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飯:污暖了這個季節的料理

除了壽司、刺身等招牌菜式,最能代表日本料理的食物里一定少不了鰻魚飯。毫不誇張地說,日本的每一條美食街上都會有鰻魚飯的身影,鰻魚飯在日本人心中地位,絕不亞於蘭州拉麵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現烤的河鰻,甜感相間的醬汁,再加上微微偏硬的米飯,個中的美味著實讓能讓很多口味挑剔的饕客折服。

作為鰻魚消費市場中最的大客戶,日本一個國家鰻魚消費量往往能超過世界所有其它國家的總和,而其食客又主要以男性為主。外人大多知道鰻魚補充精力,卻往往忽略了食客聊起鰻魚時往往會有一種意味深長的戲謔——這種戲謔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羞噠噠的鰻魚飯,靜悄悄地吃。

鰻魚背後的性之喻

或許是物以形喻,靈活如長蛇般的鰻魚與性天生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日本民間一直認為鰻魚能壯陽,以至於「鰻魚之勢」這一俗語便指代著堅持上升之意,成為男性性徵的著名標識。

在崇尚「以形補形」的中國傳統醫學眼中,更受青睞的是另一種同屬輻鰭亞綱的物種泥鰍,如明代李梴編《醫學入門》中便謂之「補中止泄」;而鰻魚則主用於「殺諸蟲,調五臟,除五痔」。明清時期名醫陳士鐸所著的《本草新編》對鰻魚有一段微妙而詳細的描述:

「或問鰻魚亦殺癆蟲,何以不同鱉方共治?曰∶鱉與鰻,雖同是殺蟲之物,而性各別,鱉喜攻入,而鰻喜攻出也……一欲出一欲入,兩相拂意,反相忘其殺蟲矣,況骨內之蟲,驅外出而殺之,不若攻入內而盡誅之也……或問鰻魚殺蟲而不補精,何以能愈骨蒸之病,豈殺蟲即可以愈骨蒸乎……」

16世紀到17世紀以形補形觀點在西方盛行。大天使米迦勒就是用小米草治好了亞當的眼疾。

在現代醫學人眼中,《本草新編》關於鰻魚與鱉「喜攻入」、「喜攻出」之類的語句頗為魔幻,然而「殺蟲而不補精」六個字卻已經明確否定了中醫理論中鰻魚與壯陽之間的聯繫。與此相對,一洋之隔的日本卻將鰻魚視為壯陽妙物——花街柳巷附近,大抵都會有一家傳承幾十年直至上百年的老鰻魚料理鋪,店老闆的招牌時常也是通向另一方「天地」的路標;而尋常日子裡朋友聚會,若有人點了鰻魚飯或是蒲燒鰻魚,多頭會引來會心一笑:這哥們晚上有正事要做了。

鰻魚的性之喻不僅僅是酒樓茶肆間茶餘飯後的談資,更被作為隱喻而融入到創作中而被賦予了藝術高度——今村昌平執導的電影《鰻魚》中,鰻魚象徵了原始而激烈的慾望以及女性複雜而矛盾的內心;影片結尾男主角山下拓郎最終釋放了鰻魚,這一儀式化的情節也隱含著愛情、慾望、佔有等情感之間複雜的排異與救贖。

《鰻魚》與《聖殤》的隱喻值得細細品味,另,今村昌平還有一部《赤橋下的暖流》也與魚相關。

今村昌平利用鰻魚所表達的當然不僅僅在於性,鰻魚首先象徵著性,同時得以又以此為基礎衍生出深層更為豐富的內蘊,今村昌平之所以給這部斬獲金棕櫚獎的電影起名「鰻魚」,也參照了鰻魚洄遊的特性:在遙遠的海域產卵,然而不辭辛勞地將不知是誰的孩子帶回日本。以特立獨行聞名的韓國導演金基德在其《聖殤》中也借用了鰻魚這一形象,將主角江道與其「母親」的詭異關係完美表達出來:江道養的寵物鰻魚被「母親」剁頭做成了母子間的第一頓飯,江道當然沒有動筷,而「母親」的大快朵頤與鰻魚的墜落死亡則因為混合了母子與性的隱喻而更加深邃。

東西方文化在鰻魚身上有著奇妙的偶合,德國新電影流派名導施隆多夫的代表作《鐵皮鼓》中也出現了鰻魚的身影:侏儒的母親安妮在目睹漁人捕捉鰻魚的情景之後,對鰻魚漸漸開始了一種病態式的生食癖,而腥味與美味之間的混合也暗含著這個女人身處被通姦與高潮所交替折磨的困境。當然不能說鰻魚在這幾個日本、韓國與德國導演的知識體系中有著共同的文化來源,但偶合本身便意味著一切。

《鐵皮嘉》自是反戰的,但優秀的小說卻不僅僅只有一層含義。

鰻魚文化中的陰陽之道

鰻魚與性的結合併不問題如此深奧而富有隱喻,飲食男女們眼中的鰻魚本身便性感而富有煙火氣息。村上龍的料理小說集《孤獨美食家》中有一段描繪女人的吃相:

