)。同年九月,太平軍、捻軍由定遠圍攻鳳陽,陳國瑞隨副將吳秀、補用道張學醇等解鳳陽之圍,升任游擊(《剿平捻匪方略》卷84,第19頁)。十一年,太平軍、捻軍進攻揚州地區,陳國瑞赴援,荊州將軍都興阿在奏摺中盛稱其功,加副將銜(《清史列傳》卷56,第38頁。)。同治元年正月,捻軍進攻淮安地區,漕運總督吳棠向袁甲三借將,袁甲三派陳國瑞歸吳棠指揮(薛福成:《庸庵筆記》卷2,第15頁。)。陳國瑞戰於車橋、版牐、眾興,超擢副將,加總兵銜(《剿平捻匪方略》卷140,第4頁)。三月,再戰於桃源、清河、山陽、寶應等地,又交軍機處記名以總兵簡放(《剿平捻匪方略》卷142,第22頁)。吳棠倚陳國瑞為長城,如奉驕子,一切順其所為,增募其眾至二三千人。太平天國天長守將陳士明認陳國瑞為義父,投降清朝,獻出天長,改名陳振邦,隨陳國瑞繼續與太平軍、捻軍為敵(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第340頁。)。十月,命赴山東攻棍、幅各軍,歸僧格林沁指揮,使陳國瑞之氣焰更加囂張。二年二月,攻破長城好,殺劉兆青等1000餘人。清廷諭稱記名總兵黃國瑞遇缺侭先題奏(《剿平捻匪方略》卷180,第16頁)。三月,攻破中村,殺孫化詳等。五月,攻兗州鳳凰山·在白蓮池誘擒劉雙印。七月,完全佔領鳳凰山,清廷賞給頭品頂戴。僧格林沁派陳國瑞赴安徽鎮壓苗沛霖,陳國瑞請准歸宗,不再姓黃。參加對苗沛霖集團的鎮壓 苗沛霖,安徽鳳台苗家寨人(《剿平捻匪方略》卷31,第11頁)。咸豐六年,苗在家鄉辦團練,築寨於武家集。後投靠勝保,率部瘋狂鎮壓捻軍,累功擢至四川川北道道員。但是,苗沛霖卻不穿戴清朝官員的制冠制服,也不讓他的部下稱他的官職,只稱先生(王闓運:《湘軍志》,第104頁。),表示了他對清朝政府的不敬。苗沛霖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勢力愈來愈大,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與清朝政府的統兵大員袁甲三、翁同書的矛盾也愈來愈尖銳。苗沛霖反覆無常,難以控馭,清廷經過一番剿撫爭論之後,終於咸豐十一年九月廿三日發出上諭,命李昭壽與袁甲三、官文、曾國藩、李續宜、彭玉麟、賈臻、嚴樹森、田在田、毛昶熙等各路兵勇進剿苗練。此次進剿雖因勝保救護和苗沛霖出賣太平軍英王陳玉成而中止,但苗練仍為清廷心腹之患,清廷除苗意圖並未改變。在鎮壓淮北捻軍之後,清政府又著手解決苗沛霖,苗也因疑懼再次反清。同治二年四月初二日,清政府再命僧格林沁、曾國藩、劉長佑、吳棠、李續宜、譚廷襄、張之萬、毛昶熙、唐訓方等對苗沛霖聲罪致討,對苗沛霖集團「四面兜剿,殲厥渠魁」(《剿平捻匪方略》卷185,第3頁)。接著,李昭壽、陳國瑞、詹啟綸等部均陸續開往前線,共同對苗沛霖集團進行鎮壓。李昭壽派總兵朱元興帶1500人增援臨淮,駐紮劉府一帶(《剿平捻匪方略》卷195,第5頁)。同治二年七月三十日,清廷發出上諭,指示唐訓方即命朱元興進攻劉府附近之苗圩,曾國藩即札李昭壽由五河赴援臨淮(《剿平捻匪方略》卷195,第26頁)。