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年輕人不負責任」
文/葉克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被逼婚」,這句被改過的古詩是近年來膾炙人口的段子。每逢春節,大批年輕人就為了被逼婚和被逼生孩子之類的事情煩悶不安。有人為此不敢回老家過年,寧願獨自在異鄉遊盪,有人主動申請春節期間值班,還有一位29歲的女白領在看心理醫生時申請春節期間住院……打開微信、微博等網路平台,各種吐槽數不勝數。
一般而言,吐槽總帶著點喜感,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藝術在吐槽領域一向有著超水平發揮,以至於我在瀏覽這些信息時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但有這樣一句並不好笑的話卻瞬間震撼了我——「如果我不是獨生子女,如果我還有兄弟姐妹可以照顧父母,如果我不是覺得我對漸漸年邁的父母還有責任,我早就在他們的過度關愛下自殺了!」
不知怎麼,這句話讓我立刻聯想到「中國式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一種說法:「你老大不小了還不結婚(此處也可換成「不生孩子」),有沒有考慮到我們的感受,我們都老了,你這是不負責任!」
將傳宗接代視為一種責任,進而將子女的不結婚和不生孩子(哪怕只是暫時的)視為不負責任,是中國式父母常見的邏輯。當然,它並不真的有什麼邏輯。
年輕人真的缺乏責任感嗎?未必。起碼上面那句使我深深震撼的話,就體現了一種甚至已嫌過度的責任感。記得有回看《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在談及逼婚一事時,頗有幾分激動地進行了抨擊,大意是「父母們不要再逼孩子了,有多少孩子因為孝順,或是為了應付父母而隨便選擇、隨便結婚,毀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這種面對無理要求時依然違心而為的孝順(哪怕只是應付),對自己固然是大大的不負責任,但對他們的父母已是仁至義盡。
但「你們年輕人不負責任」這種說法,幾乎是老一輩「中國式父母」的普遍性措辭,涉及生活、工作、思想、習慣等各種領域……
有人說這是代溝,但從公交讓座、廣場舞到逼婚逼生孩子,從公域到私域,這種代際衝突的激烈程度分明已經突破了「代溝」二字。代溝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可如今的中國,所謂的「紅旗下一代」和他們口中的「年輕人」之間的代際差異之大,實在已到了罕見的程度。
這種罕見源於兩代人在成長環境、認知、思維等各種方面的巨大差異,說白了就是:「你在閉塞時代,我在網路時代;你跳忠字舞,我聽周杰倫;你只能讀毛語錄,我起碼知道古拉格;你批鬥老師,我痛罵貪腐;你嚷嚷打倒美帝,我更信賴洋貨;你說三年自然災害,我知道那其實叫人禍;你回憶激情燃燒的歲月,我說那叫集體癲狂……」
不少同齡人都曾表達過這樣的痛苦:不能跟父輩談歷史,一談就會吵架,除非你自己也是只讀過中學歷史課本的「好孩子」。這種吵架背後是認知的巨大鴻溝。許多老一輩眼中的歷史,就是毛語錄時代的二元對立思維,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壞人,某某亡我之心不死,某某是反動派……他們眼中的所謂「好人」,都是被宣傳甚至被神化的狀態,他們口中的壞人,往往曾被歷史歪曲或遮蔽。他們對歷史的看法、對人物的評價,都以這些虛假宣傳為依據。
兩代人對責任感的衡量和判斷,其實與這種歷史觀差異有類似之處。不少「中國式父母」所提倡的責任感大致包括以下範疇:在家裡要傳宗接代,不然就是自私;在工作中要有集體意識,不然就是自私;對長輩和領導要服從,個性太強就等於自私……尤其是在評價獨生子女時,「自私」幾乎是一個固定的標籤。
強迫子女傳宗接代,自私的到底是誰?工作中當然需要集體意識(我們稱之為「團隊意識」),但老一輩的集體意識實則是已走火入魔的洗腦,當年那些英雄故事,許多都漠視生命,比如為了保護公家的兩根木頭不被沖走而葬身洪水的英雄,這種所謂的「集體意識」流毒至今,許多「模範」不還是以「父母死了或兒子重病仍堅守工作崗位」為榮嗎?
