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教育,他國怎麼做?
愛國教育,他國怎麼做?
「愛國不只是好聽的話,最重要的是行動,保衛祖國、民族和人民。」俄總統普京9月12日視察俄南部城市克拉斯諾達爾時說。他認為,俄羅斯現代化進程推進順利,但卻忽略了構建新型愛國主義。
事實上,不僅俄羅斯,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對本國民眾的愛國教育。不過,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它們的愛國教育也有所不同。
美國:價值觀認同是核心
瑟琳·馬丁內斯是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在校研究生,在她眼裡,愛國主義似乎「不是從學校學到的」,但很少會有人認為美國人不愛國,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民眾對美國價值觀的認同。
在美國,學校沒有單設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和專門的教科書,但學校開設美國歷史等課程,讓學生了解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按照馬丁內斯的說法,愛國主義的元素,其實融入了這些歷史課程。
馬丁內斯說,在初中時,她開始接觸一些美國歷史和地理等課程,但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才全年必修美國歷史課,老師通過講授歷史課,讓同學們了解美國的建立和由來,過去的遭遇和不易。在她看來,這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
她說,如果學生自己感興趣或者有額外時間,也可以選修美國文化課程,但這不是必修課程。也有一些學生在高中最後一年也會選修課程,了解美國式民主和民主進程,例如,政府運作、國會如何通過法案,三權分立以及總統和司法機構等。
另外,美國的愛國教育並不局限在學校里。從很大程度上說,愛國教育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日常觀看的好萊塢大片和普通電視節目中。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以後,很多美國人自發變得很愛國了。
對於美國普通民眾而言,一個重要的節日可能就是一堂具有教育意義的愛國課,今年5月28日的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之前的前兩天,數以千計的芝加哥民眾在市中心參加紀念活動,紀念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美軍將士。
紀念儀式上,芝加哥當局舉行獻花圈儀式,還特意邀請前北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司令、美軍駐阿最高指揮官戴維·彼得雷烏斯發表演講,慰問陣亡將士的家屬。
在馬丁內斯看來,美國存在一些被民眾普遍認同和追求的價值觀,其中包括追求民主和自由等立國的根基。
「熱愛和追逐自由是美國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很多美國人之所以熱愛美國,是因為他們在美國能感受到更多的自由,因此他們才會熱愛自己的國家,在我看來,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也體現在強化普通民眾的這種身份認同上。」馬丁內斯說。
在9月11日舉行的紀念活動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五角大樓前對美國民眾說,「9·11」的真正遺產不是害怕、仇恨或分裂,而是一個更安全的世界、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團結的人民。
馬丁內斯認為,「9·11」促使許多美國民眾從此「抱在一起」,這似乎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如果有人來攻擊你,遭受攻擊的人們就會站在一起共同應對,而這些人便是具備身份認同的人」,這種身份認同就是美國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和價值取向所在,是美國力量的源泉,也是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所在。
俄羅斯:「不尊重自己的國家就意味著毀滅自己的未來」
9月2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西郊舉行的博羅季諾戰役200周年紀念活動上,俄羅斯總統普京說:「當我們團結時,俄羅斯民眾能為祖國發展做出最大貢獻。愛國主義是團結(的因素)之一,是我們所有偉大勝利的關鍵。」
十天後,普京專程趕赴俄南部城市克拉斯諾達爾,參加就加強對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道德教育的專項會議,他說,俄羅斯未來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愛國主義。
由此可見俄羅斯領導人對愛國教育的重視程度。其實,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治制度轉軌,學校強調非政治化、非意識形態化,一度忽視了愛國主義教育。
但從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俄聯邦政府先後公布和實施了兩個五年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國家綱要,每年都舉辦上百場各類活動,包括歷史知識競賽、參觀博物館和紀念館等。莫斯科俯首山勝利廣場上的衛國戰爭紀念館定期對外開放日,供學生免費參觀。
幾年前,莫斯科友誼大學還編纂了一套名為《祖國知識課程》的教程,包括俄國史、俄語、俄哲學史和俄文學史等四部分。教材採用對話形式,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祖國。
俄政府自2005年起開通電視頻道「星」,這個頻道屬於俄羅斯國防部,每天播出十幾個小時的節目,以軍事題材為主。俄羅斯前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認為,這個頻道在軍事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對俄羅斯公民施加有效的思想和信息影響。
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職能部門,俄羅斯教育和科學部教育署青年事務司負責實施全俄的青少年教育計劃。