同一天,僧格林沁也已派總兵陳國瑞率馬、步3000餘名由山東鄒縣開往蒙城,以解除苗沛霖對蒙城的長期圍攻(《剿平捻匪方略》卷195,第20頁)。八月初十日,漕運總督吳棠奏稱:「陳國瑞治軍嚴整,兵民翕服,若使之獨當一面,必能迅掃狂氛,可否仰懇天恩飭陳國瑞幫辦臣營軍務,……所有徐、宿、蒙城各軍均歸節制,責成該員北剿捻匪,南剿苗逆,定能勝任。」慈禧接受了吳棠的建議,發出上諭:「頭品頂戴侭先總兵陳國瑞著幫辦吳棠軍務。」同時,也命吳棠傳知陳國瑞「當懍承恩命,努力自愛,毋稍滿假,以期克保令名,長承優眷。(《剿平捻匪方略》卷196,第18頁)」陳國瑞率部於八月廿四日到達蒙城,襲破紅里圩。廿五日,至小澗集會合英翰軍攻陷王圩。廿六日,攻破小宋圩。廿八日,攻陷渦北王圩(《剿平捻匪方略》卷199,第11頁)。廿九日,徐州鎮總兵詹啟綸率勁勇1800名,吉林、黑龍江馬隊200名隨富明阿由揚州開往臨淮(《剿平捻匪方略》卷198,第24頁)。同一天,清廷再發上諭,對鎮壓苗沛霖集團進行新的布署,諭稱:「蒙城一路專歸陳國瑞剿辦,姚廣武等均歸調遣。富明阿率王萬清等力顧淮北,並督同陳國瑞力解蒙圍後會攻苗逆老巢。潁、壽各路,曾國藩當飭蔣凝學等歸唐訓方調遣。淮河南岸,唐訓方獨任其責。(《剿平捻匪方略》卷197,第37頁)」在南路方面,李昭壽也於九月廿三日由五河卷旗疾趨,乘夜西上,廿七日由長淮衛直進姚家灣,所有剿辦一切均咨明唐訓方(檔:《唐訓方折》,同治二、九、廿八。)。十月初二日,富明阿奏稱李昭壽部出兵已有1000人,請飭李昭壽進攻苗逆老巢,蔣凝學等恢復壽州,唐訓方進圖懷遠,富明阿解除蒙城之圍。慈禧又立即接受了此項建議(《剿平捻匪方略》卷202,第7頁)。初三日至十二日,李昭壽督率朱元興等破中心渡等數十圩,壽東11圩不戰而潰(《剿平捻匪方略》卷208,第8頁)。又攻破距壽州10公里之柏家圩,一時附近苗圩反正者100餘處(檔:《唐訓方折》,同治二、十、十二發。)。慈禧命李昭壽攻克壽州之後即進攻上蔡(《剿平捻匪方略》卷204,第21頁)。在蚌埠方面,唐訓方屢攻不克,掘長濠困之。十月廿二日,李昭壽派李顯爵會攻。苗練守將張士瑞於廿五日願獻出蚌埠,出走懷遠。廿六日,李昭壽配合唐訓方攻城。張士瑞再作內應,清政府再得懷遠。在蒙城方面,富明阿命詹啟綸逼近苗壘紮營,與英翰所部聯為一氣。十月廿四日,僧格林沁到達蒙城(《剿平捻匪方略》卷205,第24頁)。廿六日,僧格林沁督率陳國瑞、詹啟綸、何建鰲、傅振邦、英翰、姚廣武等發動總攻(《剿平捻匪方略》卷206,第15頁),苗沛霖暗越長濠,為陳玉成舊部刺殺。苗景開、張建猷、趙克元逃至雙澗集,為副將張從龍擒獲。清廷發出上諭:陳國瑞升記名提督,詹啟綸遇有提督缺出侭先題奏,補用總兵王萬清賞勁勇巴圖魯,李南華升記名總兵,署蒙城知縣,賀緒蕃升直隸州知州,賞四品銜。王萬清另有賞銀1000兩(《剿平捻匪方略》卷206,第22—24頁)。 苗沛霖死後的事情,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李昭壽說壽州、正陽、下蔡、潁上等地,均系他所派之田端書、姚紹珍聯絡招降,說明豫勝營勇一到立即薙髮獻城。僧格林沁根據陳國瑞稟報奏稱擒獲張建猷、苗景開後,苗景開表示能獻出下蔡、壽州,即將張建猷正法。