其實,將不夠服從、個性太強等同於自私,已經暴露了「中國式父母」的真實想法:我只是想讓你聽我的。
正是基於這種想法,「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性格評價往往也以聽話與否作為衡量標準,類似「這孩子性格好,聽勸」之類的話常常出自他們口中,當然,此前還要加上一些鋪墊,比如「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如果孩子獨立思考,進而有不同想法,往往會得到負面評價。
對獨生子女的妖魔化,其背後實質是代際之間話語權的爭奪。老一輩恐懼地發現,孩子不那麼好管了,於是就將孩子的自主意識與「自私」畫上等號。代際差異越大,這種爭奪也越激烈。
關於代際衝突,我曾說過太多,這個話題也確實太大,就此打住,說回逼婚吧。在「中國式父母」看來,結婚生子關乎責任,孩子不聽話就是自私,而在許多年輕人看來,這本就是自己的事情,結不結、生不生、何時結、何時生,都應由自己決定,這是一種自主意識。
有人將之歸結於中國人缺乏界限感,喜歡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這當然有道理,但未必觸碰到了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讓中國人缺乏界限感?這當然有歷史原因,長期的農耕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域和私域的概念,宗族禮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對自由的追尋,但它們並非主因。尤其是在上世紀前期,我們曾經歷過一個自由開放的年代,五四之後,戀愛自由、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都漸漸成為共識。你很難相信,幾十年後的今天,在思想和行動上,我們竟然都落後於先人。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句「中國式父母」語錄——「別人都這樣,你怎麼不這樣?」
「整齊劃一」是很多人思維中陰魂不散的一種毒。他們曾經統一穿著綠軍裝,統一手持毛語錄,統一喊著萬歲,有著統一的思想。他們眼中的美也往往與整齊有關,比如宏大的閱兵方隊,比如千城一面的城市規劃與建築……
「與別人不一樣」也許會讓他們恐懼。因為,在他們成長的歲月里,「不一樣」往往意味著被打倒,就像有著獨立思想的人被打為反革命那樣,就像偷偷藏著花裙子的愛美少女遭遇批鬥那樣,就像村幹部們弄不到床上去的美麗寡婦會被誣為「破鞋」那樣……
這種深入骨髓的恐懼,很難讓他們接受自己家裡出現任何「不一樣」。但「不一樣」卻是不可避免的,它伴隨著社會開放、資訊發達和人口流動,進入了許許多多的家庭。
一種常見的家庭形態很能說明這一點:在一些相對封閉、人際關係界限相對更為狹窄的中小城市乃至縣城裡,孩子學習不夠好往往是家長感到最為丟臉的一件事,但如果孩子學習足夠好,並在大學畢業後留在大城市工作,或出國留學、工作,就往往會做出讓父母感覺更為「丟臉」的事情,比如不結婚、結婚多年也不生孩子,在思想上的碰撞也會更多,甚至無法溝通。這種丟臉往往與「榮耀」並存,父母會在談及孩子的工作時面帶得意,談及生活時則顯得黯淡,最終以「年輕人沒有責任感」作為話題終結。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年輕人乖乖結婚生子是對自己負責任,傳宗接代之外還老有所養,未來有所希望。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但從邏輯到動機都頗為可疑。它一方面抹殺了人生的其他可能,另一方面也將人生選擇異化為了一盤生意,並因為投入太大,很難不挾恩圖報。有一句老話叫做「父母對孩子付出,不求回報」,從物質角度來說,我贊成這句話,但從精神角度而言,它有時並不真切。
這樣說或許很殘酷,但很多父母都曾表達過這樣的態度:「我生你養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聽我的?」逼婚或逼生孩子時,這句話的出現頻率也極高,可是,不問自身對錯就要求對方聽話,真的是一種理性態度嗎?這其實是一種強迫式的「精神回報」,更容易使得孩子陷入極其痛苦的境地。
前兩天我就看到這樣一句話,頗具典型性:「我可以盡自己所能給父母最好的物質,他們想吃什麼想喝什麼想住什麼樣的房子,我再苦再累都可以滿足,但如果他們要求的是馬上結婚生孩子,我真的做不到,哪怕他們給我準備好了一切,我也做不到。」
大多數時候,「中國式父母」的逼婚和逼生孩子都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但這句話並非萬能,也不該作為粗暴干涉他人私權的借口,更不該成為霸權式的挾恩圖報。基於愛,基於親情,大多數逼婚其實都會如願以償,無非時間問題,但被毀掉的東西也許更多。
如果這樣的悲劇無可避免,那麼請允許我為這些可憐的年輕人們再設一條也許已無法再低的底線:請他們的父母尊重一下孩子,不要再把「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負責任」之類的話掛在嘴邊,因為,你們的孩子很可能已經為了所謂的「責任」,為了順從、取悅父母,賠上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至於那些仍在逼婚面前選擇「頑抗」的年輕人,他們也未必沒有責任感,「逃逼」並不等於逃避。他們所堅持的,僅僅是他們本就應該擁有的權利。
(圖註:結婚這件事,真不是做給父母看的的。)
………………
【注】本文原標題為《「逃逼」不是逃避——由春節時的代際衝突說開去》
責編:賈嘉
閱讀(6.8萬)推薦閱讀:
※婚姻與責任
※好心借車竟成事故責任人? 如何巧妙拒絕借車
※富商遭綁架並被逼殺人,是否屬犯罪?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2015)|法客帝國
※落實「兩個責任」要理清責任清單
※引爆責任感文化,說易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