該司司長巴里諾夫此前對媒體表示,俄羅斯80多個聯邦主體的行政機構里設有7000多個青少年教育機構,愛國主義教育即是這些教育機構的重要職能之一。近年來俄羅斯出現了很多新的民間青少年組織,在青少年德育工作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目前,絕大多數俄羅斯普通民眾也贊同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2006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3%的受訪者同意在中學和大學期間對青少年進行軍事愛國主義教育。
俄羅斯教育和科學部教育署青年事務司司長巴里諾夫此前表示,現在不少人認為「愛國主義」已經過時,越是在這種條件下,就越不能生搬硬套,強行灌輸。
「應該告訴青年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國家,不尊重國家的歷史和曾經取得的成就,就意味著毀滅自己的未來。」他說。
日本:隱蔽但「一刻也沒有放棄」
在明治維新後到二戰前,日本的愛國心教育主要是通過「修身」課進行的。當時的教育將「愛國」與「忠君」結合在一起的,以「忠君愛國」為目標,以「天皇是神」為思想支柱,教育目標是為了培育能為天皇而死的青少年而確立以天皇製為核心的道德觀。
正是由於這一特殊背景,二戰後,「愛國」與「軍國主義」划上了等號,成了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標籤。日本投降後,盟軍總司令部在日本推行民主化,天皇也發表了《人間宣言》。由於存在強烈反對升日本國旗和唱《君之代》(國歌)的氣氛,日本的公立學校幾乎不再實施「愛國教育」。
「戰後,『愛國心』被等同於軍國主義,帶有非常負面的含義。為此,正式的學校教育中不再提出愛國教育。至少,文部省沒有公開進行愛國教育。但是,少數的學校教員、特定的私立學校、地區的宗教設施(特別是寺院和神社等傳統宗教場所)、武道道場等都進行非正式的愛國心教育。」日中創職協會久永事務所的澤田篤志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其實,雖然日本沒有進行愛國心教育,但是日本民眾的愛國心非常強烈,特別是由於日本文化集團化的色彩,在與外國發生衝突時,往往體現出萬眾一心的現象。
「戰後,民族主義和愛國心被認為與對外侵略戰爭直接相關而被封鎖。雖然表面上被封鎖了,但是日本民族的民族主義和愛國心在戰後60年也沒有枯竭,而依然得到傳承。」四宮政治文化研究所代表四宮正貴說。
華僑創辦的中國通訊社營業部長姜德春指出,日本如果大張旗鼓地進行所謂愛國教育的話,在國內外恐怕都會受到批判。「其實,日本戰後一刻也沒有放棄愛國教育,只是做的非常隱蔽,不顯山不顯水,正可謂『潤物細無聲』。」
他認為,日本的愛國教育其實在日本國內的宣傳中隨處可見,而且在具體做法上有四大特點。首先,利用群眾,尤其是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體育比賽,突出報道日本選手,大肆吹捧其拼搏精神。其次,凡是認為日本比較優秀的東西,都突出報道。例如片面宣揚日本的技術優勢,而閉口不談日本技術中其實也有許多是來自國外。第三,片面地進行歷史教育,只介紹日本在歷史上好的一面,迴避或淡化侵略史。最後,貶低其他國家,強調其他國家如何不好,藉此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意識。
另外,日本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學校有很多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小組,恐怕這是增強民族和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日本早就進入發達國家階段,而周邊鄰國多為發展中國家,這也是其自豪感的源泉。
日本的這種隱蔽的愛國教育雖然有利於培養其國民的「愛國心」和團結精神,卻不利於其培養國民廣博的國際視野。正如日本諺語「臭的東西就蓋上蓋子」所說的那樣,日本人很難接受自身負面的東西,這恐怕也是自尊心過剩的反應。
英國:開設公民教育課
參與自己社區、國家的一切選舉、政策制定等,增強了自己是這個社會一分子的感情,某種程度而言,這就是英國式的「愛國」——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英國教育部1988年通過的《英國國家課程》中提到了公民教育學科,但是該課程是非強制課程。
根據英國教育部設置的教學大綱,第一階段的公民教育課更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比如教導學生如何分辨對錯,公平不公平,如何表達喜歡與不喜歡,如何融入社區,以及保證自身健康安全的基本的規則與技能。
第二階段的教育則融入了更多有關社會責任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變得更加成熟、獨立和自信,同時希望學生意識到,他們自身行為和選擇的影響範圍有可能是當地、國家甚至全球。
而除了單獨設置的課程以外,更多相關的內容都融入到了不同的核心課程里,如英語課的小組討論會訓練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他人探討並最終達成一致;歷史課程里則會教授英國社會、文化、宗教和民族的相關知識;而地理課會讓學生認識到怎樣的決定能幫助提高國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
當學生進入第三、四階段的學習時,公民教育課程將鼓勵學生認知自己的國家、宗教和民族身份以及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考慮如何民主、寬容地對待有不同信仰、背景、傳統和價值觀的人。
同時,課程還包含了政府的構成,如議會的作用等內容。因此,在這個階段,公民教育主要圍繞著政治、法律、人權和公民義務展開。與此同時,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也隨著公民教育的深入而得到提升。
然而,英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並不是完全來自於這門學科教育,其實在並不強制實行的小學階段,愛國教育更多融入歷史、社會、文化、體育等科目中,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
這些教育使英國人對所生活的社區充滿了責任感。這也就不難解釋在去年倫敦騷亂之後,為何有很多人自發到街道上清掃整理街道。
另外,英國王室也是整個國家凝聚力的象徵。在一些重大場合,王室的露面或舉辦各類慶典活動往往能夠發揮愛國教育的作用。
「英國人非常『實用主義』,凡事都要看到這個國家實際帶來的真正好處,才會展現出『愛國』。就好像英國人從倫敦申奧成功那天起就在抱怨奧運花錢,直到奧運開幕後,才漸漸進入『狀態』,認可了奧運帶來的快樂,並且一起為英國隊加油。」英國人西斯科在接受採訪時說。
來源:2012年10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推薦閱讀:
※哥,我幫你這麼大忙,但你怎麼能恩將仇報呢?
※大腿前側又粗又硬,該怎麼拉伸?
※卵巢囊腫是怎麼引起的?
※那些富過三代的人,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心涼了,怎麼熱?(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