「鰻魚的油脂叢她的嘴角流了下來,她用因唾液和油脂而變得發亮的舌頭,舔掉了油脂。」

油脂,嘴角,唾液,舌頭……這一系列性感的意向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難以形容的、性與美食交織纏綿的感官體驗。相較於《鰻魚》、《聖殤》和《鐵皮鼓》等電影中藝術家式的晦澀,尋常百姓眼中鰻魚的性之喻則直截了當得多,最明顯的莫過於日本古老而富有爭議於女體盛。女體盛以處女裸露的胴體為食器,不同的部分分別放置不同的壽司,而這些壽司擺放的位置也很有講究:胸部放置奶油蛋糕,可以製成文胸的形狀;蛙魚會給人以力量,放在心臟部;旗魚有助消化,放在腹部——而鰻魚能增強性能力,自然宜放在陰部。

女體盛.avi是不用打碼的,很環保很健康。

相較於藝術界,日本民間對於鰻魚的性之喻直接勾連著滋陰補陽的養生之道,如此接地氣的聯想使得鰻魚作為一種食材更容易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中,鰻魚並非壯陽的妙物,然而文化往往是如此幽默——這個歷史更為悠久的文明古國,鰻魚最終還是與性聯繫到了一起,只不過以另一種更為隱晦的方式:房中術。

房中術即中國古代的性科學,不僅包括形而上的陰陽之道,也包括實用性很強的性技巧、受孕常識甚至性功能障礙治療等方面的內容。當然,陰陽調和、延年益壽等追求依然是主旨,《玉房秘訣》中便開宗明義:

「夫一陰一陽之謂道,構精化生之為用,其理遠乎……交接之道,無復他奇,但當從容安徐,以和為貴;玩其丹田,求其口實,深按小搖,以致其氣。」

傳統房中術的插畫畫風雖靈魂,但畫的卻是肉身。

中國古代性學所追求的奧義因為百家理念不同而各有側重,但「從容安徐」四字卻是房中術的普遍追求,從《素女經》到《抱朴子》均多有論述,而經過代際之間的口耳相承便形成了流傳甚廣的十六字口訣:

「九淺一深,右三左三;擺若鰻行,進若蛭步。」

這其中的「鰻行」二字,便是模仿鰻魚游弋的體態而總結出的技法。需要說明的是,「鰻行」是男女交合時的基本姿勢而非體位大類,《素女經》曾將體位依據不同動物而命名為「猿搏」、「龜騰」、「兔吮毫」、「鶴交頸」等名稱,相比之下「鰻行」只算是入門課。

《抱朴子》書名源於「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八字……

如果說「鰻行」以行動為喻,那「鼎爐」便以形狀為喻。所謂鼎爐,是的外丹家用以熔煉仙丹的器具,後被內丹家所借鑒,以人的軀體為鼎爐。在房中術的語境下,鼎爐專指女性,修真者通過與之行房進行「採補之術」以煉自身內丹,達到長壽的目的。明朝洪基所撰醫《攝生總要·攝生種子秘剖》中所言:

「爐鼎者,可擇陰人十五六歲以上,眉清目秀,齒白唇紅,面貌光潤,皮膚細膩,聲音清亮,語言和暢者,乃良器也。」

丹家以妙齡女子為名器以修真,這與大洋彼岸日本的女體盛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中日民俗中,女人所擁有的絕美的陰部有「名器」之謂,而其中一種名器便是「鰻魚巢」形,其一節一節的生理特徵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微妙摩擦。與丹家修真相仿,這些「名器」主要也是依靠後天的鍛煉而習得,故有「名妓出名器」一說,當然這背後誰能說得清隱藏著多少委屈與血淚。

名妓自古多名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沒有鰻魚這不科學啊!

鰻魚飯的另一個視角

當然,鰻魚的流行,不止於情色。

日本雖然自古以來便是海產大國,但相較於其它魚類,鰻魚依然是相對昂貴的食材。在佛教信仰與幕府時不時「不殺生」的禁令,江戶時代前期日本百姓餐桌上的花樣並不算豐富,鰻魚當然是稀客,要好好烹飪方不負大自然的恩澤;而鰻魚飯專門店則更不是升斗小民捨得光顧的場所了。

日本最出名的鰻魚料理是鰻魚飯——其實上,更貼切的中文譯名應當是鰻魚丼,丼即是蓋澆飯,當然如果真的叫成了鰻魚蓋澆飯卻又多了不少鄉土氣息。既然是蓋澆飯,鰻魚飯的做法自然也不複雜,將烤好的鰻魚平鋪在燜好的米飯上再淋一些廚師秘制的醬汁,一道鰻魚飯便做成了。不過,雖說日本民間認為鰻魚有壯陽的奇效,但真正讓鰻魚飯成為國民料理的,卻是日本傳統歷史中一個特殊的日子:土用丑日。