廿九日,宋慶至苗家老巢,苗天慶、苗希林等千餘人向下蔡逃去。苗沛霖妻、子均已自盡,逮捕苗姓20餘人。宋慶留駐下蔡,派康錦文帶苗景開攻壽州。十一月初一日,李萬春見苗景開來到即開門迎入。張從龍破童維翰老巢,截殺陳太和等100餘人,生擒苗希年父子押往潁上,令其獻城。初三日,李昭壽部大隊入壽,殺守門勇丁5名,康錦文等將其逐出,擒獲50餘人,內有提督蔣立功一名(《簡輯》(3),第307頁。)。同一天,李昭壽督兵進攻下蔡,為宋慶擊敗退去(《剿平捻匪方略》卷207,第12頁)。曾國藩則寫信給張鍊渠說:「苗黨巨酋不獨李萬春、朱萬隆反覆可慮,苗景開、苗春年、李華東等均未就戮,皆系陳鎮(案:即陳國瑞)收留部下,後患正未可測。而邸帥(案:即僧格林沁)部將宋慶等氣焰殊甚,殺李世忠部下提督朱元興、杜宜魁數人,反以李部攘功爭鬥為詞。(《捻軍史料叢刊》(3),第34頁。)」又寫信給唐訓方說:「朱萬隆、李萬春兩人同系苗逆死黨,未便姑容。……宋、康既殺朱、杜,又鎖押蔣立功,應不致再有餘怒。李世忠不敢歸咎於宋、康,而指名系苗景開所殺,是其善於避實擊虛,即有不敢搆難之意。(《捻軍史料叢刊》(3),第36頁。)」十二月廿七日,僧格林沁奏稱:潁州紳練程鳳三等聯名控告吳琪樹及其子吳正誼、王金奎、朱鑫,另有方金鏞一名,均並誅梟示。陳國瑞逮捕苗姓21名,苗希年已移交唐訓方正法。苗妻徐氏、子苗連生已交蒙城縣正法(《剿平捻匪方略》卷209,第26頁)。又奏稱:苗景開供稱由他令李萬春、朱萬隆出降。李萬春供稱豫勝營人未戴官帽,他和苗景開不讓進城,互相爭鬥,將豫勝營人殺死,後來才知道內有提督2人。朱萬隆供稱曾購買磺斤,並正陽厘金接濟苗沛霖。邵徵祥供稱本為花翎副將,苗沛霖扣留其全家老小,他遂為苗踞守蒙南蔡圩,戰敗之後,曾致信張士瑞,勸張撤退蚌埠,獻出懷遠,又隨官軍收得各處城關。方長華供稱本為五品藍翎,為苗沛霖踞守潁上,聞蒙城已敗,遂殺趙玉蚤等獻出城池。苗景開、李萬春、朱萬隆已經正法。邵徵祥系二品大員,張士瑞獻懷遠後任蘇會雲逃走,應革職,發黑龍江嚴加管束。方長華應革職免議。康錦文帶領苗景開收復壽州,於該犯等滋事時不能彈壓,應革職交吳棠差遣,以觀後效。僧格林沁的這一系列奏請,均得到了慈禧的照準(《剿平捻匪方略》卷209,第37頁)。
清朝政府動員了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兩江總督曾國藩,荊州將軍富明阿,安徽巡撫唐訓方,組織了三四萬的兵力,以蒙城為主要戰場,分進合擊,經過近10個月的廝殺,終於消滅了苗沛霖及其集團。在這個過程中,陳國瑞成了清政府的重要幫凶。
沒有好下場 苗沛霖失敗之後,陳國瑞於同治三年實授浙江處州鎮總兵,駐紮正陽關。太平軍、捻軍活躍於湖北麻城一帶,僧格林沁調陳國瑞前往鎮壓,他遷延月余不到,僧格林沁將其所部移交郭寶昌管帶,並奏准將陳國瑞嚴加議處(《剿平捻匪方略》卷218,第26頁)。陳坐降三級調用。英翰向喬松年稟報陳國瑞率部謀叛,圖襲商城,與太平軍陳得才部合隊(《清實錄》(穆宗朝)卷111,第478頁。)。郭寶昌也向僧格林沁密報其謀叛(《剿平捻匪方略》卷232,第22頁)。陳國瑞聞訊,疾馳至僧營,伏地哀訴,願作前驅。