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孩子10歲之前,是家庭教育的黃金年齡!
面對自家不學習又不聽話的「熊孩子」,父母們最頭痛的就是:到底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上周末,800多位中小幼學生家長帶著類似疑問來到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和寶山區第二中心小學,聆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講述家庭教育的關鍵和秘訣: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要培養一個「會讀書」的孩子,而是要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 「家長很難不在乎成績,這是造成家庭教育短板的原因」 據一項針對北京200名孩子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主動性和自制力是影響孩子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孫雲曉形象地將這兩種特質形容為「油門」和「剎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主動性和自制力都比較弱,這是正常的,但是他漸漸長大後,如果『油門』踩得狠,但沒有『剎車』,就很容易出問題」。 孫雲曉深知在一個應試壓力較大的社會中,大多數父母很難完全不在乎「成績」和「前途」,從而放寬心讓孩子盡情享受童年,這也是目前造成家庭教育「短板」的原因。 他告誡家長,形成健康的人格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朋友,比考試不及格還嚴重。」 孫雲曉說,「有些孩子成績很好,能考到很好的大學,但是他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差,不會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最壞的情況就會導致校園犯罪。」他鼓勵家長保持寬容平和的心情,多和孩子交流,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交朋友的習慣。 「先不要指責孩子,先看看你們的關係怎麼樣」 最容易教好孩子的時間是10歲以前,因為這時孩子對父母一般抱有「崇拜」心理,而10歲之後,「崇拜」會變成「輕視」。 在「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這一階段,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則是互相理解與尊重,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一半」。
孫雲曉說,家長的解釋風格對孩子的行為方式存在巨大影響,也會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的走向。 他介紹,中國父母大多有兩種解釋風格,一種是簡單否定,比如說出「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這樣的話;另一種是完全消極,這樣的父母大多會說「你不會是因為我們全家都沒有學習細胞」、「你這一輩子都完了」等語句,「這樣的解釋風格不僅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還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孫雲曉提倡家長使用積極的解釋風格,讓孩子學會對消極情緒的反駁,而這種反駁也必須是根據事實的。「不要急於去指責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可以好好說,幫助他們解決,這樣他們才會信任你。改變家庭關係的關鍵是學會傾聽和尊重對方,關係好,教育才能好。」孫雲曉說。 「如果能給孩子培養幾個好習慣,才是最了不起的愛」 「我的父親是老工人,他本來以為我們家不可能出個跟文學沾邊的人,但是在11歲那年,因為偶然看了我哥哥帶回來的幾本文學著作,我就養成了閱讀、寫作、演講的習慣,這三個習慣改變了我的一生。」孫雲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家長,幫助孩子養成幾個好習慣對締造健康人格有多麼重要。 根據國外的研究數據,堅持21天能夠初步養成一個習慣,堅持90天這個習慣能夠基本穩定.孫雲曉說,習慣不只是單純的行為訓練,更是認知和情緒的養成。 「在孩子的學習需要中,最好的是認知需要,也就是說孩子自己心裡想要學,行為上才會學得好,培養習慣也是一樣。」 孫雲曉認為,父母首先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比如父母自身擁有幾個好的習慣,或者陪著孩子一起養成幾個習慣。 「現代社會應該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父母要引導孩子對養成某個習慣產生興趣並形成持久訓練,就要讓家庭環境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培養幾個受益終身的好習慣,才是最偉大的禮物、最了不起的愛。」
推薦閱讀:
※羅先生與蔣先生:騙捐這件事,真的洗不白
※台灣的地理教學地名怎麼命名的?
※何為蒙氏教育敏感期?家長如何協助幼兒把握其敏感期?
※父母必讀:隔代教育不可不知的10大策略!(最全隔代教育分析)
※幼兒園混齡教育是好還是壞