與其它四行不同,「土」平均分布於四季之中。

日本傳統歷史借鑒中國古代曆法的五行學說,認為世界萬物均可以五行區別,而春夏秋冬分別對應著木火金水;每季度結束前的十八天,則被稱為「土用」。而「丑」對應的是十二生肖中的「牛」,因土用日的十八天中十二生肖依然按順序排列,所以有時一個月中可能會出現兩個土用丑日,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個土用丑日是「一の丑」,第二個則是「二の丑」。

在土用丑日食用鰻魚飯,是日本一個流行已久的風俗,可以說鰻魚飯日後的流行也與這個「鰻魚節」緊密相關,那麼,這一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本日為土用丑日」!你怎麼能欠人家一張鰻魚票呢!

相傳江戶時代,被稱為日本「達芬奇」的博物學家、蘭學家、作家平賀源內曾經幫一家生意慘淡的鰻魚飯專門店想了一句廣告詞:他在土用丑日當天在店門口寫下「本日為土用丑日」。在日文中,「丑日」的「丑」的第一個音與「鰻魚」的「鰻」的第一個音發音相同,於是「本日為土用丑日」便成了「本日為土用鰻魚日」,而自此廣告語之後,這家鰻魚飯專門店的生意自然也火爆起來。這個日本版「鄭板橋畫扇」的故事自然只是傳說,在另一些版本中,主角則變成了《萬載和歌集》的作者、狂歌師大田南畝。

日本人在丑日原本便有吃名字中帶「う」的食物,比如梅干(うめぼし)、烏冬面(うどん)、瓜類(うり)等,從這個角度來看,平賀源內的廣告也有點順應傳統的色彩。當然,這個傳說很可能是土用丑日孕育出鰻魚節之後被構思出來的傳說,鰻魚飯與土用丑日相關聯其根本原因還是鰻魚飯本身受到了日本大眾的喜愛,而究其原因,依然在於鰻魚的功效——「壯陽」本身,也是補充精力嘛。

其實,我是一名博物學家。大田南畝是啥?能吃嗎?

土用丑日一年至少有四次,唯有夏秋之交的土用丑是最為炎熱,感到無精打採的人們希望吃一些補充精力的食物,鰻魚飯自然成了首選之一。日本有一句諺語:「土用丑之日吃鰻魚,夏天也不會瘦」——農耕時代的百姓追求身強體壯以應四時之勞作,想必不會懂得後世的人尤其是女子們想盡辦法減肥的邏輯吧。

鰻魚飯上蓋澆的烤鰻魚更正式的名字是蒲燒鰻魚,所謂「蒲燒」,是指把魚破開剔骨,塗上以醬油為主製成的甜辣湯汁烤制而成的料理。「蒲燒」來源見於江戶時代的風俗志《守貞謾稿》:古人習慣將鰻魚切成圓片,用竹籤串起後燒烤,其形狀大類於香蒲穂,於是便有了「蒲燒」之名——蒲燒因鰻魚而起,鰻魚亦成了蒲燒中最具代表的菜式。一碗韌勁十足的米飯,再加上香味撲鼻的蒲燒鰻魚,縱使不考慮鰻魚本身的豐富含義,也會讓人精力充沛吧。

蒲燒鰻魚,吃了你就有力氣做,事情啦!

結語

鰻魚飯,鰻魚節,土用丑日……這一系列的民俗符號已經成為日本文化中極富特色的一頁,而鰻魚在中日文化中的深邃內涵則讓「土用丑之日吃鰻魚,夏天也不會瘦」這一句看似通俗的日本民諺更令人回味無窮。第一份鰻魚飯的發明者據傳是日本文化年間(1804年-1818年)橋堺町戲班的贊助人大久保今助——因為不忍心看蒲燒鰻魚變涼,所以用熱氣騰騰的米飯為之保溫,由此看來鰻魚飯除了濃濃的情色味道,倒也滿載著人文關懷。

最早的鰻魚料理如「名器」一樣有著昂貴的身價,直到江戶時代後期漸漸成為平民美食,以至於與二八蕎麥麵相差無已。鰻魚產量的提高致使鰻魚飯成為了國民料理,也讓青一色的高規格分出了「松竹梅」三品。「松」為大,「竹」次之,「梅」最便宜,暗含著「松柏常青梅開一度」之意——只是當人們因為朋友點了一份鰻魚飯而打趣時,隱藏在鰻魚中的文化故事,卻似乎將東海彼岸的一句名言解讀出了新的含義,這句名言便是:

「食色,性也。」

話雖然是告子說的,但孔子口中的「飲食男女」之辨,到底是不分種族的吧。

推薦閱讀:

日本一份鰻魚飯居然賣200軟妹幣?聊聊鰻魚飯的分類和正確吃法

TAG:鰻魚飯 | 季節 | 鰻魚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