陳屢經惡戰,始得免於處分(《清史列傳》卷56,第40頁。)。 同治四年四月,僧格林沁敗死於山東曹州。陳國瑞所率步勇2500名只留下900餘名(《剿平捻匪方略》卷233,第23頁),陳因身受重傷得以免議(《剿平捻匪方略》卷231,第20頁)。捻軍圍攻嘉祥,陳國瑞率部增援,嘉祥解圍(《剿平捻匪方略》卷236,第4頁)。當時,淮軍劉銘傳部已佔領濟寧之長溝,陳國瑞既惡劉銘傳之得功,又欲奪淮軍之洋槍,自率親兵500人突襲,見淮勇即殺,凡殺數十人,劉銘傳聞變親自指揮反擊,陳部兵器粗劣,500人被全殲。陳國瑞躍登民屋,仍被執,置空樓中三日,僅供糜粥,使飢而不至於死。陳向劉哀求,始釋之。陳、劉皆稟訴於曾國藩,曾國藩批牘數千言(薛福成:《庸庵筆記》卷2,第15頁。),指出各地對陳國瑞之評價,毀之者七,譽之者三。漕運總督吳棠、河南布政使蘇賡堂、寶應編修王凱泰、靈璧編修張錫嶸等皆稱陳國瑞驍勇絕倫,清江、白蓮池、蒙城等役皆能以少勝眾,臨陣決謀,多中機宜,親近名儒,素不好色,不甚貪財,常有出世修行、棄官為僧之志。另有不少人則稱陳國瑞忘恩負義。黃開榜曾有收養之恩,且袁甲三欲捉拿陳國瑞正法,又經黃夫婦極力營救始免,陳國瑞反以為仇。陳國瑞在臨淮與袁甲三部將屢開明仗,在壽州與李昭壽部下開明仗,在正陽捆縛李顯安,搶鹽數萬包,在汜水與米船口角,特至湖西調2000人與米商開明仗,騷擾百姓,凌辱州縣,吸食鴉片,喜怒無常,動輒殺人,不聽調度,動稱造反,郭寶昌之告變,事非無因。飭令陳國瑞將所部8000人裁至3000以下;1年之內,不準與淮軍及英、康等軍同扎一處;官銜宜去欽差字樣,不準獨樹一幟(《曾文正公批牘》卷3,第24頁。)。陳國瑞收到此項批牘之後,寫了一份復稟。曾國藩認為「情詞雖極謙謹而毫無悔過之意」(《曾文正公書札》卷29,第33頁。),即奏准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革去黃馬褂,暫留處州鎮戴罪立功(《剿平捻匪方略》卷242第34頁)。陳國瑞見勢不妙,稱病請假,將所部交已革按察使張學醇接帶(《剿平捻匪方略》卷243,第6頁),馳赴徐州,拜謁曾國藩,謹受約束,然後至淮安。養子陳振邦官至總兵,陳國瑞忽欲殺之,陳振邦求救於吳棠,吳為緩頰。陳國瑞不可,陳振邦走匿漕運總督衙門。陳國瑞再三索之不得,自率親兵數百馳赴督署掩執,時已二更,署中聞變,急閉大門。陳國瑞督隊攻之,守門者叱曰:汝賴漕帥卵翼扶持以有今日,乃敢反耶?陳曰:以子叛父,非反而何?吾捕反父之子,且討匿反賊之人耳。破大門而入,復破二門,署中人退守宅門,猛攻不克。署中人罵愈厲,陳怒不可忍,以頭觸門,痰涌氣厥,頹然撲地。吳棠命數人舁之置古廟中(薛福成:《庸庵筆記》卷2,第16頁。),奏稱陳國瑞患病瘋狂。清廷命押送回籍,其售鹽資本提充淮徐兵餉,寶應田產歸公,其存銀25000兩解交官文存儲,分年交陳國瑞收領(《清實錄》(穆宗朝)卷162,第743頁。),維持其生計。 同治六年四月,陳國瑞呈繳鹽本銀兩,清廷命永廣湖北應城縣學額4名(《清實錄》(穆宗朝)卷200,第58頁。)。同年八月,疆吏張之萬、譚廷襄等交章論薦,令赴部引見,聽候錄用(《剿平捻匪方略》卷283,第16頁)。