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_健康有為網_針灸治療膽結石

針灸治療膽結石2010年4月16日 健康有為網 www.kanguv.com

  【概述】

  膽石病指膽道系統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取決於膽石動態、所在部位及併發症,主要癥狀為膽絞痛(疼痛劇烈汗出,面色蒼白),噁心嘔吐,並可有程度不等的黃疸,發熱。膽絞痛一般短暫,但也有延及數小時的。

  膽石病的治療以往主要依靠手術。50年代始用中醫排石法,1959年首次報道針刺治療本病。近二十年來摸索出一套包括針灸在內的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的治療方案,並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70年代代後期,有的單位以針灸作為主要療法配合服硫酸鎂治療膽管結石,獲得滿意效果,此後,進一步發現耳針、電針眼針、穴位埋植及穴位激光照射等穴位刺激之法都有較好的療效,特別是興起於南京的耳穴壓丸法,不僅能明顯地改善臨床癥狀,而且具有一定排石作用,方法經濟簡便痛苦小,頗受觀迎。自80年代中期起,耳穴壓丸法很快就風靡全國,且至今不衰。儘管對本法的實際排石效果,在針灸界尚有不同看法 ,但通過一系列臨床療效和實驗研究的觀察,基本上證實本法在消除癥狀及影響膽系運動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是確切的。因此可以作為膽石病的一種非手術療法。針灸治療膽石病的效果各地報道不一,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曾統計869例病人,針灸有效率在69%~96.6%之間,排石率46.23%~82.1%。有人還對包括電針在內的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膽石病的遠期療效(經1年~22年隨訪)進行分析,發現效果也較為穩定。

  從近年的工作看,比較一致的認識是:針灸主要用於緩解臨床癥狀,其排石作用則取決於膽石的大小部位及膽囊功能情況;綜合療法較之單一療法效果好。適於針灸治療的病人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1)膽總管結石,其直徑在1cm左右,膽管下端無器質性狹窄者;(2)肝內膽管多發性結石者;(3)直徑小於1cm的膽囊結石,膽囊排出功能較好者。

  關於針灸對本病的作用機理,不少工作表明,針灸可促使膽汁流量增加,膽囊容積縮小,促進膽囊的蠕動和排空,對括約肌有反覆的緊張和鬆弛作用,從而有利於膽石的排出。深入一步研究更發現,這種作用是建立在膽囊本身功能的基礎上,膽囊有功能者,對排石可能有一定作用;膽囊無功能者,對排石無作用,但能緩解臨床癥狀。

  【治療】

  (一) 電針

  1.取穴

  主穴:日月、期門。

  配穴:阿是穴、膽俞。

  阿是穴位置:巨闕與右腹哀連線之中點。

  2.治法

  以主穴為主,疼痛劇烈、膽囊腫大者加配穴。所有穴位均僅取右側。直刺進針(膽俞斜刺向脊柱,阿是穴則宜以6寸毫針向膽囊脹大中心斜刺至腹外斜肌下),得氣後接通G6805型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度以病人最大耐受量為度,持續通電60分鐘。起針後服50%硫酸鎂50ml,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二)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膽俞、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位於右上腹,觸痛最顯著處。

  2.治法

  膽俞僅取右側。以氦一氖激光器照射,波長623.8nm,激光管出光口與皮膚距離為30cm~60cm,輸出功率2mV,光斑直徑2cm左右,每穴分別照射10分鐘,每日2次。同時服33%硫酸鎂,每次10ml~20ml,每日3次。

  (三) 耳穴壓丸

  1.取穴

  主穴:肝、胰膽、十二指腸、交感。

  配穴:脾、胃、三焦、神門、肩、食道、大腸、迷根、內分泌;體穴:章門、膽囊穴、天樞。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據症酌加,療效不明顯者取1~2個體穴。以王不留行子貼敷耳穴。每次貼一側耳,左右交替輪換,囑病人於飯後20分鐘自行按壓10分鐘~20分鐘,以能耐受為度,每日3~4次,另可於膽絞痛發作之時予以按壓。一周貼穴2~3次,20次為一療程。體針亦只針右側,以捻轉提插之法,激發強烈得氣針感,迅即拔去,不予留針。便秘明顯者,令服33%硫酸鎂,每次10ml~15ml,每日3次。

  本法主要用於穩定期。 四) 耳穴電針

  1.取穴

  主穴:胰膽、肝、三焦、胃、十二指腸、食道。

  配穴:痛甚加交感、神門,黃疸加腎上腺、內分必,排石困難加耳迷根、交感。

  2.治法

  主穴酌取,據癥狀加配穴。疼痛明顯時,採用密波,黃疸或有炎症時用疏密波,排石困難則宜選疏波。每次一般取4個穴位,接通電源,強度以病人可耐受為宜,治療10分鐘。每日1次,一個月為一療程。

  輔助治療:每晨服油煎雞蛋2個。便秘服33%硫酸鎂口服液30ml。每日1次。

  (五) 眼針

  1.取穴

  主穴:肝膽、中焦。

  2.治法

  主穴均選,取雙側。探尋到反應點後,在眼眶緣外2分,用30號5分長的毫針沿皮刺入,毋須用提插捻轉手法,深度不可刺到骨膜,嚴防局部出血。左眼用補法(即向順時針方向進針),右眼用瀉法(逆時針方向進針)。留針5分鐘~15分鐘。每日1~2次。

  (六) 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分為五組。(1)鳩尾透巨闕、幽門;(2)日月透期門、腹哀(均右側);(3)上脘透中脘、梁門;(4)肝俞、膽俞(均右側);(5)陽陵泉。

  2.治法

  據症情每次選2~3組穴,穴區消毒並以1%普魯卡因局麻,採用特製埋線針,將消毒過的長0.5cm~1cm的腸線送入穴位肌層。鳩尾用平剌法,先透巨闕,再透幽門,均進針1.5寸~2寸;日月先平剌透期門,進針約1.5寸,再透腹哀以40度角剌入1.5寸;上脘透中脘、梁門,均採用45度角進針1.5寸~2寸。余穴直剌,注意背部穴不可過深。當推入腸線後要適當破壞穴下脂肪組織,然後從針孔擠出少許血液,貼壓消毒敷料。7天~15天治療一次,3~5次為一療程。

  (七) 其他措施

  1.有脫水、酸中毒及不能進食者,予以靜脈輸液。一般情況,飲食予以流質。

  2.嘔吐明顯及腹脹者,應胃腸減壓。

  3.合併嚴重膽道感染者,選用有效抗菌素。

  4.出現排石先兆的陣痛時,可適當應用鎮痛劑,並安慰病人。


推薦閱讀:

五腧穴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針灸治療月經不調等其它疾病的臨床彙編
面癱眼不能全閉 (針灸)
咳嗽的針灸療法(百拇醫藥)
臨床上點穴結合麥肯基療法(Mckenzie)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TAG:健康 | 中醫 | 針灸 | 治療 | 康有為 | 結石 | 膽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