十二月,賞頭等侍衛,發山東交巡撫丁寶楨差遣(《剿平捻匪方略》卷290,第7頁)。接著,又改發左宗棠軍營差遣(《剿平捻匪方略》卷290,第24頁)。這時,陳國瑞已與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拉上了關係,由奕譞主持的神機營撥給白銀30000兩,令他招集舊部(《剿平捻匪方略》卷300,第13頁),鎮壓捻軍。同治七年二月初七日,奕、奕譞又奏准陳國瑞部歸其指揮,派為神機營管隊侍衛,該部稱神機營銳勇隊,所需軍餉、軍械由神機營發給,並換給「管帶神機營銳勇隊頭等侍衛」鈐記一顆(《剿平捻匪方略》卷301,第5頁)。於是,同在鎮壓捻軍戰場的劉銘傳「因陳國瑞為六、七王所倚愛,恐為中傷,浩然回里」(《李集》,《朋僚函稿》卷8,第2頁。),退出了戰鬥。左宗棠奏稱:陳國瑞遣人在保定至左宗棠營中勾引勇丁,許以每月給銀7兩5錢,賭博、鴉片不禁,搶奪不禁,左營被勾去勇丁880餘名。左宗棠至邯鄲,親赴陳寓,命陳查禁勾勇、搶奪等事,清交原贓,陳當面答應。左候至半夜,陳並未照辦。左部又被截去勇丁、長夫89名,大小洋槍70桿,線槍2桿。戰馬9匹,騾18頭,驢8頭,銀200餘兩,子葯、軍裝、器械、米糧難以數計。左發公牘咨催,至初八日,陳復函稱白晝必無搶奪之事,連當面答應查交之說也不再承認。次日,左行至磁州,接陳咨呈:查獲勇夫2名,並錄供粘送,隱以左軍不能打仗,減發口糧,故勇丁多逃附陳軍。左指出現在前敵諸軍如劉松山、郭寶昌、程文柄、張曜、宋慶、郭松林、莫組紳等無不遭陳毒害,畏陳險詐,避之唯恐不及,「其徘徊邯鄲不敢前進,亦自知不為諸軍所容耳。」諭旨令陳召二三千人。陳稱每月需餉30000兩。有謂人數決不止二三千人,「其軍不穿號衣,半穿金黃馬褂,半穿全紅馬褂,令人稱己為大帥,在順德時曾殺傷民團百餘人。」清廷下詔解釋說:「陳國瑞勇而無私,朝廷素所深悉,……並非寵待優崇,不料該侍衛謬妄至此,……即著仍舊歸左宗棠節制,……令其將神機營前給鈐記繳回,……侍衛雖系京員,豈可與欽差、督撫平行,……倘或仍前狂妄,即著治以應得之罪。(《剿平捻匪方略》卷306,第3頁)」同年四月初五日,清廷因陳國瑞部調往山西、陝西交界一帶,距左宗棠較遠,命陳部暫歸署山西巡撫鄭敦謹調遣(《剿平捻匪方略》卷307,第27頁)。閏四月初二日,鄭敦謹奏稱:陳國瑞於四月廿二日咨稱擬率部至天津剿捻(《剿平捻匪方略》卷311,第6頁)。同月初十日,奕、奕譞等奏稱:本月初九日接陳國瑞稟,稱於初四日至臨清,願與英翰合力剿賊(《剿平捻匪方略》卷311,第24頁)。同治七年七月初十日,西捻軍失敗,陳國瑞得賞還黃馬褂、花翎、勇號,開復總兵,記名提督,仍賞給雲騎尉世職(《剿平捻匪方略》卷318,第24頁。)。不久之後,陳國瑞部2000人由英翰帶至安徽,予以遣散(《剿平捻匪方略》卷320,第15頁。)。 陳國瑞稱病告歸,僑居揚州之宜園。同治八年,奉命回神機營,道出天津(光緒《應城志》卷14,第37頁。)。九年,天津發生教案。陳國瑞與奕譞支持反對洋教。群眾將焚教堂,崇厚遣人拆浮橋以阻其前進,陳國瑞命將浮橋搭上,使群眾順利通過(《清代通史》(下),第691頁)。外國脅以兵威,要求以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及陳國瑞抵命。陳國瑞得到奕譞的全力護持(《李集》,《朋僚函稿》卷10,第17頁。),直隸總督曾國藩多方敷衍,陳由奕譞派員伴送至天津,由曾訊供後令原派之員將陳伴送回京(《清實錄》(穆宗朝)卷289,第999頁。)。然後,曾國藩奏稱陳國瑞親供與天津教案並無干涉(《清實錄》(穆宗朝)卷289,第1005頁。),就算了事。「賴朝廷加恩保全,令仍回揚州治病。(光緒《應城志》卷14,第38頁。)」同治十年,兩江總督曾國藩接總理衙門來信及馬領事來文,稱陳國瑞在揚州分散銀錢,刊刻《辟邪實錄》,慫恿匪徒進攻洋人。曾國藩認為陳國瑞粗氣未除,性喜多事,宜勸其早離揚州,至少「亦宜杜門謝客,閉口不談洋務,乃為自全之道。」後查無其事,遂不了了之(《曾國藩未刊信稿》,第294、296頁。)。接著,李昭壽又至揚州。先是,同治元年陳國瑞在高良澗曾劫去李昭壽之船物,二年在壽州曾截殺李之部將,三年在懷遠曾劫留李之鹽船、馬鞍及衣。此次,陳又硬要李之戲班到處送演,並加以扣留,還強索李之山石。舊仇新恨,李遂率眾拖扭陳上船,並把頭髮揪落一綹,還逼寫家信,勒取財物。經曾國藩奏准,李昭壽革職,陳國瑞降為都司,均勒令返回原籍(《捻軍》(1),第99頁。)。李鴻章寫信給曾國藩說:「陳藉此遠徙,外人稱快。……威使(案:即英國公使威妥瑪)前來津時亦謂陳國瑞在揚可慮。(《李集》,《朋僚函稿》卷11,第7頁。)」曾國藩在答覆李鴻章的信中則稱李昭壽已經回籍,「陳國瑞則徘徊淮揚外縣,尚無回籍之意。能否保全末路殊不可知。(《曾文正公書札》卷33,第40頁。)」 詹啟綸殺胡士禮,光緒元年,經審訊,詹啟綸供稱陳國瑞曾帶領多人將其家中金銀等物抄搶(《清實錄》(德宗朝)卷18,第297頁。),陳還曾向他勒派會館捐資,未遂,乃挾嫌唆使胡士禮服毒陷害(《清實錄》(德宗朝)卷21,第326頁。)。清廷以陳國瑞系勒令回籍交地方管束之員,卻仍在揚州進行不法活動,決定將他發往黑龍江當差(《清實錄》(德宗朝)卷27,第411頁。)。數年後,有人建議起用,李鴻章稱其性情未改,精力已衰,遂不復用。光緒八年,病死於黑龍江戍所(《清史稿》(40),第12281頁。)。也有人認為他是被殺身死的(《梵天廬叢錄》卷6,第11頁。)。給事中鄧承修,山東巡撫福潤,安徽巡撫沈秉成,湖廣總督張之洞先後奏陳戰功,清廷允准復其原官,並於立功處所建專祠(《清史稿》(40),第12281頁。)。陳國瑞是流氓無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清政府在他可以充當鷹犬的時候,不惜以高官厚祿加以攏絡,等到他對清政府造成麻煩的時候,就棄之若敝履。他沒有好下場也是勢所必至,理有固然的。
推薦閱讀:
※南非爆發排外騷亂 外國人在街頭被屠殺全程(組圖)
※種族屠殺是民主化的產物嗎?
※南京大屠殺被印在T恤上售賣,你們真的越界了!
※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志願者高速路攔截運狗車阻止屠殺狗(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